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藝術結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音樂欣賞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通過對作品外在形式的直接感知,形成對作品內涵的同情與共感,對他們的情感、認知、創造力等方面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北京市東城區前門幼兒園以傳統音樂為載體,培養幼兒的音樂欣賞能力。
選擇音樂,挖掘價值
首先,在選擇音樂方面,我園將傳統音樂分類,劃分為民間歌曲、兒歌童謠、器樂作品和戲曲等四個類別。民間歌曲如《馬蘭謠》《嘗葡萄》,兒歌童謠如《臘八歌》《看金魚》,器樂作品如《賽馬》《金蛇狂舞》,戲曲如《梨花頌》《花木蘭》等。其次,在作品分析方面,我園注重挖掘傳統音樂的文化、藝術價值。為此,我園設計《傳統音樂文化作品分析表》,內含調式、曲式結構等內容,幫助教師認識音樂,給幼兒更適合的引導。最后,我園創設《音樂活動設計觀察表》,將音樂活動的開展分為五步:第一,選擇文化特點鮮明的音樂作品;第二,分析作品文化背景;第三,篩選背景關鍵信息,挖掘文化、藝術等方面核心價值;第四,確定活動開展形式;第五,設計教學活動。通過《音樂活動設計觀察表》,教師在開展相關活動時有所依據,更有助于提高幼兒的音樂欣賞能力。
多種途徑,深化理解
營造氛圍,環境育人。我園將傳統音樂中VSDt9D4bSjH2Sw7Y7LZxYhCmZJx/3y9pFtVNlKLkv5Y=蘊含的元素融入環境創設。例如,在音樂《立冬》的相關活動中,教師將歌曲中涉及的傳統樂器制作成模型在班級中展示,輔以簡單的文字和符號向幼兒介紹;將音樂中所涉及的物候特征和風俗習慣等,設計為吊飾,引起幼兒的興趣。此外,我園將傳統音樂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如在幼兒游戲、午睡等環節播放不同風格的音樂,形成良好的音樂氛圍。
主題活動,加深感悟。我園通過主題活動,加深幼兒對傳統音樂的感受。仍以音樂《立冬》為例,教師在不同區域設計了不同活動,如在美工區設計“做餃子”活動,在角色區設計“請你來我家吃餃子”活動,在自然角設計“我看到的立冬”活動。在過渡環節,教師帶領幼兒以《立冬》音樂為背景進行手指游戲。通過這些活動,幼兒不僅可以感受童謠的節奏和韻律,還在優美的旋律中了解節氣文化。在活動準備階段和開始階段,我園著重解決幼兒可能遇到的難點。例如,在戲曲《捏面人》的主題活動中,為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戲曲的韻味,教師在活動前帶領幼兒了解京劇的聲音特點;在活動的入場環節,教師運用《捏面人》中的經典節奏,引導師幼之間相互問好,使幼兒能夠提前熟悉、認識歌曲的旋律。
多元體驗,激發興趣。我園用舞蹈的形式表現音樂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將抽象的音樂轉化為具體的動作,讓幼兒在模仿和表演中感受音樂的樂趣。例如,在“趕圩歸來”活動中,教師創設篝火晚會的情景,在幼兒腰間圍上長布作為裙子,在音樂中表現彝族舞蹈標志性的踢腿動作,引導幼兒在舞蹈動作和情景游戲的雙重感受下,對彝族的音樂建立更進一步的認識。
評價反思,總結回顧
我園將音樂欣賞能力的核心——感知和體驗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內化的初步感受與理解,即通過聽覺獲取音樂信息,對作品情緒、基本元素有初步體會;二是外顯的表現和表達,即將內在的音樂感受外化為可觀察的行為。以此為基礎,我園制定了《傳統音樂文化下幼兒音樂欣賞能力觀察指引表》。指引表按年齡將幼兒分為小班、中班和大班三個階段,囊括了幼兒在傳統音樂文化活動中音樂欣賞能力的表現行為,為教師觀察和評價幼兒行為提供標準導引和理論支持。此外,教師通過觀察,了解幼兒音樂欣賞能力的發展水平,制定相應的支持策略,促進每一位幼兒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學會課題“運用傳統音樂文化提升幼兒音樂欣賞能力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YRYYB20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