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單元設計共計8次課時,其中包含2課時的站立支撐與平衡,3課時的仰臥、俯撐、跪姿支撐與運用,3課時的合作支撐與平衡、支撐與運用的組合游戲活動。通過梳理教材后重新構建結構化的可操作教學內容,可以實現支撐單元教學的借鑒,體現教材應有的價值,同時實現以體育美,發揮體操教學感悟美、體驗美、塑造美的獨特美育功能。
關鍵詞:非移動性技能;支撐組合;以體育美
中圖分類號:G623.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2410(2024)12-0068-05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非移動性技能是基本運動技能的一種,主要發展學生的身體活動能力,為學生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非移動性技能是指在運動中身體相對于地面不產生位置移動的基本運動技能,包括屈曲與伸展、旋轉與轉動、推動與拉動、擺動等動作技能。小學學段的教學中,開展單個非移動性技能教學的情況突出,結構化教學缺失[1]。
結合文獻研究,筆者學校對“非移動性技能”教學體系進行構建研究。本校一、二年級學生已形成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本文設計的“最美設計師”支撐主題單元教學,是實踐研究中的8節經典課例,可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掌握健康知識與技能。
一、小學一年級非移動性技能——“最美設計師”支撐單元教學設計思路
依據課程標準提出的理念,根據學生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整體設計水平一非移動性技能教學課程內容。在主題構建中融入各類知識、動作技能,讓學生融會貫通各類知識技能,同時也歸納總結出各類非移動性技能之間的共同特點,促使小學一二年級非移動性技能更好地呈現整體性和綜合性。水平一非移動性技能活動的目標要求將非移動性技能單元分為伸展基本技能、屈(直)體基本技能、扭轉懸垂基本技能以及支撐平衡基本技能4個主題,結合水平一體操類的教學內容與標準,將學生發展內容分配到4個學期中(表1),結合小學低幼學段學生熱愛新奇項目、技能學習興趣持續時間不長的特點,每學期設置1個小單元(6~8個課時)教學。以情境式主題單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基本運動技能的形成,促進水平一和水平二之間的銜接。
支撐單元的教學設計,首先明確教材特征是非正常體位下的穩定性控制,重點以“不同形式、不同姿勢的支撐組合”為主。因此,創設了契合教材特征的“最美設計師”這一主題情境,主要是“不同形式、不同姿勢的支撐組合”身體表達動作的構成與形成肢體美、表達美及觀賞美的能力。通過單人、雙人、多人等不同形式,采用站立支撐、跪撐、俯撐、仰臥撐等不同姿勢的支撐來掌握非正常體位的身體穩定性控制。促進身體正常發育和協調發展,培養身體良好姿態;發展身體柔韌、協調等素質和動作的韻律感和節奏感,提高身體基本活動能力。本單元由支撐與平衡兩類內容組成,支撐是發展學生身體柔韌、協調、平衡等素質,并為今后學習體操類運動奠定基礎的重要內容,也具有自我保護和實用價值,同時培養果敢、堅毅、克服困難、團結協作等精神品質。
課堂教學設計注重以下三點:
一是課堂有“趣”。課堂中的每個環節都以主題情境貫徹始終,以游戲化教學為主,激發了學生對支撐組合的學練興趣,真正實現了玩中學、學中練、練中樂,更是為水平二非移動性技能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教學求“穩”。支撐組合的學練對安全、銜接、連貫、穩定的要求比較高,因此教學中,以分組合作為主,且組內角色分配清晰,教師巡回指導為輔,由組內合作帶動組間交流,真正實現了動作銜接“穩”、姿態保持“穩”、情緒控制“穩”、合作幫助“穩”。
三是學生勇“敢”。首先,前3次課簡單有趣的單人、雙人支撐運用為后5次課學生敢于在支撐組合練習中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在不同形式、不同姿勢的支撐等基本動作和簡單組合動作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循序漸進的教學流程、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給予積極鼓勵的教學語言、提示小組同伴做好保護與幫助等方法,讓學生敢于展示、敢于比賽、敢于挑戰自我。
二、小學二年級非移動性技能——“最美設計師”主題單元學習目標
(一)運動能力
積極參與站立支撐、站姿雙人組合、俯撐與跪撐組合、仰臥撐、仰臥支撐成橋、兩層支撐組合、三層支撐組合等,感受支撐組合運動的樂趣。學練單人及多人的支撐組合動作知識與技能,能進行支撐組合的展示或比賽。提高上肢、腰腹肌肉力量、柔韌性、肌肉耐力、位移速度、靈敏性、爆發力等體能。能運用支撐進行展示或比賽。
(二)健康行為
說出支撐組合對健康的重要性,積極參與支撐組合學練。知道個人衛生保健、保護與幫助、安全避險等健康知識和方法,并將其運用于日常生活中。關注自己在學練支撐動作時的情緒變化。積極與同伴、教師溝通和交流,適應不同形式的支撐組合及環境的變化。
(三)體育品德
在兩層支撐、三層支撐組合等有一定難度的支撐組合動作技術和簡單組合動作技術學練中表現出勇敢頑強、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按照規則和要求參與活動,在支撐組合活動、游戲及比賽中表現出文明禮貌、樂于助人的行為。
三、小學二年級非移動性技能——“最美設計師”主題單元學練賽設計方案
本單元設計共計8次課時,其中設計了2課時的支撐與平衡,3課時的支撐與運用,3課時的支撐與平衡、支撐與運用的組合游戲活動。經過梳理教材后重新構建結構化的可操作教學內容,體現教材應有的價值,同時實現以體育美,發揮在體操教學中感悟美、體驗美、塑造美的獨特美育功能(表2)。
四、小學二年級非移動性技能——“最美設計師”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策略
(一)充分利用器材
單元的前7次課運用了體操墊,且每節課的熱身操、運動技能練習、體能練習都將體操墊的用處發揮最大化,既體現了器材的靈活運用,又促進了教學組織與教學方法的創新。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初步體驗了支撐組合的運動樂趣,為后面技巧學練打下堅實基礎。
(二)適切的情境創設
首先,每個課次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情境為主,培養了團隊合作的精神。其次,根據每個課次的教學內容,也針對性地創設了不同的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游戲情境、跨學科情境等,幫助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學練環境中感受支撐組合帶來愉悅。
(三)學練游戲化
每個課次的開始與準備部分都安排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小游戲,基本部分中,教師以游戲教學法為主,營造歡快愉悅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練,逐步掌握運動技能。體能練習中也設計了跑、跳、支撐等多樣化、綜合化的體能游戲,既調動了學生參與體能練習的積極性,又幫助學生樹立了遵守游戲規則的意識和行為。
(四)體現以體育美
每個課次的學練前后均有體操禮儀展示,培養學生文明之美;課堂教學中運用不同方法引導學生注重身體姿態展現,提升學生姿態之美;單元教學中始終貫徹互相合作、積極探究,養成學生精神之美;課堂教學中采用多元評價,引導學生感受語言之美。
五、存在不足
本單元的教學盡管創設了一些“情境”,運用了一些“游戲”,學生學練效果得到提升,但日常生活中“支撐組合”的情境創設較少。因此,學生雖然掌握了不同形式、不同姿勢支撐的基本動作和組合動作,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難以靈活運用所學的支撐組合動作進行安全避險或保護他人。支撐組合學習場地比較固定,且學練時以4人一個小組的合作學練為主要形式,整體上看,在基本部分支撐基本動作和組合動作學練的個體運動密度和運動強度的達成度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六、下一步實施建議
結合課標中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案例,根據支撐組合的特點,創設豐富多樣的日常生活情境,促進所學運動技能的理解與運用。如仰臥支撐成橋動作技術與“小小建筑師”情境相結合,引導學生在不同的建筑場景下,學會調控自我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主動與同伴交流、合作,靈活運用所學動作,提升保護自己與他人的能力,培養團結協作、勇敢無畏的良好品質,發揚臨危不懼、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教師既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指導學生多做墊上的練習;又要盡可能地增加練習密度;更要在課前明確任務分工、課中精講多練,提高課的密度。在游戲練習環節,要結合支撐組合體操墊的擺放位置,依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水平一體能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等,設置符合水平一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的多樣化、綜合化的體能練習和游戲,充分利用場地與器材,真正提高學練效能。
參考文獻:
[1]宋文平,張慶新,崔寶春,等.小學一年級移動性技能“森林運動會”主題單元教學[J].體育教學,2024,44(03).
[2]馮澤凱,郭玉東,韓月倉.水平一基本運動技能大單元教學方案設計思路及案例[J].體育教學,2023,43(12).
[3]金瓊瓊,徐毅峰.課堂轉型視域下小學體操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以水平二體操類基本活動方法與游戲大單元為例[J].體育教學,2024,44(04).
[4]王明亮.“學、練、賽”一體化視域下國家體育課程校本化實施研究[J].體育教學,2024,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