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初中物理課程注重科學探究,突出問題導向,強調真實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中物理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并將真實問題情境作為學生開拓思維的載體。問題教學法,以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自主完成探究性學習任務,深入理解知識的本質與關聯,進而形成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等核心素養。初中物理課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開展教學活動。
一、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一)主要概念界定
問題教學法,將課程知識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學生在探索解決問題路徑時,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學科知識的本質和關聯性,有助于發展智力、提升技能。問題教學法與科學探究之間存在某種關聯,讓學生在發現、提出問題后,能選擇合適的知識內容和方法,得到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和結論。在初中物理課堂上,問題教學法是一種教學方法,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及學習效果。
(二)理論基礎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問題教學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能在關注學習過程中主動認,建構知識、經驗。問題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堂上的應用,其重點在于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分析問題,并聯系已有知識和經驗,積極建構出新的物理知識體系。此外,問題教學法輔助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學生通過物理課程學習逐漸形成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正確價值觀,深刻影響其對物理問題、現實問題的思考和解決能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問題教學法的應用,并引領學生完成新知的認知和建構目標。
二、問題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策略
(一)創新理念,明確問題設計原則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應用并未實現標準化。因此,教師應創新理念,明確問題設計原則。結合初中物理學科的教學特點,教師需遵循典型性、適度性、程序性等問題設計原則,并以開放、求異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科學思維發展規律。在物理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提問,挖掘學生身上的問題探究與知識應用的潛力。
以滬科版八年級教材“聲的世界”的教學為例,教師需要圍繞重點和難點設計問題,并幫助學生主動探究和掌握物理知識要點,使其找到正確的思路和方法。教師應立足實際學情,合理規劃問題的延伸方向,例如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聲音的三大特性、超聲波與次聲波的實際應用、噪聲控制的三個環節等。教師還應遵循適度性原則,合理控制問題的數量和難度,循序漸進地幫助、引領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本質和關聯,使其在思考、分析問題時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經驗。此外,教師可設計與學生最近發展區有關的問題,運用層遞式思維,引導學生結合問題展開探究學習活動。問題教學的“程序性”原則,與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能力發展達到“同頻共振”,才能達成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習效率的應用目標。
(二)創設情境,鼓勵自主發現問題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直觀體驗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因此教師可創設生動直觀的問題情境,密切聯系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使其在抽象、建模、概括歸納過程中,增強問題解決能力。在問題情境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主動探索問題與物理知識之間的關聯,在發現、思考、分析問題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和探究意識,教師也可借助問題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1.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結合情境構建和認知理論,引導學生在合適的情境中自主發現問題,從被動的學習狀態轉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有利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可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理解物理知識的本質和關聯。
以“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教學為例,教師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思考意識。在播放大自然的鳥獸鳴叫聲、風吹過樹林的聲音時,學生能閉眼沉浸式感受聲音的美妙。教師帶領學生走入聲音的世界,以小組為單位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教師向學生示范,如何讓身邊的物體發出聲音,例如用手撕開紙張、將刻度尺按在桌子邊緣并彈壓、仔細聆聽筆在紙張上寫寫畫畫的聲音等。在學生探究問題時,教師應聚焦于學生對物體振動過程的觀察情況,并在學生選擇某一個聲源后,幫助其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一物理結論。
2.設計問題支架。
在初中物理課堂上,教師應從整體建構、深度學習的角度,合理設計問題支架,使學生在發現、提出、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升科學思維與科學探究能力。問題支架,具有邏輯嚴謹、層次清晰、循序漸進等特點,符合學生的科學思維發展規律。
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課中,教師引領學生探究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回聲三個重點知識內容。在“聲的產生”課堂上,學生能對生活中的常見聲音產生探究興趣,并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身邊很多物品都可以成為聲源。在“聲的傳播”課堂上,學生將了解不同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且影響聲波的大小。教師可從實際問題出發,設計一系列問題導學支架,幫助學生深化對聲音產生、傳播知識的理解。
問題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所產生的,振動停止時,還能聽到聲音嗎?
問題2:聲源并不是直接貼著耳朵,為什么能聽到聲音?
問題3: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為340m/s,在海水中傳播的速度為1531m/s,在常溫水中傳播的速度為1500m/s,在軟木中傳播的速度為500m/s,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問題4:站在100m賽跑終點的計時員,如果他聽到起跑的槍聲才開始計時,則他開始計時的時間比實際起跑時間大約晚多少?
問題5:兩個同學分別站在長鋼管的兩端,其中一個同學用力敲擊鋼管的一端,另一個同學將耳朵緊緊貼在鋼管的另一端,他可能聽到幾次聲音?
在問題情境、問題支架的雙重影響下,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課程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在思考、動手操作、觀察體驗過程中,主動建構新知識、新經驗。問題支架中的部分問題,可以由學生預習階段提供,這樣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專注于理解物理知識的本質和關聯。
(三)多向交流,跟進學生解決問題
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學生能主動發現并提出問題、主動思考并分析問題。教師需要結合物理課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活動,并在線上、線下兩個渠道與學生進行多向交流,跟進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可在網絡平臺上發布探究任務,學生可選擇獨立完成或與同學合作完成,并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提出質疑,拓展物理問題的多種解法。
1.依托網絡平臺,發布探究任務。
在“聲音的特性”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依托“物理大師App”網絡平臺,向學生發布“探究聲音音調、響度、音色三個特性及影響因素”的探究性學習任務。在物理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并結合已學知識和經驗思考、分析問題。
探究任務一: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根據音調與頻率的關系式Tf,用相同的力度敲擊不同的玻璃杯,觀察聲音的高低變化,發現音調與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
探究任務二:探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根據響度與振幅的關系式dBA,用不同的力度敲擊同一個物體,例如銅鑼,觀察分貝儀上顯示的響度變化情況,發現響度與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探究任務三:探究音色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的關系。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主要取決于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金屬、木材、塑料等發聲體的音色不同,得出音色與材料有關。同一種發聲體材料,在改變結構(如弦樂器的弦長、張力等)后,音色的變化也非常明顯。
在網絡平臺上,學生可自主選擇探究任務的完成順序,并在模擬實驗室中操作器材和材料,在實驗探究活動中鍛煉觀察、實驗以及思維能力,在解決問題時正確運用“聲音的三大特性及影響因素”的知識和經驗。
2.鼓勵學生質疑,拓展問題解法。
在初中物理課堂上,教師將問題作為師生互動交流的切入點,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科學思維。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從原有問題中發現新問題,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問題發現與解決的能力。教師鼓勵學生質疑,能拓展物理問題的多種解法,增強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在“聲音的特性”一課中,學生圍繞響度、音調和音色,開展實驗探究活動,并從中發現三種聲音特性的關鍵影響因素,即響度→振幅、音調→頻率、音色→結構材料。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從原有問題中發現一些新問題,例如:
問題1:兩個同學用同一臺鋼琴彈奏同一首曲子,影響曲子好聽與否的物理量是什么?(答案:響度)
問題2:擴音器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與聲音的哪個特性有關?(答案:響度)
問題3:在演奏時,鋼琴和豎笛發出的聲音可能具有哪些相同特性?(答案:音調和響度)
問題4:在音樂會上,人們能夠區分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首樂曲,其依據是什么?(答案:不同的演奏樂器具有不同的音色)
在初中物理課堂上,學生能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提出合理的質疑,并從中發現一些新問題,這是學生具備創新意識、質疑精神的體現。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發現、提出問題的過程,還要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拓展物理問題的解法,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四)創新思維,打造開放問題課堂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廣泛應用,旨在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能力。從創新思維的角度,在物理課堂上應用問題教學法,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與探究能力的形成與持續發展。教師應打造開放、包容的課堂,鼓勵學生自主、合作解決問題,并從理性的視角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進而增強問題意識和探究信心。
1.肯定質疑精神。
在初中物理課堂上,教師需要為學生的質疑精神給予肯定和支持。質疑精神,是學生主動思考與分析問題的內驅力。初中生正處在好奇心、探究欲非常旺盛的學習時期,因此教師需要圍繞物理課程知識,鼓勵學生提出相關問題,選用開放式的問題設計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參與探究活動。
以“噪聲控制與健康生活”的教學為例,教師圍繞噪聲控制的三個環節,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引導學生思考噪聲的來源、噪聲是如何傳播的、噪聲的接收和利用方式有哪些等。在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列舉出經常聽到的噪聲,例如車輛頻繁鳴笛的噪聲、房屋裝修時產生的噪聲等。學生在了解噪聲的來源、噪聲對生活產生的危害后,能逐步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并將噪聲污染與光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緊密聯系起來。當學生提出質疑時,例如有些噪聲并未對人體、生活產生威脅,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透過數據、圖表分析噪聲對人體器官、生活節奏、交通安全等方面產生的影響。教師在肯定學生的質疑后,與學生共同探討,噪聲的來源與產生的危害有哪些關系,進而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讓學生了解噪聲的判斷標準與環境條件、分貝值等因素有關。
2.鼓勵創新實踐。
在初中物理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從創新的視角參與實踐活動。在開放的問題課堂上,教師關注學生素養形成的表現,即學生是否具備物理觀念,在問題探究過程中是否運用科學思維分析解題思路等。在創新的物理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指導各小組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本質及關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發展。
在“噪聲控制與健康生活”一課中,學生能了解控制噪聲的三種途徑,即從噪聲的源頭、傳播過程和接收三個環節防治噪聲。噪聲控制是保持生活健康的重要手段。多數學生能在物理學習、科學探究、實踐過程中,逐步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教師向各小組學生布置“監測環境噪聲”的實踐任務,重點監測交通道路上的鳴笛噪聲、房屋裝修噪聲,并運用專業的環境聲音監測儀器,對比不同聲音的強弱與頻率,綜合判斷噪聲污染的控制標準。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準備一些防噪音的耳罩,使其免受噪聲的危害,避免耳膜或聽力受損。各小組學生需要詳細記錄噪聲監測時的真實情況,將數據、圖表整理出來,在課堂上與其他小組分享交流。在開放的問題課堂上,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實踐后是否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并對學生素養表現給予評價。
三、結語
綜上所述,問題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旨在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與遷移實踐能力,使學生能關注問題與物理知識之間的關聯。教師應創新理念,明確問題的各項設計原則。教師應合理創設問題情境并設計問題支架,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在物理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應多向交流,跟進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從培育學生創新思維的角度,打造開放的問題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