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在公司注冊資本認繳制度下,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并未禁止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轉讓未屆出資期限且未足額實繳出資(本文簡稱“未屆期”)的股權。國務院國資委于2022年7月在其官網發布的《關于企業產權轉讓相關事宜的咨詢》答復中指出:“……國有股東尚未完全實繳注冊資本而需要轉讓股權時,應將權利受限情況予以披露,并對受讓方繼續履行出資義務提出要求?!雹儆纱丝梢姡D讓未屆期國有股權也不存在國資監管政策上的障礙。筆者查閱了北京產權交易所、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天津產權交易中心、福建省產權交易中心等國內多家產權交易機構網站披露的國有股權掛牌轉讓信息,發現未屆期國有股權進場掛牌轉讓的實例不在少數。
對于未屆期國有股權轉讓后的出資責任承擔問題,在實務中,國有轉讓方通常會在掛牌競價文件和股權轉讓協議中披露出資情況,并要求受讓方承擔股權轉讓后的出資責任(包括但不限于標的公司章程規定的出資期限到期時的實繳出資責任和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補充賠償責任等)。上述國務院國資委的答復意見也肯定了這一常規做法。
按照上述常規做法,若受讓方能夠嚴格依約實繳出資,則通常不會對國有轉讓方產生法律風險。但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況,實務中受讓方未依約實繳出資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其中既有受讓方自身資金狀況惡化無力實繳等客觀原因,也有受讓方有意逃廢標的公司債務等主觀原因。一旦標的公司不能清償債務,國有轉讓方是否會因為轉讓未屆期股權而需對標的公司的債務承擔相關補充責任,新《公司法》施行前理論界對此問題的探討存在諸多爭議,司法實踐中也存在不同的裁判結果。2024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2023修訂)》(以下簡稱“新《公司法》”)第88條第1款明確規定了轉讓方應當承擔補償責任,直接改變了原已形成的裁判規則,大大增加了國有轉讓方的法律風險。對此,國有轉讓方應當予以高度關注。
一、未屆期股權轉讓后出資責任的法律規制與司法實踐
新《公司法》施行前,對于未屆期股權轉讓后出資責任問題的法律規制主要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18條②。對于該條規定適用的前提——“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即轉讓股權”的理解,因沒有相關司法文件或者指導性案例進行明確解讀,以致司法實踐沒有統一的裁判尺度,產生了不同的裁決結果。筆者檢索了相關案例,司法實踐中主要有以下四種裁判觀點。
1.股東享有出資的“期限利益”,轉讓未屆期股權不構成“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轉讓方不對標的公司不能清償債務承擔責任。如在(2021)最高法民申6423號案中,法院認為在認繳期限屆滿前,股東享有期限利益,在認繳期限屆滿前轉讓股權的股東無須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不能清償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除非該股東具有轉讓股權以逃廢出資義務的惡意,或存在在注冊資本不高的情況下零實繳出資并設定超長認繳期等例外情形。③
2.股權轉讓人將其對公司的出資義務轉讓給受讓方,在受讓方不履行出資義務的情況下,符合“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的情形,轉讓方需承擔責任。如在(2020)魯02民終12403號案中,法院認為股東未屆出資期限而轉讓公司股權的,在符合出資加速到期條件時,應就出資不足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④
3.區分轉讓方是否具有逃避出資債務的主觀惡意。若有,則轉讓方需承擔責任;若沒有,則轉讓方不承擔責任。如在(2022)最高法民終116號案中,法院認為未屆期股權轉讓方轉讓股權時應當明知案涉工程債務已經形成且標的公司明顯不具有清償能力,卻在未實際繳納出資的情況下又零元轉讓股權,顯然具有逃廢出資債務的惡意,增加標的公司注冊資本實繳到位的風險,其行為嚴重損害了標的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其認繳出資的期限利益不應被保護。⑤
4.區分債權形成時間。若債權形成于股權轉讓之前,轉讓方應承擔責任;若債權形成于股權轉讓后,則轉讓方不承擔責任。如在(2022)豫13民終4765號案中,法院認為如果債權在未屆期股權轉讓之后形成的,則債權形成之時,原股東已不再是公司股東,公司的后期出資義務人已發生變更,此種變更已通過工商登記備案等形式對外予以宣示,債權人對原股東并無繼續出資的合理信賴,債權人要求原股東在未實繳出資范圍內承擔責任沒有依據。⑥
由上可見,新《公司法》施行前,在轉讓方轉讓未屆期股權后是否要在未實繳出資范圍內對標的公司未清償債務承擔補充責任這一問題上,司法實踐并沒有統一的認定標準。如果按照國務院國資委所肯定的未屆期國有股權轉讓常規做法,僅是在掛牌競價文件及股權轉讓協議中要求受讓方履行出資義務的,即使受讓方不依約履行出資義務,法院并不一定判決國有轉讓方需要在未實繳出資范圍內對標的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責任,法律風險存在不確定性。
新《公司法》第88條第1款⑦化繁為簡,摒棄先前司法實踐中常見的諸如轉讓方主觀是否惡意、債務形成時間等判斷因素,直接規定應先由受讓人承擔出資義務,受讓人沒有承擔的,再由轉讓人對出資義務承擔補充責任。這一新規便于實務操作,客觀上消除了新《公司法》施行前理論界和實務界存在的各種爭議,起到了定分止爭的作用。同一時間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法釋〔2024〕7號)第四條進一步規定⑧,新《公司法》第88條第1款對于股東在新《公司法》實施前轉讓未屆期股權應否承擔補充責任問題的認定具有溯及力。
司法實踐中,天津、江蘇、新疆等地法院⑨近期陸續根據新《公司法》第88條第1款的規定,對新《公司法》施行前即已轉讓的未屆期股權項下的出資責任糾紛案做出了各地首例判決,均判決新《公司法》施行前未屆期股權轉讓方在未實繳出資范圍內對標的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責任。
由此可見,新《公司法》施行后,只要受讓方不依約履行出資義務,未屆期股權轉讓方(不論是在新《公司法》施行還是施行后進行的轉讓)必定要在受讓方未實繳出資范圍內對標的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責任。至此,新《公司法》施行前存在的法律風險由不確定性變為確定性,國有股東轉讓未屆期股權在新《公司法》施行后的法律風險大大增加。如果在掛牌轉讓未屆期國有股權活動中仍繼續采用既往常規做法,勢必會給國有轉讓方帶來巨大法律風險。
二、國有轉讓中的應對解決方案
鑒于新《公司法》的施行給國有股東轉讓未屆期股權帶來了確定性的重大法律風險,國有轉讓方應予以高度重視,全面提高法律風險防范意識,改變慣性思維,在既往常規做法的基礎上,還應當根據未屆期股權轉讓項目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法律風險防范方案,最大程度規避法律風險。
1.對于未屆期國有股權已完成轉讓的項目
國有轉讓方應立即開展法律風險排查工作,核實受讓方是否嚴格按照股權轉讓合同的約定履行對標的公司的出資義務。
(1)若受讓方履行出資義務的合同條件尚未成就的,則轉讓方應當建立風險跟蹤預警機制,實時跟蹤并督促受讓方嚴格履行股權轉讓協議約定的出資責任。
(2)若受讓方履行出資義務的合同條件已成就而受讓方未依約履行的,在轉讓方催促無果的情況下,轉讓方可考慮通過訴訟途徑(若股權轉讓協議約定采用仲裁方式解決爭議的,則通過仲裁途徑),訴請法院判令受讓方履行股權轉讓合同約定的出資義務,并在判決生效后申請法院強制執行。⑩
2.對于尚未掛牌的未屆期國有股權轉讓項目
國有轉讓方應當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制訂風險解決方案,盡可能將法律風險化解于股權轉讓前。
(1)先減資再掛牌轉讓
對于標的公司的注冊資本已部分實繳的情形,可以在股權掛牌前先通過減資方式將標的公司注冊資本中尚未實繳的部分全部削減,以達到減資后的標的公司注冊資本在股權掛牌時已全部實繳。
需要注意的是,減資行為應當嚴格按照新《公司法》的規定履行法定程序。若減資程序不合法,則不當減資的股東需在減資范圍內對標的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實務中減資程序的重點和難點主要聚焦于通知債權人這一環節上,除了要在報紙上或者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告外,還應當逐一書面通知債權人,征得債權人同意,或者按照債權人的要求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擔保。對于應當通知的債權人范圍的界定,建議采用最嚴格標準,即對于在減資完成工商變更登記前已經與標的公司產生債權債務關系的債權人,不論其債權數額是否確定、債權是否到期、債務履行條件是否具備,均納入應當通知的債權人范圍。
影響該方案順利實施的主要障礙在于通知債權人的程序較為煩瑣,且無法確保得到所有債權人同意減資的正向反饋,還可能會因債權人要求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擔保而影響標的公司的正常經營。在論證該方案可行性時,應當做好應對這些不利因素的充分準備。若標的公司債權人眾多,尤其是已經發生了債務糾紛,則該方案并不是優選方案。
(2)先實繳出資再掛牌轉讓
理論上講,該方案最能有效地規避轉讓未屆期股權給轉讓方帶來的法律風險。對于實繳出資的方式,新《公司法》明確規定股東既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股權、債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并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以非貨幣資產作為實繳出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股東因限期實繳出資而產生的資金壓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以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的,應當依法委托評估并合理作價。若評估確定的出資價額顯著低于公司章程規定的所認繳出資額的,則應認定出資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在此情況下,額外又產生了出資人應在出資不足的范圍內對標的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法律風險。
另外,若以非貨幣資產出資,根據相關稅收法律政策規定可被視同銷售,需要繳納增值稅,若涉及土地、房屋等不動產作價出資的,還可能需要根據增值額情況適用30%~60%超率累進稅率繳納土地增值稅。?因此,若以非貨幣方式實繳資本,建議應先測算由此可能產生的稅費情況,以論證該出資方案的可行性。
影響該方案順利實施的主要障礙有兩個。一是需要標的公司全體股東同步實繳出資,而不能僅由國有股東先行實繳出資。?若標的公司全體股東不能一致同意同步實繳出資,則該方案無法實施。二是該方案不太適合債務纏身的標的公司股權轉讓項目采用。在標的公司債務纏身、無力償債的情況下,若國有轉讓方在股權轉讓前又需要再向標的公司繳付一筆出資款,可能會引發(潛在的)債權人向法院申請訴訟保全凍結這筆出資款的不利情況發生;另一方面,標的公司又可能因涉訴糾紛令意向投資方望而卻步,最終導致股權掛牌轉讓流標,國有轉讓方“賠了夫人又折兵”。因此,論證該方案可行性時,應當充分評估諸如標的公司債權人(包括潛在的或有債權人)采取訴訟保全措施等影響股權掛牌轉讓的不利因素發生的可能性及應對措施。
(3)要求受讓方先實繳出資再辦理股權交割
轉讓未屆期股權給轉讓方帶來法律風險的根本原因在于受讓方未依約履行股權轉讓協議約定的出資義務。在股權掛牌轉讓成交后,若受讓方在辦理股權過戶交割手續前將未屆期股權項下的出資實繳到位的,則可以規避轉讓未屆期股權給轉讓方帶來的法律風險。
該方案應當在轉讓方具備有效可控的條件下方可實施。比如,將受讓方提前完成實繳出資設定為辦理股權過戶交割的前提條件。如果要將受讓方提前完成實繳出資作為產權交易機構向受讓方退還掛牌競價保證金的前提條件,則競價保證金的數額應能夠覆蓋標的公司未實繳出資金額。這些前提條件應當在公開披露的進場掛牌競價文件以及競價成交后簽訂的股權轉讓協議中予以明確約定。
該方案能否順利實施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受讓方是否有足夠的資金保障其能夠在股權過戶交割前按照要求及時完成對標的公司的實繳出資。一旦受讓方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則將直接造成國有股權轉讓遲遲無法完成過戶交割的不利局面,甚至影響到本次國有股權轉讓的最終目的(如:完成國有轉讓方業務調整、上級部門要求限期完成國有股權轉讓等)的實現。論證該方案可行性時應當充分評估這些影響該方案順利實施的不利因素。
上述3種風險解決方案也可根據股權轉讓項目的具體情況靈活組合使用。比如,當標的企業尚未實繳的出資金額過高時,出于資金籌措能力及時間等考慮,可先減少部分認繳出資后再實繳剩余認繳出資,以減輕全部實繳出資給標的企業各股東帶來的資金壓力。為了確保風險解決方案的合法合規且具有可行性,建議國有轉讓方在制訂方案時聘請律師事務所等專業咨詢機構進行充分論證。
注釋:
①詳見國務院國資委網站“互動交流”欄目sasac.gov.cn/n2588040/n2590387/n9854167/c25767141/content.html
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18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即轉讓股權,受讓人對此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公司請求該股東履行出資義務、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公司債權人依照本規定第十三條第二款向該股東提起訴訟,同時請求前述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受讓人根據前款規定承擔責任后,向該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追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p>
③參見(2021)最高法民申6423號案再審審查裁定書。
④參見(2020)魯02民終12403號案二審判決書。
⑤參見(2022)最高法民終116號案二審判決書。
⑥參見(2022)豫13民終4765號案二審判決書。
⑦新《公司法》第88條第1款規定:“股東轉讓已認繳出資但未屆出資期限的股權的,由受讓人承擔繳納該出資的義務;受讓人未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轉讓人對受讓人未按期繳納的出資承擔補充責任?!?/p>
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法釋〔2024〕7號)第四條規定:“公司法施行前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沒有規定而公司法作出規定的下列情形,適用公司法的規定:(一)股東轉讓未屆出資期限的股權,受讓人未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關于轉讓人、受讓人出資責任的認定,適用公司法第八十八條第一款的規定;……(六)不明顯背離相關當事人合理預期的其他情形。”
⑨參見(2024)蘇03民終2421號二審民事判決書、(2024)津0104民初10426號一審民事判決書、(2024)新31民終2245號二審民事判決書。
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23修正)》第263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2022修正)》(法釋〔2022〕11號)第461條、第503條等規定,只要生效裁判文書具有明確判令受讓人履行出資義務的具體內容,在受讓人不履行生效裁判文書指定的出資行為的情況下,轉讓方就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根據《關于繼續實施企業改制重組有關土地增值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23年第51號)的規定,單位、個人在改制重組時以房地產作價入股進行投資,對其將房地產轉移、變更到被投資的企業,暫不征土地增值稅。但通常情況下,僅以土地、房屋等不動產作價出資的,一般不符合改制重組條件,仍需繳納土地增值稅。
?《國有企業參股管理暫行辦法》(國資發改革規〔2023〕41號)第十二條規定:“國有企業作為參股股東與其他股東共同出資新設企業,不得對其他股東出資提供墊資,不得先于其他股東繳納出資,另有規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