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相對優勢已經從早期的“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轉變為“規模經濟”,不僅體現為國內供給效率大幅提升,還延伸到國際貿易,惠及全球經濟供給。
規模經濟的邏輯即規模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制造業是典型的規模經濟。中國綠色產業發展領先全球。綠色產業作為制造業,既帶來規模經濟又促進市場競爭,產生供給提升效應。同時,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相結合,促進發揮更大程度的規模經濟效應。
土地、房地產是典型的規模不經濟。從房地產到綠色經濟、數字經濟,本質差別在于從規模不經濟到規模新經濟。這一調整從長遠來講是必要且有利的,但當前房地產和債務的調整加劇需求相對不足的問題。同時,伴隨中國綠色產業快速發展而來的貿易保護主義壓力不容小覷。
應對需求不足挑戰,貨幣投放渠道有兩個:信貸和財政。信貸渠道的貨幣投放主要通過銀行發放貸款,當貸款還付銀行時實現貨幣回籠;財政渠道的貨幣投放主要通過政府支出,貨幣回籠則依賴政府稅收或中央銀行出售國債。過去,中國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是信貸。近期廣義貨幣(M2)增速下降,說明信貸需求弱。在應對疫情時,美國從信貸渠道轉向通過財政渠道投放貨幣取得了顯著成效,因此中國或可借鑒美國的做法。
根據筆者測算,包括對公和個人在內的寬口徑房地產相關貸款占新增貸款的比例已經為負,這一比例的最高點出現在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時期,大概為45%。在房地產貸款占比下調的背景下,中國雖然融資緊縮的幅度較大,但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底線,這主要得益于政策性金融,即發放給基建、制造、普惠以及綠色等領域的貸款。2019年至今普惠和綠色貸款的占比已經翻番,有助于維持宏觀層面的貨幣穩定。
不過,政策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有限,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方面,企業不代表最終需求,對企業提供過多貸款反而會加劇產能過剩;另一方面,通過信貸渠道投放貨幣繞過了利率下行環節,僅增加貨幣供給難以有效促進信貸需求。
財政可作為促進消費的有效著力點。財政支出方面,可增加面向農村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轉移支付,增加教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保障性支出,加大旨在鼓勵生育的補助力度,將更多失業人群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財政收入方面,降低社保繳費負擔,降低增值稅等流轉稅稅負。關于財政缺口的彌補,短期內可考慮發行國債,增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同;長期可調整增加財產相關的稅收。因為中美兩國國情不同,中國不必學習美國一次性發錢的做法,可考慮改革社保相關制度設計。
針對農村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轉移支付逐步建立可持續機制,以強化預期和增加信心,從而提振消費需求。
上海財經大學 譚偉杰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申明浩 劉奕岍
“政府數字采購能否促進企業對外直接投資?”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24年第11期
本文探究了政府數字采購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賦能作用。
研究發現,政府數字采購支持顯著促進了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且主要通過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緩解企業融資約束以及改善企業聲譽形象三條路徑實現。異質性分析表明,對于民營企業、開展市場或技術尋求型對外投資的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和中心城市企業,政府數字采購能發揮更有效的對外投資激勵作用。基于國內外雙循環新發展觀的拓展性分析發現,中心城市數字采購產生的需求外溢能加速數據要素和數字資源在“國內大循環”中的暢通流動,推動外圍城市和中心城市在“國際外循環”中的協調并進。
1 特朗普2.0:沖擊與應對
2 中企供應鏈新變局:在德國,為歐洲
3 10萬億元化債新政
4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落地
5 愛爾眼科再陷風波
6 可降解塑料還有沒有未來
7 全球資產價格如何重構?
8 中國應對之道
9 中國企業如何調整“受迫全球化”姿勢
10 馬斯克緣何力挺特朗普?
資料來源:《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