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農業多功能性;產業振興;要素集合;案例分析;桑產業
0 引言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農業的傳統功能不斷強化,新的功能日益彰顯。農業多功能性豐富和拓展了農業的內涵,新的產業形態納入農業產業的范疇,以新的視角認識農業,以新的理念發展農業,將為現代大農業產業體系的構造搭建平臺。本研究分析了農業多功能性的主要特征,以桑產業為例,打造以桑產業為主的多功能鄉村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并進行系統分析,以期能夠為后續相關工作開展提供參考意見。
1 農業多功能性要素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具有經濟、生態和文化等功能[1-3]。農產品滿足人類生存對于食品的基本需求,有效降低經濟成本的同時不斷提高經濟效益[4]。優化農產品價格、完善農產品優惠政策等措施對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作用[5-6]。農業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有直接需求,對土壤、水源、空氣等自然生態環境有一定的作用,是吸取與反作用的關系,因此要開展科學合理的農耕活動,有效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同時優化自然生態環境[7-8]。農業在文化傳承上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業作為我國最基礎的產業,集結了千百年來的智慧精華。如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工具、民俗活動、民謠等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9]。同時田園風光、鄉風民情等正在成為人們向往的生活方式[10]。
2 桑產業現狀
河北省泊頭市營子鎮位于泊頭市西北部,北鄰獻縣,黑龍港支流老鹽河橫貫全鎮。總面積96km2,耕地5183hm2,轄67個行政村,人口4.9萬人。桑產業是營子鎮特色主導產業,種植面積938hm2,年產桑果2萬t,桑果單位面積產值可達22.5萬元/hm2,以茍魯道村為核心已輻射至55個村。近年來,全鎮桑樹栽植規模逐步擴大,桑系列加工產業蓬勃興起。現擁有14家桑產品加工種植企業和合作社,桑椹干、桑葉茶、桑椹酒、桑椹粉、桑葉掛面和桑椹酵素等桑系列產品加工初具規模和影響。
以營子鎮現有萬畝古桑園為基礎,引進新品種,擴大桑園規模,開展桑果深加工,傳播蠶桑文化。政府提供平臺,農業企業自主經營,市場驅動發展。既充分發揮政府在政策引導、統一規劃、組織保障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優勢,又突出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及廣大農戶的經營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11]。
桑產業建設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在提高農業效益、促進企業和農民增收的同時,更加注重改善生態環境和村鎮人居環境,使生態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同步發展,打造成服務京津冀的旅游休閑勝地,傳播蠶桑文化的樂園。泊頭市桑樹栽植歷史久遠,至少有600年歷史。
3 桑產業融合發展
把桑樹科學栽植、桑園水肥管理、桑果、桑葉采摘作為第一產業做實做強。引進技術、資金、設備,生產高端桑果、桑葉系列產品,如桑椹酒、桑椹飲料、食用色素、桑葉茶等,努力延長桑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依托古桑園、老鹽河打造旅游景點,對王魯道民居實施改造,建設休閑、養生園,統籌發展旅游、休閑采摘及度假養生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充分利用現有的萬畝桑園,做大做強一產。在現有基礎上,與國內外農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建立廣泛聯系引進國內外桑樹品種資源,全面發展果桑、葉桑,使營子鎮成為京津冀地區品種最全、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桑樹種植園區。
(2)產品深加工,多角度開發桑產品功能。引進資金、技術、設備大力開展桑果、桑葉及其系列產品深加工,生產桑椹酒、桑椹飲料、桑葉茶、蠶桑營養產品和藥用桑椹等系列產品,使營子鎮成為蠶桑系列產品加工基地和加工技術聚集區。
(3)充分發揮桑產業的三產功能。將園區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徹底改變園區周圍人居環境,加強垂釣場、采摘園,以及餐飲、娛樂設施建設,面向京津冀都市群和雄安新區,把園區打造成集采摘、購物為一體的河北平原鄉村旅游、觀光農業休閑區。
4 桑產業空間布局
以桑產業為主的多功能三產融合發展模式的空間布局為“一帶、兩中心、三園、一片”,如表1所示。一帶是老鹽河生態帶,兩中心是桑椹交易中心和桑產業振興發展中心,三園為古桑休閑觀光園、民俗養生園和桑產業科技苑,一片是萬畝桑園。
老鹽河生態帶,長3.63km,面積96hm2,河道占地平均寬度263m。要以保護為主,發揮河道的本質功能(排水蓄水補潛);綠化美化,把老鹽河變成大美景觀帶;疏通河道,利用地勢低、常年有水的條件,發展親水游樂活動(如夏游船、冬滑冰);利用灘地、階地植物資源,發展田園式牛羊鴨鵝觀賞式養殖。
桑椹交易中心,總占地7hm2,地處大魯道村北老鹽河和泊淮路交叉處。整合園區桑椹收購力量,提高桑椹初加工的質量和效率,提高定價話語權,提升桑產業綜合效益。
桑產業振興發展服務中心,占地面積17hm2,水塘面積10hm2,可利用建筑面積7hm2。為蠶桑產業發展提供產品和技術支撐,以及技術和機械化作業服務。
依托規劃區的水面資源,建設成美麗的園林式桑產業雙創基地,智慧型管理的策源地。
古桑休閑觀光園,位于茍魯道村西和村北,總規劃面積104hm2。按照桑園內桑樹生長情況,分為古桑園、桑果采摘園、豐產園、農家樂一條街和老鹽河游樂區5個部分,相互呼應組成一個整體休閑桑園。在桑果主產業的基礎上,增加古桑觀光和桑果采摘,使游客體驗桑果生產,增加文化樂趣,并享受親水游樂、農家樂餐飲。
民俗養生園,面積13hm2,以王魯道舊村改造為主體,建設民俗養生園和新型美麗鄉村。跨老鹽河,建立桑蠶文化館、交河鑄造民藝館和內圣書院,成為養生養老休閑區。
桑產業科技苑,面積35.2hm2,以劉辛莊村西的三廠桑果采摘園和康盛果蔬專業合作社為基礎,進行整合升級,建設支撐桑產業發展的科技苑。本著以桑為主,多種經營的原則,為桑產業園區作出品牌和技術儲備及示范。發揮棗、梨、蘋果等多種果木,以及大棚瓜、果栽培的輔助功能,延長休閑旅游季節,增加采摘品種,提高園區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
5 保障措施
5.1 強化社會功能,推進農業穩定發展
農業的社會功能是確保農業經濟、生態、文化功能有效發揮的基礎,只有社會穩定才能夠有效確保各項農業活動的正常開展[12-13]。因此,相關人員應充分重視農業社會功能的價值,積極創新各項農村改革及相關制度,通過增強全體人員的角色參與度,不斷提高社會的公平性和穩定性。通過協同城鄉發展,提供城鄉之間均等化的社會服務水平,減小城鄉之間差距,努力實現城鄉融合。通過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提高農村地區政治水平。只有充分發揮好農業的社會功能,才能夠有效推進鄉村穩定發展。
5.2 提升經濟功能,助力農業提質增效
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是農業生產活動經營者參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動力,也是農業生產活動開展最根本的目標之一[14]。因此,在后續相關工作開展過程中,相關人員應不斷完善相關產業體系,努力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15]。要積極應用現代農業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水平,努力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與發展。通過完善相關保障體系,不斷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各項風險,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穩定性。通過創新經營體系,積極構建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更好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5.3 增強生態功能,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良好生態環境是開展一些農業生產活動的前提[16]。因此,在農業生產活動過程中,相關決策者及執行者應不斷加強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應積極采用各項生物措施、物理措施代替化學措施應用于農業生產活動。同時,應積極利用農業系統內部各生物物種之間的相互關系有效實現生物替代,從而實現農業的綠色發展。要堅持走農業生態化、清潔化發展之路,不斷提高各項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各項化學農業產品的投入,努力實現其經濟發展及生態效益的綜合提升[17-18]。
5.4 設立文化功能,穩定農村社會發展根基
良好的鄉風文明不僅能夠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也是農業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發揮的精神動力來源[19]。長久以來,農村地區發展落后于城市發展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農村地區文化落后。因此,不斷加強對于農村地區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視,是有效實現農村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根基。鄉土文化在新時代發展過程中非但沒有被人們所遺忘,反而煥發出了新的魅力和風采。因此,在后續工作中相關人員應該不斷推進傳統鄉村文化轉型,努力實現鄉村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結合,更好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
6 結束語
本研究系統總結了農業多功能性的要素合集,包括經濟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并通過河北省泊頭市營子鎮桑產業農業多功能性分析,促進桑產業的融合發展和空間布局,提出了強社會功能、提經濟功能、增生態功能和設文化功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