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單元教學以“單元”為學習單位,依據學科課程標準,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圍繞某一主題展開整體教學活動。從“教—學—評”一體化視角下探索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旨在促進教學內容結構化,幫助學生構建教學整體意識。本文將基于新課標引領,研究大單元視野下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指導。立足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從而創造符合學生認知的大單元教學方式,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提供新視角,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深度改革。
一、“教-學-評”一體化與大單元教學內涵
“教—學—評”一體化強調以實現組織目標為己任,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師生的“評”進行有機融合,合理地將評價貫穿于“教”與“學”中,發揮評價在改善教學、提高質量、發展素養中的教育指導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為課堂學習提供支持,搭建結構化支架,并且聚焦學生問題解決,探索有效的教學指導。并以此為基礎展開教學評價,引發學生深度學習,實現學習目標進階、問題任務解決、核心素養發展。
大單元教學區別于課時教學,是依據學科知識體系與學生實踐經驗,整體重構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結構化知識體系。該模式強調打破教材單元、教學內容、課時局限性,注重知識整合,為學生建立系統單元整體框架。教師需發揮大單元教學整體性、結構性優勢,有效運用大單元教學模式助推學生深度學習。
二、大單元視野下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的基本特征
(一)大教學觀:以進階式目標為導向,發展核心素養
大教學觀強調以進階式目標為導向,旨在系統性地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這種教學觀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進階式目標設計通過分階段、遞進式的教學安排,使學生在不同層次上逐步掌握和應用數學知識與技能。使每一階段的目標都建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形成一條連貫且富有挑戰性的學習路徑。
(二)大學習觀:以結構化任務驅動,啟發學生潛能
大學習觀倡導通過結構化任務驅動來啟發學生潛能,強調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結構化任務設計注重任務的層次性和關聯性,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深入理解數學概念和原理。這種學習觀鼓勵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并且,通過精心設計的任務,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學會如何思考、如何合作、如何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建立結構化的數學思維。
(三)大評價觀:以增值性評價護航,落實育人目標
大學習觀倡導通過結構化任務驅動來啟發學生潛能,強調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任務設計過程中注重任務的層次性和關聯性,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深入理解數學概念和原理。這種學習觀鼓勵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通過精心設計的任務,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學會如何思考、如何合作、如何解決“問題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任務完成情況、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等。通過增值性評價,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需求,調整教學策略,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以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能,真正落實“育人為本”的教育目標。
三、大單元視野下實施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的必要性
(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
現代教育理念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被視為教育的核心目標。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擔著傳授數學知識的任務,更肩負著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責任。首先,大單元視野下的“教—學—評”一體化,通過整合教學、學習和評價過程,能夠更加系統地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該模式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發展,通過“教—學—評”一體化,教師可以在設計教學活動時,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需求和行為表現,從而制定出更加全面的教學計劃。其次,這種模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機。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獲得及時的反饋和鼓勵,從而增強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二)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追求
課堂教學改革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大單元視野下的“教—學—評”一體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能夠有效推動課堂教學改革。首先,這種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方式。通過設計富有挑戰性和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能夠在真實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其次,這種模式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鼓勵教師根據學生的即時反饋和課堂表現,靈活調整教學策略。這樣,教師不再是預設教案的執行者,而是課堂互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三)變革學生評價方式的時代課題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評價方式的變革已成為時代的重要課題。大單元教學強調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手段,以更加全面、科學的方式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發展水平。
首先,過程性評價通過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和成長歷程,教師能夠更加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進步情況。其次,評價不再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簡單判定,而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審視。除了教師的評價,學生自評和同伴互評也成了重要的評價方式。最后,通過自我評價,學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發現自身的優點和不足;通過同伴互評,學生可以相互學習、相互激勵,以此便能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四、大單元視野下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的應用路徑
“教—學—評”一體化是新時代教學深度改革的重心,更是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教師需秉承“以生為本”教育理念,深入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優化大單元視野下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的應用實踐,圍繞教學、學習、評價克服“教—學—評”一體化的局限性。以此創設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提供新視角,以推動小學數學教學變革。
(一)教:依據教材體系,規劃大單元教學內容
1.圍繞核心素養,設計學習目標。
以《角的度量》展開大單元教學。首先,教師需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結合線段、直線、射線、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畫角進行大單元目標設計。還可結合《三角形的認識》這一單元進行大整合、大結構的建立。與此同時,教師需要深入理解教材體系,明確大單元的核心內容和關鍵概念,以此為基礎設定整體教學目標。
其次,教師應采用系統化的設計策略,將大單元的教學目標分解為具體的學習任務和活動。通過設置遞進式的任務,逐步引導學生從淺層理解走向深度學習。同時,教師需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具有層次性和挑戰性的學習目標,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潛力。此外,教師還需注重目標的可操作性和可評估性,確保每個學習目標都能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和評價手段加以實現和檢測。
2.圍繞課程標準,確定評價標準。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針對“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并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學—評”一體化。首先,教師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特點,設計多層次、多類別的評價標準。如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綜合應用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同時,評價標準不僅需要關注學生最終學習結果,還應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其次,過程性評價可以通過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小組合作等途徑進行;終結性評價則通過期末考試、項目展示等形式體現。最后,教師需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如自評、互評、教師評等,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自評和互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教師評則提供專業指導和反饋。
3.圍繞單元內容,規劃核心問題。
大單元視野下,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的應用路徑中,需要圍繞單元內容規劃核心問題。核心問題的設計應注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的概念和原理,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深度。首先,教師需要明確單元的核心目標和主題,確保核心問題與單元目標緊密相關。設計核心問題時應注重層次性和遞進性,從基礎知識到復雜應用逐步深入,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其次,核心問題應具有開放性和探究性,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種方式尋找答案,培養其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啟發式教學、任務驅動等方式,引導學生圍繞核心問題展開思考和討論。同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二)學:聚焦核心問題,促進大單元思維遷移
1.創設媒體情境,促進深度學習。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動下,核心素養作為大單元教學的關鍵,對教學、學習和評價活動提出了新要求。教師需基于新課標引領,探索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教學中的大單元教學指導。有效地結合媒體進行情境創設,加深學生的數學感知,從而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與學習。圍繞多媒體技術,教師可構建一個生動、直觀的學習環境,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具體化和形象化。這種情境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教師可借助電子白板、動畫等現代化工具,形象化展示數學問題應用場景,以動態化展示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多樣化的學習體驗,支持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教師也可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與評價,借助表格、問卷等形式,展開現代化教學評價,實現學生思維的遷移與應用。
2.實施問題驅動,引發深度思考。
隨著知識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教師需在大單元教學指導中,解決“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并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調整教學角度,落實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首先,教師需要設計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這些問題應能夠涵蓋大單元的核心概念和技能,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探究。其次,教師應注重問題的層次性,從簡單到復雜,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情境化問題,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并通過討論、合作等方式共同解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以此圍繞問題驅動促進學生深思,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目標。
3.實踐任務開展,推動深度引領。
“教—學—評”一體化是由教師優化整體教學,構建和諧、合理的動態化育人模式。首先,小學數學教師需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任務,并把握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學—評”一體化內涵,構建適合學生發展的大單元教學結構。其次,教師需要明確大單元的核心問題,并將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思考。接下來,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實踐任務,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些任務可以包括小組合作、項目研究、實驗操作等,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最后,教師還應注重任務的設計策略,確保任務具有層次性和遞進性。通過逐步增加任務的難度和復雜性,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核心問題的理解。
(三)評:實施動態評價,建立大單元反饋機制
1.過程性評價,調整教學行為。
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關鍵,在于建立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學評價之間的緊密聯系,確保三者的一致性、統一性。首先,教師需在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需秉承“一致性”理念,優化動態化評價形式。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持續觀察和反饋。常用的評價手段包括課堂觀察記錄表、學習日志、階段性測驗和口頭匯報等。其次,課堂觀察記錄表可以幫助教師系統地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互動情況;學習日志則鼓勵學生自我反思和總結學習經驗;階段性測驗可以檢測學生在某一階段的學習成果;口頭匯報則能評估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過程。這些手段結合使用,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進步情況。
2.結果性評價,彰顯教學動態。
結果性評價通常采用標準化測試、項目評估和綜合展示等手段。標準化測試可以通過統一的試題和評分標準,量化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項目評估則通過學生完成的項目或作品,評估其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綜合展示則是讓學生通過演講、演示等方式,展示其在大單元中的學習成果和思考過程,以此圍繞結果性評價展現教學動態。
五、結語
總的來說,基于新課標引領下,探索“教—學—評”一體化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教師需重新審視數學教學、定位數學課堂,構建全過程、全方位的教學方案。既要立足學生學習過程,更要面向學生未來發展,為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提供新思路。未來教育實踐中,教師需秉承“以生為本”理念,注重學生自我發展,圍繞新視野、新理念優化教學活動,打造有效“教—學—評”一體化實踐路徑,落實高質量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