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的點撥者、引導者。但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指導活動時,本文發現許多教師不知道如何上閱讀指導課,學生閱讀缺乏方法,這就使該課程做不到閱讀知識遷移及學生素養的提升。本文在汲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取得很好的閱讀效果。本文以在四、五年級學生中開展的《西游記》閱讀活動為例,分享開展項目式閱讀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希望能帶給教師一定的啟發。
一、定下閱讀主題,明確閱讀目標
教師要構建閱讀戰略,先要明確閱讀目標?。清晰的閱讀目標能為活動指明方向,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使他們在閱讀時更有針對性,避免浪費時間在閱讀不相關的內容上;清晰的閱讀目標能激發學生動力,可以使他們?保持閱讀動力,在遇到困難時更有動力堅持下去;清晰的閱讀目標還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增強成就感,進而使學生在踐行目標時步步成功,收獲多多,成果滿滿。
(一)研讀課標,定下主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說:“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
《西游記》是一部人生成長記,師徒四人從最初的爭吵不合,到逐漸團結一心,最后取回真經終成正果,處處蘊含著深刻的人生道理,體現了師徒四人成長的心路歷程。
怎樣才能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感悟成長,并在過程中成為優秀的閱讀者,還能在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道德觀念等多方面得到提升?本文通過學習優秀經驗,并結合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精神,定下了“讀‘西游’,悟成長”的閱讀主題。
(二)分析學生,明確目標
四、五年級的學生求知欲強、樂于表達,這個階段是引導他們明事理、辨是非,培養人文素養,提高語文能力的關鍵期。四、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閱讀基本的文章內容,讀懂文章大意;他們對生活已經有所體驗與感悟,他們的思想也開始向成熟發展。因此,學生對小說的鑒賞能力已經不能單單停留在故事情節上,而應該聯系自己的閱讀和生活經驗,應從理解內容,體會人物形象,到學會創意表達。另外,學生在閱讀長篇時容易松懈,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去激發和維持他們的閱讀興趣,并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知識遷移能力。
通過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文擬定本次閱讀活動的目標如下:通過讀西游、畫西游線路+思維導圖、畫西游人物或故事、做印象最深的妖怪卡等,可以使學生了解《西游記》的主要故事情節,把握原著的主要內容。學生通過品讀重點文段和寫法,可以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水平,培養對中華經典文化的熱愛。學生通過品析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品味其社會意義和人生哲理,可以從中得到精神成長。
在明確了主題和目標后,教師就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計劃和活動,減少無效或偏離目標的教學行為,從而提高閱讀指導的效率。
二、設計閱讀課程,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閱讀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影響學生閱讀的動機和持續性,還對他們的閱讀質量和效果產生重要影響。
為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達成預設的目標,本文通過教師集體備課,設計了西游閱讀導讀課、閱讀推進課、閱讀交流課和閱讀分享課。備課成員先集體備課,再由成員進行閱讀示范課講解,最后集體評課,共同優化、改進了課程內容。
(一)閱讀導讀課
閱讀導讀課重在引導學生概覽全文,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傳授閱讀的方法。
通過讀目錄、猜人物、情節預測講故事等活動,使學生了解書本中藏著的故事,對文本的內容進行整體感知。通過誦讀喜愛文段,選讀精彩部分,使學生體驗閱讀樂趣,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教師傳授閱讀方法,提出閱讀建議。學生可以通過瀏覽或跳讀法了解故事大意;用精讀精彩文段感受人物形象或寫作方法;遇到不懂的內容,可以聯系上下文思考,請教他人或查找資料。師生共同制訂班級閱讀計劃,提出閱讀要求。
(二)閱讀推進課
閱讀推進課重在使教師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激發學生持續閱讀的熱情,提升學生閱讀成就感,從而使教師對學生閱讀進行推進。首先,教師可以展示前期閱讀成果,如西游線路思維導圖、西游漫畫等,進而提升學生閱讀成就感,激發學生持續閱讀的熱情。其次,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閱讀進度、閱讀收獲及閱讀遇到困難,教師或同學及時對其給予肯定和技術支持。再次,學生可以通過品讀片段,培養、遷移閱讀能力。例如,學生通過品讀精彩文段,可以感受《西游記》的文字魅力,提高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水平;通過品析寫作方法,感受作者高超的語言能力,提高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學生還可以通過學習人物語、動、心、神等描寫,感受人物形象,從中得到精神成長……通過片段精讀的指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更為深刻與專業,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
(三)閱讀交流課
閱讀交流課重在學生交流閱讀感受,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從而使他們收獲知識與閱讀方法。教師可以利用階段交流課對學生進行專題教學引導,設計有挑戰的、有趣味的閱讀問題和任務,并使學生通過“闖關”的形式、思辨的手段或憑借互聯網技術完成這些任務。教師以問題為導向,按“提出問題→積極探究→解答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閱讀、交流分享。學生可以分章節討論,也可以在通讀全書后進行若干小主題的討論。此時的共讀討論需要帶著一定的指向性,如:唐僧師徒磨合難,難在哪里?教師還可以提出一些重要話題,使學生帶著話題進行閱讀、對話。例如,學生可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語言風格、文學意蘊等方面展開對話。
階段交流課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深度閱讀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凸顯作品的價值。
(四)閱讀分享課
閱讀分享課重在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使學生暢談閱讀收獲,并通過表演喜歡的片段、評獎激勵等方式,使學生愛上經典閱讀。首先,學生可以分享閱讀活動的收獲,分享自己從閱讀中獲取的知識和技能、心靈的洗禮和智慧的啟迪。其次,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西游”節目表演。通過課本劇展演、“西游”歌曲表演、創編故事分享、西游手抄報展示……培養學生對中華經典文化的熱愛,使人物活起來,使故事可視,使道理深入人心。最后,教師可以展出“西游”成果,評出優秀作品參加校級比賽。
三、開展閱讀項目,學習閱讀方法
(一)制定閱讀計劃,開啟閱讀活動
閱讀活動主要指向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各班可以用一節課的時間,完成閱讀項目啟動的任務。
任務1.教師組織同學們聽西游歌曲、初讀目錄,進行情節預測、播放片段等活動,進而使學生概覽全文,初步感受名著之美,激發閱讀興趣。
任務2.各班學生共同制定閱讀計劃,明確閱讀任務和成果要求,閱讀計劃可以參考表1所示內容。
(二)了解故事情節,歸納取經之“難”
了解故事情節,歸納取經之“難”主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關鍵能力。
任務1.教師以“你覺得取經難嗎?”問題作為導向,引導學生了解取經的“難”。首先,學生分享取經線路圖和相關故事,歸納出“路遠難”。其次,學生可以分享印象最深的妖怪,例如,學生通過品讀《三借芭蕉扇》,賞析斗法動詞,可以感受作者用詞的生動準確和想象的豐富,感受經典的魅力,歸納出“降妖難”。再次,通過觀看課本劇表演《三打白骨精》片段,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師傅對徒弟缺乏信任,在豬八戒的挑唆下,反復誤會悟空,最終忍痛將悟空趕出團隊……歸納出“團隊磨合難”。最后,通過朗讀喜歡的精彩文段及插播西游片段,學生可以根據內心活動對其配音,感受抵御欲望之難、求而不得之難……
任務2.小結:《西游記》共有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充滿了考驗與挑戰。
(三)探尋成功原因,學習人物精神
探尋成功原因,學習人物精神主要指向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必備品格。
任務1.教師以“他們為什么能成功?”問題作為導向,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探究原因。學生從不同的文段中找到并向教師匯報:“他們有堅定的信念、團結互助的精神、超常的智慧和能力及善于尋求外界的幫助和支持等。”教師小結時應引導學生認識到比起外在的熱鬧與爭斗,內在的修煉其實更加困難,更加深刻的則是他們各自掃除內心繁雜、修煉心性的過程。
任務2.學生繪制“我最喜歡的西游人物”卡,在課堂上交流展示。教師趁機引導學生將整體或部分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分析出喜歡他們的原因。
任務3.說說自己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什么?學生可以聯系個人學習、生活實際分享自己在遇到困難或情緒低落時,如何從西游人物中汲取精神力量,最終化解困難、振奮精神的經歷。這個環節是利用經典作品去喚醒、去實現師生的“自我成長”和精神蛻變的過程。
(四)小組合作展示,分享閱讀成果
小組合作展示,分享閱讀成果主要指向學生審美創造、合作與溝通能力。
任務1.教師在課室展出“西游”成果,營造閱讀分享的氛圍,其中包括思維導圖、妖怪卡、我喜歡的“西游”人物“西游”相關繪畫、創編的故事稿……教師提前給每位學生發5顆星星,課后學生將星星貼在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右側。評星的過程也是評價過程,學生可以一邊欣賞學習,一邊提升自己的審美創造能力。
任務2.合作編排,表演課本劇。學生先分組討論,定下章節、選好角色及演出方式,教師再給予學生充分的排練時間,并給予他們一定的指導以提升效果,最終學生正式演出及演員分享閱讀收獲。
任務3.小組選歌,齊唱西游歌曲。小組選擇一首歌曲,配樂表演唱,如《白龍馬》《大圣歌》《何必西天萬里遙》《五百年桑田滄海》《天竺少女》《豬八戒之歌》《通天大路寬又闊》……
任務4.活學活用,創編作品。四年級開展“《西游記》新編”寫作五年級開展《假如我是〈西游記〉的XXX》寫作。學生通過學習、運用作者的寫作方法,創編有趣的作品,進而提升創新實踐能力,通過名著和現代生活,撞出思維的火花。
四、落實閱讀評價,提升閱讀素養
名著閱讀評價旨在全面評估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興趣,從而為他們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本文設計了科學的閱讀教學評價體系,如表2所示,該體系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向性、調控性和激勵性功能、以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期待和閱讀品質。
五、成效與成果
通過這一系列的閱讀活動,教師和學生不僅深入了解了名著的魅力,還在以下方面體現成效。首先,教師了解了閱讀課的課型,掌握了一些閱讀指導的方法。學校建設了西游閱讀指導課程,使學生的名著閱讀由“無序”走向“有序”,從“感性”走向“理性”,由“獨立”走向“融合”,進而更加合理化、結構化及多樣化。其次,這些閱讀活動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了學生閱讀能力、語言與思維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每班各有一批學生在《西游記》閱讀手抄報和《西游記》思維導圖比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最后,學生學會了一些閱讀名著的好方法,為之后的閱讀打下了基礎。未來,學生通過可遷移閱讀方法,可以繼續深度閱讀《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經典。
六、結語
在整本書閱讀中,教師不能做“甩手掌柜”,更不能處在放任自流的狀態。在閱讀活動前,教師要做好充分的備課準備,將學生的實踐閱讀與課堂教學的整體性環節進行內在聯結,對學生進行點撥與引領,不斷提升學生的認知,豐富學生的體驗,提升他們閱讀整本書的整體效果。在閱讀活動中,學生應重視“閱讀、思考、表達”這三種能力的遷移和運用,借經典之光,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養。
經典啟迪智慧,閱讀助力成長。相信只要教師能抓住整本書閱讀類型化和個性化的特點,就一定能夠帶領學生在層層深入閱讀的過程中,完成對文學作品審美的鑒賞和自我的內在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