
[摘要]新型職業農民是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力量,職稱評定是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社會認可度的重要抓手和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從局部試點到全面鋪開已成為趨勢,從官方認定到客觀評定已成為可能,從單一考察到綜合評價將成為現實。依據專業化、職業化、公正性和地域性原則,建立科學的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指標體系有利于促進新型職業農民高質量發展,提高農民工作積極性。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指標體系
[作者簡介]王波(1975- ),男,湖南湘鄉人,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湖南" 長沙" 41020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科教聯合基金項目)“湖南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指標體系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JJ60028)
[中圖分類號]G72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4)23-0086-07
201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1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這是官方首次提出“新型職業農民”這一概念[1]。同年,農業部辦公廳印發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之后連續十多年中央一號文中都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為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全國一些省市縣陸續實施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工作。在具體實踐中,大多數地方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以官方認定為主,比較完善的職稱評價指標還沒有建立起來,一些有利于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機制有待進一步優化。本文嘗試著針對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價指標展開探討。
一、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的時代價值
設立職稱評定制度對于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認可度,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專業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型職業農民是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力量
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化發展不僅提升了自身社會價值,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技術應用層面來看,新型職業農民掌握一定的現代農業技術,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例如,精準農業管理系統、無人機噴灑和智能灌溉系統等,都已在農業中得到廣泛應用。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顯著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成本和環境壓力。“新型職業農民通過使用智能化設備,可以節省約30%的灌溉水和20%的化肥,顯著提升了可持續農業的實踐效果。”[3]從勞動者要素來看,新型職業農民通常受過一定的教育培訓,在農業科技、農業經營管理、農產品營銷等方面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具有在農業農村經濟活動中的科學決策和創新能力,對于提升農業競爭力至關重要。“職稱評定能發揮職業農民帶動效應,通過評定獲得職稱的職業農民可以參與或組織農民培訓,帶動其他農民共同學習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提高鄉村本土人才的培育效率與質量。” [4]從經濟效益來看,新型職業農民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多重角色。他們不僅是生產者,也是農業企業家和市場參與者。通過創辦農業合作社、發展農家樂等多種形式的企業活動,新型職業農民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型職業農民還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專業技能提升以及參與多樣化的經濟活動等形式,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職稱評定是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社會認可度的重要抓手
設立職稱評定制度對于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認可度和社會地位有一定的作用。在非體制內環境中,職稱系統不僅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了一種正式的職業身份認證,還幫助他們獲得了與傳統職業相似的社會尊重和職業保障。第一,設立職稱評定制度對于新型職業農民而言,不僅是一個技能和知識的認證,也是社會認可和職業身份的一種標志。通過職稱評定,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得到與其他行業專業人員相等的認可,這對于提高其職業的吸引力和維護農民的勞動價值具有重要意義。第二,設立職稱評定制度提升了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認可度。農民常常被視為社會經濟等級中的低端群體,然而,通過職稱評定,新型職業農民能夠證明他們不僅僅是勞力,而是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專家。這一變化有助于改善公眾對農民的傳統觀念,“讓更多掌握專業技術的‘土專家’‘田秀才’獲評職稱,能提升職業農民的社會認可度”[5]。第三,設立職稱評定制度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參與社會交往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具有職稱的新型職業農民在職業發展上容易獲得更多的培訓機會和職業晉升路徑,在農業社區及更廣泛的社會交往中能夠享有更高的信譽和尊重。“職稱認定是對農村人才的一種身份認可,職稱的獲得賦予了各類農村實用人才公平參與社會競爭的機會,有助于提高其社會認可度和職業榮譽感,并充分激發其干事創業熱情。”[6]
(三)職稱評定是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
設立職稱評定制度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專業化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職稱評定,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能增強工作積極性。通過職稱的晉升,農民可以獲得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包括更高的薪酬、更多的培訓資源以及更廣闊的職業網絡,激發工作熱情和職業承諾。“職稱評定與農民的工作滿意度和職業忠誠度呈正相關,職稱較高的農民更有可能在農業領域長期工作并投入更多的創新努力。”[7]
一方面,設立職稱評定制度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了明確的職業方向和目標。通過參與職稱評定,農民能夠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選擇適合自己興趣和能力的專業領域。此外,職稱評定制度還鼓勵農民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從而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和技術進步。傳統農民在職稱評定制度的引導下,向高技能、高效率的現代新型職業農民轉型,進而提高農業生產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職稱評定通常伴隨著專業化培訓和持續的職業發展支持。這些培訓不僅覆蓋農業技術,還包括農業管理、市場營銷等領域,旨在全面提升農民的綜合能力。此外,許多職稱評定制度還提供了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幫助農民實現創新和技術升級。“參與職稱評定的農民在技術采納和創新實踐上表現更加積極,這直接促進了他們職業生涯的持續發展和專業化。”[8]
二、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的現狀分析
由于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以及經濟現代化水平的差異,農民職業化程度也不一樣。西方發達國家很早就實現了農民職業化,而在我國,盡管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但是農民職業化發展相對緩慢,起步較晚。
(一)國外農民職業化基本情況
西方發達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現代化程度較高,對農民資格條件的認定相對較成熟。本文將以德國、法國、英國和加拿大為例,對國外職業農民資格認定進行梳理。
在德國,行業協會在職業農民資格認定中起主導作用。參加職業農民資格考試的考生在行業協會監督下進行兩次考試。兩次考試均由培訓畢業考試和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組成,通過者將獲得培訓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其中,職業資格考試為全國統考,行業協會安排相應的考評小組負責具體的考試過程監督和考試結果評分。實行這種考試模式與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以及發達的農業經濟有關。同時,德國的職業農民有5個不同的等級,分別是學徒工證書(初級證書,非合格職業農民)、專業工證書(農業專業工人,有合格證書)、師傅證書(有獨立經營農場和招收學徒的資格)、技術員證書(可擔任技術員和領導)、工程師證書(可擔任農業工程師,歐盟頒發)。可見,德國的職業農民實行了嚴格的準入制度和層級制度,并且職能不一樣。
在法國,職業農民認定由低到高分為4個等級,分別是農業職業教育證書(可得到國家補貼)、農業專業證書(擁有獨立經營農場資格)、農業技術員證書(可進行技術服務)和高級技術員證書(可指導農場經營)。從低一級向高一級晉升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例如,農民獲得農業專業證書,需要經過680~920小時的專業培訓,而獲得農業技術員證書則需要經過2年的培訓。
在英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有職業培訓證書和技術教育證書兩大系列。農業職業培訓證書有農業機械證書、農業證書、奶牛證書、農業工程證書、農場管理證書、農場秘書證書、庭院證書、禽類和牧業等方面的證書,達11種之多。技術教育證書有農業工程技術員證書、食品技術員證書、養禽技術員證書和農業技術員證書4種。與德國和法國一樣,英國的職業農民證書也分為5個等級,分別對應不同的崗位和職能。
在加拿大,職業農民資格認定實行“綠色證書”制度,證書都要經過考試才可以獲得。考試分為評估考試和證書資格考試兩種類型。評估考試由培訓教師在農場實施,證書資格考試在聯邦政府綠色證書管理部門指定的考試中心進行。加拿大的職業農民,雖然專業不同,但他們的職業資格認證都是從低到高分為生產技術員、生產指導員和生產管理員3個等級。從職業農民的命名可以看出,他們對應的崗位和評定標準也不一樣。生產技術員以專業技術為主;生產指導員不僅要有專業技術,還要有計劃生產、綜合分析、風險評估等綜合能力;生產管理員除了具有前面兩個初級職業能力外,還要具有財務、營銷和策劃等方面的能力。
綜上所述,西方發達國家職業農民資格評定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職業農民獲得資格都要經過嚴格的考試和培訓;二是職業農民都分成不同的等級,從低到高都要經過嚴格的培訓和教育;三是獲得職業資格的農民都可以從政府獲得一定的經費支持;四是不同的職業等級分別對應從事的崗位,沒有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是不可以從事該資格證書對應崗位的。
(二)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情況
1.從局部試點到全面鋪開已成為趨勢。自2012年國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來,全國各地先后出臺了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系列政策。2014年,長沙市率先在全國出臺了“持證上崗”新型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培育體系。2017年,江蘇省開始實施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工作,重點對農民的種植技術、養殖技能以及農產品加工技術等方面進行評定。2019年,四川開始實施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工作,重點考察農民在現代農業技術應用、農產品營銷和農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情況,從而引導農民更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2022年,湖南有82人獲鄉村振興新型農民職稱認定。有關資料顯示,全國很多省市正在醞釀實施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認定工作。可見,從局部試點到全面鋪開,職稱評定制度正逐步成為推動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重要舉措,普遍設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制度已成為一種趨勢。
2.從官方認定到客觀評定已成為可能。從剛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職稱制度的省市來看,一般采用官方認定的方式。這種方式雖然簡便,但往往缺乏客觀性和全面性。近年來,隨著評價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思想的更新,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定和評價方式已逐漸向客觀評定轉變。客觀評定方式通常包括自評、同行評審和專家評審等多個環節,不僅考慮農民的技能水平和職業表現,還考慮農民對農業社區的貢獻及創新能力。自評是讓農民根據一定的標準自我評估,這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職業責任感。同行評審則是允許其他具有相似經驗的職業農民進行評價,增加了評定的廣度和多樣性。專家評審是由農業專家進行評價,他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確保了評定結果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所以,這種涵蓋多元化主體的評定方式大大提高了評定結果的可靠性和接受度。浙江省在新型職業農民認定工作中,引入了包括技能測試、案例分析和面試等多種評定方法。這些方法的引入,不僅使評定過程更加全面和深入,也使評定結果更能真實地反映農民的實際能力和貢獻。“采用這種客觀評定方法的地區,新型職業農民的整體素質和專業能力有了顯著提升”[9]。可見,從官方認定到客觀評定的轉變,標志著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指標正逐步完善。
3.從單一考察到綜合評價將成為現實。隨著全國各地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工作的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標準正在從單一考察向綜合評價轉變,這一趨勢反映了鄉村振興戰略對人才評價多元化、全面化的需求。綜合評價更加注重考核評價對象的多方面能力,包括專業知識、實際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及社會貢獻等。一方面,官方認定新型職業農民職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人為因素參與過多,從而影響職稱認定的科學性和公正性,而綜合評價可以解決這些不足。綜合評價包括實際操作考核、創新項目評估、持續教育參與以及社區服務等多個維度。綜合評價的采用,旨在建立一個更加全面和公正的評價體系,以全方位地衡量一個農民的職業能力和社會價值。綜合評價能夠更有效地激發農民的職業熱情和創新精神,提高他們的職業滿意度和社會地位。另一方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對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日益增加,這要求職稱評定系統能夠全面反映農民的實際能力和潛力。綜合評價的推廣,不僅有助于準確識別和培養具有高度專業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也有助于提升“新農人”這一職業群體的社會認可度和自信心。此外,綜合評價還可以促進農民持續學習和職業發展,提升農民的創新能力,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綜合評價的實施有助于打破傳統的職業農民評定局限,通過更廣泛的評價指標促進農民全面發展,這對于適應現代農業的復雜要求至關重要。可見,從單一考察到綜合評價的轉變將成為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的重要現實。
三、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指標體系構建
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與其他行業職稱評定一樣,是一項系統工程,既具有所有行業所具有的共性特點,也有農村農業所具有的個性特點。應從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來分析指標的設定,既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職業農民資格評定工作的優點,也要結合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特點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還要凸顯與其他行業職稱評定工作的差異性。
(一)設定評審原則是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遵循
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指標體系構建應遵循專業化、職業化、公正性和地域性原則,體現新型職業農民的屬農性和職業性。專業化原則在于確保評定標準能夠全面、準確地反映農民在其專業領域內的知識水平、技能熟練度以及創新能力。評定指標不僅包括基本的農業技能和操作能力,還涉及對農業科技新發展的適應性評估。例如,應考量農民使用先進農業機械、實施精準農業技術的能力。職業化原則要求評定指標不僅考察技術和專業知識,還應考察職業道德、持續學習能力和職業責任感等。例如,新型職業農民應展現出良好的職業操守,如誠實守信、負責任的工作態度以及對社會和環境負責的行為。此外,職業化原則還強調對農民在職業規劃和職業發展潛力方面的評估,這包括他們參與相關培訓、技能提升以及適應新技術的能力。公正性原則要求評定標準和過程的透明公開,以及確保評定結果能夠經得起外部的核查和驗證。在評定過程中必須消除任何形式的偏見和歧視,確保每個參評的農民都能在平等的基礎上展示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同時,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指標體系應為所有農民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如平等接觸培訓和教育資源,這與職業化原則中強調的持續學習和職業成長緊密相連。地域性原則強調地方的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評定指標體系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農業特性、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進行適應性設計,確保職稱評定能夠反映各地區實際情況,從而更好地促進地方特色農業的發展。
(二)設定職稱職級檔次是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工作積極性的重要抓手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農村農業發展的現代化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向農業強國邁進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民作為農業強國的主體力量,其職業化發展是一個必然趨勢。
設定職稱職級制度對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整體水平,促進農民職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設定職稱職級制度可以激發新型職業農民干事創業的熱情,進一步挖掘新型職業農民潛在的價值。在職稱職級制度的激勵下,新型職業農民為了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實現自身價值,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不斷提高,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設定職稱職級制度對于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認可度具有重要作用。作為一種新的職業形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職級也相對應地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從低一級向高一級晉升,需要經過理論考試和實踐操作,同時還要經歷一定時間的培訓。不同層級的含金量不一樣,國家給予的支持力度就不一樣。
德國、法國、英國和加拿大等西方國家依據農民的職業技能情況,從低到高設定了五個層級,每個職稱層級對應不同的工作崗位;同時,層級不同,從政府獲得的經費支持也不一樣。西方國家設定農民職稱層級制度,與其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集約化程度是分不開的。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上,農民的職業地位在社會上相對較低。特別在封建社會,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占有土地,農民根本沒什么社會地位可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極大提高,社會地位也有所提升。黨的二十大以來,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三農”的政策,農民的社會認可度和職業幸福感也明顯增強。一些地方農業的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數字農業和科技農業發展迅猛,很多從事農業生產的新型農民成為直播達人、網絡紅人和鄉村共同富裕的帶頭人。可見,各地實施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制度是一種必然趨勢。新型職業農民職稱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檔次既是完善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進一步提高農民工作積極性的重要抓手。
(三)確定評價指標是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實施的重要內容
本文基于現有國內外新型職業農民評定現實,形成了“三級七維”的評價指標初步設想(見表1)。
新型職業農民特指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指標體系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指標內容既包括農民本身的綜合素質,也要體現農民在農業行業、農村治理、農業科技、經濟管理和社會服務方面的貢獻度。構建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指標體系,應從農村的現實狀況、國家關于農村的重大戰略實施以及國家對農業農村的基本政策等方面綜合考慮。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指標體系按照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檔次設立。初級職稱采用職稱認定的方法,申報者滿足政治立場堅定、熱愛“三農”事業、遵紀守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且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等條件,即可直接認定。中級職稱和高級職稱采用評定的方法。中級職稱申報者在滿足初級職稱申報條件的基礎上還需滿足四個指標條件,即農業技能培訓、業績成果條件、經濟社會效益和農村社會服務效益。高級職稱申報者在滿足中級職稱申報條件的基礎上還需滿足農業科研成果和科技創新能力兩個指標的條件。如上頁表1所示,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指標體系包含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各級指標的指標條件根據職稱層級的不同進行對應設置。
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價指標體系在今后的實踐運用,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對辯證關系。第一,系統性與整體性的統一。設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價制度既要關注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指標體系內各級指標體系之間的邏輯關系,尤其是中級與高級職稱評定指標體系的銜接性和梯度性,也要關注各級評定指標體系內具體評定指標的完整性和有序性,這樣才能使得層級指標與評定內容最終構成相互依賴、互為補充的有機整體。第二,科學性與實用性的統一。一方面,評價指標要符合時代需求,正確反映新時代中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避免人力因素的影響和干擾,繼而影響或削弱其固有的效度和信度;另一方面,評價指標體系能夠真正運用于實際的農業生產生活,具有操作性強的特點,同時在本地區認可度高。因此,只有將科學性與實用性有機統一起來,才能構建科學、合理的職稱評定指標體系。
[注釋]
①初級職稱:達到A1基本條件的個性指標,即可認定為初級。中級職稱:在具備初級職稱個性指標的基礎上,根據A2、A3、A4、A5的個性指標值可綜合評定為中級。高級職稱:在具備初級和中級職稱個性指標的基礎上,根據A6、A7的個性指標值可綜合評定為高級。
[參考文獻]
[1]王登榜.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環境優化研究[D/OL].聊城:聊城大學,2020[2024-03-25].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gpYlZH45TFmJyFgz_awlPTSytR_G-AJx2t2iV
Xk9xbdoNOgOg42t7haAXikUfOnage5S-WtCSgF3pNyBLZLS1K
kIs6sS-JU_8QUQFFNHjn7GrMwftyjyYab88rB2YJgmEbt4xn80YJ
qzhSGrhOpfNdIwLy21AWIuuKI-mWpNdM1RUVskqpZ1WB5uo
F2a2ZrFMQkdg-UMJGI=amp;uniplatform=NZKPTamp;language=CHS.
[2]姜濤,于紅梅.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推動、實踐探索、存在問題與未來出路[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35):77-80.
[3][5]李昱霖.鄉村“土秀才”變身農技“新專家”[N].工人日報,2022-11-24(1).
[4][6]羅哲.讓“農把式”評職稱為鄉村振興賦能[J].人民論壇,2022(5):48,48.
[7]魏彥梅,丁燕,肖敏,等.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探究[J].南方農機,2023,54(24):113-115+130.
[8]顧欣欣.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評定制度研究——以東營市為例[J].鄉村科技,2020(14):30-31+33.
[9]福建省龍巖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探索建立農村實用人才職稱評價機制[J].中國人才,2020(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