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增強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和現實性。核心素養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確立教學目標的依據,其體現課程性質和反映課程理念。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及責任意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為學生開展實踐探究和體驗活動奠定基礎,使其能在感悟生活中認識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發展核心素養。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大多數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認知,仍然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論基礎上,并且生活經驗比較匱乏,難以將課程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生活化教學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出發,重構課程內容和資源,引領學生從家庭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取材,在豐富生活經驗和閱歷的基礎上,逐步掌握課程知識實踐應用方法。初中生的獨立意識和渴望被認同的心理需求,直接影響其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生活化教學能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展示平臺。
(二)推動課程教學改革
生活化教學,有助于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改革進程。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要求,生活化教學能例證生活經驗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生活化教學情境,能引發學生真實情感體驗,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生成與持續發展。此外,生活化教學打破學生與課程教學之間的壁壘,為學生減輕課堂學習負擔,并逐步樹立將課程知識應用于生活的實踐意識。課程教學改革,更為初中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奠定基礎。
(三)保障教學動態調整
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其生活經驗和閱歷也不斷增加,直接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圍繞課程內容與核心素養目標,動態化調整教學活動和評價標準。教師從學生、家長處可獲取真實的反饋意見,并能全面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需求,將其作為精選生活素材和案例資源的依據。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依托生活化教學,在動態化調整教學活動的實施環節時,為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提供助力。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開發生活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生活化教學有助于豐富課程教學內容,但是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積極開發教材、現實生活中的素材資源。家庭生活、校園生活與社會生活,都是初中生積累生活經驗的主要媒介,并有助于體現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新穎性與生動性。教師在開發生活資源過程中,需要緊密圍繞課程內容及教學主題,與學生積極探索、發現生活中的課程知識,為學生感悟生活以及將知識實踐應用于生活奠定基礎。
1.精選家庭生活素材。
家庭,是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學生在家庭生活中能感受親情、表達情感,同時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教師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境時,可以精選家庭生活素材,例如家庭日、踏青活動等,均可以引導學生增強體驗和強化認知,并踐行家庭道德要求,提升道德修養。
以統編版七年級上冊“幸福和睦的家庭”的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家”的內涵與功能,以及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優良家風的價值觀念,并體會家人對自己的愛。教師應精選家庭生活素材,例如全家福照片、父母與自己共同參與勞動、家庭出游及娛樂活動場景等素材。教師在展示家庭生活素材時,需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思考優良家風對家庭成員和對自己的積極影響,并從建設美好家庭的角度,感悟親情、關愛和尊重的真實含義。家庭生活素材,既可以來源于教材,又可以來源于教師或學生的親身經歷。在生活化情境中,教師鼓勵學生聯想生活場景,并將其整理為一份素材,以圖文、表格等形式呈現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家”作為愛的港灣,作為一個整體,與社會有哪些密不可分的聯系。
2.精選校園生活素材。
初中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中度過,因此精選校園生活素材,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從豐富教學內容角度,教師需要挖掘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真實心理和情感體驗需求。教師可以立足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兩個方面,為學生精選校園生活素材,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參與角色扮演活動。
以統編版七年級上冊“和諧的師生關系”“友誼之樹常青”的教學為例,教師針對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經常遇到的困惑、問題,精選校園生活素材,讓學生在探究生活情境時逐步消除心中的疑慮和不解。教師向學生展示班級管理、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校園生活素材,例如,主題班會中有同學提出不同的意見/觀點,如果你是老師/班長,你會如何看待這種情況等。教師作為初中生的“引路人”,在校園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借助此類素材,學生需要與教師換位思考,充分理解師生關系的重要性。教師也可選擇與友誼相關的校園生活素材,借助小組競賽和小組作業等真實場景,引發學生對友誼、交友原則等方面的多方思考。精選校園生活素材,有助于學生將課程與生活經歷緊密聯系起來,并逐步提升道德修養水平。
3.精選社會生活素材。
社會,是初中生增長閱歷的重要場所。教師在精選社會生活素材時,需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增強道德判斷力,并強化法治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家庭—校園—社會,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重疊影響,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生活資源收集方向。
以統編版七年級上冊“守護生命安全”的生活化教學為例,教師從增強安全意識以及提高防護能力等方面,引導學生共同搜集社會熱點事件等案例資料。守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有助于初中生發展“責任意識”核心素養。教師從社會熱點事件和新聞資訊中,收集有關“安全”的宣傳標語,例如:“安全是隱形的翅膀,帶你飛越風險,擁抱平安”,引導學生樹立生命安全第一的責任意識。學生在探究生活情境時,能借助社會生活素材,深刻理解為什么要增強安全意識、如何增強安全意識、為什么提高防護能力以及如何提高防護能力等內容的重要性。此外,教師還可列舉一些安全演練活動案例,以視頻、圖像和文字等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其認識到風險意識、規則意識、自我防護能力對生命安全的重要影響。
(二)培育核心素養,開展教學活動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選用生活化教學方式,盡可能加強生活化素材與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以深度融合的真實案例資料,引發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并支持學生思考問題、參與學習和完善認知。教師從培育學生核心素養角度,積極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為學生提高道德修養和塑造健全人格奠定基礎。
1.借助真實案例,引發生活感悟。
真實的生活案例,能引發學生對現實生活的多重感悟。生活案例拉近學生與課程內容之間的距離,并使其能切實感受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重要意義。
以統編版八年級上冊“網絡生活新空間”的生活化教學為例,教師可借助以下真實的生活案例,引發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并對新奇的網絡工具與科學技術產生探究興趣。
案例1:目前,掌上故宮、每日故宮、故宮展覽以及故宮區等小程序/App,每天點擊率超過100萬次。在故宮的數字博物館,觀眾可以看到,故宮收藏的1500塊地毯,7.5萬幅書法,每一件都可臨摹,還可以給其打分。
案例2:某網絡購物平臺擁有近5億的注冊用戶,每天有超過6000萬固定訪客,平均每分鐘售出4.8萬件商品。
案例3:大學生王某在暑假期間,通過拍攝短視頻的形式,向村民宣傳法律知識,其拍攝風格別具一格,并將視頻上傳至網絡媒體平臺上,既為村民們的閑暇生活帶去歡樂,又對村民起到引導作用,贏得眾多網友的點贊和轉發評論。
在上述真實生活案例引導下,學生能逐步樹立正確的網絡利用意識,并理解網絡豐富日常生活,推動社會進步的道理。學生在生成生活感悟后,更容易理性地參與網絡生活,并在責任意識的驅動下積極傳播網絡正能量。
2.巧設生活問題,驅動認知思考。
思維,是初中生參與課程教學活動的重要支撐。教師在聯系生活時,需要巧設與生活有關的問題,驅動學生增強認知和深入思考。在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適當提示,例如在探究活動中利用問題,深入分析知識之間的聯系等。
以“網絡生活新空間”的生活化教學為例,教師可從網絡改變世界和合理利用網絡兩個方面,在教學活動中巧設生活問題,引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層次思考,并驅動學生完成探究性學習任務。
問題1:有人說,網絡的能量是巨大的,用它來游戲人生,你的世界將一片荒蕪;用它來學習知識,你將能撬動地球。這段話說明了什么道理?
問題2:小林非常喜歡在微信曬朋友圈,曬作業、曬美食、曬玩具、曬與家人的生活片段……她享受被朋友點贊時的心情,但同時也泄露了不少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這給你帶來了哪些啟示?
在上述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能深入思考網絡對社會和生活產生的多重影響,并在辨別網絡信息的基礎上,勇于承擔傳播正能量的社會責任。借助真實、生動的生活案例及問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能夠了解網絡帶來的積極影響,并學會理性辨別網絡的利與弊,在生活實踐中合理利用網絡。
(三)立足生活實踐,鞏固教學效果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生活實踐活動有助于鞏固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動態調整教學活動的實施順序,將耗時較長的生活實踐活動挪到課后,并運用網絡學習平臺,在發布實踐任務的同時,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教師借助實踐成果展示環節,引導學生反思總結,并開展多元化教學評價活動。
1.借助學習平臺,發布實踐任務。
教師需要以現實生活為出發點,組織不同形式的生活實踐活動,并借助云課堂和學習通等網絡學習平臺,向每個學生發布實踐任務,引領學生走進現實,遷移應用已學知識和觀念,踐行良好行為。
以統編版九年級上冊“創新驅動發展”的生活化教學為例,教師從“創新改變生活”“創新永無止境”兩個方面,向學生發布生活實踐任務,使其在實踐活動中積累知識應用經驗和真實感悟,并體會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現實應用意義。
實踐1:學校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節,活動主題為“節約、創新、發展”。要求:利用生活中的舊物,如舊電池、舊玩具以及舊包裝等,進行科學或藝術領域的小發明、小創作,并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創新制作成果。
實踐2:請分組調研、探究:創新與新質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之間的關系;科技創新與社會進步、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在社會調研、專家訪談、網絡資料收集的基礎上,具體運用可視化數據圖表,例證實踐探究課題。
在網絡學習平臺上,教師能夠跟蹤各小組學生的任務完成進度,根據學生上傳到平臺的具體實踐成果,例如調查報告、調查問卷和可視化數據圖表等,為動態調整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順序提供參考。
2.鼓勵展示成果,開展多元評價。
在生活化教學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生活實踐成果,并分享真實的感悟和體驗感受。課程內容來源于生活,為學生生活增強思維和樹立正確生活觀念提供了指引。在學生展示實踐成果和分享實踐經驗時,教師需要借助過程性評價或表現性評價方法,開展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活動。
在“創新驅動發展”的生活化教學中,教師結合創新改變生活和創新永無止境兩個章節,引領學生客觀理解創新對國家、社會、生活產生的深遠影響,并讓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在生活中實踐創新精神。在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學生設計、制作的創新作品和實踐調查報告等成果時,教師需要從知識理解與掌握、問題解決能力、學習態度、信息素養、理性思維以及社會責任感等方面,設定教學評價標準與內容,并與學生深入探討,選用哪些評價方法和工具。以問題解決能力的評價維度為例,在展示、分享和總結生活實踐成果時,學生能夠表現出思維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則視為符合標準。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以及師生互評環節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是否全面地了解自身學習情況,并勇于發現問題和自覺改進,進而鞏固學習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推動課程教學改革,有助于有效保障教學動態化調整。教師需要積極開發生活資源,豐富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從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并引發學生的生活感悟和驅動學生的認知與思考。教師應借助學習平臺發布生活實踐任務,鼓勵學生展示實踐成果,積極開展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活動,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