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進醫保目錄的談判中,創新藥成為贏家,談判成功率超過90%。
此次新增的91種藥品中有90個為五年內新上市品種,其中38個是“全球新”的創新藥,無論是比例還是絕對數量都創歷年新高。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而且,“今年創新藥的降價幅度也沒什么變化”。
此次參與國家醫保談判/競價的藥品總共有117種,其中89種以談判或競價方式納入、2種國家集采中選藥品直接納入。另有43種臨床已被替代或長期未生產供應的藥品,被調出目錄。
從患者負擔情況看,通過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本次調整預計2025年將為患者減負超500億元。
新版藥品目錄將于2025年1月1日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執行。
在此輪醫保談判開始前,一些藥企擔憂今年進醫保的“難度”會加大。
原因是2024年申報進醫保目錄的藥品數量為574個,創近三年來數量最多,有445個藥品通過了形式審查,但最終僅162個藥品入圍談判,不足50%。這是歷次醫保談判中綜合審評過評率最低的一年。
與往年一樣,此次談判還是由全國各地遴選的25名醫保部門的談判專家,分成五個小組,進行醫保支付價格的磋商。一位參與談判的企業代表介紹,在談判之前召開的企業溝通會上,提及了醫保基金緊平衡的情況,希望企業能夠多準備幾套預案。
在11月28日國家醫保局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司長黃心宇稱,隨著醫療資源供給的不斷豐富、新藥耗新技術的不斷出現以及老齡化、城鎮化等因素的疊加影響,醫保基金平穩運行面臨不小的壓力。
不過,這沒有影響一些企業勢在必得之心。“我們是帶著一定要談成的計劃來的,只是得降低對最終價格的預期。”一位談判企業代表此前對《財經》說。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及時把更多的新藥好藥納入目錄范圍,是對醫保部門的考驗。談判過后,11月28日,國家醫保局用一組數字給出了回應,“成功率和價格降幅與2023年基本相當。”
此次通過談判或競價成功的藥品,成功率為76%,平均降價63%,成功率和價格降幅與往年基本相當。醫保目錄談判2019年成功率為65%。“我并沒有感覺進醫保變難了,但每屆考生都不會覺得考試容易。”一位二級市場研究人員對《財經》分析,醫保談判已經推進了七年,制度比較成熟了,談判成功率的變化很難說是趨勢,更多是正常范圍的波動,企業關注這些數字,可能是希望去找大小年的波動規律。
清晰的制度確實讓企業預期更明確。一家國產創新藥企業人士表示,“我們是一類創新藥,通過評審進談判應該沒問題,只是今年價格壓力稍大點。”
上述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對《財經》介紹,有些藥品降價幅度比較高,是因為之前的定價偏高,還有一些剛上市的產品,還沒有實際掛網價,只是有一個預期價格,這個價格相對也高一些。
經此次調整后的醫保目錄內,藥品總數將增至3159種,其中西藥1765種、中成藥1394種。目錄內中藥飲片未作調整,仍為892種。
不同企業的感受有差異。“我們今年新增的藥降價超過90%。”一位談判成功企業的工作人員表示,已經感到對后續創新研發投入的壓力。但另有一些續約重談的藥品,由于此前已經降過價,這次降幅只比10%略高。此次醫保目錄談判,平均降幅為63%。一位醫藥行業證券分析師的感受是,“其實還可以,跟以往差不多”。
在商保沒有成規模之前,醫保支付幾乎是藥企最大的機會,尤其對國產藥企來說。2023年醫保目錄新增的105種藥品,到2024年10月的整體銷量較1月增加了近6倍,放量明顯。
監測數據表明,截至2024年10月,醫保基金對協議期內藥品支付累計超3500億元,帶動相關銷售超5100億元。
“其實能否預測談判難度的變化規律,對企業的談判策略幾乎沒什么影響。”上述二級市場研究人員建議,對于具體產品,企業想的應該是更細致,考慮細分板塊的產品供給趨勢和談判結果,去決定自己的策略。

好鋼用在刀刃上,2024年醫保談判的“刀刃”就是創新藥。
此次醫保目錄調整新增的91種藥品中,有90個是五年內新上市品種,尤其是新增了38個“全球新”,無論是比例還是絕對數量都創歷年新高。創新藥的談判成功率也超過90%,較總體成功率高16個百分點。
其中,新增國產藥品65個,占比超過70%,可以說國產創新藥企業受益明顯。“這幾年都呈逐年上升之勢,反映出中國醫藥創新水平的持續發展和進步。”黃心宇介紹。
此次醫保談判,在腫瘤、糖尿病、精神、抗感染等領域,都有療效相對更佳、依從性更好的藥品被納入目錄,同時保證了價格和費用與以往基本相當。
從產品類別看,本次新增的91種藥品包括腫瘤用藥26個(含4個罕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藥15個(含2個罕見病)、罕見病用藥13個、抗感染用藥7個、中成藥11個、精神病用藥4個,以及其他領域用藥21個。
在一眾創新藥的競爭中,國家醫保局更看重的是“性價比”。比如2024年納入醫保的一款精神病治療用藥,一針可維持半年有效,與醫保目錄內原有每月注射一次的藥品相比,患者用藥更方便,且談判后,患者一個療程的治療費用還比原來便宜30%,實現了“提質不提價”。
選擇“性價比”更優的藥,也是保障醫保基金運轉安全的需求。在評審階段,專家對臨床價值不高、納入目錄必要性不強的藥品從嚴把握,防止“渾水摸魚”;目錄內的藥品,如果費用偏高、基金支出量大等,進行再談判,進一步降低價格。
據醫保部門介紹,在談判底價測算階段,確定合理的基金預算,并將其作為“硬約束”,對費用高、基金支出大的品種適當提高降幅,體現“以量換價”。
黃心宇稱,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確保基金安全作為底線,平衡好短期獲益和長遠保障之間的關系。
面對醫藥技術快速發展,昂貴的細胞治療、基因治療藥物相繼上市,黃心宇坦言,僅靠基本醫保制度難以完全支撐,國家醫保局正在著力構建“1+3+N”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為創新藥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
按國家醫保局要求,各定點醫療機構原則上應于2025年2月底前召開藥事會,調整用藥目錄,保障臨床診療需求和參保患者合理用藥權益。不得以藥品總數、藥占比、醫保總額等因素為理由來限制合理的新藥進院。
2024年醫保目錄調出了43種臨床已替代或長期未生產供應的藥品。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部分是長期未生產供應的藥,其中還包括一款談判成功后,從來沒供應過的藥品。
“對企業來說,現在的重點還是落地,進醫院,實際中還是阻力重重。”上述國產創新藥企業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