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在初中教育領域受到了廣泛的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能改變課堂教學理念與方法,打造高質量、現代化的新型教學模式。多元化社會背景下,音樂在促進初中生綜合素質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初中音樂教師應本著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打造現代化、立體化的音樂課堂,為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教師應整合音樂課程特點,圍繞“欣賞”“表現”“創造”“聯系”等藝術實踐教學活動,深入探究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帶領學生欣賞與探索現代化音樂的藝術表現,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操,促進學生藝術素養的發展。
一、初中音樂課堂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優勢
(一)拓展音樂教學資源
傳統音樂課堂上,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學生主要借助音樂教材這種單一的教學資源進行藝術學習活動。因此,初中音樂課堂的教學資源略顯單薄,不利于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形成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具有龐大的數據資源庫,其中包含門類繁多的音樂教學資源。人工智能技術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能引入與課程主題相關的教學資源,多角度詮釋音樂主題,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欣賞感知音樂之美,體驗音樂情感,加強音樂文化理解程度,提供了優質豐富的學習依據。人工智能技術能豐富音樂課堂的教學資源,構建系統、完善的音樂課程體系,充實音樂課堂,打造形式內容多元的現代化音樂課堂教學模式。
(二)豐富音樂表現形式
隨著社會文化多元化的發展,音樂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唱歌和樂器演奏。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多元化音樂表現形式逐步實現普及應用。在打造現代化音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應秉承與時俱進的教學思想,豐富音樂課程內容展現形式,引導學生探索多元化的音樂表現與創意實踐形式。當前以音樂為主題的人工智能技術層出不窮,各種智能化唱歌軟件、樂器演奏軟件及融合性藝術實踐軟件等成了新型音樂表現的形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中,教師可將現代化的音樂表現形式引入課堂,指導學生從不同層面、多個角度探究音樂藝術的內涵,掌握現代化的音樂表現方式,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學習態度,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素養。
(三)優化音樂學習體驗
當前初中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主要采用音樂技能示范和樂理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幾乎全程處于被動聽講和機械練習的學習狀態。這種僵化單一的教學方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人工智能技術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應用,能以生動的音樂畫面為學生帶來聽覺與視覺的沖擊,觸動學生內心;能以人機互動的模式,引導學生探究與音樂內容相關的肢體動作,調動學生的感官,強化學生對音樂內容的創意表達;能以智能化的評價設備點評學生的音樂表達效果,幫助學生展開深刻的學習反思等等。因此,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創意學習的平臺,使學生能在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中綜合調動感官系統,嘗試不同的音樂探究形式,從而優化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
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現代化初中音樂課堂的原則
(一)生本化原則
現代化初中音樂課堂不是僅傳播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場所,而是以提升學生藝術核心素養,促進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發展為目的的教育場所。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中,初中音樂教師要秉承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遵循生本化原則,探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學生成長的有效方式。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聚焦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發展,了解學生音樂認知現狀,抓住學生認知規律,探究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輔助學生深度理解樂理知識與技能,感受音樂中蘊含的韻律、內容及情感之美,拓展學生表達內心世界的方法,陶冶學生的性情,提升學生音樂藝術修養,發揮現代化音樂課堂的育人功能,促進素養型課堂目標的達成,構建生本化的音樂課堂。
(二)多元化原則
人工智能技術的形式是多樣的。人工智能技術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應用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在現代化初中音樂課堂上,教師應本著多元化的原則,合理制定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計劃,發揮其多元化教學輔助功能。
教師要圍繞音樂課堂教學目的,挖掘學生探究音樂課程的實際需求,具體分析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內容的功能與特點,明確其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方式,在不同的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打造充滿活力且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模式。學生能在多元化的人工智能音樂情境中,多維度探究音樂內容,增強審美感知,提升藝術表現能力,培養音樂創意實踐,深化文化理解,促進綜合素質發展。
(三)實踐性原則
現代化音樂課堂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型融合課程模式,學生不僅要掌握欣賞和理解音樂理論和內涵的方法,而且應深入探究如何運用音樂技能表達內心情感。可見,音樂教學重點開始傾向于學生對音樂理論和技能的創意實踐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初中生提供了便捷的音樂欣賞與應用創作平臺,使學生能按照個人想法進行音樂表演與創作,便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實踐和應用。初中音樂教師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過程中要本著實踐性原則,為學生提供聲樂表演、樂器表演、綜合藝術性表演及音樂編創機會,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樂理知識、音樂技能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增強學生對音樂藝術的實踐應用。
三、妙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現代化初中音樂課堂的具體策略
(一)運用人工智能打造自主性學習平臺
現代化初中音樂課堂不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而是線下和線上教學相融合的新型課堂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音樂藝術的學習需求,合理安排音樂課程的學習時間,制定個性化音樂學習計劃,實現自主性、創意性音樂探究學習。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衍生了大量優質的智能化音樂學習軟件。智能軟件能對學生的聲音狀況、樂理知識掌握情況、音樂技能演奏水平以及音樂作品鑒賞能力等,進行針對性評價,并且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音樂學習資源及相關課程,為學生打造自主性學習的優質平臺。音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引導學生借助智能平臺完成對音樂課程的欣賞、表現與創造,構建個性化的音樂認知體系。
以蘇少版七年級音樂上冊《幸福少年》教學為例,學生需通過自主感知歌曲八六拍的韻律,以優美的聲音有感情地進行歌曲演唱。課前預習環節,教師可利用智能軟件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平臺,以智能音樂設備展示歌曲的演唱技巧,生動呈現優美的音樂畫面,組織學生自主探究歌曲的演唱方式,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融入個人的理解創意與深厚的情感,提升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為正式開展音樂教學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運用人工智能引入多樣化課程資源
在音樂課堂上,育人功能的發揮不僅體現在學生審美水平及音樂技能的提升,而且體現在學生藝術情操與積極價值觀的形成方面。音樂教學中所采用的課程資源對學生的藝術情操及價值觀形成起著直接影響作用。受到音樂教材的限制,當前初中音樂課堂多以傳統音樂、民族音樂為主題。有限的課程資源將學生的音樂探究局限在特定的范疇內,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在現代化初中音樂課堂上,教師應本著“海納百川”的教學思想,探究人工智能化教學資源的應用,根據初中生身心發展特點及自身發展需求,引入與音樂主題相關的多樣化課程資源,指導學生對智能化教學資源展開鑒賞與評述,準確且深刻地把握音樂主題核心思想,提煉音樂表達技巧,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
以蘇少版七年級音樂上冊第二單元《我是中國人》教學為例,統一的民族歌曲與樂譜難免影響學生主動理解音樂主題的積極性。教師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引入以愛國為主題的流行音樂如《我的中國心》《萬里長城永不倒》《紅旗飄飄》《我和我祖國》等,組織學生依據個人喜好學習愛國主題的音樂曲目,使學生在多樣化智能課程資源探究中樹立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提升音樂表達效果。
(三)運用人工智能營造沉浸式探究體驗
音樂是一種融合性的表達方式。音樂表達即包含了學生的歌唱與樂器技能展示,還包含學生的表情、肢體動作及內心情感等。教師需打造良好的音樂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與創造力。人工智能技術能圍繞音樂主題打造相關的虛擬空間,在虛擬空間內還原真實的音樂場景,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在現代化音樂課堂的構建中,教師應利用人工智能虛擬技術打造立體化音樂學習空間,為學生提供沉浸式音樂探究體驗,使學生綜合調動多種感官,深刻感悟音樂中所抒發的情感,品味音樂這種藝術表達的魅力,激發學生的音樂創作靈感,促進學生藝術素養的發展。
以蘇少版七年級音樂上冊《唱臉譜》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利用人工智能虛擬技術,創造京劇戲曲平臺,展現歌曲中所呈現的戲曲人物形象,如竇爾敦、關公、典韋、曹操、張飛、托塔李天王、猴王、魔鬼等,生動呈現戲曲舞臺藝術的精妙絕倫。學生通過虛擬技術與虛擬的戲曲人物展開演唱互動,發出對京劇藝術的深刻體驗,感受歌曲中所贊美的中國戲曲藝術精華,在沉浸式音樂歌唱體驗中準確把握歌曲表演技巧,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
(四)運用人工智能應用現代化音樂軟件
隨著社會水平的進步,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依托的現代化音樂軟件紛紛涌現,這拓展了音樂藝術交流平臺,創新了音樂藝術表達途徑。現代化音樂軟件為學生提供了音樂學習與表現的平臺,使學生能深入理解課堂所學的樂理知識與技能,探索音樂課堂內容創新,促進音樂課堂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究融合。在構建現代化初中音樂課堂過程中,教師應打破傳統音樂教學模式的限制,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引入現代化音樂軟件,鍛煉學生的歌唱、樂器展示與綜合表演技能,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應用,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智能化的音樂軟件,實現對音樂課程內容的深度學習。
以蘇少版七年級音樂上冊《讓世界充滿愛》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引入智能化唱歌軟件,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錄制不同版本的合唱。智能軟件能根據學生的聲音特色為學生推薦適合的伴奏樂器及演唱風格,引導學生以最佳的合唱形式演繹歌曲。在合唱過程中,學生可反復聆聽所錄制的合唱,共同分析演唱過程中出現LAMm2mHyvHd4p93pFJ5AXH1lIGGgjIREccbbcaUTgrE=的問題,大膽嘗試不同的伴奏版本,反復訓練與調整演唱技巧,共同抒發歌曲中所展現的情感,確定最佳的合唱版本。現代化智能音樂軟件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與創作能力,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現音樂素養的平臺。
(五)運用人工智能組織創意性音樂編創
現代化初中音樂課堂上,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利用音樂知識技能表達內心情感與個人想法,提升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當前具備音樂編創功能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音樂教學。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提供了音樂藝術創意實踐的有利條件,使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釋放音樂藝術潛能,進行即興表演和音樂編創。人工智能技術可彌補硬件教學設備的不足,便于學生修改編創內容,調整學生的編創思路,提高音樂編創效率。在現代化音樂課堂的構建中,教師可根據課堂內容選擇人工智能音樂編創技術,組織學生開展更具創意性的音樂編創,強化學生對音樂課程內容的創意實踐。
以蘇少版七年級音樂下冊第二單元《音樂沙龍》的教學為例,帶領學生詳細研究古琴與古箏的區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我國民族樂器的特征。理論學習結束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運用智能化虛擬古琴和古箏,進行樂曲編創。編創過程中,學生準確把握古琴和古箏的音色特點,厘清樂曲的編創思路,并在虛擬化樂器彈奏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編創出曲調優美、情感飽滿的曲目。
(六)運用人工智能開展過程性監督評價
現代化音樂課堂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主。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督評價,了解學生的音樂學習狀況,給予學生個性化指導,幫助學生糾正音樂探究中的偏差,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效果。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推動以過程為主的監督評價體系的形成,優化教學評價手段,將課堂評價貫穿學生自主學習的整個過程,對每個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個性評價。現代化音樂課堂構建中,教師應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審美感知、音樂表現能力、創意實踐能力及音樂作品內涵文化體會程度等進行全面而細致的評價,監督學生學習過程,了解學生整體學習狀況,便于教師調整教學計劃。
以蘇少版七年級音樂下冊第二單元《哦,林中那間小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引入智能化的人機對話測評技術,錄制一段學生歌唱音頻上傳至智能化測評系統,對學生的音調、音色、情感、節奏把控進行具體評價,以大數據的方式量化每項測評指標的結果。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找到歌曲演唱中的問題,又能幫助教師全面了解班級學生學習狀態,有效監督音樂課堂的整個過程,進而促進高質量、現代化音樂課堂的生成。
四、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音樂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探究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意應用,科學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營造優質課堂環境,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探究興趣,為學生提供便捷的自主學習平臺,引導學生對音樂課程內容展開拓展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音樂表現、創意實踐及文化理解能力,促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發展,涵養學生藝術品格,陶冶學生藝術情操,將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現代化人才,打造育人為本的現代化音樂課堂,使音樂教學回歸育人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