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主要工具,在傳遞思想情感方面有重要作用。而3-6歲的幼兒正處于語言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語言能力貫穿于幼兒園各個領域的教育活動中,是幼兒文化素養與思想品質的集中體現,也是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社交方法與溝通技巧的有效前提。這有助于他們快速融入現實的社會生活。為此,教師應從不同角度探索語言能力培養的路徑,把握幼兒語言習得的特點,為幼兒提供適宜的語言環境,引導其正確傳達信息,給予其更多清晰表達、自由表達的機會,使其逐步建立良好的語用習慣。
一、幼兒園教學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意義
(一)促進幼兒智力發展,奠定學科學習基礎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出,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是進行不同領域教育活動的基礎,對其他各方面的學習效果有重要影響。從思維認知層面來看,幼兒對語言表達中的音韻和語法等內容有一定的敏感性,極易模仿身邊成年人的語音語調,在增強記憶力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會獲得進一步發展。因此在幼兒園教學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能使幼兒在不同領域活動中清晰表達自身需求,客觀描述自身想法,促進智力、實踐力的同步發展,為開展系統化的學科學習奠定基礎。
(二)促進社交能力提高,培養良好語言習慣
語言是人際交往與溝通的重要工具,是建立良好交往關系的橋梁。《指南》中指出,幼兒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場景的能力與人際交往意識都在不斷發展。幼兒園屬于集體生活、教育的場所,在幼兒園教學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幫助其掌握正確的溝通方式,增加社交經驗積累,有助于養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使其更好地融入班集體。而且幼兒還能準確表達自身觀點,學會向不同主體抒發感情,能與伙伴、家長或教師成為朋友,逐步形成意向性交流的意識,從而提高社會交往能力。
(三)促進學習效率提高,順利開展教學活動
從教育學教育來看,幼兒思維認知提升與知識積累都屬于漸進性的學習過程,需要從最初簡單的概念內容逐步過渡至復雜的知識應用。在此環節中,幼兒有許多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機會。在幼兒園教學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促使幼兒的表達能力獲得系統化、全面化發展,提升其語言習得效率,也意味著幼兒在不同環境中有更多語言實踐的可能,這有助于促進幼兒園整體教學效率的提高。同時在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情況下,幼兒會主動參與知識探索活動,積極表達自身觀點,愿意向教師或伙伴尋求幫助,以便緊跟日常學習節奏。
二、幼兒園教學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創設語言環境,激活表達意識
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是人際交往的必備技能,也是展示個人品德素養的重要載體,依托合理得體的語言表達,可以達成高效的人際溝通,滿足主體不同情況下的使用需求。對于幼兒來說,其正處于語言思維形成和表達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是推動表達能力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激活幼兒情感共鳴的有效方式。為此,在幼兒園教學中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判斷幼兒當前的成長階段,把握其能力與認知的發展特點,并采用不同方式創設語言環境,為幼兒提供更多語言交流的話題,引導其正確使用語言表達自身所見、所感和所想。
就語言學習特點來說,靜態環境與動態環境共同構成語言環境。靜態環境包括學習空間中的裝飾布置、幼兒園的建筑風格等,通過美化外部環境建設,其可以對幼兒的思想認知產生正向熏陶,潛移默化中激活其表達欲望。如教師可以在園內走廊貼上介紹代表性歷史事件的動畫卡片,或粘貼古詩詞作品,利用新穎直觀的內容吸引幼兒目光,促使其圍繞環境內容展開交流討論,為其提供語言表達的話題。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室內的小黑板或園所的宣傳欄,展示節奏感強的兒歌或趣味生活場景,吸引幼兒主動閱讀,激活自主表達興趣。
而動態環境是指處于不斷變化中的學習環境,通常在課堂中生發與形成,能幫助幼兒放松身心,促進表達意識的發展。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VR等信息技術手段,融合圖片、文字與音頻,播放幼兒喜歡的童話故事,例如,《白雪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等,借此創設輕松、活躍、開放的學習氛圍,引導幼兒之間圍繞故事內容展開交流互動,給予其更多表達機會,促進語言表達意識的提升。
(二)整合教學內容,提供表達機會
就生理年齡階段來說,幼兒剛開始接觸現實世界,對社會生活的了解不足,加之能力與思維的限制,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較少,情感體驗不足,難以在不同場景中靈活開展語言表達。因此,教師需要為其提供表達話題的機會,幫助幼兒打開智慧的大門。
首先,在幼兒園教學中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認真整合語言領域的教育內容,找準機會滲透語言教育內容,采用不同方式向幼兒傳遞表達經驗與加強情感熏陶,驅動其在聽說做中積累語言知識,使幼兒能迸發更多表達靈感,為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提供更多素材,推動預期教學目標的達成。
其次,教師應在備課環節認真解讀《指南》中的教育要求,提煉與整合教材中的語言知識,組織不同形式的語言活動,將語言表達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為此,教師應整合生活中的語言表達素材,將其與日常語言教育活動相融合,引導幼兒聯系生活經驗理解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圍繞相應話題展開表達交流。如在講解繪本故事《小紅帽》時,教師應有邏輯地講述大灰狼不斷誘騙小紅帽的童話故事,并將其與生活中誘拐兒童的事件相聯系,鼓勵幼兒圍繞繪本主題展開討論,豐富幼兒語言表達的內容,為其提供更多自主表達機會。不僅如此,為提高幼兒表達內容的生動性、情感性,教師還需引導幼兒聯系自身生活經驗進行表達,講述自己知道的其他童話故事,激活其主動表達的興趣,達到鞏固語言表達的作用。
以教材為基礎整合課內外語言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活動,打造綜合化教育模式,不僅能滿足幼兒在不同階段的語言學習需求,增強語言表達的自覺性,還能驅動幼兒主動討論相關話題,使其獲得更多表達機會,有助于開發多方面的語言潛能。
(三)靈活組織教學,激發表達興趣
受生理年齡的限制,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較強,具有活潑好動的性格特征,喜歡聽故事、做游戲,還具備愛模仿的天性,這些學情特征能為教師選擇教育方式提供方向指引。但在傳統語言領域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并未合理利用幼兒的天性,存在表達機會不多或表達練習較少的問題,使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為此,在幼兒園教學中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總結以往教育經驗,根據幼兒天性選用教學方法,遵循幼兒認知規律,引入語言學習內容,為其主動表達提供重要支持。依據幼兒興趣能力的不同,運用故事法、游戲法與情境法,應用信息技術等新型教學手段,能夠促使幼兒在傾聽的基礎上調整表達方式。
以《春天在我這兒》一課為例,本課主要目的是讓幼兒了解春天的節氣特征,感受花草樹木等自然事物的變化,以及小動物生活方式的改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幼兒好奇心重、模仿意識強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立足幼兒已經掌握的知識內容進行探索,利用其天性為教學增效。
首先,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堂中營造真實、生動的春天場景,導入與春天相關的繪本故事,并提煉故事中與春天相關的意象畫面,如冰雪消融等,引導幼兒有意識地觀察周圍環境,在戶外活動中驗證春天的變化,在觀察的基礎上表達個人想法。
其次,教師還可以引入與春天相關的詩歌,在理解詩歌內容時,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話解釋詩句含義,提煉出其中描寫的春天景物,如楊樹、柳樹、桃花和燕子,引導幼兒依據動植物的生長特點創編臺詞,用對話的方式揭示春天到來萬物的變化,在實踐表演中應用語言知識,使幼兒能正確發音、清晰吐字。這有助于豐富幼兒語言學習的方式,提升語言表達興趣,鍛煉運用能力。
(四)組織游戲活動,習得語言技能
聯系以往幼兒園教育經驗來看,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是長期性、復雜性的教育過程,只有設計符合幼兒認知特點、興趣愛好的語言學習活動,才能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提升其語言能力。為此,在幼兒園教學中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立足整體性、長期性視角組織教學設計,圍繞幼兒興趣組織更多語言游戲,幫助幼兒積累表達經驗、總結表達技巧。同時教師應合理選擇游戲素材,善于利用園內不同場景,創造趣味性和寓意性強的游戲活動,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準確表達自身想法,滿足其成長過程中的語言表達需求。
例如,在組織“團團圍坐”游戲時,教師應引導幼兒手牽手圍成一個大圈,游戲中隨機選擇一位幼兒,要求其說出相鄰小伙伴衣服的顏色。向幼兒介紹色彩知識,如紅色代表興奮激動,黃色代表希望溫暖,藍色代表信任和寧靜,白色代表端正和純潔等。鼓勵幼兒之間圍繞不同顏色的象征意義展開交流,討論不同的顏色搭配。
又如在組織“變廢為寶”的美術活動時,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舊紙盒、紙板和繩子等廢舊材料,引導幼兒以小組的形式組合不同的廢舊材料,比一比哪組的作品最有創意或最有實用性。借此拓展幼兒之間的交流機會,使語言表達在不知不覺中展開,促進語言表達技能的習得。在上述活動中,面對幼兒之間出現的矛盾問題,教師需及時介入指導,引導幼兒使用“對不起”“沒關系”等文明用語,創設良好的語言交流環境,保證語言表達的適宜性,依托豐富多樣的游戲活動,幫助幼兒積累語言表達經驗,轉變語言運用的思維定式。
(五)推動家園合作,拓展表達范圍
伴隨各階段教育體系的完善,幼兒園成為開展幼兒教育的主要陣地。而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只有與家庭密切配合,從不同角度開發幼兒潛能,克服各種成長障礙,才能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為此在幼兒園教學中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全面了解幼兒在不同階段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狀態,樹立合作育人的教育理念,引導家長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工作。并且,在家園合作中,教師需要向家長傳遞正確的教育理念,促使家長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家庭語言環境,給予幼兒更多語言表達機會,讓其勇敢表達、善于表達。
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微信、QQ等軟件與家長開展線上溝通,及時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中的學習表現,與其共同探討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教育計劃。還可以利用家長開放日或傳統節日組織“語言類”的親子活動,如“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代表著家人團聚、幸福美滿。利用中秋節的契機,教師可以組織親子活動,邀請家長來校一同參與。
親子活動主要分為演講和手工兩部分,其一,需要家長和幼兒圍繞“中秋”的主題進行演講,由家長撰寫演講稿,介紹中秋節的歷史由來、風俗習慣或生活故事等,采用家長與幼兒交替演講的方式呈現。其二,在演講活動結束后組織“做月餅”的手工活動,促使不同主體之間能圍繞月餅制作展開交流,讓幼兒沉浸于中秋節的節日氛圍中。這樣不僅能拉近親子關系,使家長有機會參與幼兒園的集體活動,還能激發幼兒表達欲望,強化主動表達的意識,通過推動家園合作,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六)完善教學評價,增強表達信心
學前教育階段是個人思想認知發展、學習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尤其在語言表達與應用方面,幼兒的起點較低,加之生活經驗的限制,語言應用中的錯誤問題較多,容易受到嘲笑與呵斥,極易產生抵觸和逆反情緒。這一現象啟發教師正確使用評價用語,保持耐心的態度對幼兒進行引導。
為此,在幼兒園教學中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正確認識到幼兒不規范、不工整的語言表達現狀,合理使用評價用語,注重保持親和力,給予幼兒更多包容與理解,支持其不斷學習語言表達技能。為培養幼兒主動表達、敢于表達的意識,教師需不斷健全評價體系,推進師幼之間的雙向評價,鼓勵幼兒開展自評與互評,啟發幼兒反思語言表達的不足,增強語言表達的自信心。
如在閱讀繪本《一只很餓很餓的小豬》中,幼兒需要圍繞畫面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準確概括故事內容,通過觀察畫面學會有計劃、有邏輯地表達。在此環節中,教師應建立健全的評價體系,首先,向全體幼兒展開評價,針對表達清晰、邏輯準確的幼兒,教師可以使用“你很棒”“語言表達十分連貫”等語言進行評價。其次,針對表達并不準確的幼兒,教師需使用更多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如“不要怕錯,慢慢說”,疏導心理,排除焦慮。最后,引導幼兒對教師進行評價,考慮到其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有限,教師可以提供優秀、良好、較差等不同的評價詞匯。這既是鍛煉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又是培養其語言認知的重要方式,能使幼兒產生更強的積極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教學中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實現語言領域的教育目標,幫助幼兒增加詞匯知識積累,培養其良好的語言思維,建立正確的語用習慣,為后續接受系統化的學科教育奠定基礎。為此教師應科學設計語言教育活動,利用趣味性、探究性和實踐性活動與幼兒進行語言互動,有效提升幼兒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邏輯性和流暢性,保證幼兒園教育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