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化與數字化的大背景下,電影藝術的創作與傳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為拓展電影創作的國際視野、介紹國際先進創作理念、提升電影創作專業水平而搭建的學術交流平臺,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與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傳媒系聯合舉辦了“國際導演工作坊”。本文旨在對工作坊期間放映的影片、導演講座以及對談內容進行綜述,以期對電影藝術的創作理念與實踐進行深入的學術探討。
一、工作坊概述
“國際導演工作坊”于2024年4月24-26日在北京師范大學田家炳藝術樓北國劇場舉行。活動由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陳剛教授擔任學術主持,邀請了胡偉、李睿珺以及愛德華多·威廉姆斯等三位導演,通過影片放映、主題講座和現場對談的形式,分享了他們的創作心得,并與觀眾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動。陳剛教授作為學術主持,對三位導演的作品和創作理念進行了深入的評述和討論。
二、影片放映與主題講座
(一)胡偉導演的影像跨界與空間敘事
4月24日,工作坊放映了胡偉導演的短片代表作《酥油燈》與《約卡杜馬之夜》。胡偉導演在隨后的主題講座“影像的邊界與想象的盡頭——畫外空間”中,分享了他對畫外空間構成的關注,以及如何通過巧妙的構圖和場景設計引導觀眾的想象力,創造出超越畫面的故事。胡偉導演的創作實踐強調了影像創作中的跨界融合,以及在裝置、繪畫和影像之間游走所形成的藝術語言的獨特性。在《酥油燈》中,胡偉導演巧妙地運用了光影和色彩,創造出一種超現實的視覺體驗,引導觀眾進入一個充滿神秘和宗教色彩的世界。而在《約卡杜馬之夜》中,導演則通過夜晚的街頭景象,展現了城市的另一面,揭示了隱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社會問題和人性掙扎。
陳剛教授認為胡偉導演的作品具有鮮明的跨文化特征,通過深入理解和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以及創造性地使用語言和情境,成功地跨越了文化障礙。他指出胡偉導演對畫外空間構成的密切關注,通過巧妙的構圖和場景設計引導觀眾的想象力,創造出超越畫面的故事。
胡偉導演在討論中提到電影創作中“空間”的運用,他強調了電影中空間感的重要性,認為空間不僅是人物行動的背景,更是情感和故事的載體。他通過精心設計的場景和鏡頭運用,讓觀眾在視覺上感受到故事的深度和復雜性。例如,在《酥油燈》中,他利用光影和空間的對比,營造出一種神秘而莊嚴的氛圍,使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內心世界和文化背景。
在胡偉導演的創作中,觀眾可以看到他對影像邊界進行探索的勇氣和智慧。他不滿足于傳統的敘事方式,而是試圖打破這些邊界,創造出一種新的影像語言。這種語言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更是情感和思想上的。通過這種語言,胡偉導演能夠與觀眾進行更深層次的溝通和交流。
(二)李睿珺導演的改編藝術與主體意識
4月25日,工作坊放映了李睿珺導演的《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與《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李睿珺導演在主題講座“改編與原創的間距”中,探討了電影創作中的改編與原創問題。他提出,電影創作是對生活經驗的再認知,通過電影媒介實現自我發現與深層喚醒。李睿珺導演的講座深入剖析了改編過程中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如何通過電影與觀眾實現心靈的溝通。李睿珺導演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關懷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而受到贊譽。在《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中,導演通過講述一個關于家庭和土地的故事,探討了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而在《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中,李睿珺導演則通過一個關于老人和白鶴的寓言,表達了對生命、死亡和超脫的深刻思考。
陳剛教授提到李睿珺導演的電影創作是對生活經驗的再認知,通過電影媒介實現自我發現與深層喚醒。他還表示,從李睿珺導演的作品中看到了相通于全人類的生命感悟,這些作品展現了對土地的回歸和主體性尋蹤。在李睿珺導演的創作中,可以看到他對改編藝術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他認為,改編不僅僅是將文學作品轉化為電影,更是一種對生活的再認知和再創造。在這個過程中,導演需要對原有的文本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思考,找到與自己生活經驗相契合的點,然后通過電影這一媒介,將這些思考和感悟傳達給觀眾。
李睿珺導演在講座中分享了他對電影中“時間”處理的看法。他認為時間在電影中不僅是敘事的線索,更是一種藝術表現的手段。通過不同的剪輯手法和鏡頭語言,導演可以操控時間的流逝,從而影響觀眾的情感和認知。在《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中,他通過季節的變化和時間的跳躍,展現了人物成長和環境的變遷,使電影具有更加豐富的情感層次和深刻的思考空間。
在與觀眾的互動中,有觀眾提出了關于電影中“色彩運用”的問題,詢問導演是如何通過色彩來表達情感和主題的。導演回應說,色彩是電影視覺語言中的重要元素,它可以影響觀眾情緒,強化故事氛圍,甚至象征特定的主題和意義。例如,在《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中,導演通過秋天的暖色調和冬天的冷色調,來表現生命的季節和人物內心的變化。
(三)愛德華多·威廉姆斯導演的即興創作與技術探索
4月26日,工作坊放映了愛德華多·威廉姆斯導演的《人類之巔》與《人類之巔3》。在主題講座“將相互關聯的不確定性作為方法”中,威廉姆斯導演介紹了他的即興創作法,這是一種在導演與演員共同感受到的不確定性中生發而出的敘事方式。他強調了在創作過程中不以語言為主導,而是依賴身體的直覺,改造身體與攝像機的關系,以實現創作預期與他人需求之間的平衡。在《人類之巔》系列影片中,導演通過一種非傳統的敘事方式,展現了人類在面對未知和不確定性時的反應和選擇。這些影片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探索,更是對人類存在和意識的深刻反思。
陳剛教授強調愛德華多·威廉姆斯導演的即興創作法是一種在導演與演員共同感受到的不確定性中生發而出的敘事方式。他還提到了愛德華多·威廉姆斯導演在影片中運用的VR拍攝技術,認為這些影片是對以敘事為中心的傳統影像的分解,與當下的媒介化環境產生著呼應。
在愛德華多·威廉姆斯導演的創作中,可以看到他對即興創作法的大膽嘗試和創新。他認為,即興創作是一種能夠激發創作靈感和創造力的方法,它能夠使導演和演員在共同感受到的不確定性中找到新的敘事可能性。通過這種方法,導演能夠打破傳統的敘事模式,創造出一種新的影像語言。愛德華多導演還探討了技術與藝術在電影創作中的結合。他利用最新的電影技術,如VR和360度攝影來創造新的視覺效果和敘事手法。這些技術的運用不僅增強了電影的視覺沖擊力,也為藝術表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三、工作坊的意義與影響
為期三天的“國際導演工作坊”不僅為參與者提供了一個欣賞作品、與創作者平等交流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它激發了創作靈感,拓寬了藝術視野,為電影藝術的創作與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通過對三位導演的創作理念與實踐的深入探討,工作坊促進了電影藝術的多元發展,為電影學者和創作者提供了寶貴啟示。
通過“國際導演工作坊”這一平臺,電影學者和創作者不僅能夠欣賞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導演的杰出作品,更能夠深入理解他們的創作理念和實踐。這些導演的經驗和見解為參與者提供了寶貴的啟示,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電影藝術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未來的電影創作和研究中,電影創作者需要繼續探索和實踐,不斷拓展電影藝術的邊界。
國際導演工作坊作為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的重要環節,通過匯聚全球電影精英,不僅促進了國際電影文化的交流與合作,還提升了電影教育的質量和實踐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國際視野,對培養未來的電影人才和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李 雪,女,黑龍江黑河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生;
張曉彤,女,山西太原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