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情況。數據顯示,1月-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8680.4億元,同比下降4.3%,依舊處于負增長區間,且降幅較前九個月(-3.5%)擴大0.8個百分點。今年前八個月為正增長0.5%。
從單月看,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0.0%,降幅較9月(27.1%)收窄17.1個百分點,但仍處于負增長區間。
收入方面,1月-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0.96萬億元,同比增長1.9%,比1月-9月(2.1%)回落0.2個百分點;發生營業成本94.75萬億元,增長2.3%;營業收入利潤率為5.29%,同比下降0.34個百分點。
一德期貨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師郭士英告訴《財經》,總體來看,當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處在下降的通道之中,今年前兩個月利潤增速同比為10.2%,但此后跌到了上半年的3%-4%區間,下半年以來到現在,同比利潤增速加速下降,1月-10月下降4.3%的利潤增速為全年最低,這反映了經濟回升仍需進一步穩固。
工業企業利潤下降,第一是由于當前總需求不足,工業企業的需求端明顯承壓,企業經營活動所產生的流動性難以有效流轉和變現;第二是由于工業品出廠價格持續低迷,削弱了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空間;第三是由于企業營業成本持續上升,利潤率走低。

數據顯示,10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9%,較9月(-2.8%)跌幅進一步擴大。
成本方面,1月-10月,發生營業成本94.75萬億元,增長2.3%,成本增速快于營收增速(1.9%),企業利潤空間收縮。
此外,郭士英表示,工業企業利潤下降還與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傳統產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有關。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馬泓認為,去庫存周期下,原材料制造業和消費品制造業利潤降幅壓力較大,工業部門轉型升級需要耐心和政策持續加力增效。
分企業看,1月-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530.9億元,同比下降8.2%,比1月-9月(-6.5%)降幅擴大1.7個百分點。
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3718.5億元,下降5.7%,比1月-9月(-4.9%)降幅擴大0.8個百分點。
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559.0億元,增長0.9%,比1月-9月(1.5%)增速回落0.6個百分點。
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6501.7億元,下降1.3%,比1月-9月(-0.6%)降幅擴大0.7個百分點。
郭士英表示,這一方面反映了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各類型企業營利整體承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不同所有制企業中,要繼續提升國有企業運營和配置效率。
這一情況也反映在財政部11月26日發布的數據中,數據顯示,1月-10月,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0.9%,但國有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1%。1月-10月,國有企業應交稅費48524.7億元,同比下降0.4%。10月末,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64.9%,上升0.1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是所有企業類型中唯一實現利潤正增長的企業。業內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外資對中國市場的持續看好。

11月15日,商務部官網發布了今年1月-10月全國吸收外資情況。數據顯示,2024年1月-10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6893家,同比增長11.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932.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9.8%,比前九個月降幅收窄0.6個百分點,也是連續第二個月降幅收窄。
數據還顯示,部分發達經濟體對華投資持續增長,如前十個月,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瑞士對華投資分別同比增長7.5%、6%、4.4%和1.1%,東盟對華投資同比增長6.2%,沙特阿拉伯對華投資同比增長102%。
從行業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923.2億元,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4841.6億元。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801.8億元,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的11.6%,較去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61.7%、48.8%和19.5%。
中國貿促會10月31日發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外資營商環境調研報告》顯示,近五成受訪外資企業認為中國市場吸引力“上升”,環比上升2.04個百分點。其中,47.92%的受訪歐洲企業認為中國市場吸引力“上升”,環比提高5.42個百分點;60%的受訪美國企業認為中國市場吸引力“上升”,環比提高15.26個百分點。
從行業看,不同行業之間存在顯著的利潤增長差異。
1月-10月,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同比增長40.0%,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3.8%。
郭士英表示,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的大幅增長與前期國際有色金屬行業宏觀景氣較好有關。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是與民生有關的基礎工業設施和服務,利潤的增長則要考慮居民消費者的感受,在居民就業、收入不佳情況下,家庭基礎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漲不宜過快。
1月-10月,汽車制造業下降3.2%,比1月-9月(1.2%)降幅擴大2個百分點。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下降5.1%,專用設備制造業下降5.2%。郭士英表示,汽車行業產能過剩是汽車制造業利潤下降的原因之一。
近日,乘聯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九個月,汽車行業總收入73593億元,同比增3%,但總利潤3360億元,同比下降1.2%。汽車行業的平均利潤率為4.6%,相較下游工業企業利潤率6.1%的平均水平,汽車行業的利潤率仍偏低。

乘聯會數據還顯示,2020年-2023年,國內汽車行業利潤率分別為6.2%、6.1%、5.7%、5%,呈現持續下行的走勢。
分析認為,汽車行業利潤率進一步下降,一方面盈利的燃油車業務萎縮,新能源車市場增長但普遍處于虧損狀態;另一方面汽車行業競爭激烈,今年車企掀起多輪大規模價格戰,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1月-10月,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下降7.7%,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下降23.7%,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下降49.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同比由盈轉虧。郭士英分析,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利潤的大幅下滑與行業終端產品的需求和價格持續下降直接相關,反映了消費不振、需求不足。煤炭開采等行業利潤的下降則反映了部分傳統行業在當前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產業轉型升級中面臨著一定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工業新動能韌性顯現。1月-10月,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8.4%。業內認為,這反映了高科技產業的強勁發展勢頭以及新質生產力議題效果持續顯現。
展望后期,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熊園認為,鑒于9月底以來一攬子增量政策相繼出臺,預計四季度企業盈利有望修復、但整體水平可能延續偏弱。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也預計,四季度工業利潤修復仍面臨一些挑戰。一是去年四季度工業利潤增速較三季度大幅提高8.5個百分點至16.2%,高基數效應持續對工業利潤修復形成一些壓力。二是預計PPI(生產者價格指數)降幅有望重新收窄,價格因素對工業利潤的拖累減弱,但PPI全年負增長格局未變,支撐仍偏溫和。三是隨著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顯效,工業生產有望繼續對企業利潤形成支撐。四是隨著需求改善推動產銷銜接水平提高和政策加力呵護,預計企業單位成本有望溫和改善。五是政策顯效存在時滯,加上地產、民企恢復仍待觀察,本輪企業盈利修復或仍面臨波折。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則認為,從趨勢看,國內存量和增量政策仍有較大釋放空間,例如: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促消費、穩樓市與基建補短板等一攬子政策措施,有望進一步帶動消費和投資活動加快復蘇,市場需求與工業供給逐步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工業利潤同比降幅有望進一步收窄,工業制造業需求和價格將逐漸回升,穩定企業財務成本,改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