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聚焦小學信息科技項目化教學對培養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的作用,通過界定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的內涵,分析了小學信息科技項目化教學在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催生創新思維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提出了基于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的小學信息科技項目化教學策略,以期為學生創造更具實踐性和創新性的學習環境,助力其全面發展。
關鍵詞:數字化;小學信息科技;項目化教學
作者簡介:徐瑾瑜(1983—),女,江蘇省無錫市云林實驗小學。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詳細介紹了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核心素養的內涵,指出學生要具備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形成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數字化交流的習慣,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地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實施創新活動。據此,本文圍繞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介紹如何設計小學信息科技項目教學,以此培養學生的數字化運用能力。
一、數字化學習與創新
對學習系統的認知能力,是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的基礎。學生需具備對數字化學習環境的認識,理解其獨特優勢和潛在限制。在網絡和技術的輔助下,學生能夠迅速搜集和獲取所需的學習資源,并進行合理的甄別和管理。通過適宜的數字化工具,學生能與同伴共享知識,有效解決問題,并共同創作個性化的作品,促進知識的創新。
學習方式的優化,體現在學生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自由地選擇數字化學習模式進行自學或團隊協作學習。借助先進的數字化互動技術,學生可以建立線上交流社群,進行實時的溝通與研討,并利用數字化工具建構知識體系。同時還能采用策略性的學習方法來有效管理個人學習進程。
面對數字化學習環境,學生需要調整并更新傳統的學習觀念。在數字化學習的賦能下,學生能持續探尋創新性的學習路徑,逐漸養成數字化學習的良好習慣,深切感受到信息技術在提升認知能力方面的顯著優勢,并能以此激發知識創新的活力與學習的自我驅動力[1]。
二、小學信息科技項目化教學對培養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的價值
(一)項目化學習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項目本身所具有的開放性質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寬廣的平臺,讓他們能夠從不同視角探索問題,并且能發掘多樣化的解決途徑。這種教學模式明顯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它強調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更多地通過指導和鼓勵,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幫助他們在思維受阻時突破障礙。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通過自主學習、積極探究和交流合作,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多種解決方案,并通過實踐活動親身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促進了學生對問題解決路徑的深層理解,而且還訓練了他們使用技術工具進行信息的收集、處理和驗證的技能,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二)作品制作催生創新思維開花結果
項目化教學法中的作品制作環節,相較傳統教學法來說是一個顯著的特點,它也是學生創新思維成果最直接的體現。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從多個角度出發,構思作品的形式、主題、功能及其潛在價值。在遇到問題或挑戰時,學生需要通過與同伴的交流和探索來尋求解決方案,并且在作品未能達到預期效果時,能夠進行反思和優化。這個過程不僅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也是對其創新能力的一種提升。通過這樣的創新實踐,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以發展,他們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具體的創新成果,從而真正提高自己的數字化學習和創新能力[2]。
三、基于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的小學信息科技項目化教學的策略
(一)明確項目,規劃項目實施方案
項目化教學策略通常從創設問題情境著手,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尋找可行的解決方案,此過程既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又培養了其利用數字化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角色形象細描繪”為例,這一項目旨在培養學生通過動畫制作的流程深化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應用,同時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在項目化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首要步驟是明確項目的主題和目標。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等數字化手段,創造與實際生活相連的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勵他們積極參與到問題的研究中。教師可通過提出“你喜歡觀看動畫片嗎?你知道動畫中的角色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嗎?”等問題,引起學生對動畫制作的興趣,并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創作動畫角色。隨后,教師可進一步呈現項目結構,并鼓勵學生深入分析,從而形成問題解決方案的初步構想。
接下來的關鍵步驟是規劃問題的解決方案。在此階段,學生不僅要理解項目的每個環節,還需學會利用數字化工具合理規劃項目,并進行任務分工與時間管理。通過多人在線編輯系統,學生能夠共同填寫項目規劃表,以清晰地展示問題解決的思路和步驟。通過在線文檔工具組織團隊討論,分工合作,安排動畫制作的各個階段,并合理配置時間,能確保每一步都能夠有序進行。
(二)項目探究,創新性解決問題
一方面,實施解決方案,構思更優方案。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面對具體問題時,需要從收集信息、分析問題出發,設計和實施解決方案。這個過程不僅要求學生動手操作,更要求他們動腦思考,以實現對問題的深層次理解和解決。
例如,在“角色形象細描繪”這一項目化教學中,學生需要探究動畫原理。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展示動畫的基本原理,引導學生理解動畫的制作過程[3]。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與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探究動畫產生連續畫面的原因。在深入探究動畫創作的各個環節時,學生需詳盡解析逐幀動畫的構成要素,這其中涵蓋了背景設計、角色刻畫以及動作設計。教師則可倡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積極分享彼此的見解,并深入探索動畫創作的基本步驟和流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不斷優化動畫創作的方案,從而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這一教學策略,學生不僅學會了動畫制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這是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的有效方法。
另一方面,教師提供適當引導與支持,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產生。在小學信息科技項目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和支持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至關重要。當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遇到瓶頸期或者思維出現偏離時,教師需要及時提供思維發展的支架,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例如,在“角色形象細描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動畫的基本原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當學生在探究動畫制作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提供適當的指導,如引導學生進一步搜集資料,或者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突破思維的局限。教師可以運用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優勢,通過提供范例、圖表等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和構建知識體系。在動畫創作流程的探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動畫的基本要素,并鼓勵他們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設計個性化和獨特性的動畫形象和角色動作。
(三)數字化背景下的協同創新與作品創作實踐
在數字化的教學環境中,學生運用豐富的數字化工具進行作品創作,通過團隊協作,能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優勢,有效應對創作中的難題,進而實現作品的創新性表達。作品的誕生是項目化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標志,尤其是具有創新性的作品,能夠體現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學生應緊扣項目核心,遵循任務指引,在應對挑戰的過程中,積極分享并高效整合各類數字化學習資源,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團隊協作共同推進作品的構思、設計與制作。在此過程中,學生間的深度交流和思想碰撞有助于激發創新的火花,使作品更具創意和深度。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各種挑戰和難題。這些挑戰不僅能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問題的興趣,也會促使他們從多角度、深層次進行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可以在教師的專業指導下,讓學生通過團隊協作和在線資源搜索,展現獨特的解決問題能力,進一步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作品的創作過程,作為檢驗問題解決方案優劣的核心環節,至關重要。學生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創作出的作品所具有的創新性,是衡量學生創新思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4]。
以“角色形象細描繪”的項目化教學為例,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首先可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動畫創作的基本流程和精髓,并鼓勵他們設計出富有創意的動畫主題。隨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圍繞動畫主題進行角色形象的創作,并逐幀設計角色的動作和表情。在創作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表達,對于創作成果不滿足要求的情況,教師應耐心引導學生調整設計方案,直至達到理想的效果。設計角色形象的過程中,教師應著重指導學生如何根據動畫主題創作出符合要求的角色形象。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充分展示他們的創新思維和獨特見解。同時,當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應及時提供引導和建議,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局限,完善角色形象的設計。在逐幀設計動作的過程中,教師應詳細指導學生如何根據設計好的角色形象為其設計動作和表情。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嘗試不同的動作和表情設計,以提升動畫的流暢度和觀賞性。同時,教師還應教授學生如何利用數字化工具逐幀設計角色動作,使動畫效果更加生動自然。
(四)交流成果,深化創新思維
學生應借助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平臺,對項目的深遠意義進行深入挖掘,并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成敗得失進行總結,分享探究和作品創作中的心得與體會。學生通過展示項目作品的獨特之處,并對學習過程和作品創作中的不足進行深刻反思,能提升自身的認知深度和廣度。教師應細致剖析學生的作品,了解他們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脈絡以及創新思維的活躍狀態。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交流評價的深化,對小組項目作品進行全面評價。同時,教師還應反思教學設計的短板,為今后的教學改進提供堅實的支持。成果交流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探討項目的深遠意義、分享問題探究過程中的心得體會、深入研討問題解決的策略以及展示作品等。學生在這一環節中,不僅能夠深入了解他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還能欣賞到新穎獨到的觀點和創意,實現思維的碰撞與交融。在成果交流形式上,為適應現代數字化學習環境的變遷,可靈活應用多種數字化交流方式,例如在線探討、虛擬展館等,以充分利用數字化環境與工具進行成果的有效展示與深入交流。評價方面,應重點關注項目作品的質量和創新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對其他小組的作品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5]。
以“角色形象細描繪”為例,教學實踐可具體展開為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開展作品評價活動,指導學生運用數字化工具進行作品展示和交流。學生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等可視化工具清晰呈現設計逐幀動畫的思路,分享項目的實施過程、視頻拍攝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以及作品創作的創新點。同時,教師也可以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深入分析,指出其中的優點和不足,提供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作品。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還能夠增強對數字化學習環境的適應能力。
四、結論
基于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的小學信息科技項目化教學,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還能在作品制作過程中催生創新思維。通過明確項目、項目探究、協同創新、交流成果等策略,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創新素養。未來,小學信息科技教育應繼續深化項目化教學,充分利用數字化學習資源,培養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必備能力。
[參考文獻]
廖小萍.小學信息技術微項目教學實踐路徑[J].亞太教育,2023(21):37-39.
葛盼盼.基于計算思維的小學信息技術項目式教學實踐研究:以小學Scratch程序設計課程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1(17):79-81.
黃華.利用項目教學法構建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1):257-258.
袁麗芳.巧借項目式教學促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深度學習[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1):232-233.
伍世達.基于小學信息技術的STEM項目教學探究[J].中國信息化,2020(8):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