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義務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著為國家培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的重要任務,也是培養學生科學興趣、科學素養的重要載體。開展科學教育,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能力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對科學教育的重視,不僅是學生自身成長發展的需求,而且是新時期教育行業的重要使命。因此,科學教學逐漸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在“雙減”背景下,進行科學教學改革,落實“減負”要求,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不斷提升該學科的教學質量,是教師應探索的重點課題。
《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這也給科學學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今的時代背景下,面向中小學生開展科學教育有怎樣的意義?如何落實學校科學教育?科學教育如何在“雙減”中做加法?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剖析“雙減”政策的要求,合理把握教學的“加”與“減”,真正在給學生減負的同時,給科學教育提質增效,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為此,本文以小學科學教學為例,對“雙減”政策下的“減法”與“加法”的內涵進行了簡單分析,并提出了給科學教育做“加法”的策略,旨在為小學科學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一、“雙減”政策下的“減法”與“加法”
“雙減”政策的落地,使“減負”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如何給學生“減負”,讓教育回歸本質也成了教師探索的重要內容。在此背景下,《意見》系統部署了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支撐服務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以及人才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這就給科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中,做到“減負”不“減質”,不僅不能減輕對科學教育的重視,而且要想辦法給科學教育增效提質。簡單來說,就是教師需要合理地把握教學中“減法”與“加法”的內涵,并做好兩者間的平衡。具體來說,教師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把握“減法”與“加法”的內涵要求。
第一,學生做“減法”,教師做“加法”。“雙減”政策強調要給學生“減負”,既要給學生做“減負”,幫助學生從繁重的課業壓力中解脫出來,又要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有趣,更加豐富多彩。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在“死記硬背知識點”“機械反復做習題”“單一結果性評價”等方面做好“減法”。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教師需要給自己做“加法”,不僅要自覺主動地學習進修,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素養,而且要主動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提升自身的備課能力、教學設計及作業設計能力、課堂管理能力等,以不斷豐富和創新學科教學方式,從而為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第二,課后做“減法”,課堂做“加法”。構建高效課堂,給教學“增效提質量”是“雙減”政策的本質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在灌輸式教學、機械化練習方面做“減法”,在學生因課堂上學不會而進行課外輔導方面做“減法”。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教師需要在備課、教學方面做“加法”,比如,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賦能課堂教學”“探索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空間”等方面做“加法”。
第三,數量做“減法”,質量做“加法”。“雙減”政策明確指出要減少學生的課后作業量、控制作業總時長,并對義務教育各學段的作業總時長給出了明確規定。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從作業量方面做“減法”,減少機械重復性作業或者任務,減輕繁重的學習任務給學生帶來的負擔。同時要從質量上做“加法”,以高質量的作業或者實踐任務來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保障學生通過完成少量、優質的學習任務、作業任務,高效地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策略
(一)重視教師培訓,給教師能力做“加法”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承擔著為學生傳授知識、解答疑惑的重要職責,在學科教學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要想實現“減負增效提質”的教學要求,教師就必須具備較高的教學水平、過硬的專業素養。特別是對于科學教育,我國起步相對較晚,且小學階段設立科學課程的時間尚短,很多學校對于科學課程仍不夠重視,甚至缺乏專業的科學教師,這些情況的存在必然會影響該學科的教學質量。因而,增加對教師培訓的重視,給教師能力做“加法”非常必要。
教研是教師深入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重要載體,能讓教師以教師實踐為依據,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從而促使教師在共同研討教學問題、相互探討交流學習經驗中獲得教學能力的提升。為此,學校要組織全體科學教師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對“雙減”背景下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實現教學“減負”的方法等進行討論交流,以探索更多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從而實現學科“提質增效”的教育目標。除此以外,學校還可積極地增進與科研機構、科普場館、企業、社會機構之間的合作,從而為教師打造多樣態的研修基地,構建協同培養機制,進一步為教師能力素養的提升賦能。
(二)豐富教學手段,給課堂教學做“加法”
從當前教學情況來看,教學方法單一陳舊、枯燥乏味,是影響學生科學學習興趣及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真正給學生“減負”,同時給教學“增效”,就必須從教學方法入手,通過給教學方法做“加法”來增加科學課堂的吸引力,讓學生積極參與科學課堂的學習,從而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礎。
1.微課教學法。
以數字技術賦能科學教育,是新時代科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微課即一種以現代化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為載體,以視頻為主要呈現形式的教學模式,其主要是通過梳理規劃教材中的知識,進行針對性的分析講解或者給予學生引領、指導。相對于常規籠統的知識講解而言,微課教學的針對性更強,可以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掌握學習重點,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學有效性有很大幫助。為此,“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科學地應用微課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為課堂教學方法及效果做“加法”。
例如,在教學教科版四年級下冊《點量小燈泡》時,課前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制作微課視頻,以視頻和圖文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呈現燈泡結構圖的,讓學生能在課前通過微課學習,形成對燈泡結構的初步了解,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燈泡發出亮光的部分是什么?”這一問題,然后再結合教材內容,在微課中重點為學生分析講解燈泡各部分的作用以及發亮的原因。以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于本節課所學內容形成充分了解,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課堂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將微課視頻通過班級群發送給學生,供學生在課后進行學習鞏固,并解決課堂上遺留的問題,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降低學生課后反復刷題的負擔,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效果。
2.實驗教學法。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學科,傳統教學中,為了維持課堂秩序、保障教學進度,部分教師通常會忽略實驗教學,或者只是簡單地通過視頻來展示實驗過程,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實驗價值的發揮,不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很難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學科的魅力,難以讓其對科學學習產生足夠興趣,起不到給學生“減負”,給教學“增效”的效果。所以,“雙減”背景下,教師需提高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以實驗帶領學生直觀地認識科學、感受科學,讓科學學習變成學生的內在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其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時,教師在課堂開始時就可以為學生演示“瓶子吹氣球”的實驗,以趣味實驗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聚焦于課堂,同時激起學生的探索欲,讓學生帶著濃厚的求知欲進入知識探索和學習之中,這樣達到的教學效果比機械化灌輸講解更加高效。再如,在教學《電磁鐵的磁力》時,教師可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一起利用導線、磁鐵、回形針和電池等材料制作電磁鐵,將干電池置于電磁鐵的線路之中,和學生一起觀察實驗現象,之后再增加電池數量,并觀察實驗現象。教師可以結合實驗操作設置思考問題:“從這個實驗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回形針被吸起來的數量與什么存在關聯?”“要想增加電磁鐵的磁力,應該怎么做?”通過實驗操作及問題設置,教師不僅能讓學生感受科學的神奇,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這樣在學習本章節知識時學生能保持專注及主動,所達到的教學效率更高。
3.生活教學法。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該課程的重要目標。讓學生能夠“知行合一”,而非單純地給學生填塞應付考試的知識,則是該學科教學改革的重點。分析小學科學課程內容可以發現,教材中很多知識和生活實際均有密切關聯,這為科學教學提供了落腳點。在“雙減”下,教師可以深入挖掘科學知識和生活間的內在聯系,并為其搭建橋梁,讓學生能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去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以此來降低抽象知識給學生帶來的學習難度和負擔,達到“減負增效”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科教版三年級《水到哪里去了》時,教師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切入,以視頻的方式為學生呈現生活中的下雨場景、雨后地面積水而天晴后積水消失的場景圖,以此來營造真實的生活情境。在此基礎上,設計思考問題:“為什么天晴之后,地面上的水就會逐漸消失?這些水都去哪里了?”通過對生活化情境及問題的設置,巧妙地在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架起橋梁,將抽象的科學知識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不僅拉近了科學和學生生活的距離,而且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和負擔,更好地為學生減負,給教學增效。
教無定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根據具體情況,通過小組合作教學法、問題引導法、翻轉課堂、跨學科教學法等多元方式進行教學,通過給教學方法做“加法”,來提高科學學科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三)重視拓寬教育渠道,給教學空間做“加法”
姚繼軍教授曾說:“‘雙減’的落腳點是教育減負不減質量,要通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去體驗嘗試,以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傳統科學教學多局限于課堂和教材,其教學空間、教學內容均有較強的局限性,這也是影響該學科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重要原因。為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需要重視拓展科學教育渠道,從而給該學科的教育空間做“加法”,盡可能地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升該學科的整體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時,在完成了課堂知識講解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后實踐任務,讓學生自己嘗試利用碘酒開展實驗,看一看淀粉中加入碘酒后會發生什么變化,以驗證所學理論知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用淀粉溶液在信封上寫字,在自然晾干后觀察信封的變化,之后再以碘酒涂抹信封,再觀察信封的變化。以此來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讓學生能在自己動手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同時也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的魅力,從而增強學習科學知識的內在動力,為教學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礎。
除此以外,教師還需增加對校內外非正式科學教育場所的重視,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情況,帶領學生開展多樣化的科學實踐活動,比如到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等場所參觀研學,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到學校為學生開展專題課堂、知識講座等,以及邀請家長開展親子實驗、家長進課堂等活動,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實現科普教育與科學教育同向發展,以此建立“大科學教育”格局,以盡可能提高科學教學質量、拓寬學生的視野以及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發展。
三、結語
總之,科技興國背景下,增加對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視是教育領域發展的必然。“雙減”政策的落地,也對科學教學提出了新要求,該學科教師應認識到“雙減”不只是“減”,也是“加”,既要給學生減負,又要給教學增效。這就需要教師秉持終身學習理念,積極給自己做“加法”,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素養、不斷學習創新教學方法,以此來豐富科學學科的教學方法、拓寬其教育空間,從而達成給教學增效的教育目標。
注:本文系2023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科學+’課程體系的建構與實施研究”(課題批準號:JSZJ2312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