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開展不同藥肥對新植蔗螟蟲防治效果及蔗莖產量與經濟效益影響試驗,為廣西北海市實現甘蔗農藥和化肥雙減栽培提供參考依據。在廣西北海市銀海區福成鎮種植甘蔗品種桂糖42號,施用多綠素、好年景、撒成金和廣糖蔗樂施(對照,CK)4種藥肥,藥肥用量均為1500.0 kg/hm2,調查桂糖42號生長期的螟蟲發生情況及甘蔗成熟期的產量性狀,比較施用不同藥肥甘蔗的經濟效益。結果發現,多綠素和撒成金藥肥對甘蔗螟蟲均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其中,撒成金藥肥的螟害節率為7.36%,極顯著低于施用多綠素(32.34%)、好年景(22.22%)和CK(25.74%)藥肥的螟害節率(Plt;0.01,下同);在蔗莖產量方面,施用撒成金藥肥甘蔗的理論產量為94333.05 kg/hm2,極顯著高于CK的理論產量;在經濟效益方面,施用撒成金藥肥甘蔗的成本雖最高,但產生的經濟效益最好,較CK高3.28%。綜合桂糖42號的螟蟲發生為害情況、產量性狀及經濟效益表現,以施用撒成金藥肥的效果最佳,適合在廣西北海市蔗區甘蔗農藥和化肥雙減栽培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新植蔗;藥肥;螟蟲防治效果;產量表現;經濟效益;廣西北海市
中圖分類號:S566.1"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820X(2024)06-0431-04
0 引言
廣西北海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適宜種植甘蔗,2023年栽培面積達3.26萬hm2,產量達88.05 t/hm2,但由于甘蔗常年連作導致害蟲迭代發生,甘蔗普遍遭受嚴重蟲害,其中,甘蔗螟蟲危害尤為嚴重。危害廣西北海市蔗區甘蔗的螟蟲跟廣西其他蔗區一致,均以二點螟(Chiloinfusca tellus Snellen)、條螟(Proceras venosatus Walker)、黃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和白螟(Tryporyza nivella Fabricius)為主[1]。螟蟲以幼蟲在甘蔗苗期危害甘蔗心葉,形成枯心苗,在生長中后期蛀害蔗莖,易造成甘蔗倒伏。甘蔗螟蟲具有持續發生周期長、繁衍代數多及世代重疊現象嚴重等特點[2],最終導致甘蔗產量和蔗糖分下降,影響蔗農和制糖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在螟蟲防治方面,制糖企業一般使用度銳、既除和福戈等液體農藥進行飛防,蔗農一般采用氯蟲·吡蟲啉、氯蟲·噻蟲嗪和呋蟲胺等農藥混合肥料撒施進行防治[3-5]。已有研究表明,施用藥肥防治甘蔗螟蟲能實現甘蔗栽培的農藥和化肥雙減[6]。目前,市場上防治甘蔗螟蟲的藥物主要為噻蟲嗪、噻蟲嗪復配劑和噻蟲胺等[7]。噻蟲嗪是第1種市售含2-氯-5-噻唑雜環的新煙堿類殺蟲劑,屬于第2代新煙堿類殺蟲劑,兼具觸殺、胃毒和內吸活性,殺蟲譜廣且高效,對甘蔗螟蟲蟲卵和幼蟲具有較好的觸殺效果[8]。殺蟬是20世紀70年代我國自行創制的農藥品種,是沙蠶毒素類殺蟲劑,殺蟲譜廣,具有強烈的胃毒、觸殺和內吸作用[9-10]。噻蟲胺是新煙堿類殺蟲劑,其作用靶點為乙酰膽堿受體,用于防治甘蔗、水稻、果蔬等農作物的同翅目、鱗翅目和雙翅目害蟲,具有良好的植株內吸傳導性,殺卵和殺幼蟲活性較高,既可用于莖葉處理,也可用于土壤和種子處理,在種植甘蔗時施藥,經檢測發現甘蔗苗高50 cm以上時噻蟲胺在甘蔗體內還保持一定濃度的殘留[11]。本研究在廣西北海市選用4種藥肥對新植桂糖42號甘蔗進行螟蟲防治效果、蔗莖產量及經濟效益影響對比試驗,探索適合廣西北海市甘蔗栽培的藥肥,為廣西北海市實現甘蔗農藥和化肥雙減栽培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23年3—12月在廣西北海市銀海區福成鎮福成村進行。試驗地前茬作物為甘蔗,各地塊地勢平坦,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均相似。試驗前對試驗地塊進行基礎施肥,確保試驗起始條件一致。選用的4種藥肥分別為多綠素(含噻蟲嗪0.12%,廣東志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好年景(含噻蟲嗪0.05%、殺蟬0.45%,河南好年景生物發展有限公司)、撒成金(含噻蟲胺0.1%,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和廣糖蔗樂施(含噻蟲嗪0.12%,廣西利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均購自廣西北海市當地市場。供試甘蔗品種為桂糖42號(廣西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培育),該品種植株高大、中大莖、易脫葉、出苗較好、分蘗力中等、成莖率高,中抗黑穗病、高抗花葉病和梢腐病,抗旱性強,宿根性好[12]。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設計
種植時種莖按10個雙芽段/m下種,種植密度60000芽/hm2。設4個藥肥施入處理,其中,處理1為多綠素1500.0 kg/hm2,處理2為好年景1500.0 kg/hm2,處理3為撒成金1500.0 kg/hm2,處理4為廣糖蔗樂施1500.0 kg/hm2(對照,CK)。每處理3個重復,共12個小區,隨機排列,每小區300個芽,面積100.0 m2。
1.2.2 田間管理
桂糖42號于2023年3月6日下種,下種前施入750.0 kg/hm2有機肥作底肥。2023年5月21日進行甘蔗大培土時,各處理分別施入藥肥1500.0 kg/hm2及硫酸鉀(15-15-15)復合肥225.0 kg/hm2,2023年6月18日進行二次培土時各處理統一施用硫酸鉀(15-15-15)復合肥112.5 kg/hm2、鈣鎂磷肥375.0 kg/hm2和紅糖75.0 kg/hm2。其他管理措施與當地大田管理一致。
1.2.3 調查項目及方法
于2023年4月中下旬和6月中下旬各調查1次螟蟲發生情況:在每小區進行對角線5點取樣,每個點調查5株甘蔗,記錄蟲口數量,計算螟害節率。收獲前調查甘蔗的產量性狀:在12月上旬甘蔗成熟期,對每小區進行對角線5點取樣,每個點調查5株甘蔗,測量甘蔗的株高、莖徑和單莖重,計算甘蔗的理論產量。
1.3 統計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Excel 2007進行統計,以SPSS 16.0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藥肥對螟害節率的影響
由表1可知,處理3的平均蟲口數最少,為17頭,較CK少44頭,差異極顯著(Plt;0.01,下同),說明施用撒成金藥肥后甘蔗螟蟲僅輕微發生;處理1的平均蟲口數最多,為76頭,較CK多15頭,差異顯著(Plt;0.05,下同),說明施用多綠素藥肥后甘蔗螟蟲發生程度達嚴重水平;處理2的平均蟲口數為52頭,較CK少9頭,差異不顯著(Pgt;0.05,下同),說明施用好年景藥肥后甘蔗螟蟲發生程度與CK一樣處于中度水平。在螟蟲對甘蔗的危害方面,處理1的甘蔗螟害節率達32.34%,顯著高于CK;處理2和處理3的甘蔗螟害節率分別為22.22%和7.36%,較CK降低3.52%和18.38%(均為絕對值),其中,處理3與CK差異極顯著,處理2與CK無顯著差異。由此可見,不同藥肥對降低廣西北海市蔗區甘蔗螟蟲的螟害節率存在差異,其中以施用撒成金藥肥的螟害節率最低,防治甘蔗螟蟲效果更佳。
2.2 不同藥肥對甘蔗產量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知,處理1、處理2和處理3的株高均高于CK,其中,處理2的株高最高,為280.31 cm,較CK高27.56%,差異極顯著;處理3的株高次之,為246.59 cm,較CK高12.21%,差異顯著;處理1的株高(242.25 cm)雖高于CK,但差異不顯著。在莖徑方面,處理1、處理2和處理3均顯著高于CK,其中,處理1的莖徑最粗,達2.61 cm,較CK增加7.41%,處理2和處理3的莖徑分別較CK增加2.88%和3.29%。在單莖重方面,處理3最重,為1.23 kg/條,較CK增加10.80%,差異極顯著;處理1較CK減少14.41%,差異極顯著;處理2較CK減少7.21%,差異顯著。在理論產量方面,處理3最高,為94333.05 kg/hm2,較CK提高3.28%,差異極顯著;處理1和處理2的理論產量均極顯著低于CK,分別降低7.92%和2.23%。由此可見,施用撒成金藥肥的甘蔗農藝性狀中株高和莖徑表現雖不是最佳,但理論產量卻最高。
2.3 不同藥肥對甘蔗經濟效益的影響
多綠素、好年景、撒成金和廣糖蔗樂施4種藥肥的市場售價為210~250元/袋(50.0 kg裝),其中,多綠素藥肥較便宜,為210元/袋,撒成金藥肥最貴,為250元/袋,好年景和廣糖蔗樂施藥肥均為230元/袋。由于本研究各處理除使用的藥肥不同外其余田間管理措施均相同,因此,各處理成本間的差異主要為不同藥肥價格的差異。由表3可知,處理2的成本與CK的相同,均為10350元/hm2,處理3的成本較CK多900元/hm2,處理1的成本較CK少900元/hm2;在理論收入方面,處理1和處理2分別較CK低7.92%和2.23%,經濟效益偏低,而處理3較CK高3.28%,經濟效益最高。由此可見,在相同條件下,種植桂糖42號施用撒成金藥肥雖成本最高,但產生的經濟效益最好。
3 討論
隨著社會對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農業模式(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逐漸受到推崇。藥肥作為化肥與農藥相結合的環保型農業投入品,在甘蔗栽培過程中應用有助于減少農藥和化肥使用量,降低土壤和水體的農藥和化肥污染程度,降低農藥和化肥對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有助于維護生態平衡。趙歡歡等[13]研究認為,藥肥中的殺蟲劑成分可有效控制甘蔗蟲害發生和蔓延,降低蟲害對甘蔗產量和品質的負面影響,顯著促進甘蔗生長和產量提高;藥肥中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及營養元素成分可促進甘蔗根系發育,增強甘蔗的光合作用,從而提高甘蔗的抗逆性和產量潛力。黃開航[14]研究表明,相對于單獨施用農藥和肥料,施用藥肥混劑甘蔗的增產效果更佳。此外,藥肥中所含的營養元素可為甘蔗生長提供養分,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強土壤自我修復能力,有利于甘蔗種植業的環保、綠色、高效和集約化發展,對化肥與農藥“雙控兩減”產生積極和根本性推動作用。
甘蔗產量不僅受品種種性影響,還受田間水肥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機械化程度等人為因素及光照、溫度和土壤養分等自然因素的影響[15-16]。此外,北海市8—10月的臺風造成甘蔗倒伏,也影響甘蔗的產量及糖分累積。韋小燕[17]、唐靜等[18]、付建濤等[19]研究表明,施用藥肥不僅能降低人工成本及田間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還能提高農藥的利用率。王禹童[20]研究表明,在甘蔗種植中化肥與農藥混合使用,可實現化肥與農藥減量增效,有效提高化肥與農藥的利用率,同時在蔗田鋪設滴灌設施,對甘蔗進行水肥一體化管理,也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甘蔗產量。
甘蔗螟蟲為害是影響甘蔗產量、商品率和出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北海市各蔗區甘蔗較嚴重的蟲害為螟蟲。殺蟲藥肥是殺蟲劑與肥料合理混用,可通過蟲體或植物體的吸收、滲透和傳導提高防蟲效果和植物抗蟲能力,減少殺蟲劑用量[13]。因此,使用殺蟲藥肥不僅能提高農藥和肥料的利用率,還能降低農藥成本。本研究中,施用多綠素藥肥甘蔗的株高較高、莖徑最粗,但甘蔗螟蟲蟲口數較多,且單莖重和理論產量均最低,經濟效益最差,說明施用多綠素對甘蔗螟蟲的防治效果最差,因此,要想達到更高的防治效果,可能需增加多綠素藥肥的使用量及撒施藥肥的人力成本;施用好年景藥肥甘蔗的株高最高,莖徑較粗,蟲口數和螟害節率均較低,但單莖重和理論產量均較低,經濟效益偏低,說明施用好年景藥肥對甘蔗螟蟲的防治效果稍差;施用撒成金藥肥甘蔗的株高較高,莖徑較粗,單莖重和理論產量最高,蟲口數和螟害節率均最低,經濟效益最高,說明施用撒成金藥肥對甘蔗螟蟲的防治效果最好。由此可見,在4種藥肥中,添加噻蟲胺0.1%藥肥對甘蔗螟蟲的防治效果最好,噻蟲嗪0.05%與殺蟬0.45%復配藥肥對甘蔗螟蟲的防治效果較單一添加噻蟲嗪0.12%藥肥的效果好。羅亞偉等[21]的研究也表明,添加噻蟲嗪藥肥對甘蔗螟蟲的防治效果一般,添加噻蟲胺藥肥對苗期甘蔗螟蟲的防治效果最佳。
4 結論
綜合桂糖42號的螟蟲發生為害情況、產量性狀及經濟效益表現,以施用撒成金藥肥的效果最佳,適合在廣西北海市蔗區甘蔗農藥和化肥雙減栽培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延勇,李傲梅,張小秋,等. 廣西甘蔗螟蟲發生概況和動態變化[J]. 農業災害研究,2020,10(1):1-3.
[2] 張烜溥,詹樂,劉育瑩,等. 兩種甘蔗螟蟲的危害及其防治研究進展[J]. 中國糖料,2022,4(2):69-74.
[3] 譚賢勇,陸淵. 2.5%氯蟲·吡蟲啉BR防治甘蔗螟蟲田間藥效試驗[J]. 廣西植保,2023,36(4):19-22.
[4] 楊世常,彭武剛,夏銀果,等. 幾種農藥組合對甘蔗害蟲的田間防效評價[J]. 甘蔗糖業,2022,51(6):27-32.
[5] 林黨恩,田家順,賀雄,等. 5種殺蟲劑防治甘蔗螟蟲田間藥效初探[J]. 湖南農業科學,2021(7):56-58.
[6] 趙歡歡,孫東磊,盧穎林,等. 新型控緩釋藥肥對甘蔗害蟲防治及生長效果的研究[J]. 甘蔗糖業,2022,51(5):38-43.
[7] 李蓓蕾,朱德濤. 1.6%氯蟲·噻蟲胺顆粒劑防治甘蔗蔗螟田間藥效試驗[J]. 上海蔬菜,2021(5):67-68.
[8] 張鵬,張宗儉,田迎迎,等. 第二代新煙堿類農藥噻蟲嗪研究及應用進展[J]. 現代農藥,2022,2(1):15-22.
[9] 鄭尊濤,吳慧明,施海燕,等. 殺蟬在土壤及水稻中的殘留分析方法研究[J]. 浙江農業學報,2004,16(2):92-95.
[10] 韓招久,韓召軍,姜志寬,等. 沙蠶毒素類殺蟲劑的毒理學研究新進展[J]. 現代農藥,2004,3(6):5-8.
[11] 彭思雅,葉昊,韋婕,等. 噻蟲胺、噻蟲嗪、毒死蜱、殺蟲單在土壤和甘蔗中的殘留消解動態[J]. 農藥,2020,59(11):814-820.
[12] 鄧宇馳,王倫旺,王澤平,等. 甘蔗品種桂糖42號的種性及其高產穩產性分析與評價[J]. 南方農業學報,2018,49(1):42-47.
[13] 趙歡歡,付建濤,安玉興,等. 我國藥肥研究現狀及前景分析[J]. 熱帶農業科學,2023,43(2):97-102.
[14] 黃開航. 不同藥肥混劑對甘蔗蟲害的防治效果試驗[J]. 廣西糖業,2019(4):10-12.
[15] 李楊瑞. 廣西甘蔗生產中的主要問題及幾點建議[J]. 廣西糖業,2020(4):3-7.
[16] 丘立杭,范業庚,羅含敏,等. 甘蔗分蘗發生及成莖的調控研究進展[J]. 植物生理學報,2018,54(2):192-202.
[17] 韋小燕. 不同藥肥對甘蔗螟蟲的防治效果對比試驗[J]. 江西農業,2019(4):21.
[18] 唐靜,楊衛斌,譚賢勇. 0.06%噻蟲胺藥肥混劑防治甘蔗螟蟲效果初報[J]. 中國糖料,2013(3):64-65.
[19] 付建濤,孫東磊,盧穎林,等. 3種甘蔗螟蟲綠色輕簡防控技術模式效益分析[J]. 甘蔗糖業,2022,51(5):32-37.
[20] 王禹童,李如丹,楊紹林,等. 國內外甘蔗施肥技術研究進展[J]. 中國糖料,2023,45(3):66-75.
[21] 羅亞偉,覃振強,李德偉,等. 不同殺蟲劑一次性施藥防治甘蔗螟蟲的田間藥效試驗[J]. 湖北農業科學,2020,59(3):82-86.
(責任編輯 王 暉)
龐媚,廖詩童,林燕飛,等. 不同藥肥對新植蔗螟蟲防控效果及蔗莖產量與經濟效益的影響[J]. 廣西糖業,2024,44(6):431-434.
DOI:10.3969/j.issn.2095-820X.2024.06.003
收稿日期:2024-11-01
基金項目: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北海綜合試驗站項目(CARS-17-0713)
通訊作者:趙秀河(1977-),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甘蔗新品種、新技術研究與示范工作,E-mail:ppo66777@163.com
第一作者:龐媚(1989-),女,農藝師,主要從事甘蔗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工作,E-mail:bhnks20802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