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革福建省委會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把握結合點,堅持創新實踐,助力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找準切入點,發揮傳統優勢,積極服務兩岸交流合作;抓住著力點,突出重點引導,提升涉臺參政議政水平;尋求突破點,統籌多方資源,加強專業人才力量建設。
福建同臺灣隔海相望、一水相連,地相近、人相親,是臺灣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處在兩岸融合發展最前沿。多年來,民革福建省委會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決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和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決策部署,在中共福建省委和民革中央的領導下,緊扣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找準自身在對臺工作大局中的定位,聚焦融合發展所需、臺胞臺企所盼,不斷創新思路,積極探索實踐,助力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和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更好服務祖國統一大業。
一、把握結合點,堅持創新實踐,助力兩岸鄉村融合發展
抓住中共中央、國務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契機,積極探尋頂層設計的政策結合點,以鄉建鄉創為抓手,與福建省政協、住建廳等單位聯合,持續多年舉辦“同心杯”兩岸青年鄉村振興研修營系列活動,積極探索實踐兩岸青年合作創業、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新路。
一是創新探索融合路徑。緊扣履職重點、發揮獨特優勢,將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工作和服務鄉村振興工作有機結合,自2018年起,先后引進臺灣“見學館”“彎彎下鄉”“跨界智造”等鄉建鄉創團隊200多人深入福建50多個鄉村開展鄉建鄉創及產業融合發展實踐活動,借鑒臺灣地區鄉村建設和品牌運營等成熟經驗,在永泰縣長慶鎮中洋村、延平區茫蕩鎮三樓村、光澤縣司前鄉干坑林場、屏南縣屏城鄉前汾溪村、沙縣市南洋鄉、三元區巖前鎮等地開展研修營活動15場,實現“一地一策”以產業活化帶動鄉村活化,積極探索兩岸融合鄉村振興福建樣板。
二是建立雙向陪護機制。秉持“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理念,促成建立“雙向陪護”服務機制,將研修營打造成為鄉村振興工作平臺和兩岸融合實踐平臺。指導研修營掛牌地對研修營臺灣團隊予以“全方位陪護服務”,充分保障政策待遇,協調解決駐地場所、基層交流等方面難題,讓臺灣團隊愿意來、留得住、融得進、發展好;同時,研修營臺灣團隊對在地各類鄉建鄉創項目進行“多點位陪護服務”,指導策劃各類文旅活動、培訓在地產業服務人才、合作特色生產經營項目等,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三是鞏固拓展合作成果。目前,“同心杯”兩岸青年鄉村振興研修營已形成規模、影響、品牌和效益,成為臺灣青年來閩追夢、筑夢、圓夢舞臺。臺灣團隊先后創立了“長慶嚴選”“干坑1662”“羅巖山”等鄉村特色農產品公用品牌;形成了延平區紅河谷山莊兩岸婚慶產業基地、光澤縣兩岸紅茶觀光工廠等融合發展實踐成果;掛牌了研修營民革上海市委會工作站、民革江蘇省委會工作站,搭建了與民革上海市委會、江蘇省委會的跨省合作聯動機制。
四是持續放大品牌效應。重視與海內外媒體開展合作,樹立兩岸鄉村融合特色品牌,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力。研修營活動被人民網、新華網、人民日報歐洲網、中國新聞網、《人民政協報》《團結報》《福建日報》《大公報》《福建僑報》、海峽衛視、東南網等主流媒體報道300余篇。同時,積極推動入島宣傳,得到臺灣東森電視臺、“ETtoday新聞云”等臺灣媒體關注,取得很好的宣傳示范作用。
二、找準切入點,發揮傳統優勢,積極服務兩岸交流合作
團結引導全省各級民革組織發揮獨特優勢,主動參與和服務各領域、各層面的兩岸交流活動項目,持之以恒抓出特色、抓出亮點、抓出成效。
一是以“中山精神”為紐帶增進融合共識。以福建省孫中山研究會和福州中山紀念堂為橋梁,多次組團赴海外、臺灣島內開展交流,與新加坡晚晴園、馬來西亞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日本神戶孫中山紀念館等建立館際交流渠道,努力團結海內外一切反獨促統力量。2024年,又爭取財政支持,對福州中山紀念堂進行內部改造裝修,更好服務兩岸交流。同時,拓展聯系通道,在海峽論壇活動中,連續多年負責邀請和接待新黨、親民黨代表團;與時任臺灣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新黨主席郁慕明、吳成典,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等認同“九二共識”的臺灣政商界代表性人士保持聯系。
二是以“一會一壇”為抓手打造交流平臺。一方面,鞏固兩岸鄉村農田水利建設交流會成果,打造海峽論壇品牌項目。連續13屆承辦“海峽論壇·兩岸鄉村農田水利建設交流會”,參加交流會的臺灣農田水利專家、鄉里長、基層民眾超過1400人次,其中90%來自臺灣基層、80%來自中南部地區。推動福建省多個市縣水利協會與臺灣水利協會簽約合作,推動兩岸農田水利合作不斷向范圍更廣、層次更高、融合更深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抓住2022年三明市獲批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契機,連續三屆參與主辦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論壇,作為支持試驗區建設重要抓手,有力促進兩岸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產業發展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三是以“兩岸一家親”為理念服務臺胞所需。支持民革各級組織因地制宜、各盡所能開展兩岸交流活動,服務臺胞臺企精神所需、創業所需和生活所需。民革福建省委會在2018年至2021年連續參與承辦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的基礎上,繼續支持民革莆田市委會積極服務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活動。指導各級組織開展對臺活動:民革福州市委會參與承辦閩王春祭大典、民革廈門市委會舉辦“中華閩南歌海峽兩岸情”閩南語金曲獨唱音樂會、民革寧德市委會參與承辦海峽論壇·陳靖姑文化節活動等,不斷擴大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支持民革泉州、漳州、南平、龍巖等市委會成立臺灣同胞法律服務中心或臺商法律事務咨詢服務中心,為臺胞臺企提供法律服務;民革廈門市委會參與創立領航柘里、靈動青春等5個臺青創業基地,引進臺企近300家;民革龍巖市委會積極推動漳平臺創園臺商與廣州茶葉商會簽訂銷售協議,讓臺胞臺企真切感受到“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
三、抓住著力點,突出重點引導,提升涉臺參政議政水平
參政議政是參政黨一項基本職能。福建民革身處對臺前沿,在涉臺參政議政工作中具有更加“便利”的優勢。民革福建省委會通過完善社情民意信息考評激勵機制、不斷強化涉臺選題策劃引導、聚焦重點領域課題調研等措施,聚眾智、建諍言、獻良策,高質量服務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
一是積極引導涉臺建言資政。注重涉臺課題研究遴選、涉臺信息收集報送,引導民革各市委會、省直工委、各專委會強化涉臺參政議政,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近年來,民革福建省委會確定的年度調研課題中,涉臺調研課題均占三成以上,先后完成涉臺調研報告24篇;收集報送的社情民意信息中,涉臺信息占總數46%。
二是注重打造涉臺議題精品。近年來,共計363篇涉臺信息被中央及福建省有關部門采用,其中3篇信息得到國家領導人批示;《關于在新發展格局下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提案》作為民革中央集體提案報送全國政協會議,《關于兩岸合作向金門供水的提案》入選2019年全國政協成立70年來100件有影響力的重要提案,《后疫情時代在閩臺企產業鏈重組研究》被省政協評為2021年度好提案。2024年10月,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何報翔率領調研組深入福建開展“深化閩臺經貿融合助力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課題調研,為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提供有價值參考。此前,民革福建省委會積極配合,針對性篩選代表性現場調研點,收集整理福建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方面的成效經驗和問題困難,為形成高質量調研報告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
三是深入開展涉臺民主監督。全面落實“民主監督+考察調研+政黨協商”機制,積極爭取中共福建省委支持,將涉臺課題列入年度民主監督重點考察調研,寓監督于協商議政,以監督來服務發展。近兩年先后聚焦兩岸青少年研學交流、涉臺金融創新、深化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等3個課題,深入開展專項民主監督重點考察調研,形成考察調研報告,并在福建統一戰線民主監督成果年度匯報會和建言獻策論壇作重點發言或書面發言,為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提供資政參考。
四、尋求突破點,統籌多方資源,加強專業人才力量建設
人才是第一資源,民革福建省委會不斷在人才專業化、規?;?、穩定性上尋求突破。努力搭建平臺,強化工作保障,借腦引智、內外兼修,打造一支作風硬、專業強、紀律嚴的涉臺工作人才隊伍,不斷提升涉臺參政議政能力水平。
一是建智庫借外力。與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福建省社會科學院、農業科學院、林業科學院等研究機構合作,邀請涉臺領域研究專家成立“兩岸融合發展研究智庫”,加強新形勢臺情研究,深入開展涉臺課題調研,每年提交一批涉臺和兩岸關系研究成果。
二是抓培訓提素質。定期舉辦新任省市委員培訓班、省市骨干黨員培訓班、參政議政骨干培訓班、基層組織負責人培訓班,精心抓好涉臺工作相關課程設置,培訓涉臺工作專干、涉臺參政議政骨干530多人次,為做好新時代對臺工作提供政治保障和組織保障。
三是聚人才強隊伍。在組織建設過程中,通過各種渠道,發現和發展具有臺灣關系背景和對臺灣有專門研究的人士加入民革。創造便利條件,提供服務保障,以這些民革黨員及其家庭、社會關系為聯結,在促進兩岸民間互動交流、涉臺建言獻策中發揮特殊作用。
民革福建省委會將不忘初心、再接再厲,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及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調研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2024年10月在福建召開的民革全國祖統工作會議要求,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實干和韌勁,繼續發揮優勢、注重創新、深化探索、提升品牌,為福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貢獻更多民革力量。
作者簡介:夏先鵬,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民革福建省委會主委。
(編輯:王富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