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晚清民國時期北京職業教育的發展及啟示

2024-12-13 00:00:00趙國忠馮學東
教育與職業(上) 2024年12期
關鍵詞:職業教育

[摘要]通過梳理晚清民國時期發展北京職業教育的舉措與成效,探究了近代北京職業教育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進程,總結了可供借鑒的發展經驗,為北京未來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有益啟示:國家富強和社會穩定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前提;國際借鑒與本土創新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可行路徑;首善標準是北京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科技創新與技術應用是職業教育的時代屬性。

[關鍵詞]晚清民國;北京;職業教育;國際借鑒與本土創新;科技創新與技術應用

[作者簡介]趙國忠(1965- ),男,吉林長春人,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教授,博士;馮學東(1970- ),男,山東濰坊人,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教授,碩士。(北京" 1001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北京職業教育發展史及其展望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2JYA024,項目主持人:姚光業)

[中圖分類號]G71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4)23-0093-07

“職業教育”一詞,最初見于山西農林學堂總辦姚文棟的《山西農務公牘》一文。在這之前,雖有職業教育的事實,卻無“職業教育”的名稱 [1]。本文探討的職業教育是在近代社會背景下與科技應用緊密結合的職業教育,是西方工業化機器生產進入中國后與之相伴而生的職業教育。依據朱佳木唯物史觀的近代歷史分期觀點[2],可將近代職業教育研究的時間范圍界定為1840—1949年。在這百余年的歷史發展時期,依據社會形態的不同可大致分為兩個階段:辛亥革命之前,屬于封建專制的清政府統治晚期,我們稱為晚清時期;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標志著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權初步建立,這一時期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可稱為民國時期。本文探討的近代北京職業教育,其所涉及的時空范圍,即為晚清民國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內,發生在現行北京行政區劃這一空間范圍的職業教育。探究北京職業教育在這一歷史時期形成與發展的歷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北京職業教育的使命與定位,為北京未來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晚清時期(1840—1911年):北京職業教育的形成

京師同文館的創設標志著中國近代新式教育的開始[3]。通常認為,職業教育始于晚清實業學堂的興辦,如舒新城認為實業學堂的用意與職業教育并無差異,不過不以職業教育為言而已[4];黃炎培則將1868年福州船政局設藝圃視為職業教育的起始,認為工藝教育實則具有職業教育之特征[5]。基于這一邏輯,1862年京師同文館的創立及其后續西方科技相關科目及機構的增設,對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孕育具有標志性意義。以此為開端,洋務派希望通過引進西方先進文化和技術實現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為此積極主持創辦新式學堂,興辦洋務實業,掀起影響深遠的洋務運動,打破以儒學為中心的封建思想文化,將先進的西方科技文化引入中國[6],并在教育上形成影響深遠的以“西藝教育”為代表的實業教育思潮。

京師同文館創辦的初始目的是培養外語人才,以應對日益繁雜的外交事務,其后陸續增設天文算學館和格致、化學、醫學等館,并設立藏書閣、印書處、翻譯處、觀星臺、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等輔助機構,由一所旨在培養語言與外交人才的教育機構逐步演化為一所涵蓋多門實用學科的綜合性學校。在這一演化發展過程中,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展現了首善之區的教化先行和風尚引領作用。在京師同文館的引領和示范下,洋務派在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一系列新式學堂。例如,1864年創辦的廣州同文館,1866年創辦的福州船政學堂,1867年創辦的上海江南機械學堂,1880年創辦的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和天津電報學堂,1885年創辦的天津武備學堂,1887年創辦的廣東水陸師學堂及1893年創辦的湖北自強學堂等。新式學堂的創辦,揭開了晚清實業教育的序幕。與此同時,洋務派還開辦了一系列官辦及民辦的軍事、電報、鐵路、礦業等實業產業,為實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需求助力。新式學堂和實業產業的興辦,為晚清實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實體層面的物質保障。

洋務運動期間,京師同文館的創辦雖然體現了北京作為首善之區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但此后一段時間,北京新式學堂的創辦并無太多出色表現,與其所居的首善地位并不相符。直到維新變法時期,圍繞京師大學堂創辦而引發出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教育事件和教育舉措,北京才再次展現出首善之區的文教引領作用。維新變法前后,北京在教育救國思想爭鳴、學堂章程制定、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創設等方面,發揮了政治中心、文教中心的功能與作用,有力推動了中國新式教育的發展。其后,京師督學局和京師勸學所等北京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立,則進一步推動了北京新式學堂的發展。

1898年7月3日,光緒批準了總理衙門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委派了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京師大學堂正式成立。1902年,清政府陸續頒布《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等一系列章程,開啟了新式教育學制規劃的序幕。這一學制史稱“壬寅學制”,標志著新式的學校教育體系開始形成[7]。“壬寅學制”將實業教育納入全國統一的學制規劃,實業教育的地位在制度層面獲得初步認可。1904年1月,清政府公布了由張之洞、榮慶、張百熙主持重新擬定的《奏定學堂章程》等一系列學制系統文件,內容比“壬寅學制”更為全面,史稱“癸卯學制”。“癸卯學制”將實業教育放在與普通教育、師范教育平等的地位,詳細規定了興辦實業學堂的具體措施。“癸卯學制”頒行后一直沿用至民國成立,為實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停罷科舉,進一步推動了新式教育的發展,各地興起了建設學堂的熱潮。1905年12月6日,清政府成立學部。1906年7月26日,又成立了京師督學局,負責北京地區教育事務。1906年11月,京師督學局設立京師勸學所,具體負責北京地區各級各類學堂建設與管理事務,研究北京地區的教育問題。京師督學局和京師勸學所的成立,推動了北京地區的教育發展。北京作為首善之區的教育地位得到鞏固和加強,各類實業學堂紛紛成立,北京實業教育進入一個相對繁盛的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社會各種力量加入新式學堂的興辦之中,其中既有國內開明的官紳階層,也有西方教會及世俗階層。1897年,刑部主事張元濟發起創辦“專講泰西諸種實學”的通藝學堂,廣泛聯系社會知名人士,進行教育經費的募捐,并邀請嚴復等社會名流登臺演講,“宣讀西學源流旨趣,并中、西政教之大原”“京官之好學者,相約聽講,不期而集者數十人”[8],成為引領社會力量進行新式學堂開辦的風尚典范。通藝學堂的辦學實踐,是晚清官紳階層興辦實業教育的一個縮影。1905年,德國人里布克創辦德華普通學堂,是社會不同背景人士辦學的另一個典型事例。德華普通學堂開設德文、漢文、數學、地理、歷史、博物、理化、圖畫、天文、衛生、國際法、法律、商務等科目,同時還設有商務部夜校。學堂針對學生收費,每月學費四到五兩不等[9],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民眾對實業教育的認同,說明新式實業教育在當時已經具備相當廣泛的民眾認同基礎。據京師督學局統計,截至1908年,屬于京師勸學所管轄的實業學堂包括初等工業學堂和私立商業學堂各一所。1909年5月京師第一中等商業學堂得以批準成立。同年,畿輔直隸的順天府中等農業學堂于北京大興黃村創立,是當時學制規定倡導下興辦的實業性質學堂。該學堂的根本宗旨是“以養成農業上所必需之學識,使將來改良農事,開導人民,實得天然美利為主義”。學堂章程對經費來源做了說明和規定,其開辦經費有官員捐助,常年經費由政府稅務來源予以保障,經常費按月報告,臨時費隨時稟商[10],可見新式學堂的興辦既得到了社會力量的支持,又得到了來自政府財政的經費保障。

整體而言,晚清時期北京的實業教育雖然在規模和數量方面尚顯不足,但在實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方面卻展現了極為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培養了發展實業所急需的各種專門人才,推動近代北京職業教育開始形成。

二、民國時期(1912—1949年):近代北京職業教育的發展

民國時期,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得到認可與重視,并在制度設計、法律法規和教育實踐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教育革新,促進了近代北京職業教育的發展。但由于民國時期社會動蕩、戰亂不斷、民生凋敝,職業教育的發展受到極大制約。

1.南京臨時政府及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職業教育(1912—1927年)。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蔡元培被任命為教育總長;1月9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宣告成立,1月19日,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和《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開啟了具有民族資產階級性質的教育革新;1月30日,教育部通電各省都督籌辦社會教育。之后,蔡元培發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一文,提出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一時激發教育領域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對教育方針的積極討論,以實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為表征的職業教育思潮逐步形成[11]。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由此進入北洋政府統治時期。1912年7月,蔡元培領導的教育部召開全國臨時教育會議,討論并制定民國政府的教育政策。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令和學校系統令,后又陸續公布一系列學校法令。到1913年,初步形成系統的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學制體系,即“壬子·癸丑學制”。1913年8月4日,教育部公布實業學校令,“職業學校”首次在政府法令條文中出現。其后,陸費逵、陳獨秀、黃炎培等眾多教育界知名人士,通過發表文章、國外考察調研、組織教育團體、創辦教育刊物等多種方式,傳播職業教育理念與觀點。職業教育的概念與內涵逐步得以界定與確立,“職業教育”一詞得到廣泛傳播。

1914年1月,陸費逵在《中華教育界》上發表《論人才教育職業教育當與國民教育并重》,再次對職業教育進行闡釋和說明。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今日之教育方針》,將職業主義列為四大教育方針之一。1915年4月,黃炎培赴美考察教育,深受美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震撼與啟發,回國后發表文章,大力倡導職業教育,由原來倡導的實用主義轉向為此后極力提倡的職業教育,并于1917年5月發起創辦“中華職業教育社”。1918年,黃炎培擔任《教育與職業》主編一職,以此為陣地,發表一系列職業教育文章,并通過政策建議、實踐探索、媒介宣傳等多種途徑,為中國發展職業教育發起呼吁[12]。職業教育逐步取代實利主義教育、實用教育等先前流行概念,得到教育界、實業界及社會民眾的認知與接納。

“壬子·癸丑學制”推行后,北京在職業教育方面獲得了一定發展,繼續發揮著首善之區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統計表明,自1912年5月到1916年7月,北京京師地區共設立乙種農業學校、乙種工業學校、女子職業學校和農業教員養成所各一所[13]。1917年教育部又在北京成立美術學校一所,以為培養中等學校教員之用。1917年的統計表明,京師共有甲種實業學校2所,乙種學校2所,女子職業學校1所[14]。20世紀20年代初,《教育與職業》雜志社的一項統計表明,北京主要的實業性質的學校共有10所[15]。

1922年11月頒布《學校系統改革案》,對已實行的“壬子·癸丑學制”予以改革,史稱“壬戌學制”。該學制將實業學校改為職業學校,在大學及專門學校附設針對修習職業方向的專修科,基本實現了職業教育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同層級教育體系中的設計與安排。“壬戌學制”從法律層面確立了職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標志著職業教育的初步形成。以此為起點,職業教育在時局動蕩、政權更迭的社會背景下,進入艱難曲折的發展階段。

中華教育改進社的統計表明,1923年北京共有實業及職業學校21所,其中市立3所,私立18所。私立學校中,以商科性質的學校和女子職業學校數量占優[16]。另一項統計表明,1923年整個北京職業教育機構共有63處,而像鹽務、稅務、電氣、銀行等專門職業學校都集中在北京,女子職業學校僅次于江蘇省[17]。此外,在北京內外城區域(不包括北京郊外),還開辦有100余處平民教育學校[18]。這些平民教育學校也開設有職業教育相關課程,說明職業教育已經獲得較為廣泛的社會認可與支持。

隨著“壬戌學制”的頒行,職業教育的概念得到廣泛普及,職業教育體系得以初步確立。作為全國政治和文教中心的北京,在職業教育領域也獲得了初步發展。但這一時期,因軍閥混戰、社會動蕩、教育經費難以保障等諸多原因,職業教育發展緩慢。

2.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北京職業教育(1928—1949年)。1928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北伐成功,遷都南京。北京改為北平,失去首都地位,民國進入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這一時期,“壬戌學制”先后進行了一系列調整與完善,職業教育在制度設計和法規建設方面有所發展,社會對職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更加深刻。1928年5月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召開,通過了《民國教育系統案,提出修訂學制的原則。其后,南京國民政府出臺一系列職業教育相關法規制度,主要包括1931~1936年間公布的《職業教育設計委員會規程》《職業學校設施原則》《職業學校生產實習標準》《職業學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的出臺,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完備的法律法規框架。

南京國民政府初期,社會政局相對穩定,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呈現一個難得的“黃金”時期[19],職業教育不僅自成體系,還滲透到普通教育之中,建立了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多層次、多類型的職業教育體系[20]。然而,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大舉侵華,北京教育事業飽受摧殘和打擊,職業教育發展更是步履維艱。北京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專科學校僅有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和北平市立體育專科學校勉力維持[21]。抗日戰爭結束后,北京職業教育獲得一定程度的恢復。1946年,北京職業學校共有10所,其中市立3所,私立7所[22]。但整體來說,民國后期的職業教育發展緩慢。官方數據表明,1949年北京尚存的職業學校共有15所,其中公立職業學校僅余3所,私立職業學校12所[23]。

三、晚清民國時期北京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

回顧晚清民國時期百余年北京職業教育的發展歷史,有助于以史鑒今,為未來北京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1.國家富強和社會穩定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前提。從晚清時期的實業教育實踐,民國初期的實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思潮出現,到1928年遷都之后的經濟衰退,淪陷之后日偽政權統治下的百業凋零,北京職業教育的形成與發展可謂艱難曲折。究其根源,在于晚清民國時期國弱民貧,時局動蕩,政權更迭頻繁,經濟發展維艱,國家一直未能擺脫內憂外患的危急境地。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無論怎樣的教育體系設計和教育革新,都難有成就和取得實質進展。熊希齡創辦的香山慈幼院,自創始至發展,期間歷經艱險,可謂是那個時代北京職業教育乃至教育發展狀況的真實寫照。

近代北京職業教育的發展歷史,深刻揭示了國家富強和社會穩定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前提。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其地位和作用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認可與肯定,社會進步、經濟轉型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使命與挑戰。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需要深刻反思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借鑒歷史經驗與教訓,將職業教育與國家富強和社會穩定緊密結合,正視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戰,推動職業教育實現更好發展。

2.國際借鑒與本土創新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可行路徑。京師同文館的創辦初衷,是培養通曉西方語言的外語人才,以滿足當時日趨繁雜的外交需要,同時更好地了解西方的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而達到“制夷”須先“師夷”的目的。但縱觀國內,其時正如恭親王奕?等奏折所言,一切事項因“語言不通,文字難辨”,實難推行。可見,新學興辦之時,除去聘請西方人員,向西方學習之外,別無他途。

這一時期,無論是師資隊伍、課程設置,還是教學內容,因受獲取路徑和時間期限的限制,多是本著拿來主義的原則,模仿西方教育的模式與實踐。以歷次學制制定為例,從晚清到民國初年,經歷了從傳統教育借鑒、日本模式模仿和美國經驗借鑒等不同階段,結果往往是過于偏重模仿,缺少與本土實際情形的契合,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經過十余年的探索與反思,經由民國初年全國教育聯合會長達數年的研討、調研和試點,直至1922年“壬戌學制”的制定頒布,基于中國教育的實際需求,在借鑒國外經驗與模式的同時,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創新,才開始有所體現。民國時期,職業教育雖然在學制系統上也獲得了正式的地位,但其作用和影響如何,卻是一個重大的疑問[24]。這固然有政治、社會和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但國際模式與本土實踐未能有機融合,學制體系設計、教學內容安排及教學方法等沒有形成符合國情的有效方案,也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因素。立足中國國情,基于中國現狀找到切實可行的職業教育路徑,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所在。正如黃炎培所言:“辦職業教育,須下決心腳踏實地,用極堅實的功夫去做;須下決心精切研究人情、物理,并須努力與民眾合作。”[25]

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創新是一個永恒課題,需要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清醒認知職業教育國際發展現狀與趨勢,深刻理解中國在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職業教育面臨的巨大挑戰。一方面,借鑒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立足中國國情,系統調研本土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人才的現實需求。將國際借鑒與本土創新緊密結合,為國際職業教育發展貢獻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路徑和模式。

3.首善標準是北京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元代以來,北京作為首善之區,承擔著教化先行的職責和使命。從社會精英到普通民眾,對首善地區的文教都寄予厚望,希望通過首善模式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帶動和影響全國其他地方。晚清民國時期,北京教化先行的這一使命定位,深入人心,成為時人對北京教育發展的基本期望。1893年7月3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遵籌開辦京師大學堂折中,即言“中國當更新之始,京師為首善之基,創茲巨典,必當規模宏遠,條理詳備,始足以隆觀聽而育人才”。1897年,姚文棟在《京師學堂條議》中亦言“東西洋各國都城,皆有大學堂,為人才總匯之所……蓋以京師首善,四方之所則效,萬國之所觀瞻,故規模不可不宏,而教法不可不備”[26]。1898年,在梁啟超代總理衙門起草完成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中闡明了同樣理由和依據,即“京師大學堂為各省之表率,萬國所瞻仰。規模當極宏遠,條理當極詳密,不可因陋就簡,有失首善體制”。1898年9月19日,孫家鼐等奏設順天府中學堂折中亦言“查順天為首善之區,較各直省省會尤為重地,非規模宏遠,不足系四方之觀聽”,而光緒上諭的回復亦言“京師為首善之區,允宜多設學堂以系四方觀聽”[27]。可見,教化先行的首善要求,既得到社會普遍認可,又是北京教育內在的使命與功能所系。社會這一認知為北京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政策和資源層面的支持與投入。晚清時期,從京師同文館到京師大學堂,從高等實業學堂、藝徒學堂到京師法政學堂、法律學堂、醫學專門學堂、巡警學堂、測繪學堂等一系列專門學堂;民國時期,從實利主義教育方針的爭鳴到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從男女同校到集中于北京一地的諸多鹽務、稅務、電氣、銀行等專門職業學校,從眾多女子職業學校到平民教育學校的創辦,從工讀主義到平民教育、鄉村教育思潮的興起與傳播,從五四運動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無一不與北京在文化教育領域“開風氣之先”、與首善之區引領“四方是則”的功能定位緊密相關。

時至今日,北京四個功能的城市定位,再次賦予北京作為首善之區在職業教育領域應有的使命和地位。立足首都戰略定位,總結中國智造和中國創新背景下具有北京乃至中國本土特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模式,充分發揮北京在職業教育方面的輻射影響和示范引領作用,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無疑是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北京職業教育發展的可行方向選擇。具體而言,首都特色的職業教育可在三個方面有所作為:一是立足服務大都市經濟發展,形成具有標桿示范意義的、服務都市經濟圈的現代職業教育理念與模式,為國內外大都市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范例。二是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發揮北京職業教育的引領作用。2023年10月,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廳共同簽署了《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23年—2025年)》。2024年2月,京津冀三地共同組建的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園區成立,這是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典型實踐案例。成立京津冀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園區,旨在打造職業教育高地,為京津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人才和智力支持。三是助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化實施。依托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人才的優勢,總結提煉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路徑與模式,有助于為國際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中國方案,提升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近年來,北京注重打造職業教育國際化品牌,成立了“絲路工匠”職業院校國際合作聯盟等組織,吸引了眾多中外職業院校加入,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北京職業教育國際化取得的進展。

4.科技創新與技術應用是職業教育的時代屬性。京師同文館設立之后,準備由最初的外國語教學拓展到天文算學為代表的近代實用技術教學,遭到以倭仁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對。盡管如此,以奕?為代表的洋務派依舊堅持將科技內容引入新式學堂教學之中。自此,職業教育與技術應用緊密結合,技術性、應用性成為職業教育的鮮明特點。1897年,張元濟創辦通藝學堂,擬訂章程,先習英文、數學、輿地等課程,俟外語熟練后再分門專習,以資深造。西方先進技術是其重要的教學內容。依據1904年頒定的《奏定學堂章程》,各部門興辦的專科技術類學堂,被納入實業教育統一管轄之中。1906年,清政府將商部與工部合并而成立了農工商部。農工商部進行了振興工商實業的教育探索,其所管理的高等實業學堂設立了以工業科為主的科目,以達到高等工業學校程度的辦學目的。高等實業學堂分為專科和預科兩部分,其中專科又分為化學、機械、電氣、礦學四門,實業教育特色鮮明。民國之后,1912年10月22日,教育部公布專門學校令,規定“專門學校以教授高等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為宗旨”。1922年11月頒布的《學校系統改革案》推行新學制,在大學校及專門學校附設專修科,招收志愿修習某種學術或職業而有相當程度的學生。凡此種種,無一不是強化職業教育與實用技術的內在聯系,彰顯職業教育的特色。

職業教育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職業教育的內在屬性,決定了其在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稟賦。當前,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旋律。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要面向市場需求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基于首都北京的四個中心定位,充分利用北京既有的優勢和資源,將科技創新與技術應用融入北京職業教育的實踐,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也應成為北京職業教育的目標追求。

[參考文獻]

[1][5][25]黃炎培.職業教育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247-248,267,74-75.

[2]朱佳木.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9(1):176.

[3]田正平.關于中國近代教育史學科體系的幾點思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89(2):31-34.

[4][24]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思想史[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6:125,135.

[6]楊益茂.洋務運動時期的新式教育[J].北京社會科學,1996(1):108-118.

[7]廖承琳,吳洪成.近代中國學制演變與職業教育發展[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94-99.

[8]賈平安.張元濟與通藝學堂[J].歷史教學,1984(8):16-18.

[9]湯世雄.北京教育史[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292.

[10][13][15]琚鑫圭,童富勇,張守智.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教育師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10-114,262-284,300-330.

[11]吳洪成.中國近代教育思潮新論[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118-119.

[12]張愛梅,范云茹.試論蔣夢麟的職業教育思想[J].中國成人教育,2009(6):86-87.

[14][26][27]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262,637-638,754-755.

[16]中華教育改進社.京師教育概況[M].北京:中華教育改進社總事務所,1923:19.

[17]楊鄂聯.京師之職業教育[J].教育與職業,1923(6):21-27.

[18]鄺震鳴.北京平民教育之現狀[M].北京:北京青年會服務股,1923:1.

[19][20]劉仲華.北京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53,257.

[21][22]教育部教育年鑒編纂委員會.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1034-1039,1082-1083.

[23]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北京市教育概況[M].北京: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局,1949:33-34.

猜你喜歡
職業教育
高校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層導學提高解剖生理學復習的有效性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3:24:52
關于動作要素在職業技術學院體育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39:41
淺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職業(2016年10期)2016-10-20 22:08:03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職業(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基于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略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6: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日韩欧美91|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91美女视频在线|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aⅴ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白| 九色91在线视频|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91|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亚洲区第一页|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国产天天射| 免费高清毛片|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97se亚洲| 亚洲天堂伊人|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国产黄色爱视频|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亚洲自拍另类|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日本国产精品|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天|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69av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A视频|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91青草视频|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极品|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国产成人综合网|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欧美精品成人|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