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國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民族精神核心的愛國主義出現了跟以往不同的特征,這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當前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普遍存在“三缺失”(教育體系缺失、生命體驗缺失、互動性實踐缺失)問題,需要結合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認知和需求,以“特色引領+一體推進”育人為理念,塑造“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型關系自覺,打造“草根敘事+圖像視覺”型數字賦能育人空間和“課程集群+實踐聚鏈”型育人矩陣,將愛國主義教育滲入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和學生生活。
關鍵詞 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內涵特征;困境檢視
中圖分類號:G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5.035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Patriotic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SU Zhouyuan1, SU Yunxiao2
(1.Chang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2. School of Computer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promot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the patriotism as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has appeared different features from before. These new features have put forward new era requirements for patriotic education. There are generally three deficiencies (lack of education system, lack of life experience, lack of interactive practice) in patriotic education of 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Based on these deficiencies,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awareness and needs of students for patriotism education. With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characteristic leading + integrated promotion\", shaping the \"teacher-led + student-centered\" relationship consciousness, forging the education space of \"living narrative + image vision\" and the education matrix of \"curriculum cluster + practice chain\". Ultimately, patriotic education will be integrated into every link of teaching and students' life.
Keywords patriotic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dilemma examination
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明確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并進一步規定“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1]。當前我國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民族精神核心的愛國主義出現了跟以往不同的特征。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在貫徹人才強國戰略、服務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人的終身成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做好專業知識傳授、技能人才培養與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結合,明確愛國主義教育主題主線,根據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內涵、新特征,更新教育理念、豐富教育載體、強化教育實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青年力量。
1"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特征
1.1" 本質特征: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結合
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扭轉近代以來的歷史命運、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決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新時代新征程,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要旗幟鮮明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將黨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團結奮斗的重大成就、歷史經驗和生動實踐講深講透,讓青年懂得國家的命運與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密不可分,只有將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統一起來,愛國主義才有根有魂。
1.2" 民族特征:愛國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相結合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根植于傳統文明,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形成的現代文明。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要立足傳統文明,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探尋愛國主義教育足跡,在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找尋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素材,讓高職院校青年深刻理解愛國主義的歷史積淀及其精神偉力;要深刻理解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中蘊含的理論邏輯[2],在本土實踐中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進程、獨特之處以及發展方向,正確解讀古今通融的價值理念和文化標識,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自覺擔當起價值信念“傳揚—凝聚”的使命,以現代眼光和青年視角參與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與生活話語,并探索與當代中國發展實踐、中國式現代化時代主題相契合的表達方式。
1.3" 目標特征:愛國與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相結合
作為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總的歷史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不同歷史時期亦有不同的歷史使命和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以高質量發展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當前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要引導青年立大志、成大事,把個人小我融入祖國和人民大我之中;要清楚認識到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攻堅克難的重要階段,必須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要抓住和用好歷史機遇,躬身實踐、力學篤行,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輩子的頑強奮斗書寫愛國情懷。
2"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困境檢視
2.1" 碎片化:教育體系的缺失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教育要素、結構布局、實施路徑等方面賦予其新的系統化內涵,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在系統與要素、功能與結構、內容與形式等層面協同發力。當前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普遍消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特征和要求未得到系統設計和有效呈現,其內容生成、實現機制、結構布局等缺乏統籌和規劃,愛國主義教育往往處于“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碎片化狀態,青年主體難以形成穩定的愛國情感和愛國意志。
2.2" 說教式:生命體驗的缺失
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往往停留在傳統的歷史事件和抽象概念上,習慣于從大的視角對國家和民族的奮斗歷程、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進行詮釋,忽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浸潤和中國式現代化社會轉型的現實敘事,也缺乏對青年主體生命體驗和日常生活的關注與釋惑。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青年難以切身感知到“中國夢”與“個人夢”如何息息相關、個體的成就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何以不可分割、青年個體日常的“愛國”如何構建起國家和民族的愛國價值體系,愛國主義教育往往容易出現內容泛政治化、口號化以及教育方式趨同化等問題。
2.3" 靜態化:“知”“行”互動的缺失
以知促行、以行踐知,知行合一是育人的基本邏輯。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多依賴于課堂教學、專題報告等,重“知”輕“行”,與“知”一體貫通、無縫銜接的多樣化、互動性強的實踐較為欠缺,往往導致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是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與教育對象處于分離狀態,青年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主體身份隱匿,容易成為靜態的、被動的教育受眾和大多數“沉默者”,青年個體的愛國聲音、立場態度、價值感悟缺失;二是愛國之情與報國之行處于分離狀態,愛國主義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無法貫通,“知”無法指導“行”,“行”無法深化對“知”的認識,青年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行動力和持久性缺失,愛國主義情感難以轉化成引領青年建功報國的實實在在的行動。
3"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優化路徑
3.1" 理念革新:形成“特色引領+一體推進”型育人設計
愛國主義教育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環,要注意特色引領,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對愛國主義教育提出的新內涵、新要求,立足學校辦學歷史、文化底蘊、特色學科、專業優勢等有側重地遴選愛國主義教育重點內容,并將其融入各類課堂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之中。要堅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在教育資源、要素多維聚合與深度互嵌中一體化推進,一方面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特征和本質要求做好頂層設計,明確愛國主義教育目標、配置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健全愛國主義教育體制機制、保障愛國主義教育實施,另一方面注意愛國主義教育整體價值體系設計和教育內容的系統性供給,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等歷史場域的時空延展以及行業文化、產業文化的積累沉淀,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推進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成型成勢,搭建青年思想引領和成長發展立交橋。
3.2" 關系塑造:形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型教育自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肯尼思·J.格根教授在其《關系性存在:" 超越自我與共同體》一書中專門論述“關系型教育”[4],認為課堂上發生的一切都是師生共同完成的,有效的教育理應增進師生對關系過程的參與。要發揮教師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調控人主導作用,通過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多維加工、對教育情境的多元營造以及對教育場域的有效設置,向青年群體提供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愛國主義教育深層意義的詮釋和感同身受的表達。要喚醒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學生主體身份,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立相關主題,通過閱讀與實驗、調查與實踐、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整合愛國認知、凝聚愛國情感,并在對愛國價值觀、愛國行為的審視中實現從“要我愛國”到“我要愛國”的自覺轉化。要做好師生主體間性關系模式表達,或者教師成為中心,或者學生成為主角,或者雙方互為學習行為的“生態協作者”,圍繞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目標,共同生成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民族觀,增強國家意識、家國情懷和國家信仰,并將其轉化成為自覺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行動。
3.3" 數字賦能:鍛造“草根敘事+圖像視覺”型育人空間
網絡新媒體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著青年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以數字化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應注重向網絡和數字領域延伸,為青年學生全時全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拓展時空場域:要利用好微博、微信、抖音、B站、貼吧等社交平臺,讓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脫離單一陳舊和刻板說教的窠臼,以流行語、表情包、短視頻等大眾化、生活化的“草根敘事”方式回歸青年群體[5];要關注“讀圖時代”給青年學生帶來的認知和表達方式的沖擊,利用好博物館、展示館、規劃館等的電子資源,結合青年學生興趣點和接受習慣,融合新媒體技術、虛擬仿真技術、智能網聯技術等,把抽象的思想變為感性的材料,以新穎、真實的圖像素材講述愛國鮮活故事、展示榜樣人物事跡,以愛國主義教育文化資源圖像數據庫打造“移動互聯、全程驅動”的移動學習平臺。
3.4" 陣地融通:鍛造“課程集群+實踐聚鏈”型育人矩陣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專業課程和第二課堂實踐是愛國主義教育三個陣地,將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為課程群整體實施,并與青年實踐體驗融會形成知行合一工作閉環,將進一步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廣泛深入開展: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為主陣地,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戰略性舉措、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以及經受住的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講清楚,拓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深度;以專業課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滲透為補充,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愛國主義教育元素和功能,借助課程思政有利契機,將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元素融入各學科、各專業、各課程;以第二課堂實踐為延展,以交互式思維推進課內與課外、校內與社會協同聯動的實踐育人改革,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經濟建設、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生態文明、鄉村振興、民生福祉、民主實踐、軍民融合、法治中國等方面,統籌紀念館、展覽館、教育基地“硬資源”和實踐活動、志愿服務“軟載體”,形成與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相呼應的以調查研究為主的主體式實踐、以參觀考察為主的體驗式實踐、以主題活動為主的參與式實踐,引導高職院校青年為現實關切思辨,在實踐中汲取奮斗力量。
4" 結語
愛國主義是具體的、現實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教育要素、結構布局、實施路徑等方面賦予了其新的內涵和方式。當前高職院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要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為主題主線,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立足國情民情,學好知識、練好本領,將愛國主義內化為面向新時代的精神追求,外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自覺行動。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過程工作體系研究”(2020SJB0616);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校重點)項目“數字空間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及實現機制研究”(B/2023/01/72);2024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思政專項課題項目“雙聚焦 雙融通: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路徑探究”(24SZB-032)。
參考文獻
[1] 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EB/OL].(2023-10-2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1481.htm.
[2] 章益國.認識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相互聯系[N].光明日報,2023-08-22(06).
[3]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40235.
[4] (美)肯尼思·J.格根,著.楊莉萍,譯.關系性存在:超越自我與共同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5] 張曉婧,劉建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敘事的特性、主體與策略[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4(2):30-3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