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育中,寫作是最核心的教學板塊之一,文字的力量不容小覷。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期,展開良好的寫作教學指導,能顯著提高其語言表達和創新思維能力,對學生之后進行更好的學習發展有積極影響。因此,在寫作實踐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圍繞學生實際學情,創新多元化的教學指導方案,有效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建立正確的寫作觀念和習慣,幫助他們實現妙筆生花的靈動寫作。
一、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指導的意義
(一)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意識水平
寫作被視為創新的思維過程,學生需要在創作過程中緊扣寫作題目,并立足于此展開豐富的聯想和創造,以文字輸出的方式呈現自身獨特的觀點和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記錄,積累素材,構思布局等,不僅能起到鍛煉學生思維意識水平的作用,還能促進學生將頭腦中的抽象思想,通過文字進行表達。這樣的寫作過程,對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意識與能力有重要幫助。
(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觀察和表達力
寫作教學的開展,并不是讓學生生搬硬套他人的想法與成果,而是需要學生立足自身,聯系實際,去觀察、去體悟,從而進行文字表達的一種方式。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指導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這樣的寫作契機,指引學生親身體會,關注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并將這些感悟用文字體現。這不僅是對學生觀察能力的一種反饋,而且在思維運轉的過程中,能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力,從而真正落實“妙筆生花,靈動寫作”的目標。
(三)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寫作,看似是讓學生進行一種文字的輸出過程,但其實考驗的是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這是由于寫作教學包含了多個維度,其中有字詞句的積累、語言表達的技巧,以及邏輯思維的形成等。學生需要在寫作時接觸大量的文學作品和優秀的文章,并選擇合適的詞匯、句式等,對自己的思想情感予以準確的表達,使文章結構清晰、條理分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促進學生建立知識框架,為寫作時能滔滔不絕、言辭鑿鑿做好充足準備,不斷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指導的策略
(一)以教材為根本,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對于寫作教學而言,很多小學生都存在畏難的學習情緒,在寫作時腦中無物,不知如何動筆,“妙筆生花,靈活寫作”更是難上加難,阻礙了學生寫作發展的步伐。而納入現行統編版教材的課文,每一篇都有著深刻的內涵,語言優美,意蘊深厚,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最佳范本,這就為實施寫作教學指導提供了契機。因此,在當前小學語文寫作指導教學中,要想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應以教材為根本,注重激趣,引領學生建立寫作的思維思路,從而更積極地投入文字語言的輸出。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推薦一個好地方”時,為有效點燃學生的文字創作激情,教師可先以提問的方式引領學生回顧自己的實踐經歷,如“你們說什么算是好地方?”這時有的學生說:“每天都能回家,家對我來說,就是好地方。”還有的學生說“我們一家都很喜歡旅游,去打卡各種有名的景點,我覺得那是好地方”等等,不同的學生回答的問題也是不同的。這時,教師繼續發問:“那你們能不能細致說一說,你們去過的好地方呢?”在教師的問題啟發下,多數學生都能說出一些自己旅游的經歷,但是要想完整地進行文字表達還存在一定的困難,無法做到“妙筆生花”的寫作。教師還可以教材為根基,引領學生探尋教材中描寫好地方的課文,讓學生深入揣摩作者的寫作手法,掌握其寫作的技巧,并能進行靈活地運用。如在課文《觀潮》中,作者運用生動的比喻,將浪潮比作“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奔涌而來”,同時,對潮聲的描繪也極6G6rEZ0SuhyyJTGrC6Evxw==具震撼力,“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仿佛連大地都在顫抖”,在此種文字刻畫下,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親眼見證錢塘江大潮從遠處滾滾而來,洶涌澎湃的壯觀場面。又如課文《走月亮》,作者通過細膩的文字,可以讓學生在腦海中構建清晰的畫面,仿佛能聽到溪水潺潺、秋蟲鳴叫的悅耳聲音,這些都是文字所釋放的獨有魅力。此種以教材為根基,注重激趣,引領學生深度探究課文習作技巧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對寫作產生較為濃烈的熱愛之情,并通過汲取所學知識的元素,積極投入寫作創作。
(二)依托讀寫結合,助力積累寫作經驗
讀與寫是語文教學中彼此關聯,互相依存的兩個核心內容,“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準確道出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說只有不斷汲取讀的養分,并將其內化為自身所有,在寫作時才能行云流水的輸出,寫出靈動、鮮活的文章。因此,在當前小學語文寫作指導教學中,為促使學生妙筆生花,靈活寫作,教師還應實施讀寫結合的教學,助力學生積累豐富的習作經驗,并將經驗轉化為自身的寫作素材,使學生能厘清寫作的思路,構建清晰的框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以下兩個層面的教學,一方面教師應指引學生對文章進行品讀,對其背后的寫作背景、創作意圖及表達內涵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另一方面教師應指導學生體會作者所傳達的思想情感,盡量讓學生產生共情的心理,以此為寫作做好充足的準備。
例如,在教授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習作“縮寫故事”時,本單元課文的學習主題是“民間故事”,在完成教學后,為更好地落實習作目標,教師可以依托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助力學生積累寫作經驗。首先,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對經典的民間故事進行收集,如《梁山伯與祝英臺》《葉公好龍》等,而后展開認真閱讀,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故事的情節發展、人物關系以及語言表達。其次,教師應注重發展學生的整體意識,引導他們從整體上理解文章寫作結構,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高潮和結局。教師還應積極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分析故事的結構,明確哪些部分是故事的核心,哪些部分是輔助性的細節描寫。再次,帶領學生進行故事縮寫實踐,向學生講解縮寫故事的基本原則,包括保留故事的主要情節和關鍵信息,刪減次要情節和細節描寫,以及保持故事的連貫性和完整性,讓學生根據縮寫原則對搜集到的故事進行縮寫。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分析哪些句子需要概括,哪些句子需要改寫,以精簡故事內容。最后,在完成縮寫任務后,教師讓學生將縮寫版與原文進行比較,檢查縮寫版是否保留了故事的主要情節和關鍵信息,同時是否保持了故事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在比較過程中,教師還應讓學生思考自己改編的句子與原句的不同,以及哪個詞匯或表達方式的效果更好,以此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行文構思的技巧。此種讀寫結合的教學形式,可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縮寫故事的方法,并且能增強學生的閱讀品質。
(三)聯系生活實際,指導學生有效寫作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藝術本就源于生活。對語文教育的寫作教學而言,這一板塊密切聯系著學生的實際生活,如果學生只會照搬一些文章中的優美詞句、表達技巧,而未在寫作中融入自身的真情實感,那么寫出的文章,勢必很難讓人產生共鳴,也無法體現出真正的寫作意圖。因此,在語文寫作教學指導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生活與寫作相融合,以此助力他們敏銳捕捉美好生活的瞬間,進行飽含思想情感的真切表達,從生活中提取素材,使寫作作品的呈現更加靈活生動。
例如,在教授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習作“_____讓生活更美好”時,教師可以關聯生活向學生傳輸寫作方法,在個人的生活體驗中挖掘美好,并有效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與表達能力。首先,在前期準備階段,展開美好生活的觀察活動,教師可選擇校園內外,具有代表性和多樣性的地點,如校園內的花壇、圖書館、操場,或是附近的公園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并發現身邊的美好事物,讓學生用筆記本記錄其在觀察過程中發現的美好細節,如自然景色、人物行為、文化元素等。其次,在結束觀察活動回到班級后,教師可進行啟思提問:“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讓你感到快樂的事物?”“哪個瞬間讓你覺得生活很美好?”鼓勵學生展開分享與討論,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并分享自己認為讓生活更美好的事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適時引導,鼓勵學生思考這些美好事物背后的深層含義,如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自然環境的和諧等,促使學生碰撞出不一樣的思維火花,拓展學生的思想維度。最后,教師可讓學生完成這一寫作任務,引領學生回顧自己在觀察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思考這些體驗,如何與“_____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相聯系,構思作文框架,明確開頭、發展、高潮和結尾的內容,并進行創作,這時教師應巡回指導,解答疑問,鼓勵學生創意表達,從而在寫作中妙筆生花。
(四)培養寫作習慣,奠定寫作學習基礎
好習慣如同璀璨星辰,可照亮前行的道路。對于小學生而言,在這一階段形成某種良好的習慣,對其來說可謂是終身受益的。因此,在小學語文寫作指導教學中,為促進學生妙筆生花,靈活寫作,教師不僅要注重教學方式的創新,還應將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放在重要的位置,圍繞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及寫作教學的內容,促使學生寫出情感豐富、思想深刻的文字作品。
例如,在教授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習作“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時,寫作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學生需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完善。這時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對寫作技巧的傳授,而且應著重培養學生深入觀察、細膩描繪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鑒于此,針對寫人的作文題目,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出發,培養學生良好的協作習慣:首先,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通過講述生動故事,展示優秀范文的方式,吸引學生的視聽覺感官,如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好朋友,并且嘗試用一句話描述他的特點。其次,讓學生進行深入觀察和素材積累,寫作不是憑空捏造,而是基于對實踐的細致觀察和深刻理解,教師可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記錄下身邊的點滴細節,既可以是學生間的小插曲,又可以是教師的言行舉止,甚至可以是校園里的一草一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素材,都可能成為寫作中的亮點。同時,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積累的素材,豐富學生的知識邊界。然后,規范學生的寫作過程,如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列出想要描寫的人物特征與有關事件,并讓學生列出結構框架,鼓勵學生遷移經驗,聯系實際進行文字表達,注意用詞的準確及文字的多樣性,把握寫作的基本規律和方法。最后,則是自我修正和反思。這是好習慣培養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寫作就是不斷打磨的過程,好的作文是經過多次修改和完善的結果,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自我檢查、修正和反思,全面審視自己的作品,從而取得更深層次的寫作進步。
(五)重塑評價體系,實現以評促寫教學
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將評價貫穿教學始終,是教師應著重考慮和關注的教學要點,也是提升教學品質不可或缺的環節。從過去的評價形式來看,多數教師更看重結果層面,未關注內在的發展變化與需求,這是違背當前教育初衷的。因此,在實施“妙筆生花,靈活寫作”指導教學中,教師還應積極重塑評價的體系,高效落實以評促寫的教育目標,調動學生創作表達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的語文寫作之路邁上更高的臺階。
首先,展開分層評價。針對寫作水平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一對一”或者小組輔導的方式,在多次批改和反饋中,幫助其修正錯誤,提升寫作水平;針對寫作能力較好的學生,除了給予肯定外,還應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班級中展示他們的作品,尤其對于那些優秀的表達,應引領其他學生進行學習和借鑒。其次,拓展評價主體范圍。教師可引導學生廣泛閱讀不同類別的作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進行鑒賞,并讓學生在鑒賞過程中,綜合分析其主題、內容、思路、結構、語言風格等,寫一寫鑒賞方面的心得與感知。再次,將學生進行科學的小組劃分,讓各小組就所寫的心得進行分享交流,并互相閱讀評價對方的作文,即作文有何優點,有何不足及改進之處等,在這個過程中碰撞更多的寫作火花。最后,教師還可定期組織“最佳范圍”的評選活動,充分展現學生的多樣化作品,這時教師也應參與評價,進行詳細的點評和分析,引領學生進行借鑒和學習,當然學生之間也要相互點評,學會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真正在寫作中獲得發展提升。
三、結語
總而言之,寫作教學指導猶如語文教學中的半壁江山,對學生展開寫作指導,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有重要幫助。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探尋寫作教學指導的方法,以教材為根本激發興趣,依托讀寫結合積累經驗,聯系生活實際指導寫作,培養寫作習慣,奠定寫作基礎,以及重塑評價體系實現以評促寫。這樣的方式使學生能進行良好的文字表達,并在寫作中做到妙筆生花,行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