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品質是一種個體基本的道德品質,與個體的愛心、同情心、同理心和責任心緊密相關,是其親社會行為的重要體現。學前階段作為個體教育的啟蒙階段,培養幼兒關心品質能為其終生發展奠定基礎,使其長大后能順利適應社會。
那么,如何在幼兒園生活中有效促進幼兒關心品質的發展?作為主題鮮明、內容廣泛且能充分調動各種教育資源的教育組織形式,主題活動在培養幼兒關心品質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為此,北京市第二幼兒園深入開展了關于如何構建培養幼兒關心品質的主題活動路徑的研究。
把握年齡特點,以“解心結”萌發關心意識。關心品質作為一種心理品質,其發展需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一般來說,4歲是幼兒心理理論和情緒理解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到了5歲,大多數幼兒已基本具備這些能力。在開展關心主題活動時,可以圍繞幼兒的心理發展需求,解開他們心中的“結”,從而助力其關心品質的發展。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他們正處于入園適應期,情緒需求高且調節能力尚待發展。因此,關心主題活動可以圍繞情緒調節、入園適應和同伴交往等方面展開。例如,結合“世界微笑日”開展“情緒小怪獸”關心教育主題活動,幫助幼兒識別表情和情緒。又如,“我的小小手”等活動通過游戲讓幼兒發現自己在幼兒園的成長,如學到的新本領、交到的新伙伴等,從而建立歸屬感和安全感,有效緩解分離焦慮。
中班幼兒處于情緒敏感期,喜愛游戲、活潑好動,且喜歡與同伴交往。他們借助具體事物理解問題,移情、共情等心理品質在4歲左右得到顯著發展。因此,中班關心主題活動可以圍繞同伴友好交往等內容展開。比如,在策劃“有朋友真快樂”“我會關心身邊人”等主題活動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在遇到朋友間矛盾時,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引導他們嘗試體會對方的感受。又如,在爭搶玩具的情境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思考:“如果你是對方,你會有什么感受呢?”以此幫助他們學會換位思考。此外,在培養幼兒關心父母和教師品質的活動中,教師可以與幼兒一同回憶和討論父母與教師是如何照顧和陪伴他們的,從而引導幼兒意識到身邊人的辛苦付出,并激發他們的關愛之心。
大班幼兒處于心理成長期,抽象思維開始萌芽,求知欲強且對自我有初步認識。他們能主動與他人交往、自行解決矛盾,并關注他人的情緒變化。根據大班幼兒喜歡合作、自主性強的特點,我們可以開展“我們愛的蔬菜園”“爸氣十足”“暖暖的愛”等關心主題活動。通過師幼共同建構“枯萎植物的情景劇”等實踐活動,讓幼兒體驗植物無人照顧的心情,并引導他們與同伴制訂計劃、小組合作幫助枯萎的植物。同時,通過“理解名字寓意”等活動,讓幼兒發現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和愛,并思考如何回饋父母和身邊人的愛,從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來關愛身邊的事物。
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關心品質發展具有差異性,教師在開展幼兒關心主題活動時,應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設計和引導。對于小班幼兒,教師可以通過榜樣示范和及時鼓勵的方式,來引導他們初步形成關心他人的意識。對于中班幼兒,可以借助情境創設的方法,通過模擬場景和角色扮演等形式,注重與幼兒之間的情感交流,進一步培養他們的關心品質。對于大班幼兒,則更適合通過社會體驗和討論交流的方式,讓他們在真實或模擬的社會環境中感受關心與被關心的意義,從而助力他們關心品質的逐漸養成。
基于興趣需要,以“樂生活”喚醒關懷之心。關懷品質根植于生活之中。美國教育家內爾·諾丁斯的關心教育圈層理論揭示了一個現象:幼兒學會關心的對象是從自我出發,逐漸向外擴展的同心圓結構,其關心的范圍和強度由近及遠,從自我本體逐漸延伸至其他客體。在開展關心主題活動時,我們應有針對性地、有目的地、有選擇地關注幼兒逐層生活圈中的關心教育資源,捕捉幼兒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并將幼兒的好奇問題轉化為鏈條式線索,以此構建關心主題活動的實踐框架。
例如,在關心班級懷孕教師的活動中,孩子們常常會問:“休產假的老師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幼兒園?為什么生寶寶后要休息這么久?”在孩子們的追問下,我們開展了“老師去哪兒了”的關心主題活動。通過寫信、視頻通話等方式,孩子們向教師表達問候和關心;當幼兒提出新問題:“小寶寶是怎么出生的呢?”教師緊跟幼兒的興趣,衍生出“我是從哪里來的”“小寶寶長大了”等一系列關心生命的主題活動,并借助繪本《我是這樣長大的》幫助幼兒了解寶寶的出生過程。接著,孩子們又提出了新的問題:“我是怎么長大的?”教師鼓勵幼兒回家與父母一起翻看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照片,并愿意通過為家人做事來表達愛意,回饋親人的養育之恩。
在關心班級小植物的活動中,孩子們發現班級植物角里的植物有的葉子已經腐爛,還有的葉子上布滿了小白蟲,他們紛紛好奇地提問:“我們要怎么照顧它們呢?”教師捕捉到這一教育契機,通過展示圖片、播放視頻等方式,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植物的特點和生長習性,激發他們的探索興趣。接著,教師借助《小熊照顧花朵》等故事,讓幼兒在故事中感受到角色對植物的關愛之情,引發他們的思考和共鳴。
幼兒的好奇問題是開啟關心主題活動的鑰匙。在整個關心主題活動的構建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幼兒的興趣”這一線索展開,將幼兒感興趣的問題逐一分解,形成一系列遞進式、緊密相連的問題鏈條,以此支持幼兒經驗螺旋式地不斷積累,從而培養幼兒關心生命、學會感恩的親社會品質。
深化共情體驗,以“巧審議”培育關心品質。關心品質的核心在于體驗與感悟。只有深化幼兒的內在情感體驗,才能真正將關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此,我們采用“三步審議法”,通過細致的審議過程,深化關心主題活動實施前、開展中及后延伸三階段的幼兒體驗,激發幼兒的情感共鳴,促進其關心品質的發展。
在“三步審議法”中,“前審議”環節主要分析幼兒的已有經驗和新經驗的增長點。以“勞動真快樂”主題活動為例,教師在“前審議”時發現,幼兒已初步了解教師和父母的職業內容,并能簡單地問候關心身邊的勞動者。而新經驗的增長點則在于進一步了解不同職業的工作內容,發現各行業勞動者的辛苦,從而萌發關心他人的愿望,并愿意用實際行動去關心周圍的勞動者。
“中審議”環節關注關心主題活動實施的資源利用和主題線索的縱深遞進。在“勞動真快樂”活動中,教師充分利用幼兒園資源,鼓勵幼兒自主合作分工,列出采訪計劃,采訪保安和食堂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采訪結束后,教師和幼兒一起展開了討論,提出了諸如“我們在幼兒園里每天都能見到哪些人?”“他們每天都在做什么呢?”等問題。通過討論,幼兒們回憶并分享了自己的觀察結果。有的幼兒說,保安叔叔會在門口保護他們的安全;有的幼兒則提到,食堂的叔叔阿姨每天會為他們準備許多美味的食物。同時,教師組織了一次繪畫活動,鼓勵幼兒將自己眼中保安叔叔和食堂工作人員工作的情景描繪出來。在相互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幼兒對這些職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并逐漸萌發了職業體驗的愿望。
為了滿足幼兒的這一愿望,教師安排了真實的角色體驗活動。在“小小保安”的角色扮演中,孩子們每天早早地來到幼兒園,迎接每一個小朋友的到來,并向過往的人員問好。在“小小廚師”的角色體驗活動中,孩子們在穿戴好廚師衣帽、完成洗手消毒后,便可以跟隨廚師一起參與擇菜等簡單的廚房工作。通過這些體驗活動,幼兒萌發了尊重、關心不同職業工作人員的美好品質。
“后審議”環節則注重幼兒關心經驗的延續與發展。在“勞動真快樂”活動的“后審議”階段,教師和幼兒共同開展了“認識勞動者”和“勞動最光榮”等一系列關心勞動者的主題活動。在“認識勞動者”活動中,幼兒通過觀看視頻、親身體驗等方式,了解了不同職業勞動者的工作內容及其重要性。在“勞動最光榮”活動中,幼兒親身參與了一些簡單的勞動實踐,如整理玩具、擦拭桌椅等。這些活動不僅支持幼兒嘗試理解了各行各業勞動者的辛苦,還喚醒了幼兒的情感體驗,激發了他們關心他人的愿望。
我們通過“解心結”遞進式建構、“樂生活”線索式生成和“巧審議”階梯式形成的方式,成功地將關心品質培養融入了幼兒全學段教育的全過程。這一做法踐行了“三全育人”的德育理念,使教師能夠牢牢把握作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追隨者和陪伴者的角色,從而助推幼兒關心品質的發展。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課題一般課題“促進幼兒關心品質發展的主題活動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YEY20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