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整本書閱讀在初中階段要高度重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與閱讀方法的指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但在教師閱讀指導“碎片化”“功利化”“粗放化”“淺顯化”的閱讀大環境下,整本書閱讀教學實際上仍存在著諸多問題,部分教師對整本書閱讀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具體實施亦存在許多困惑。
任務驅動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對于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能夠發揮積極促進的作用。針對如何在整本書閱讀中進行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提升整本書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這一問題,本文立足于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就任務驅動下的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做進一步探究分析。
一、任務驅動對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拓展初中生的語文閱讀空間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整本書的閱讀愈發課程化。這不僅有助于將整本書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進行有效融合,還讓學生的閱讀空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擴展,同時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每位同學,最終促使全班學生共同發展進步。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參照閱讀的要求,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指導,通過閱讀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思考并進行強化練習,最終使得學生實現自主閱讀。與此同時,在閱讀之前教師要為整本書布置相應的閱讀任務,使得學生閱讀的方向更加清晰準確,更具目的性,并且和書中的內容產生共鳴,讓閱讀變得更加輕EROcAZC+7IxXVd0iImMuyA==松愉悅。
(二)有助于初中生自主閱讀習慣的養成
在任務驅動下開展的閱讀教學活動,對于初中生有效地延伸和拓展語文教學知識點是非常有幫助的,并且,對激發初中生的語文閱讀潛能同樣有著積極促進的作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注重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學任務為主導,革新了以往傳統閱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進行由淺入深、由碎片化到完整化、由段落細節到整篇文章的拓展延伸,對于調動學生的閱讀情感,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獨立探索精神、自主閱讀能力非常有幫助。
二、任務驅動下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探究
(一)通過教學任務驅動,加強閱讀技巧培養
對于沒有接受過系統指導的初中生而言,讓其完成整本書的閱讀是一件較難完成的任務。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教授學生一些閱讀技巧,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速度得以有效提升。整本書的閱讀量相比于平時一篇文章的閱讀量來說要大很多,其難度也提升很多。但整本書的文章是由每一篇文章所構成的,因此,教師便可借助對每篇文章的閱讀技巧的教學來為學生打下良好的閱讀基礎,進而提升學生的整體閱讀水平。
在引導學生閱讀教學期間,教師不用講解過多,避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其難以專心閱讀,從而影響學生理解文章的思路,進而使其閱讀效率降低。在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讓其在閱讀過程中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同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搜尋關鍵點,逐步體會和感悟文章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在閱讀時更加專注,促使學生的整體閱讀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例如,在閱讀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時,首先,在課程講解之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布置相應的教學任務,使其在任務驅動下完成本篇文章的閱讀,如“作者老舍先生所描寫的濟南的冬天有什么特點?從哪些景物能夠體現出來?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為什么在作者眼里冬天的濟南是個‘理想的境界’”的問題。通過教學內容的布置讓學生結合整篇文章的創作背景進行文章的分析,根據各自然段的關鍵詞、關鍵句型、段落進行總結,并對比作者所寫的雪和學生平時所學過有關雪的文章的寫作手法有什么不同,通過這種從文章的各個細節方面的提問和整篇文章的總結性提問,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完成對整篇文章的分析。
其次,在指導學生閱讀《駱駝祥子》這本書時,教師可以設置專題的探究任務—讓學生嘗試給祥子寫小傳。在學習《駱駝祥子》前,學生對于祥子的了解一定是淺顯的、零散的、片面的。而帶著這個這一有趣的任務打開《駱駝祥子》這本書時,學生興趣盎然。學生通過閱讀祥子的經歷,感受著祥子的一生,深刻理解人物形象的內涵。然后將內心的感受外化為評價人物的小傳。
有的學生采取繪制線性思維導圖的形式;有的采取魚骨圖等形式;有的采取簡筆繪畫形式等。但不管是哪一種思維路徑,都呈現了學生心目中的祥子形象。通過此種教學方法,教師不但可以進一步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而且能夠讓學生在循序漸進地學習中把握每篇文章的整體閱讀技巧,并且在今后閱讀文章時能夠學會給自己布置相應的閱讀任務,并將其應用到整本書的閱讀理解中。通過任務驅動法進行文章閱讀的學習,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專注力,而且還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能力,消除學生對于閱讀整本書的畏懼心理。
(二)自主探究學習任務驅動,有效發揮教師引導作用
自主探究性學習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考察更深入。其要求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能夠把控文章關鍵點,并結合日常所掌握的閱讀方法進行文章閱讀。同時在完成閱讀后,分析思考其中所運用的寫作手法以及文章所闡述的內涵和哲理等,使學生在掌握一篇文章的探究性學習方法后,再逐步過渡到整本書的探究學習中。
在實際文章閱讀時,由于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因此,教師需要注意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任務來驅動學生閱讀和分析文章,使學生在詳細探究和深入思考時把握其中的細節。久而久之,在教師的積極引導和學生的自主探究中,他們能夠感悟到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真諦,并將其應用到整本書的閱讀學習中,進一步提升整體閱讀效率。
例如,在進行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背影》這篇閱讀文章的學習時,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進一步體會作者在看到自己父親的背影時的復雜心情,使學生能夠深入體會作者看到父親背影為之感動落淚的深層原因和表層原因。同時讓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思考作者運用的修辭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并且,進一步思考文章內容和文章標題的深意,闡述作者為什么采用“背影”為標題。以上內容都需要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進行深入思考。在進行閱讀學習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規定閱讀時間,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能夠挖掘出更深層次的文章內涵,幫助學生增強對整本書閱讀的自信心,從而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學生通過自由有序地參與閱讀活動,為更有效地開展語文整本書的閱讀奠定基礎。再如,在閱讀《故鄉》《西游記》時,首先,學生可以分組討論《故鄉》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分析閏土的悲哀,楊二嫂的刻薄,迅哥兒的悲憫等人物特點,并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加深對全文的理解。其次,學生在閱讀《西游記》時,教師可以將其分成4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解析其中的一個故事情節,然后讓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和分析,比較不同解析方法的優缺點,并最終整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通過以上小組討論的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開闊學生的思路。
(三)情境體驗任務驅動,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何將整本書的閱讀變得有趣味,是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思考的問題。經過不斷地實踐和研究發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分析,將整本書的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設計生動的閱讀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情境體驗任務驅動主要是指以將課堂當中所教授的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情景的方式進行聯系,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核心思想的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中,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運用情境體驗任務驅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其次,興趣是激勵學生完成閱讀學習最好的動力,如果學生對于閱讀沒有興趣,那么教師花費再多的心思,浪費再多的時間,得到效果都會不如人意。尤其對于整本書閱讀而言,閱讀持續的時間較長,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很難堅持每日閱讀,故而教師需要探究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放手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在學生閱讀《唐詩三百首》的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趣味活動,來創設教學情境。活動的主題為“寫一首自己的五言詩”,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并且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創作生活化的教學情景,使得學生在趣味活動中理解和掌握整本書的知識。其次,對于中學生而言,其正處于心理發展階段,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因此,在學生閱讀《紅樓夢》這篇名著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思考身世與命運的關系,通過講述賈母、王熙鳳和賈寶玉等人的人生故事,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文本相結合,理解并感受其中的哲理思想和人生智慧。
(四)群文閱讀任務驅動,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推動學生思考的有效教學手段,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文章內容,進而實現語文閱讀教學的縱向、深度發展。同時,小組合作能夠使每組成員的課堂參與度更高,課堂活躍度更強,使學生在積極探究閱讀文章時能夠進一步感受語文教學的語言魅力和藝術魅力,促使其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語文教師可以采取群文閱讀的方式來讓學生參與整本書的閱讀教學,讓學生通過同類文章的比對,積極探究各閱讀文章的異同點,使其在任務驅動下積極開展閱讀文章的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文章細節,并傳授閱讀技巧,并通過系統的閱讀評價,引導學生明確自身的優秀與不足之處,促使學生的閱讀水平得以穩步提升。
例如,在閱讀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貓》這篇文章時,為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內容的討論,結合本章節另外兩篇文章《狼》《動物笑談》文本的對比,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這幾篇文章的異同點。
首先,通過幾篇文章的比對可以看出,《動物笑談》是科普類的文章,表達了作者對于動物的欣賞和喜愛。而《貓》和《狼》主要描寫人與動物間發生的矛盾和沖突。雖說三篇文章都是描寫人與動物的相處,但三篇文章的側重點不同。《動物笑談》通過動物學家的視角利用幽默滑稽的語言,描述了動物的習性,不僅表達了動物的可愛,而且還體現了作者對于動物的欣賞和喜愛,強調了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以及平等的生命意識。
其次,《狼》描寫的是屠夫在回家路上遇到的兩匹餓狼,在其生命受到威脅時,人與狼斗智斗勇最終把狼戰勝的故事,探究的是人類與動物應不應該和諧相處。《貓》是以第一人稱描寫自家三次養貓的經歷。細膩地刻畫了三只貓得而復失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和家人的遺憾、悲痛之情,特別是對第三只貓的愧疚心理。通過這幾篇文章的對比學習,學生會疑惑:“人類與動物到底該如何相處?為什么人們對待《貓》和《狼》的態度截然不同?”此時,教師便可以以此為話題,讓學生積極探究“人與動物是否應該和諧相處?”
最后,通過這三篇文章的對比討論,教師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同類文章的異同點,對比分析閱讀的學習方法,并將其有效應用于整本書的閱讀學習中。這種群文閱讀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不但能夠鍛煉學生的辯證思維,還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促使學生更有效地理解文章教學知識點,以此在閱讀學習中快速成長。
三、結語
整本書閱讀的教學一直備受關注,任務驅動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立足于整體,著眼于個別,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積極地引導學生思考,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在此教學模式下的語文教學突破了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學氛圍,給學生更廣闊的閱讀機會和空間,并通過開展多元化的閱讀活動,促使學生能夠自由汲取和累積更多語文知識,同時也更具高效性,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以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