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活動是幼兒園一日生活的組成部分,泛指幼兒在戶外空間參與的各種活動,包含單純的運動和游戲形式的運動。運動能鍛煉人的身體、消耗人的精力,也能放松人的身心,會運動且愿意運動是身體健康的一種保障。大部分人對運動的興趣和對運動的了解在發展層面呈現一種相反的趨勢,幼兒普遍活潑好動,有意愿且有時間參與各種活動,但在單純的運動和游戲式運動之間,運動游戲往往更受幼兒喜歡,所以幼兒園戶外活動常以運動游戲的形式開展。本文圍繞幼兒戶外活動中跳繩游戲展開,先簡單介紹了開展幼兒戶外活動的必要性和現階段幼兒戶外互動活動的不足,再具體探究了戶外活動過程中幼兒跳繩游戲的實施策略,以期為幼兒教師對戶外跳繩游戲的設計提供有益參考。
一、開展幼兒戶外活動的必要性
幼兒教育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過渡教育,也是基礎教育的兼職教育。知識和技能不是幼兒教育階段的主要教育內容,幼兒教師需要教給幼兒的是如何進行自我管理和如何適應集體生活,而不管是自我管理還是集體生活,都需要以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全為基礎和前提。從發展幼兒自我管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角度出發,幼兒戶外活動開展的必要性體現在三個方面,即能提升幼兒身體素質、培養幼兒運動興趣和規范幼兒運動行為。
(一)增強幼兒體質,降低幼兒生病概率
學齡前幼兒身體發育正處于初期階段,免疫系統還未發育成熟,對疾病的免疫能力相對較差,再加上對環境還不夠適應等原因,生病的概率相對成年人更大,而運動就是促進幼兒身體發育和提高幼兒身體素質的一種有效方式,所以在幼兒教育階段,幼兒園和教師需要為幼兒提供更多的運動機會。戶外空間更大和更空曠,能支持大范圍走、跑和跳等活動,空氣也更流通和更接近社會空間,能為幼兒提供更多身體發育需要的元素或能力,所以它是運動的最佳場所。也正因如此,幼兒戶外活動具備了能增強幼兒體質,進而降低幼兒生病概率的價值與意義。
(二)培養幼兒興趣,催生幼兒鍛煉習慣
幼兒具備活潑好動和精力旺盛的雙重特性,愿意進行各種需要走、跑以及跳起來的身體活動,但大部分幼兒的身體活動都是本能驅使下無規律活動,不具備運動的規律性和重復性特征,也無法讓幼兒養成持續參與各類運動的鍛煉習慣。結合一個人身心的客觀發展規律來看,幼兒時期是培養興趣和習慣的最佳時期,家長和教師可以利用幼兒的活潑好動和旺盛精力培養幼兒終身鍛煉的意識與習慣。從這一角度出發,開展幼兒戶外活動就成了一種必要,它能引導幼兒感知運動的樂趣,還能借著興趣促進幼兒養成鍛煉習慣。
(三)規范幼兒行為,養成幼兒規則意識
幼兒園開展集體活動與幼兒在生活中自主參與個體活動有著顯著差異,即幼兒園的集體活動更強調規則和規范,幼兒自主參與個體活動更加隨性,集體活動有教師引導和指導,個體活動受幼兒意愿的影響更大。人類的社會活動建立在一定共識和規范上,幼兒從家庭走向學校和社會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規則和遵守規則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被賦予教育者身份的幼兒教師需要肩負起規范幼兒行為和培養幼兒責任意識的職責。在這一視角下,開展戶外活動很有必要,教師能在戶外活動中教導幼兒遵守規則。
二、現階段幼兒戶外活動的不足
教育具有階段性,劃分教育階段的主要依據是人的成長規律,3到6歲的學齡前幼兒正處在需要接受自我管理引導、社會生活引導和科學運動引導的年齡階段。所以,戶外活動一直都是幼兒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幼兒多項素養和能力的培養都需要通過開展戶外活動的方式來進行。但結合過往的幼兒戶外活動實踐來看,現階段幼兒戶外活動還普遍存在著沒有正確目標做指引、形式不夠多樣和創新、時間安排不夠合理等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起點要么過于功利,要么過于隨意
雖然不教學知識,但幼兒園同樣是一個教育機構,幼兒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一種,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上。幼兒教師對一切教育活動的設計都要建立在發展幼兒能力和促進幼兒身心發展上,要有目的性,但又不能只看目標不看過程。因此,現階段幼兒戶外活動的不足之處體現在起點過于功利或隨意上,而對戶外活動目標的不合理設計會導致戶外活動的娛樂性超過教育性,不利于幼兒成長。
(二)形式要么過于單一,要么過于復雜
人認識世界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年齡越小,積累得越少,了解利害關系越淺薄,喜歡和討厭、快樂和悲傷間的界限也越清晰,所以幼兒對任何活動的參與都建立在喜歡和快樂兩種屬性上。幼兒感興趣或能讓幼兒收獲快樂的活動更受幼兒歡迎,那么為了保障幼兒的參與度和參與效果,幼兒教師也應更關注戶外活動是否能激發幼兒興趣和讓幼兒感到快樂。但在實際開展戶外活動時,很多教師都不能準確把握活動設計的界限,容易走向過于單一或過于復雜的極端。
(三)安排要么過于集中,要么過于分散
教育需要講究勞逸結合,尤其是在幼兒教育階段,娛樂與學習的平衡、藝術與體育的平衡都是幼兒教育有效性的保障,因而在戶外活動時間安排上,教師需要更注重平衡,除了要保證幼兒有足夠的時間參與戶外活動,也要保證戶外活動與室內活動之間過渡的合理性。但對現階段幼兒戶外活動而言,不少教師對戶外活動的時間安排都存在著要么過于集中、要么過于分散的問題,幼兒行為的不確定性也會突出這些問題,導致幼兒要么得不到充分熏陶,要么得不到充分放松。
三、戶外活動過程中幼兒跳繩游戲的實施策略
跳繩是一種用長繩做道具的運動項目,可以單人或多人進行。在跳繩運動中,跳繩者需要在一根成環狀擺動的長繩間做出各種跳躍動作,基礎的跳繩就是雙手搖繩,繩在垂直方向上繞身體畫圓,在繩落下時雙腳跳起,使繩順利從腳下繞過,具備基本身體協調性和跳躍能力的人很容易上手。
在古代,跳繩也有著“透索”“跳索”“跳百索”“繩飛”等稱呼,而長遠的歷史和參與者極大的年齡跨度使跳繩得到更多的開發,花式跳繩方法層出不窮,在現代社會也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和推崇。在幼兒教育戶外活動中,跳繩是一種十分常見的運動和游戲形式,能為盡可能多的幼兒提供參與戶外活動機會。對戶外活動中對跳繩游戲的實施而言,教師就可以通過設置情境、設置關卡、設置任務、設置規則等方式開展沉浸性、挑戰性、創造性或競技性更強的跳繩游戲,以更好地培養幼兒興趣和鍛煉幼兒身體。
(一)設置情境,開展沉浸感更強的跳繩游戲
情境能提升跳繩游戲的視聽表現力,也能強化幼兒在跳繩游戲中的視聽體驗,能借著提升游戲趣味性和豐富性,激發幼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幼兒的主動參與和深度參與是一切教育活動發揮價值的基礎保障。因此,在戶外活動中開展跳繩游戲時,教師就可以為幼兒設置恰當情景,以提升幼兒在游戲中的沉浸感。
例如,在教給幼兒基礎的跳繩方法時,教師就可以結合跳繩相關的繪本來設置戶外活動的背景,《歡樂的跳繩》就是一個有關跳繩的繪本故事。參考故事內容,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或其他視聽設備介紹故事背景:小熊貓朵朵在森林里睡覺時被大猩猩跳繩的動靜吵醒了,聽到大猩猩說自己在跳繩后就對跳繩產生了興趣,于是在大猩猩的幫助下學會了如何跳繩,后來又有著越來越多的小動物加入他們。完成情境設置后,教師就可以依照小動物們從發現有其他小動物在跳繩,到自己加入跳繩活動的故事情節發展,來設置活動內容,跟著故事節奏逐漸教給幼兒跳繩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幼兒結合小動物們的身高和體型來思考不同小動物可能遇到的跳繩難題,像脖子很長的長頸鹿很難找到合適長短的繩、體型龐大的大象很難不被腳下的繩絆倒。帶入情境與故事,教師就能引導幼兒在運動的過程中展開更多思考,有助于活躍幼兒的思維。
(二)設置關卡,開展挑戰性更強的跳繩游戲
適當的激勵能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激發幼兒的積極性,有挑戰性的跳繩活動能讓幼兒感受更多樂趣,對挑戰突破和戰勝也能讓幼兒收獲更多成就感、滿足感和自信心。跳繩本身是一種具備一定挑戰性的運動,所以在戶外活動中開展跳繩游戲時,教師也可以將游戲設置為闖關形式,通過設置關卡來提升跳繩游戲的挑戰性。
例如,在大部分幼兒已經學會基本的跳繩技巧后,教師可以為幼兒設置“數量”和“花樣”兩條闖關主線。在“數量”的主線下,教師就可以設置5、10、15、20、30、40、50、60、70、80、90、100等沒有上限的過關線,幼兒連續跳繩的最大數量超過了第幾關的過關線,就可以在教師那里兌換多少顆小星星;而在“花樣”的主線下,教師需要先將過關的連續跳繩基準線設定為10個,再結合常見的花式跳繩方法來設置具體的關卡內容,從并腳跳、單腳跳、雙腳輪換跳、交叉跳、雙人跳、多人跳大繩等,每一關難度逐漸增加,幼兒過關后能兌換的小星星數量就會增加一個,幼兒能學會的花式跳繩方法越多,或者在某一種花式跳法下能連續跳繩的數量越多,能兌換的小星星就越多。關卡的設置和小星星的誘惑能驅使幼兒更積極地練習跳繩,而兌換的小星星既可以是一種單純的激勵,也可以是其他獎勵的代幣,教師按實際需要設定即可。
(三)設置任務,開展創造性更強的跳繩游戲
人的想象力會隨著已知信息的增多而逐漸退化,對世界的客觀認識會限制人的視野,所以幼兒基于想象力的創造力不能被低估。對幼兒教師而言,在戶外活動中,引導幼兒想象和創造是一種更有價值的育人方式,對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為戶外活動設計跳繩游戲時,教師可以用任務來引導幼兒進行創造。
例如,在以“跳繩的新花樣”為主題的跳繩游戲中,教師可以先教給幼兒一些相對比較簡單的花式跳繩法,為幼兒設置任務“跟著音樂的節奏完成一次跳繩表演”。在任務導向下的跳繩游戲中,教師可以在幼兒自己跳繩時播放一些節奏變化更加多樣的兒童音樂,并鼓勵幼兒跟著音樂節奏變換自己的跳繩方式,可以是在速度上的變換,也可以是方法上的變化。在節奏較快的段落,幼兒可以加快自己搖繩和跳繩的速度,在節奏較緩的鍛煉中,幼兒又可以減緩自己搖繩和跳繩的速度,繩子打在地上的聲音也可以和音樂的節奏合為一體。對于掌握了更多花式跳繩方法的幼兒而言,跟著音樂節奏的變化轉變搖繩或跳繩的方式也能提升跳繩活動和音樂節奏的契合度。而這種突出表演的跳繩游戲就體現了運動與藝術的互通性,一是能鍛煉幼兒的跳繩能力,二是能鍛煉幼兒的聽音樂能力,既能鍛煉幼兒身體,又能陶冶幼兒的情操。
(四)設置規則,開展競技性更強的跳繩游戲
戶外活動是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一種教育載體,各種有規則限制的競技運動都能教給幼兒遵守規則和激發幼兒遵守規則意識,為跳繩游戲設置競技規則能賦予跳繩游戲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價值與意義。從這一角度出發,幼兒教師在戶外活動中開展跳繩游戲時,有必要基于分組競技的需要為跳繩游戲設置一些競技規則。
例如,在以“同伴協作跳長繩”主題下開展跳繩游戲時,教師就可以先將幼兒平均分成多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教學跳長繩技巧和開展友誼性跳繩比賽。比賽可以劃分為單人或多人參加的不同項目,每一個項目比拼都相對獨立,每一項比賽參賽者都可以為自己所在的小組贏得小紅旗。具體規則如下:每個小組選出兩個人參加一分鐘單人限時跳繩比賽,小組間兩兩對戰,兩勝的小組可以獲得三面小紅旗,一勝一負小組獲得兩面小紅旗,其余小組獲得一面小紅旗;團體比賽由單人比賽的兩人負責搖繩,其他人負責跳繩,排隊按順序一個一個加入,成功加入一個人就加一面小紅旗,全部人成功加入的小組可以額外獲得兩面小紅旗。這種游戲方式既能培養幼兒的團隊精神,又能培養幼兒的責任意識,還能培養幼兒的團隊協作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戶外活動是幼兒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跳繩游戲是幼兒戶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門檻更低的跳繩游戲能極大地提升幼兒對戶外活動的參與度,同時也能起到增強幼兒身體素質、激發幼兒運動興趣和養成幼兒規則意識等作用。正因為跳繩游戲具備積極、正向的育人價值,所以幼兒教師需要針對如何在戶外活動過程中有效開展跳繩游戲的問題展開更全面的探究與思考,以充分發揮跳繩游戲的育人價值。而站在提升幼兒沉浸感、參與度和拓寬幼兒學習面等角度出發,幼兒教師需要通過設置情境、關卡、任務、規則等方式提升跳繩游戲的沉浸感、挑戰性、創造性和競技性,以便于在鍛煉幼兒身體的同時鍛煉幼兒思維,實現對幼兒身體素質和思維能力的同步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