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大運河文化帶民間美術類非遺資源豐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傳承人口述史作為記錄與傳承手段,對該地區民間美術類非遺保護起到了關鍵作用。通過傳承人親自敘述,技藝精髓、文化寓意及社群記憶得以生動展現,能夠為民間美術類非遺的活態保護與傳承注入新活力。這種記錄方式不僅深化了對非遺項目的理解,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寶貴資料。
【關鍵詞】非遺傳承人" 口述史" 江蘇大運河文化帶" 民間美術類非遺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18-0007-06
江蘇大運河文化帶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承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美術類非遺作為其中的瑰寶,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地域特色。然而,在現代化進程的沖擊下,民間美術類非遺面臨著保護與傳承的困境,許多珍貴的技藝與作品因缺乏足夠多的關注而逐漸消失。口述史,這一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創新性記錄與傳承方式,自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中國后,不僅為中國歷史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更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辟了新路徑。特別是非遺傳承人的口述史,通過他們講述親身經歷,將技藝的精髓與背后的文化意義以鮮活、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為民間美術類非遺保護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從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的角度出發,探討其在江蘇大運河文化帶民間美術類非遺保護中的獨特作用,對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江蘇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傳承人口述史概況
自《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施行以來,大運河(江蘇段)大致形成以徐州為中心的兩漢文化圈、以“淮安—揚州”為軸心的淮揚文化圈、以蘇州為核心的江南文化圈。運河沿岸眾多古鎮、街區反映運河沿線人地關系上跨越時間、空間的相互作用,促成以遺產保護、文旅融合為特點的運河城鎮發展基本格局。在江蘇大運河文化帶,民間美術類非遺項目豐富多樣,如: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揚州漆器髹飾技藝、常州梳篦制作技藝等,這些項目承載著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非遺傳承人口述史通過傳承人親自講述,將他們的學藝經歷、技藝傳承、文化理解等融入其中,使得這些非遺項目不僅僅是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更是活生生的文化記憶與文化傳承體現。例如,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通過系統整理與編輯,出版了《江蘇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該叢書匯集了江蘇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大師級傳承人和各領域重要專家學者的智慧,從傳承人口述的角度,系統地對江蘇省國家級非遺的歷史發展與藝術傳承進行整理和研究,這不僅為非遺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還為民間美術類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的作用
(一)記錄技藝細節
在江蘇大運河文化帶,每一項民間美術類非遺都蘊含著獨特的制作流程與技巧秘訣,這些技藝往往以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的方式代代相傳。然而,傳統的傳承方式受限于時間、空間與傳承人的個人能力等因素影響,難以全面、系統地記錄與傳播。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的出現為技藝的記錄與保存開辟了新的路徑。傳承人通過口述,能夠詳細講解民間美術類非遺作品的制作流程,從構思、設計到選材、制作,每一個環節都被細致入微地記錄下來。例如,在記錄揚州剪紙藝術時,傳承人可能會講述如何根據紙張的厚薄、韌性選擇合適的剪刀或刻刀,以及如何在剪紙過程中運用“連、斷、刻、鑿”等技法,使作品線條流暢、形態生動。這種口傳心授的方式,不僅保留了技藝的精髓,還傳遞了傳承人對于藝術的感悟與理解。此外,技巧秘訣作為民間美術類非遺的核心競爭力,往往被視為不傳之秘。但在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的記錄中,許多傳承人愿意公開這些秘訣,以期讓更多人了解并傳承這些技藝。例如,在記錄蘇州刺繡時,傳承人詳細介紹如何運用“平繡、鎖繡、打籽繡”等針法,以及如何通過色彩搭配與線條處理,使刺繡作品既具有細膩的美感,又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二)材料選擇與使用
材料是民間美術類非遺創作的物質基礎,也是技藝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江蘇大運河文化帶,許多民間美術類非遺作品所使用的材料都來源于當地,如竹子、泥土、絲綢等。然而,隨著環境的變遷與資源的稀缺,傳統材料的獲取變得越來越困難。非遺傳承人口述史在記錄材料選擇與使用時,不僅關注傳統材料的來源與處理方法,還積極探索替代材料的運用。傳承人通過口述,能夠詳細描述傳統材料的采集、加工與使用方法。例如,在記錄無錫惠山泥人時,傳承人可能會講述如何選取當地特有的惠山黃土,經過篩選、浸泡、沉淀等工序后,制成適合雕刻的泥料。這種詳細記錄不僅保留了傳統材料的制作工藝,還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同時,非遺傳承人口述史也記錄了傳承人在材料替代方面的探索與實踐。面對傳統材料的稀缺與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許多傳承人開始嘗試使用環保、可持續的替代材料。例如,在記錄南通藍印花布時,傳承人提到如何運用現代染料替代傳統的植物染料,既保持藍印花布的獨特風格,又減少環境污染。這種創新與實踐,不僅完善了民間美術類非遺的材料體系,也為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藝術風格傳承
民間美術類非遺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文化的載體。在江蘇大運河文化帶,每一項民間美術類非遺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寓意與地域特色。非遺傳承人口述史在記錄藝術風格時,不僅關注作品的外在形式與審美特征,還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傳承人通過口述,能夠闡述民間美術類非遺作品的文化寓意與風格特征。例如,在記錄淮安民間繪畫時,傳承人可能會講述畫作中的圖案如何寓意吉祥、祈福避邪,以及這些圖案如何與當地的歷史傳說、民俗習慣相關。這種闡述不僅揭示了民間美術類非遺作品的文化底蘊,還深化了觀眾對于作品的理解與認同。同時,非遺傳承人口述史也記錄了傳承人在藝術風格創新方面的嘗試與探索。在面對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文化的碰撞時,許多傳承人選擇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使民間美術類非遺既保持其獨特性,又能夠與時俱進。例如,在記錄南京云錦時,傳承人可能會提到如何將傳統云錦圖案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造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作品。這種創新不僅豐富了民間美術類非遺的藝術風格,也為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此外,非遺傳承人口述史還通過傳承人的講述,展現了民間美術類非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與發展。這種歷史的縱深感不僅讓觀眾能夠全面了解民間美術類非遺的演變歷程,還能夠激發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尊重與保護意識。例如,在記錄常州梳篦時,傳承人可能會講述梳篦從古代的實用品逐漸演變為具有觀賞價值藝術品的過程,以及這一過程中技藝與文化的交融與碰撞。
(四)社群互動與影響
非遺傳承人口述史在構建傳承人檔案的同時,也關注民間美術類非遺在社區生活中的作用與影響。這一層面的記錄不僅深化了民間美術類非遺的文化內涵,也展現了其作為社群文化標識的重要價值。民間美術類非遺是社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非遺傳承人口述史中,傳承人講述了民間美術類非遺如何融入社區的日常生活,如:節日慶典中的裝飾與表演、婚喪嫁娶中的禮儀用品等。這些敘述不僅描繪了民間美術類非遺在特定情境下的應用場景,也揭示了其作為社區文化符號的深刻意義。例如,春節期間,揚州的剪紙藝術被廣泛應用于窗花、門楣等裝飾,不僅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氛圍,也寄托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祝愿。此外,非遺傳承人口述史還記錄了民間美術類非遺在社群互動中的促進作用。傳承人講述了如何通過民間美術類非遺活動,如:工藝展示、技藝傳授等,增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與聯系。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社區的文化生活,而且增強了居民對民間美術類非遺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三、非遺傳承人口述史采錄的原則與內容
(一)項目與講述人選擇原則
在項目選擇上,非遺傳承人口述史需聚焦于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內具有代表性、獨特性和歷史價值的民間美術類非遺項目。這些項目應能體現大運河文化帶的特色,如:揚州剪紙、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等,它們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民俗風情。通過對這些項目的口述史記錄,可以生動呈現江蘇非遺“活的歷史”,為后續的保護、研究、傳承與傳播提供寶貴的資料。在講述人篩選上,應堅守嚴格標準。首先,講述人應為相關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們不僅掌握著精湛的技藝,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信息。其次,講述人應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和口述史素養,能夠準確、生動地講述自己的學藝與從業經歷、制作技藝和流程、代表性作品及其中的故事內容等。最后,講述人還需具備較高的社會認可度,其口述史記錄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學術價值。以揚州剪紙為例,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秀芳老人便是口述史記錄的理想講述人。張秀芳老人不僅技藝精湛,還多次出國交流,將揚州剪紙藝術推向世界。她的口述史記錄不僅包含剪紙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歷程,還涉及剪紙藝術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張秀芳老人的口述記錄,可以深入了解揚州剪紙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為揚州剪紙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有力支持。
(二)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的整理原則
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資料的整理需遵循廣泛性原則,這源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體性特征。民間美術類非遺如剪紙、刺繡、泥塑等,往往承載著特定地域、族群或家族的記憶與技藝,其傳承與發展并非個體所能獨立完成。因此,在整理非遺傳承人口述史時,需將個體口述與群體口述相結合,廣泛收集不同背景、不同年齡層傳承人的口述資料,以全面、深入地了解非遺項目的起源、發展脈絡、技藝特色及社會價值。這一原則確保了口述史資料的全面性和客觀性,避免了以偏概全的風險,為民間美術類非遺的深入研究與保護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互證性原則在非遺傳承人口述史整理中同樣占據重要地位。由于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資料往往帶有主觀色彩,為確保其真實性與可信度,需通過多渠道、多來源的資料相互印證。在江蘇大運河文化帶民間美術類非遺保護中,這意味著不僅要收集傳承人的口述資料,還需結合歷史文獻、實物證據、現場考察等多種方式,對口述內容進行核實與補充。通過互證性原則的應用,有效提升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資料的科學性和可信度,為民間美術類非遺的準確記錄與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整理非遺傳承人口述史還需注重時效性與動態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非遺傳承人的數量與技藝水平可能發生變化,因此需要及時記錄并更新口述史資料,以反映非遺項目的最新狀態與發展趨勢。
(三)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記述的內容
非遺傳承人口述史作為一種獨特的記錄方式,其對于非遺傳承與保護非常重要。首先,非遺傳承人口述史應詳盡記錄傳承人的學藝軌跡,這不僅涵蓋其家族背景中藝術血脈的流淌,還涉及師承關系的細膩描繪,從譜系學的視角揭示技藝傳承的連續性與變異性。在此基礎上,需深入挖掘那些對傳承人藝術成長產生關鍵影響的人物與事件,運用歷史敘事的方法,將這些因素置于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中來考察,理解它們如何展現傳承人的藝術觀念與風格。其次,非遺傳承人口述史應聚焦于藝術品類的制作技藝與過程,尤其是那些蘊含深厚理論價值的口訣與經驗。通過文獻學與口述史學的結合,對這些知識進行系統整理與記錄,旨在提煉出藝術門類內在的邏輯與規律,為后世學習者提供寶貴的實踐指南與理論支撐。同時,對傳承人藝術創作或表演的心路歷程進行深入剖析,包括其榮譽的獲得、情感的波動、藝術感悟的深化等,運用心理學與美學理論,揭示藝術創作背后的精神動力與審美追求。在作品介紹方面,非遺傳承人口述史應詳盡闡述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特別是代表性作品的創作背景、藝術特色及文化寓意,運用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方法,分析作品在民間藝術傳統中的位置與價值,以及它們如何反映了大運河文化帶的獨特風貌與社會變遷。此外,還需關注傳承人生活與創作中所處的習俗與文化環境,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視角,探討這些因素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藝術品的生成與傳播,進而理解非遺與地域文化之間的深刻聯系。最后,非遺傳承人口述史應包含傳承人對自身藝術實踐的反思與評價,以及對未來傳承與發展的展望。這部分內容可通過訪談對話的形式,引導傳承人表達個人見解與情感,同時運用社會學與文化政策研究視角,分析這些觀點對于非遺保護策略制定的啟示意義,探討如何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促進民間美術類非遺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
四、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的傳播策略
(一)數字化傳播
針對非遺傳承人口述史這一獨特且珍貴的文化遺產形式,應采取一系列精細化、創新性的數字化傳播策略,以確保其在江蘇大運河文化帶的民間美術類非遺保護中發揮最大效能。構建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的數字化采集與存儲體系是基礎。利用高清影像錄制技術,結合VR與AR技術,對傳承人的口述歷史進行全方位、多角度記錄。這種記錄不僅限于語音內容,還應包括傳承人的表情、手勢,以及所處環境等非語言信息,力求還原最真實的傳承場景。同時,運用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建立分布式存儲系統,確保非遺傳承人資料的安全、高效保存與便捷訪問。接著,開發基于互聯網的非遺傳承人口述史在線平臺至關重要。該平臺應集展示、教育、互動于一體,通過多媒體形式如視頻、音頻、圖文等,生動展現傳承人的技藝故事、生活哲學及文化記憶。利用HTML5、CSS3等現代網頁技術,優化用戶體驗,使平臺兼容各種終端設備,實現跨平臺無縫瀏覽。此外,引入社交媒體分享機制,鼓勵用戶轉發、評論,形成口碑傳播效應,擴大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的社會影響力。在內容制作上,注重故事化敘述與情感共鳴。將非遺傳承人的口述史轉化為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故事,每個故事圍繞一個核心技藝或文化主題展開,穿插個人經歷、家族傳承、社會變遷等元素,增強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利用動畫、微電影等創意形式,將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降低理解門檻,吸引更多年輕受眾關注。為了促進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的深度學習與交流,建立線上社群與互動平臺同樣重要。通過論壇、直播、在線問答等形式,為傳承人、學者、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思想、分享經驗的場所。定期舉辦線上研討會、工作坊,邀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交融,形成新的創作靈感與保護思路。
(二)媒體合作與傳播
媒體合作與傳播能夠確保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跨越時空界限,深入社會各階層,煥發新的生命力。媒體合作的首要任務是構建多元化的傳播矩陣。這要求不僅限于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報紙的深度參與,更要積極擁抱新媒體平臺,如社交媒體、短視頻應用、網絡直播等,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傳播網絡。通過與這些媒體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可以確保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的內容得到廣泛而深入的傳播。具體而言,可以策劃系列專題報道,利用電視節目的視覺沖擊力展現傳承人的技藝與故事;在廣播節目中開設專欄,用聲音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報紙上刊登深度訪談,以文字記錄傳承人的心路歷程。同時,利用新媒體的即時性與互動性,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讓受眾能夠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增強傳播效果。在媒體合作中,內容創新是吸引受眾的關鍵,應避免簡單的資料堆砌或形式化報道,應深入挖掘非遺傳承人口述史中的文化價值、情感共鳴點,以及與現代社會的聯系。可以通過制作紀錄片、微電影、動畫等形式,將非遺傳承人口述史中的故事、技藝、文化符號等進行藝術化加工,使其既保持原汁原味,又易于被現代觀眾接受。同時,鼓勵傳承人參與內容創作,讓他們從自己的視角講述故事,增強內容的真實性與感染力。此外,還可以結合時下流行的文化元素,如:網絡熱梗、流行語等,進行跨界融合,提升內容的趣味性與傳播力。媒體合作還應注重精準定位與分眾傳播。根據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的特點與受眾群體差異性,制定差異化的傳播策略。例如,對于年輕人群體,可以利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通過創意短視頻、互動直播等形式,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尚與活力;對于中老年群體,則可以通過電視專題節目、廣播講座等,深入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通過精準定位,確保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能夠觸達不同年齡段、不同興趣偏好的受眾,實現廣泛而有效的傳播。
(三)文化旅游融合
以文化旅游融合的方式引導游客親歷、感知、體驗文化,把文化精神內核傳遞給海內外每位游客,能夠增強文化傳播感染力與影響力,有益于弘揚傳統文化,推進中華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旅游融合的首要步驟是打造特色非遺旅游線路。江蘇大運河文化帶擁有豐富的民間美術類非遺資源,如:揚州的雕版印刷技藝、漆器工藝,以及沿線的剪紙、刺繡等。這些非遺項目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蘊含著獨特的藝術美感。在規劃旅游線路時,應將非遺傳承人口述史作為重要的元素融入其中,通過實地探訪非遺傳承人工作室、觀看技藝演示、聆聽口述歷史等方式,讓游客親身體驗非遺的魅力。同時,結合大運河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設計出既具有教育意義又充滿趣味性的旅游線路,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在文化旅游融合過程中,應注重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的場景化呈現。通過模擬歷史場景、復原傳統技藝流程、展示非遺作品等方式,將口述史中的故事情節、技藝細節、文化內涵等以直觀、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例如,揚州的雕版印刷技藝傳承地可以設立雕版印刷體驗館,讓游客在傳承人的指導下親手嘗試雕版、印刷等工序,同時播放傳承人口述史的視頻或音頻,講述雕版印刷技藝的歷史沿革、傳承故事等。這種場景化的呈現方式不僅能夠增強游客的參與感與體驗感,還能加深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與認同。文化旅游融合還應注重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與旅游產品的深度融合。可以開發一系列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旅游紀念品、文創產品等,如:雕版印刷技藝制成的書籍、漆器工藝品、剪紙藝術裝飾品等。這些產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可以成為游客留念或贈送的佳品。同時,在旅游產品的銷售過程中,可以附上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的簡要介紹或二維碼鏈接,讓游客在欣賞和購買產品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背景與傳承故事。在文化旅游融合的過程中,加強非遺傳承人與旅游從業者的交流與合作同樣重要。通過定期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活動、技藝展示會、傳承人培訓班等,促進非遺傳承人與旅游從業者之間的溝通與了解。這種交流與合作不僅能夠提升旅游從業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與認同感,還能為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的傳播提供更多渠道與機會。同時,鼓勵非遺傳承人在旅游景區、酒店、民宿等場所開設工作室或展示區,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
五、結語
綜上所述,非遺傳承人口述史工作是非遺保護和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在江蘇大運河文化帶民間美術類非遺保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從民眾圍繞非遺的記憶凝結與口述表達入手,在有效推進非遺保護工作的同時,也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傳統文化和民間社會的轉型提供了珍貴的檔案資料和豐厚的精神滋養,不僅記錄了技藝的傳承與演變,還構建了傳承人檔案與社群記憶,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教育。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對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的挖掘與利用,通過數字化、網絡化等手段,實現口述史資料的共享與傳承,為民間美術類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貢獻更多力量。同時,還需注重傳承人口述史資料的真實性與可信度,確保其在非遺保護中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通過多樣化的傳播與展示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并參與到非遺保護中,共同推動江蘇大運河文化帶民間美術類非遺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慧平.民間美術非遺的活態保護[J].炎黃地理,2021(11):53-55.
[2]王麗娟.現狀·困境·對策:非遺視域下中原民間美術發展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19):53-54.
[3]郭妮麗.民間美術類非遺與構成設計的融合研究[J].天工,2022(05):14-16.
[4]李朝霞,宗金月.記憶、民俗與話語空間:民間美術類非遺傳承人口述史思考[J].藝苑,2023(03):93-97.
[5]李丹丹,李鋼音.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的采集方法與側重:基于貴州省的個案分析[J].懷化學院學報,2020(01):24-29.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1年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研究成果,項目名稱:江蘇大運河文化帶民間美術類非遺傳承人口述資料的采錄整理與數字化保護,項目編號21YSB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