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rthvolt宣告破產標志著歐盟在動力電池領域實現“自主可控”的努力幾乎宣告失敗。
這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成立于2016年的Northvolt可謂含著金湯匙出生。歐洲是全球范圍內最積極推動電動汽車的地方,但在電動汽車技術上表現欠佳,尤其是動力電池要大量從東亞地區采購。
正因如此,Northvolt曾是歐洲資金最充足的初創公司,先后從大眾汽車、高盛、貝萊德等投資者以及德國和加拿大政府等處獲得總額超過150億美元的融資,還有大量的車企訂單。
然而,在11月22日,Northvolt宣告破產時,在給法庭的文件上,公司賬面上僅有約3000萬美元的可用現金,并背負58.4億美元債務。
這一事件讓歐洲電池產業自立的夢想幾乎破滅。歐美媒體認為,該公司此次申請破產保護將對歐洲本土電動汽車行業以及歐洲鋰離子電池的自主研發造成重大打擊。
盡管Northvolt不缺訂單,卻長期陷于無法交貨的困境,背后管理混亂可能是導致其倒閉的根本原因。
一輛好的汽車需要成熟的工藝、先進的技術、普惠的價格,這需要跨區域的全面協同、專業分工。由此可見,靠大力出奇跡的閉門造車之路,被證明根本行不通。最終,受損的將是普通消費者,他們失去了享受更好電動汽車的機會。
正如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在11月22日所言,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可能傷害歐盟自身經濟。
歐盟委員會此前決定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為期五年的反補貼稅,以“反補貼”為名濫用貿易保護主義。這一決定在歐洲國家引發了政界、商界及學界的廣泛反對。
Northvolt的破產有助于歐盟正視現實,重新思考自身的電動汽車相關政策。
據媒體11月23日報道,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最近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和歐盟即將就電動汽車關稅達成涉及最低價格的協議。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認為,歐洲此時放出這種口風,體現出想其跟中方盡快達成協議的愿望。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11月2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妥善處理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是中歐各界的普遍期待。按照雙方達成的原則共識,中歐技術團隊圍繞價格承諾解決方案開展了密集磋商,經過艱苦努力,取得一定進展。目前磋商仍在進行中。
中歐雙方正在探索一種能夠平衡雙方關切的方式。如果最終能通過價格承諾等方式達成共識,那么很可能會改變當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等較為緊張的貿易措施局面。
Northvolt曾從投資者和政府籌集超過150億美元,且與寶馬、沃爾沃、大眾等知名汽車巨頭合作,由包括前特斯拉高管卡爾森在內的團隊創辦。Northvolt從誕生之初就被寄予厚望,成為有潛力解決歐洲電池產業對亞洲市場依賴的“歐洲寧德時代”。
然而,2024年的Northvolt卻陷入了困境。
先是在6月,寶馬因擔心無法按時收貨,取消了價值20億歐元的長期合同,這對Northvolt業務造成重大打擊。接著在9月,Northvolt瑞典工廠發生意外致工人死亡,引發調查并停產,導致大客戶斯堪尼亞的訂單延遲。
根據媒體審查的生產數據,Northvolt從9月初到11月僅有一周達到了每周5.1萬個“良品”的目標。10月底,公司暫停了其中一座生產大樓的運作,并從11月11日起結束了24/7生產周期,轉而僅在工作日生產。
其投資者也自身難保。最大股東大眾集團2024年三季度銷量下降,表示將不會繼續融資。瑞典政府也表示不會入股Northvolt,沃爾沃則收購了其與Northvolt合資企業的全部股份。
這一切太快了,不少私募經理、政府官員和歐盟納稅人表示,一個月前Northvolt還是歐洲最有可能解決亞洲電池壟斷的企業,但一夕之間電池和錢都沒了。
盡管面臨困境,Northvolt在破產申請中表示,其位于瑞典的電池工廠和研發中心以及在德國、加拿大的子公司將繼續運營。卡車制造商斯堪尼亞相關人士表示,將向Northvolt貸款1億美元,以支持其在瑞典北部工廠生產電動汽車電池。
Northvolt成立于2016年。彼時,電動汽車電池市場由特斯拉、豐田、日產等巨頭主導,行業觀察人士指出,歐洲電池行業在設計、工藝和設備等多個方面面臨挑戰,導致難以與亞洲主要生產國競爭。據媒體報道,歐洲一個咨詢公司稱道:“最大的問題是電池不容易制造。”歐洲的電池項目大多是在中國和韓國公司的幫助下設計和建造的,歐洲本土缺乏有競爭力的電池制造商。
Northvolt為此被定位為中日韓電池巨頭的可持續替代方案,這讓其自創立伊始便得到了全歐洲各方面的鼎力相助。2017年1月獲1200萬歐元融資,2018年4月又拿到歐洲投資銀行5200萬歐元貸款等。更是有不少車界“大腕”加碼合作,大眾、寶馬、沃爾沃等車企巨頭紛紛與其攜手,提供總額高達550億美元的大量訂單,還開展深度技術合作。這般全方位支持,讓Northvolt一度被視為歐洲集合各方面之力打造的、有望打破亞洲電池制約的“歐洲寧德時代”。而如今遭遇滑鐵盧,也對歐洲的本土電動汽車行業及鋰離子電池的自主研發造成影響。
回顧Northvolt建立時的諸多細節,雖然在初創期揮手建成不少工廠,得到了不少訂單,表面看起來是一場好戲,但是越來越多的人發現Northvolt的謝萊夫特奧工廠一直在演著“草臺班子”的戲。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曾指出,歐洲電池制造商的設計、工藝和設備均存在問題,想要擴大規模,必定遇到利用率、可靠性和安全性等多重難題?!叭绻鼈兿霐U大規模,肯定會遇到利用率問題。之后會出現可靠性問題,兩年、三年后,會出現安全問題。所以幾乎所有的錯誤都在一起了?!?/p>
一語成讖。從工廠選址開始,Northvolt秉持著自身作為一家綠色電池企業,將工廠定在了北極圈的港口小城Skellefte,但由于該地緯度極高,夏季天不黑、冬季天不亮,造成不少外地工人生物鐘紊亂,另外,一名熟悉謝萊夫特奧的人士表示,那個瑞典小鎮處于偏遠地帶,難以吸引人才落地。

另一個問題是人才匱乏,勞動力不足。據相關調查報告,該工廠能完成工作的僅有100多個來自中國和韓國的外包工人。其中,中國的外包工人主要來自一家無錫的電池上游設備生產商。
據一名前員工透露,Northvolt基礎太過于薄弱,機器需要中國人給,廠房需要中國人建,一切都需要中國人教。言語不通又導致了該地的溝通不靈。
為了趕工,Northvolt并未采用在中國測試設備的流程而要求全都在瑞典工廠完成,最后卻陷入了困境,因為下到基層員工和工程師,上到經理和董事會,全都沒有生產經驗。一名曾參與相關討論的業界領袖表示,如果歐洲電池企業不理解電化學相關原理,將會面臨著生產和安全的風險。
并且,在運營期間,Northvolt還不斷擴張,建設了多個超級工廠,加劇了資金匱乏。該公司報告稱,2022年營業虧損達10.3億美元,而收入僅為1.28億美元。在背負58.4億美元債務下,卡爾森表示,Northvolt需要約10億至12億美元才能繼續經營。
德國弗勞恩霍夫系統與創新研究所研究員威克稱,“Northvolt擴張得太快了。在一座超級工廠正常運轉前,就宣布建更多工廠?!笨柹脖硎荆拔覒撛琰c在擴張道路上踩剎車,以確保核心引擎按計劃運轉?!?/p>
這一切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截至2023年12月,Northvolt的電池產能只達到了計劃目標的1/200,產能不足,訂單紛紛取消,歐洲電池一哥漸顯頹勢,最終只能申請破產。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目的是為了保護本土產業。然而,據業內一位評論員稱:“盡管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但歐洲車企衰落的問題并未得到改變?!盢orthvolt破產反映出歐洲電池產業自身存在問題,如技術、成本、管理等,僅靠關稅保護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單純依靠短期貿易救濟手段,不能解決行業發展的根本問題。歐洲電池行業的問題在于自身缺乏從零制造的經驗,生產技術不足。本土的行業發展不起來,外部的良好行業難以輸入,最后受害的只能是消費者。歐洲在著力于自身技術條件進步的同時,也應進行技術與貿易的合作共贏。
據媒體11月23日報道,貝恩德·朗格在接受德國新聞電視臺的采訪時透露:“歐盟同中國正接近就取消對華加征的進口電動汽車關稅達成解決方案?!?/p>
11月24日,霍建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歐洲方面此時放出這種口風,體現出其想跟中方盡快達成協議的愿望。歐盟內部對于征稅問題存在很大分歧,內部壓力較大。另一方面,中方與歐盟多國積極溝通和對話,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并通過相應貿易措施來曉以利害。
霍建國提醒稱,雖然歐方表現出盡快與中方達成協議的愿望,但應該小心其藏在下面的小心思。此前,有消息稱,歐盟正計劃迫使中國企業將汽車電池等知識產權轉讓給歐洲企業,以換取歐盟的補貼。
霍建國說,這樣的小伎倆不應成為中歐談判的內容。歐洲若想獲得先進技術,通過技術交流和合作是正常的,但企業之間轉讓技術應基于合作協議,并且是自愿行為,不能強迫交易。如果歐盟企圖強迫中企轉讓技術,不僅不利于公平競爭,也違背世貿組織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