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石家莊絲弦,亦稱弦索腔、弦子腔、月琴腔、女兒腔等,是石家莊地區獨有的古老劇種之一,同時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擁有超過五百年的悠久歷史。作為中國地方戲曲中極具影響力的劇種之一,石家莊絲弦深受石家莊地區民眾的喜愛。本文將重點分析石家莊絲弦的音樂特征,深入挖掘這一古老且廣受歡迎的地方劇種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石家莊絲弦" 音樂特征" 非遺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18-0111-06
隨著近年來我國對于傳統民間音樂文化的日益重視,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探究、保護、傳承與發展已逐漸成為音樂界乃至文化界廣為關注的重要課題。而石家莊絲弦作為頗具影響力的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理當引起眾多專家與學者的足夠重視。本文除了對石家莊絲弦這一劇種進行簡要介紹,還將重點探究石家莊絲弦的音樂特征,特別是從作曲技術理論這一角度入手,分析石家莊絲弦的調式特征,旋法特征、板式特征、配器,以及其他音樂特征,這些音樂特征均代表著石家莊絲弦這一地區大戲的精華,亦是當代作曲家進行創作時的重要素材來源之一。
一、石家莊絲弦簡介
石家莊絲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弦腔、月琴腔、女兒腔等。據傳起源于明代萬歷年間,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戲曲劇種之一,亦是石家莊地區土生土長的地方戲曲劇種。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清初在河北省十分流行,有史料評論石家莊絲弦“不問南、北,不問男、女、老、幼,不問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它的形成受到當地民間歌舞、說唱藝術和傳統戲曲的影響,尤其是元雜劇和明代南戲的影響顯著。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絲弦吸收其他戲曲藝術的優點,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也有一種說法是,絲弦戲最早由農民自發組織,在農閑時節進行演出,逐漸成為村落集體娛樂和慶祝活動的一部分。清末民初至1937年間,石家莊絲弦在石家莊地區得到了長足發展。
如今,石家莊絲弦已然成為地方大戲,作為頗具影響力的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石家莊絲弦于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五百多年的傳承中,石家莊絲弦涌現出大批的優秀劇目,有傳統劇目,也有從其他戲劇中移植過來的劇目,更有不斷創作的新劇目,其故事門類也是五花八門,主要包括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以及現實生活中的社會題材。絲弦戲的劇目多達數百個,既有改編自古代文學作品的傳統劇目,也有反映民間風俗和現代生活的原創劇目。例如:《空印盒》《調寇》等經典劇目,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忠奸斗爭和正義伸張;而《白羅衫》《小二姐做夢》則通過人物的情感糾葛和心理變化,展現了人性的復雜與深刻。
二、石家莊絲弦的音樂特征
(一)調式
石家莊絲弦分為官調和越調兩種系統。官調,即1=D。越調為官調的屬調,即1=A。20世紀以來,調高因演出場地與其他條件的改善而逐漸降低。1957年后,正式定官調為1=C,越調為1=G。官調中男腔大部分為徵調式,女腔由于早前男女同腔,而女腔用徵調式會過低,導致聲音低沉不高亢,因此女腔進行改革,即比男腔高四度,以宮調式為主。越調中因大部分都為宮調式,故不分男女腔,男女同腔同調。
石家莊絲弦調式特征中很明顯的一點就是同宮系統調的運用,經常會在一個唱段中出現同宮系統調之間的轉換。這個轉換一般都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宮系統調中交替。這樣的交替會給唱段帶來調式色彩不一的感覺,又因為屬于同宮系統之內,擁有共同的宮商角徵羽音,所以又會有一種調式的統一感,轉換起來流暢自然。
譜例1很好地體現了石家莊絲弦中同宮系統調式交替的特征,僅在一段唱腔中進行了以C為宮音的4次同宮系統調式交替:前6小節為D商調式,第7~12小節為G徵調式,第13~18小節為A商調式,第18~21小節為E角調式,第22~26小節為C宮調式。其調式交替的使用常常是多變的。調式音階也會使用七聲音階,但依舊強調五聲性的調式特征。通常情況下,與官調相比,越調中七聲調式的運用更為頻繁。在唱腔的過門伴奏部分,偏音的運用也顯得更加靈活。
譜例1:
官調彩腔,選自《趕女婿》
徐佩傳譜,王婷婷制譜
(二)旋法
石家莊絲弦的第一個旋法特征主要體現在它的旋法與獨特唱腔風格的結合,旋律開始部分常常是平穩進行,之后在句末突然向上或向下大跳,跳躍幅度小則六、七度,大則十一、二度,形成旋律迂回的環繞進行,使得旋律跌宕起伏,具有剛柔并濟、慷慨激昂的特性。許多人都說,聽石家莊絲弦最過癮之處便在這最后一個炸音之上。如譜例2中第二行倒數第5小節的“賽”字到“泰”字就是從b上跳小十一度到d2。
譜例2:
越調流水三板,選自《姬昌訪賢》
王婷婷制譜
第二個旋法特征是唱腔音域范圍較大,官調音域可達18度,越調音域亦達17度。如譜例3中,最低音為g,最高音為g2,音域為兩個八度(純15度)。
第三個旋法特征是句末落音。上半句落音相對自由,下半句落音必須落在其調式主音上。如譜例3中的唱段,G宮調式。首句“你在城下”的“下”音落在角音上,后半句“不降順啊”的“啊”字看似在徵音上停留了一個長音,但最終還是回到宮音。其余句子的每上半句都落在調式的不同音上,但下半句均都落回到調式的宮音G(主音)上。
譜例3:
越調二板,選自《棘陽關》
徐佩傳譜,王婷婷制譜
第四個旋法特征便是其戲曲旋律的創作與石家莊地區方言音調有關。石家莊絲弦的唱腔采用的是以獲鹿(今鹿泉)、平山、正定及趙縣方言為基礎的石家莊一帶的方言,也可以說,石家莊方言的韻律及其聲調就是石家莊絲弦這一地方戲的根源。因此,在戲曲旋律的創作上也有四聲原則: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陰平:陰平旨在突出音調的“平”狀,故常用單長音,之后會跟一個略短并高于此長音的次音以扣住前音,不帶來下墜感。再回落到跟單長音差不多的音高位置,以保持陰平聲調的“平”感而不上揚。
陽平:陽平常需要旋律的級進下行,單字之前需要加一個高于此單字所用單音的短倚音,突出下降感。
上聲:一般上聲會需要旋律字音在較高的音調位置,會從由低到高的大跳中體現字音。
去聲:去聲需要旋律為下行趨勢,可整體為下行趨勢,也可從由高到低的大跳中體現字音。
(三)板式及曲牌
因石家莊絲弦分為官調和越調系統,因此其板式也分為官調板式系統與越調板式系統。
1.官調板式系統
官調板式系統全部是由“弄傀儡”中所用聲腔【耍孩兒】的板眼演變而來的。所謂“弄傀儡”,指的就是明代中后期在河北省中南部流行的撐桿木偶戲。而由真人登臺的木偶戲逐漸發展成為絲弦戲時,唱腔中為使“聲”與“形”結合而采用的真聲吐字、假聲行腔的唱法也一并保留下來。【耍孩兒】最早為一板一眼,而后又發展成多種板眼。官調主要板式有以下幾種:官調頭板、官調二板、官調三板、官調趕板,以及官調散板。
官調頭板唱腔婉轉,抒情性強,其唱詞一般只用【耍孩兒】的前三句。一板三眼,通常以4/4拍記譜。官調二板分為耍孩兒二板(羅羅腔)、官調彩腔(倒推車、倒推船)和官調數唱,既可抒情又可敘事,一板一眼,通常以2/4拍記譜。值得一提的是官調二板中的耍孩兒二板,它是金、元以來在河北省中南部流行的撐桿木偶戲中的典型唱腔,這種唱腔通常每句包含兩個分句,每個分句之后緊接兩小節過門,因唱腔與過門依次交替羅起來向前推進,故得名“羅羅腔”。官調三板分為耍孩兒三板、官調流水三板和官調三三板,以敘事為主,有板無眼,通常以1/2拍記譜,但需要說明的是官調三三板是20世紀70年代初才創作出來的,所以運用于現代戲中,以3/4拍記譜。
官調趕板只適用于敘事,有板無眼,比官調三板快一倍,以1/4拍記譜。官調散板屬于無板無眼,唱腔以四分音符為基本單位記譜,并在重音前劃虛小節線,以“サ”為拍號記譜。官調散板有官調垛子板、官調起板、官調哭板、官調撥子板。
2.越調板式系統
越調板式系統則是由明代曲藝說唱中的“三倒腔”與“羅羅腔”演變而來的。越調主要板式分為越調頭板、越調二板、越調三板、越調趕板,以及越調散板。越調頭板、越調三板、越調趕板是“三倒腔”發展演變而來。而越調二板則是由變調與變詞格的“羅羅腔”發展演變而來。
越調頭板男女同腔,唱詞只有一句,是越調系統的序唱,一板三眼,以4/4拍記譜。越調二板,既可抒情又可敘事,而且句數不受限制,已成為石家莊絲弦中運用最多的板式,一板一眼,以2/4拍記譜,其中包括越調甩板,越調甩板唱詞只有四句,經常在越調二板之前作為引子使用。越調三板來源于說唱,因此擅于敘述,可慢唱也可抒情,是僅次于越調二板的重要板式,分為慢三板與快三板,慢三板以2/4拍記譜,快三板以1/2拍記譜,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越調三板的最后半句按照常規來說一定會轉為散唱煞板。
越調趕板只適用于急速的敘事,有板無眼,比越調三板快一倍,以1/4拍記譜。其中越調趕板敘是石家莊絲弦的傳統板式,只有兩個樂句,遇到唱詞較多時便可以進行多次反復。還有一種是緊縮節拍的越調趕板,它是從越調三板中發展而來的變體板式,在傳統的石家莊絲弦越調中是沒有的。在板式成套的唱腔中,經常使用越調三板后緊接越調趕板。
越調散板屬于無板無眼,唱腔以四分音符為基本單位記譜,以“サ”為拍號記譜。越調散板又分為越調起板、越調剁子板、越調哭板,以及越調撥子板。其中越調撥子板屬于比較特殊的一種,它是唱腔為散板但是過門需要上板,與此同時,過門又用比唱腔節奏快一倍的板式。這種伴奏樂器緊但唱腔相對自由的方法便稱之為“緊撥寬唱”,撥子板便由此得名。此外,撥子板的唱腔與越調剁子板相同,因此也有人將撥子板稱為“挎板垛子”。越調撥子板不僅可以作為敘事使用,也可用作背唱或獨唱來直接表達人物心理活動,還可用它來交代人物的上場目的。
3.曲牌
石家莊絲弦不僅擁有官調和越調兩個板式系統,還囊括眾多曲牌。這些曲牌大多源自元代,在河北省廣為流傳的小令基礎上演變而來。明代文學家沈德符在其著作《顧曲雜言》中記載:“元人小令行于燕、趙后,浸淫日盛。自宣、正至化、治后,中原又行瑣南枝、傍妝臺、山坡羊之屬。”后因官、越兩個調的板式系統建立,許多曲牌被板式唱腔所取代。盡管如此,仍有不少曲牌流傳至今,例如官調曲牌中的【黃鶯兒】【桂枝香】【鎖南枝】【駐馬聽】等;越調曲牌中的【歌南子】【大紅錦袍】【打棗干】【青陽】【三倒腔】等,都是現今絲弦戲中常用的曲牌,每個曲牌都有其特定的場景和人物表現。
以官調曲牌【黃鶯兒】為例,一板三眼,以4/4拍記譜。其曲調俊俏、斯文、豪邁,旋律高亢。常用于胸有抱負的小生上場,最大的特色便是此曲牌全部用真嗓演唱,這對于石家莊絲弦這一非常注重假聲拖腔的戲曲來說是罕見的。
再以越調曲牌【三倒腔】(亦稱【三道腔】)為例,它來源于北方地區說唱的一種長短句聲腔,共有三段(道),這三段在演唱中各段的順序可以互相顛倒互換,故得名【三倒腔】。第一段是由一句散板的引唱緊接一板一眼的正段;第二段則全部都是散板,但是過門比唱腔節奏快;第三段是比前兩段快一倍的趕板,每段最后都以不上板的散唱結束。
(四)配器
石家莊絲弦的樂隊分為文場與武場兩部分。文場為樂隊的弦樂及管樂部分,武場為樂隊的打擊樂部分。文場音樂除了為演員保調、拖腔的作用外,還經常運用各樂器的音色,以及各種樂曲曲牌來配合劇情和出場人物的各種情緒;武場音樂除了配合伴奏演員的念白、動作、武打之外,還起到掌控音樂速度、強弱來配合劇情的跌宕起伏等作用。可以說,除唱腔之外,文場與武場音樂的配器將唱腔與劇情貫穿成一個音樂整體。
1.樂隊樂器基本配置
絲弦樂隊的樂器配置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彈撥樂器組(弦樂組)、吹管樂器組(管樂組)、打擊樂組。通常,伴唱的主要樂器包括板胡、笛子、笙,這三者被親切地稱為“三大件”。而其他彈撥和吹管樂器則主要負責過門和行弦等伴奏部分。
在弦樂部分,核心樂器包括板胡、弦索、柳琴、三弦和琵琶。此外,二胡、高胡、中胡和提琴組也會被使用。管樂部分的核心樂器則有曲笛、笙、嗩吶和海笛,同時也會出現梆笛、長笛、單簧管、大管、小號、圓號和長號。至于打擊樂部分,主要樂器包括單皮鼓、板、大鑼、鐃鈸、大鐃和小鑼,其他如小镲、小堂鼓、花盆鼓、水镲、大篩鑼、小堂鑼(或云鑼)、碰鐘、木魚和吊镲等,這些統稱為“零碎”。在這些打擊樂器中,除了小镲和小堂鼓是必備的“零碎”外,其他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靈活增減。
打擊樂中有三套基本鑼鼓配置,稱為“小家伙”“蘇家伙”,以及“京家伙”。“小家伙”是從最早的木偶戲中移植而來,包含單皮鼓、板和小鑼,有時會加小镲,多用于小旦、小生等性情文靜的人物,也可用在小丑這種詼諧有趣的人物。明代中后期絲弦劇種逐漸形成,而“京家伙”是絲弦戲早期使用的打擊樂配置,這套打擊樂配置來源于高腔,而當時北京地區的高腔,俗稱“京腔”,故得名“京家伙”。目前,“京家伙”作為色彩性打擊樂仍然在各個劇目中頻繁使用,常用來表現人物陰險、奸詐的性格,或為性格粗魯的人物伴奏。“京家伙”的主要打擊樂配置有單皮鼓、板、大鐃和小鑼。所謂“蘇家伙”是指絲弦戲發展到1915年左右,從京劇以及河北梆子等劇種移植過來的打擊樂配置。因當時蘇州生產此種鑼鼓頗具盛名,故得名“蘇家伙”,包含單皮鼓、板、大鑼、鐃鈸、小鑼。
需要注意的是,石家莊絲弦的打擊樂部分全部由文字記譜,文字譜的代音字與樂器及其演奏法如下:
大:單皮鼓單簽重擊。
多:單皮鼓單簽輕擊。
八:單皮鼓雙簽同時重擊或單簽重擊。
嘟:單皮鼓雙簽滾擊。
扎、衣:板單擊。
龍:鼓或堂鼓、花盆鼓輕擊。
冬:鼓或堂鼓、花盆鼓重擊。
多羅、冬龍:鼓或堂鼓、花盆鼓輕滾擊。
倉:大鑼、鐃鈸、小鑼同時重擊。
頃:大鑼、鐃鈸、小鑼同時輕擊。
匡:大鑼或大篩鑼重擊。
堂:大鑼或大篩鑼輕擊。
匝:大鑼、鐃鈸、小鑼同時擊啞音。
丁:大鑼以錘把、小鑼以手板輕擊鑼邊,鐃鈸以鈸邊輕相撞擊。
丘:大鐃、小鑼(或加堂鼓)同時重擊。
叉:二镲、小鑼同時重擊。
七:鐃鈸、小鑼同時重擊。
才:小镲、小鑼同時重擊。
撲:鐃鈸單擊啞音。
臺:小鑼重擊。
令:小鑼輕擊。
乙:休止。
2.樂隊人數配置
石家莊絲弦樂隊可根據成員數量劃分為小型、中型和大型樂隊。小型樂隊通常有三種編制:七人樂隊,由三名文場樂器演奏者(板胡、曲笛、笙各一人,其中板胡和曲笛演奏者可兼任嗩吶)和四名武場樂器演奏者(單皮鼓、板鼓、大鑼、小鑼、鐃鈸各一人,其中鐃鈸演奏者兼任零碎)組成;九人樂隊,在七人樂隊的基礎上增加一名柳琴或琵琶演奏者和一名二胡演奏者;十二人樂隊,在七人樂隊的基礎上增加一名二胡演奏者和一名中胡演奏者,此時嗩吶由第二個二胡演奏者負責,曲笛演奏者可兼任海笛,武場增加一名專門負責零碎的演奏者,大鑼演奏者可兼任大鐃,鐃鈸演奏者可兼任二镲。
中型樂隊也有三種編制:十六人樂隊,由十一名文場樂器演奏者和五名武場樂器演奏者組成;二十人樂隊,在十六人樂隊的基礎上,文場樂隊增加一名二胡演奏者和一名大提琴演奏者,武場樂隊保持不變;二十二人樂隊,在二十人樂隊的基礎上增加兩名管樂演奏者(單簧管與小號各一人)。
大型樂隊由三十二人組成,其中文場樂隊有二十六人,唱腔伴奏組保持三名演奏者不變,彈撥組增加一名柳琴演奏者,管樂組細分為木管組(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各一人)和銅管組(小號、長號各一人,圓號兩人),弦樂組擴大,包括小提琴Ⅰ組四人(或小提琴、高胡各兩人)、小提琴Ⅱ組三人(或小提琴一人,二胡兩人)、中提琴兩人(或中胡兩人)、大提琴與倍大提琴各一人。武場樂隊與中型樂隊相同,共五人,另外設有一名指揮。
3.樂隊配器
在小型樂隊配器中,主伴奏部基本為齊奏。主伴奏組只有傳統的“三大件”(板胡、曲笛、笙),看似不利于作曲家發揮,但因這三種樂器的音色都各具特點,所以根據樂器的不同排列組合也會有不同的混合音色,而這種混合音色的使用可以直接影響樂隊色彩。因此,在為小型樂隊進行編配時,合理利用混合音色顯得尤為重要。
在中型樂隊中,由于樂器數量和種類增加,能夠提供更豐富的音色變化與和聲色彩。當為唱腔伴奏時,通常以唱腔伴奏組的主旋律齊奏為主,其余樂器以清淡的織體配合,確保主次分明,避免唱腔被織體所淹沒。除了唱腔伴奏組,其他樂器通常在伴奏織體中扮演和聲或副旋律的角色。當然,這僅是最傳統的編配方式,作曲家有時會根據對音色和配器效果的特別考慮,打破常規,探索新的聲音組合。小號、長號等西洋銅管樂器若用于古裝劇伴奏,則可能顯得不協調,因此這些樂器主要出現于現代劇的配樂中。
大型樂隊音域更寬,樂器色彩更豐富,表現力更強,因此更適應現代戲。在為大型樂隊進行配器時,需要特別關注各聲部之間的音響平衡。在適當的樂段中運用復調思維與技巧,可以確保聲部不僅在縱向和聲上得到支持,而且在主旋律與副旋律之間實現橫向的互動交流,從而避免整個樂隊進行大齊奏。
此外,樂器特殊音色的使用也是石家莊絲弦配器上的一大特色。特別是板胡的使用,板多用滑音演奏,以達到模擬人聲或畜聲的效果,營造出一種風趣幽默的氛圍,充滿濃郁的鄉土風情,極具戲劇性。因此,根據劇中角色或情節需要,配器時會靈活使用樂器的音色。
三、結語
綜上所述,石家莊絲弦憑借其豐富多樣的調式系統、旋法、板式、曲牌,以及配器,共同構筑其獨特的音樂美學。這些音樂特征不僅顯著提升了戲劇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也為觀眾帶來豐富的視聽盛宴。調式的多樣性賦予石家莊絲弦在音樂表達上的極大靈活性,而旋法的運用則進一步強化了絲弦音樂的地域特色。復雜且多元化的板式系統進一步豐富了音樂的表現手法,而自絲弦戲起源以來流傳的眾多曲牌為不同情節和情感的展現提供了豐富的音樂資源。配器方面同樣具有鮮明特色,尤其是對板胡等樂器不同音色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戲劇的表現力和幽默感。可以說,上述每一個音樂元素都彰顯了石家莊絲弦的藝術魅力,并映射出石家莊人開朗豪爽又不失柔情的性格。
石家莊絲弦憑借其獨特的音樂魅力在河北地區流傳逾五百年,深受當地民眾喜愛。它不僅是民眾閑暇時的娛樂方式,更是當地風俗人情的生動展現。盡管石家莊絲弦的知名度不及京劇、川劇等戲曲藝術,但筆者堅信其獨有的藝術魅力終將被世人所認識和欣賞,這也是撰寫本文的初衷所在。當然,石家莊絲弦的音樂特色是豐富多樣的,本文對這些音樂特征的探討只能是淺嘗輒止。展望未來,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和研究的不斷深入,石家莊絲弦有望得到更多的發掘和傳承,進一步豐富中國戲曲音樂的多樣性。在現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中,通過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人們能夠更好地弘揚和發展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李媛.石家莊絲弦音樂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2]徐佩.石家莊絲弦音樂概論[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11:38,16,
61,10,324.
[3]林士朝.絲弦戲唱腔音樂的發展之路:曲牌體與板腔體音樂相結合[J].大舞臺,2022(01):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