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和應用數學時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是數學課程目標的集中體現,也是具有數學基本特征的思維品質、關鍵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在新課程標準實施后,它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新的要求。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陣地,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教師應優化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活動、完善教學評價。基于此,本文闡述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價值,在此基礎上分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存在的不足,提出有效的實踐策略,以期為廣大同仁提供參考。
社會的高速發展推動著教育領域革新,在教育現代化發展中,越來越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小學作為義務教育基礎階段,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優秀品質,以及夯實學科基礎的關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每一位教師必須實現的教育目標。然而,受限于傳統教學觀念,部分教師往往在教學中過于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而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表現、學習需求以及情感發展等,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關注較少,這與現階段新課程標準的實際要求和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對于學生綜合發展造成一定困擾。所以教師要做好這一方面的深入分析,充分發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作用,做好課堂教學設計,為學生營造趣味性、多樣性的數學課堂,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促進自主學習、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價值
(一)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數學
新課程標準強調小學數學教學要凸顯數學學科育人價值,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使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基礎,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能增強學生思維認知、提高學生參與體驗、豐富學生知識儲備,幫助學生由淺層學習逐步走向深度學習,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會結合學生的日常需求、生活經驗設計教學活動,將數學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連,將抽象的數學概念以不同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進一步感受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的重要性,從而實現自主學習,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育階段,教師要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而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年齡特點和思維認知特點,設計多元化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確保學生能在主動學習中感受數學的意義。基于核心素養的數學課堂設計,主張將學生作為參與主體,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觀能力的發展,要求教師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思維認知、興趣愛好。這也意味著教師會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數學課堂變得好玩、有趣,逐步提高學生參與興趣,讓學生能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熱情,更愿意在課堂中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有著一定促進作用,當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時,也會主動地參與其中,感受知識的形成和應用,在循序漸進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的學習態度。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問題
(一)教學方式單一性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師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前提。教學活動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所應用的教學方式是實施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受限于傳統教學觀念,部分教師在應用教學方式時缺乏創新、缺乏對學生學習需求的思考,導致出現“教學方式單一性”的問題,如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限制了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參與以及思維的發散,導致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難以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教學內容未完善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核心素養為基礎設計教學活動,教師應保證教學內容全面和完整。教學內容源于教材,更源于生活。教師既要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了解數學概念、夯實學科基礎,又要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有效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斷發展學生數學眼光、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在課堂中強調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未能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導致學生對于數學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在學習數學方面也總是“機械式”地學習,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知識應用能力的形成,造成一定阻礙。
(三)教學評價不全面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學評價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是促進師生之間共同交流、互動、進步的重要途徑。在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評價往往存在“不全面”的問題,尤其體現在評價方式、評價內容和評價主體上。如部分教師多以課堂作業、考試成績為評價內容,以結果性評價的方式衡量學生的數學能力。這種評價忽略了對于學生學習過程的衡量,無法全面且客觀地反映學生學習成果,難以發揮教學評價的應用價值,也無法為數學教學的創新優化提供有效依據。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策略
(一)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活動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師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前提,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更好地了解數學、感受數學、應用數學。基于這一方面,結合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教師應當具備創新意識,遵循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創新并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活動,為學生呈現精彩的數學課堂,讓學生能在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中學習知識、增強參與體驗,逐步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學習意識,實現核心素養的初步發展。
教師在創新教學方式時,需要考慮學生思維認知、理解能力以及興趣愛好等,確保所選擇的教學方式能遵循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主動學習。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設計課前預習活動,發揮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初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點有所了解,也可以為后期課堂教學奠定基礎。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設計學習活動,以游戲化的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參與興趣,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感受數學別有的樂趣與魅力。另外,小學數學教材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教師可以應用情境教學法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參與活動、應用數學,從而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
以青島版教材為例,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看雜技—表內乘法(一)》時,本單元作為學生接觸乘法的第二單元,也是乘法口訣的起始學習階段。在本單元中,通過“看雜技”的情境任務引出與乘法有關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學習“5”以內的乘法口訣,能夠利用五的乘法口訣解決實際問題,初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運算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先運用微課視頻設計預習任務,讓學生利用課前五分鐘觀看完整的視頻內容,對課堂所學有初步的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說出“在看完微課視頻后,學到了什么知識?”以這樣的互動來評估學生預習情況,對學生有初步的了解。
在課堂正式教學中,教師可先基于教材內容設計情境教學活動,比如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雜技表演”的精彩視頻,并與學生進行互動:“同學們,假如我們班要設計一個藝術節,你們如果選擇雜技,會選擇哪些項目呢?”以這樣的互動將學生引入情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相應地提出問題,如:“剛才老師發現,有5位同學想要參與兒童自行車表演,那么老師要準備幾輛兒童自行車呢?”在學生脫口而出“5輛”之后,教師馬上進行追問:“一輛兒童自行車有兩個輪子,那么五輛兒童自行車,總共有幾個輪子呢?請同學們結合課前預習的內容進行思考,并說出答案。”在情境中設計與情境有關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能始終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構建與知識的連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思考出“5”個“2”相加,并結合乘法知識,將其變為“5×2=10”。
為了增強學生課堂參與體驗,使其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熱情,教師還可以設計游戲化教學活動,比如在學習完“五以內的乘法口訣”后,教師可以在希沃白板中設計“口算大師”的游戲(邀請兩位學生前來參與,在屏幕中會出現兩個相同的口算題,口算成功即可挑戰下一題。一分鐘之內,根據回答的數量決定輸贏,最后根據積分高低分發獎勵),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讓學生依次參加該游戲。這一個游戲活動既能考驗學生反應力和心態等,又能培養學生團隊意識,讓學生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可以體現出小學數學的趣味性、互動性以及多元性等,讓學生能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自主學習,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掌握知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
(二)完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應用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課堂教學重難點以及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等進行完善,充分發揮教學內容的應用價值,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知識,從而讓學生能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并且能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完善教學內容方面,教師可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實際要求,通過“跨學科教學”設計教學活動,并將數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幫助學生從多維度理解數學知識在不同領域中的具體應用。除此之外,教師還可通過生活化教學為學生選擇他們所熟知的生活主題或問題,讓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真切地感受數學的實際價值。基于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教師要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難度,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先夯實基礎知識,再應用數學知識,實現核心素養進一步發展。
例如在教學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綠色家園—折線統計圖》時,教師可先為學生呈現“天氣預報”圖(半個月氣溫變化),讓學生根據圖示內容說明自己的發現。在這一過程中,有的學生說:“我發現星期三的溫度比星期二的溫度要高一些,因為那條線是斜著往上的。”通過這種直觀的生活化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觀察意識和理解能力,初步理解折線統計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將數學與科學相結合,向學生普及不同季節的氣溫變化,讓學生學會“穿衣”,避免出現感冒。為了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實踐活動,如“家庭一周用電量”“學生每日飲水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等,讓學生自選主題,并且根據主題內容設計統計活動。在整個實踐活動中,學生之間會相互交流、合作,如有的學生負責收集數據、有的學生負責整理數據、有的學生負責繪制統計圖等。大家共同根據繪制的統計圖進行討論,分析統計圖中所呈現的數據變化趨勢,得出有用的信息。設計這一類實踐活動,可以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有趣、豐富,實現了教學從課內走出課堂,將知識應用于實際。
(三)優化教學評價,實現共同進步
針對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教學評價不全面”的問題,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所以教師也要做好這一方面的優化,具體圍繞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與評價方式三個方面。
對評價內容而言,教師可以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度”“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學生課堂參與表現”“小組合作積極度”“學生組內表現”“成果展示效果”“學生對課堂活動的滿意度”等方面作為評價內容,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提高評價的全面性。在評價主體上,教師要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參與評價活動,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在評價方式上,教師可以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通過“自主反思”“課堂互動”“問題回答”“課堂觀察”“隨堂作業”“成果展示”“組內互評”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成果進行全面且綜合的評價,提高評價的有效性。教師能以這樣的方式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使其能從不同角度對教學活動、學生學習表現、學習成果進行綜合評價,從而評估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情況,為他們提供具體的指導與幫助,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也是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關鍵所在。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實施者,要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有效做好教學的各個環節,發揮不同環節的教育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