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藝術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滲透民間藝術,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新能力,還能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探討如何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民間藝術,并提出具體策略,以期為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間藝術;初中美術;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孔凡草(1984—),女,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
民間藝術是指那些遵循傳統風格和技藝,由普通民眾所創作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藝術。它涵蓋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與地方民俗活動緊密相關,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融入民間藝術,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民間藝術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意義
(一)有利于美術課堂跨學科綜合研學模式的形成
民間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明顯的地域性,它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能生動而真實地反映社會風貌和人民生活[1]。將民間美術融入初中美術課堂,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打破傳統美術課程在地域性和民族性上的局限,以及只鑒賞經典作品所產生的教學壁壘,幫助學生形成“行行出狀元”的思想。學生不僅能接觸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拓寬知識視野,還可以將民間藝術與歷史、地理、文學、哲學等學科結合,分析討論當時當地的民風民俗。這樣能實現跨學科教學,發揮每個學生的專長,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綜合探究的能力,讓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樂。這也能改變“教師滿堂灌,學生不愿聽”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更好地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點燃他們對美術課堂的激情的同時,在客觀上加深他們的民族情感,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幫助民間藝術進行大規模的有效傳播。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美術專業素養和文化自信
新課標提出,新時代的美術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五大美術素養: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從美術的角度來看,民間美術常常用簡潔明快的表現手法,以鮮明的色彩和夸張的形象表達人們的情感和思想,這種直觀的美感非常適合初中階段的學生進行鑒賞和分析,對培養他們的圖像識讀能力、審美判斷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2]。
民間藝術涵蓋了豐富的藝術形式,如陶藝、刺繡、泥塑等,其中色彩、線條、構圖等元素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崇高的民族精神。民間藝術是由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創造而誕生的,充滿了人民的智慧和創意,并且其中一些藝術形式的入門操作簡單便捷(如剪紙、纏花、絨花等),非常適合學生模仿表現。通過學習這些民間藝術,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進而在生活中更加積極地追求美和創造美[3]。
二、將民間藝術融入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和矛盾
(一)教學中的認知偏差問題
在當前的初中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與學生對民間藝術存在認知上的偏差,視其為陳舊、不夠高雅的藝術形式,這種觀念的形成主要源于其對民間藝術缺乏深入的了解與正確的認識[4]。
民間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與價值。然而,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下,往往經典作品才被大家重視,民間藝術則被認為是俗氣和匠氣的代名詞,因而往往被邊緣化,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視與挖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面臨著如何有效引導學生改變固有觀念、如何選取恰當的民間藝術案例以及如何將民間藝術與傳統高雅藝術相結合進行講解等教學問題。
(二)傳統傳承方式和現代教學模式之間的矛盾
部分民間藝術由于工序復雜、技藝艱深,往往需要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承,一位師傅窮其一生往往只能帶出十幾個甚至幾個徒弟,其中能青出于藍的更是鳳毛麟角。現在的初中美術課堂,師生比往往達到1∶40甚至1∶50,課程時間不僅有限而且不連貫,采用傳統的傳承形式進行教學明顯是行不通的。此外,優秀的藝術作品常常需要耗費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設計制作完成,許多藝人為此傾注了畢生的心血,但和收入卻遠遠不成正比,這也是民間藝術容易被年輕人忽視且難以傳承的一大原因。這兩點都是民間藝術傳承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問題,能給我們帶來更多關于傳承的思考[5]。
(三)民間藝術難度系數大與中學生美術專業能力有限之間的矛盾
不少民間藝術形式屬于藝人的獨門秘技,工具材料特殊、操作時間長、工序復雜,且難度系數大、成品率低。例如,制作皮影有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八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出現問題,都會嚴重影響皮影的品質;濰坊風箏制作是民間傳統節日的文化習俗,要經過選材、扎制、繪畫、糊紙、放飛五個步驟,其中扎制風箏的骨架是基礎,講究竹條均勻、骨架周正、左右對稱、重心拴線,稍有偏差就會導致風箏難以起飛;桃花塢版畫看起來只有畫稿、刻板、套印三個步驟,但由于是套色木刻版畫,因此,只要在雕刻或印刷時有一點點錯位,就會導致作品失敗;華美的蘇州宋錦和南京云錦常用手工染色的生熟絲和金絲銀線織成,工藝非常復雜,制作緩慢;中國四大名扇之一的蘇州檀香扇的制作工藝多達14道,其中,最為核心的工藝是拉花和燙花,由于這兩種工藝有較高的難度,因此,即使在蘇州檀香扇廠全盛時期,全廠工人超過500人,也僅有幾十人能把拉花和燙花做好,如今更是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
這些專業技能絕非一朝一夕可以掌握,更不用說工匠還需要有較高的審美素養才能進行創作。顯而易見,教師中很少有民間藝術的實踐高手,中學生的美術素養更無法支持其在課堂上進行完整工藝的復原和傳承,而如果不動手實踐的話又不能體會民間藝術的魅力和民間藝人的堅守之心。那么,如何讓學生有所實踐并有所收獲,這對教師提出了不小的挑戰[6]。
(四)相對傳統的民間藝術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需求之間的矛盾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要。美術教育講究作品的原創性,致力于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與當前社會衡量人才的參考標準一致,中學生的年齡也決定了他們會特別喜愛新潮的藝術形式。但是,相當多的民間藝術作品都以民間圖案和傳統圖案為題材(如喜鵲登枝、花開富貴等)。且由于精品難以制作,價格昂貴,因此,日常流入市場的都是低端的民間藝術品(如機繡的水鄉風景,其濃艷的配色、沒有劈開的絲線、粗劣的針腳都不能展現蘇繡精細雅潔的特點)。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新時代中學生對民間藝術的認知,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民間藝術因循守舊、一成不變”的誤解。
三、民間藝術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雖然將民間藝術引入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困難重重,但勢在必行。針對以上四個問題和矛盾,筆者通過多年的實踐,提出四條便于實際操作的滲透策略。
(一)擺脫傳統觀念束縛,正確認識民間藝術
部分教師與學生對民間藝術持有偏見,視其為不夠高雅的藝術形式。產生此種觀念的根源在于其對民間藝術缺乏深入的了解與正確的認識。事實上,民間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與蓬勃的生命力[7]。
例如,中國的面塑藝術在漢代就已經有了明確的文字記載,而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塑人俑和小豬至少已經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這些都是研究歷史不可多得的實證。再如,蘇州的民間藝術深受吳門畫派的影響。吳門畫派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含蓄且優雅的品位風靡于世,這種文人的雋永和超脫深刻影響了當地的民間藝術。比如蘇州的民間玉雕題材和美學思想就明顯借鑒了吳門四家的風格特色,以“閑靜幽雅文逸”為宗旨,展現了經典的文人意趣。又如,故宮博物院有一件明代琢玉大師陸子岡的山水人物紋方盒,盒蓋上精心鐫刻了清逸脫俗的山水和暢懷于天地間的文人墨客,并題有詩句“桃紅含宿雨,柳綠帶朝煙”,完全是以玉為紙,以刀作筆,為我們留下了一幅倡導天人合一思想的立體文人山水畫。
學生了解民間美術背后的文化內涵后,往往會被深深吸引,不由自主地對民間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利用先進教學手段、先進技術和跨學科思維,提升沉浸式學習體驗
先進的教學技術為美術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更為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在此背景下,我們可以采用OMO(Online-Merge-Offline)教學方式,有機融合線上和線下教學的多個環節,積極利用多種軟件(如AI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建模、5G直播、AR增強現實技術等),充分挖掘民間藝術的數字化潛力,為學生帶來沉浸式、交互式的課堂體驗,從時間、空間等方面重新構建課堂教學。以劍川木雕這一傳統民間工藝為例,教師可以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構建木雕的虛擬展示空間。學生可以通過佩戴VR眼鏡,身臨其境地觀賞木雕作品,甚至模擬參與其制作過程,體驗其制作工序的精細與復雜。學生還可以結合3D打印技術,將木雕的經典元素或圖案打印成實物模型,這種實物與虛擬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還能激發他們對民間藝術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在更高端的領域,各種高新科技的應用和跨學科思維給本來離民間藝術比較遙遠的我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例如,在首屆中國數字藝術大展上,廣州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專業研三學生鞏華杰的作品《鈞彩疊鳴》,以鈞瓷“窯變反應”釉色的變化為視覺主體,融入了非遺鈞瓷、古琴和人三者之間的互動。觀眾撥動琴弦,會生成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鈞瓷色彩。攝像頭會捕捉你的動作,然后根據你撥弦的力度和位置,在畫面中的鈞瓷上噴射粒子,模擬鈞瓷“窯變反應”釉色的變化。這樣的互動體驗讓在場的觀眾都興奮不已,我們可以將此類活動納入課前探索和課后拓展活動中。實踐證明,在教師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學生愿意利用假期時間去美術館和民間藝術工坊等專業場所考察和開展實踐活動。這無疑大大拓寬了民間藝術課程的廣度,從根本上解決了師生比的問題。
(三)精簡工藝流程,體驗學習樂趣
針對民間藝術品材料特殊、工藝復雜的特點,我們除了可以用先進的電子設備進行沉浸式欣賞,也可以尋找替代材料,并降低難度系數,嘗試進行實際操作。以民間點翠工藝為例,傳統點翠藝術要用翠鳥羽毛做成各種具有吉祥寓意的首飾,現在我們可以用染色鵝毛替代,這樣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傳統點翠藝術還需要進行金屬材料的切割,制作非常緩慢,現在我們可以采購銅胎成品直接粘貼羽毛,這樣能節約大量的時間,學生也更容易獲得成就感,從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挖掘當地資源,邀請民間藝人到校授課,這樣能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為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新的契機。
(四)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民間藝術創新的魅力
藝術與生活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藝術不僅源于生活,更是對生活的提煉與升華。經過多年的努力,“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已經成為民間藝術發展的共識。由此誕生的飽含創新思維的大量文創作品和文旅展示形式深受大眾喜愛,《指尖上的傳承》《了不起的匠人》等民間藝術紀錄片、民間藝人的自媒體賬號、大量影視劇精良的服化道以及各地推出的非遺市集等,也讓我們更多地領略到了傳統文化之美。
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參與到民間藝術的創新大潮中,帶領他們制作個性化的民間藝術周邊(如文創作品、民間藝術短片等),讓民間藝術活起來、動起來,具有不竭的生命力,以此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
綜上所述,民間藝術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通過擺脫傳統觀念束縛,利用先進教學手段、先進技術和跨學科思維,精簡工藝流程,創設生活化情境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將民間藝術融入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這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新能力,還能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參考文獻]
李冰冰,金弘大.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初中美術教學的探究:以沁陽黑陶制造技藝教學實踐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4(15):43-45.
文敏滋,郭泳儒.核心素養視域下翻轉課堂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4(15):156-159.
李中鋒.網絡平臺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4,26(12):239-241.
王海,鄒曉莉.初中美術教學方法文獻研究(2000—2023)[J].美術教育研究,2024(11):86-88.
吳圓緣.動漫元素融入美術課堂的路徑研究[J].玩具世界,2024(4):206-208.
王茜.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初中美術教學水平的實踐探討[J].中國新通信,2024,26(7):236-238.
韋莉佩,劉愛群.初中美術教學中手工藝創作課堂的問題及優化建議[J].上海服飾,2024(1):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