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立場下美術活動的觀察”指的是教師基于幼兒的興趣與需要,運用多種感官,以及錄像、拍照、觀察表等方式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傾聽幼兒的表達,解讀和分析他們的審美能力、學習品質等,從而有針對性地對每位幼兒提供環境、材料、語言等支持。在美術集體教學活動中,“觀察什么、怎么觀察”是關鍵。上海市浦東新區東南幼兒園的教師不局限于對教材教法的關注,而是回到美術活動的現場,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心去感受和體會,關注幼兒本身的發展,支持他們的多元表達。
一般來說,美術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可以包括激趣、感知體驗、表達表現、分享交流4個環節。
激趣,了解幼兒的興趣點。我們在開展美術活動時,可以嘗試使用視頻、PPT等工具,被畫面吸引的幼兒在表情、動作、語言上都會有所表現。根據幼兒的表現,我們可以判斷出幼兒對活動的感興趣程度。比如,在給幼兒展示一個視頻時,我們觀察到,幼兒的眼睛瞪得圓圓的,聚精會神地看著屏幕,身體前傾,手不自覺地跟著音樂舞動,并且發出感嘆:“哇,變成高樓大廈了。”“還可以變成樓梯。”這使我們了解到幼兒對相關活動是感興趣的。
感知體驗,推動幼兒產生獨特感受。感知體驗是引導幼兒對自然、社會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藝術作品,進行欣賞、感受和體驗,吸收和拓展相關經驗,積累視覺語言和符號的過程。幼兒欣賞和感受的對象,可以是適合幼兒欣賞的大師作品、原始藝術,想象力豐富的民間藝術、現代工藝等,也可以是周圍美麗的大自然或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在欣賞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幼兒的表情、動作以及幼兒與教師的互動,了解幼兒的傾聽習慣、思考能力等。比如,在帶領幼兒欣賞大師作品的圖片時,我們觀察到,幼兒表情非常認真,仔細傾聽教師講話,眼睛跟隨教師移動,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并且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不受其他幼兒的影響。這說明幼兒對作品產生了獨特感受。
表達表現,推動幼兒全面發展。首先,關注幼兒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重點觀察內容與主題的緊密度、畫面細節,圖畫的線條、色彩、造型、構圖等表現力。
其次,關注幼兒對美術操作技法或各種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探究與嘗試。幼兒繪畫活動始于原始的涂鴉行為,是隨著幼兒的動作和手、眼、腦的協調發展而產生的。對于初入園的小班幼兒,教師要重點觀察幼兒的作畫姿勢,比如是否使用了正確的握筆姿勢、繪畫時坐姿是否合適。對于中大班幼兒,教師要重點觀察幼兒繪畫技能的發展,比如下筆力度是否均勻流暢、對于新材料的操作是否熟練、手腕手指的控制力是否靈活。
最后,關注幼兒的學習品質。我們通過觀察幼兒的動作、語言,可以感受到幼兒的良好品質,包括主動性、堅持性、專注性、習慣性。比如,主動性表現為迫切地參加活動,主動了解作畫形式,并自然加入。堅持性表現為堅持完成作品,遇到困難不退縮。專注性表現為專注于繪畫創作、材料操作,不受其他事情干擾。習慣性表現為有條理地使用繪畫材料,用后及時放回。
分享交流,悅納幼兒作品。在分享交流環節,一是關注幼兒是否愿意大膽、主動、自信地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展板上,在其他幼兒還未完成作品展示時,愿意欣賞自己與他人的作品,并說一說作品的內容,比如“我畫得真漂亮”“我畫了幸福的一家”。二是關注幼兒是否愿意主動與教師、同伴交流自己的繪畫內容、創作過程等,比如和教師交流“這個作品花費了很多時間,您覺得漂亮嗎”。
基于對集體美術活動的觀察,教師應引導幼兒在“鑒畫、賞畫”中發現美、感悟美;在“分享對話、共享話題”中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想;在“創想、創作”中支持幼兒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