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璇,江蘇省淮陰中學教師,高級教師,淮安市教育名師工作室領銜人,江蘇省五一創新能手,淮安市教育工作先進個人,淮安市優秀班主任,淮安市“533”英才工程培養對象,淮安市“周恩來班”班主任;曾榮獲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高中組)一等獎、淮安市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比賽一等獎;多年擔任市中職、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比賽評委、教練,主持省級課題2項、市德育內涵建設項目1項。
【關鍵詞】創新報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帶班育人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44-0024-03
【作者簡介】劉璇,江蘇省淮陰中學(江蘇淮安,223002)教師,高級教師,淮安市優秀班主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戰略任務。基礎教育助力教育強國戰略,兼有拔尖創新人才的發現、培養、輸送等重要使命。江蘇省淮陰中學(以下簡稱“淮中”)是“江蘇省創新人才試點學校”,在未來人才培養方面,不斷探索與實踐,發揮高品質示范高中的示范引領作用。我作為學校創新人才實驗班班主任,在帶班育人的具體實踐中,緊緊圍繞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凝聚班級育人力量,助力學生“全面+特長”發展。
一、文化鑄魂,樹立“創新報國”志向
朱熹曰:“立志不定,如何讀書?”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志向、目標對一個人成長的意義非常重大。對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以及目標志向的引領必然離不開班集體育人場域的潤澤。因而,班本特色文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從淮中深厚的歷史文化中汲取帶班育人的智慧,建構以“豎起脊梁擔事”學校文化為依托的班本文化,進行“更生精神”賦能班本文化的實踐研究。“豎起脊梁擔事”是學校首屆畢業生李更生先生的座右銘。他以此教導學生“愛國之心重于自愛其身”,引導學生承擔起拯救民族、振興國家的重任。120多年來,一代代淮中學子在“擔當”精神的涵育下,努力在各行各業做有“擔當”精神的傳人。
淮安是周恩來總理的家鄉,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堅定理想信念和執著人生追求是青少年學習的典范。我帶領學生積極創建“周恩來班”,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讓周總理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風范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激發學生立志像周總理那樣,成為有大德大愛大情懷的、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學校創新人才實驗班的學生是新時代中國青少年的優秀代表,應堅定樹立“創新報國”的志向,承擔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傳承和豐富“豎起脊梁擔事”的時代內涵。
班本特色文化建設還要注意營造班級文化氛圍,做到物型環境與人文環境交相輝映。在班級文化墻、黑板報、圖書角、宣傳欄、展示牌等地方,定期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歷代科學家、革命志士為社會進步、國家建設嘔心瀝血的光輝事跡,以期砥礪學生堅定勇于創新、敢于挑戰的決心。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學生皆感受著來自物型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滋養,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與感染,突出了文化育人的浸潤價值。
二、學業提升,筑牢“創新報國”根基
基礎教育階段的班主任不僅要看到學生的現在,更要有關心學生未來的視野,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1.堅持思政育人,增強家國情懷
我進行了“課程思政”融入“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實施策略的研究,并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從主題班會和各學科教學中挖掘教育元素,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堂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汲取“創新報國”的養分。我選取學校一品梅園中周恩來總理塑像旁的詩刻《大江歌罷掉頭東》來執教,這是周總理19歲決心東渡日本求學時寫下的報國詩篇。周總理青年時代的報國之志、報國之行是青年學子學習的杰出榜樣。學生在誦讀中感知,在研讀中感悟,在學校交響樂團現場演奏中感懷。
2.加強學科育人,發展創新素養
我校根據校情及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開設了種類豐富的課程,包括基礎類課程、通識類課程、特長類課程等。在此基礎上,我從學生高一入學時起就積極引導他們勵志勤學、刻苦磨煉,平衡各門文化課學習與學科競賽之間的關系,全面提升學業成績。在具體建構學習任務鏈時,對于創新人才班學生,我更注重發展他們的創新素養。比如,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等五大學科的強基課程學習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知曉課程學習內容,然后根據學生個人興趣和生涯意向協助其選擇科目,接著結合任課教師的指導意見,引導學生分解學習任務,設計遠期和近期目標,形成任務鏈,最后采用集中學習與自主研修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學習。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的過程,不但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能力,還能使其不斷探索知識的奧秘,逐漸打開科學的新世界。為此,我盡己所能,謀劃在先,多方收集信息,為學生的逐步進階做好有效引領。我還常態化組織經驗分享會、學法交流會、師生角色互換體驗等活動,讓大家在思想碰撞中互相啟發,這不僅促進了學生對學法進行及時調整和優化,還促使教師更真切地了解學情,做到有的放矢,實現教學相長。
3.優化活動育人,促進知行合一
生涯體驗有利于開闊眼界。我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走進實驗室、企業、醫院等單位,開展以“創新報國”為主題的生涯規劃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一線平凡勞動者立足崗位、腳踏實地、克服困難、開拓進取的職業精神;組織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聯盟,開展暖冬行動、蜜蜂行動等社會公益實踐,以榜樣為引領,為社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播撒愛心,傳遞溫暖,做知感恩、懂感恩、勇于反哺社會的人。凡此種種,多維并舉,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責任擔當意識。
三、家校協同,匯聚“創新報國”合力
圍繞當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努力挖掘和整合校內外育人資源,優化家校協同托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策略。
1.每周舉行家長講壇活動
我借助家長的職業背景和人生經驗,每周組織家長講壇活動,采用講座、討論、分享會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比如,小丁的祖父走進教室講述了50年前在泰國、安哥拉等地建造木結構建筑的經歷。他從手繪圖紙講起,分析了木結構建筑的特點,詮釋了敢于創新、精益求精、奮發求實、追求卓越的中國工匠精神。小周的父親是一名光榮的消防戰士,我邀請他為學生講述了一個個高科技賦能下的現代消防救援案例。學生從中知曉了智能消防系統、無人機消防、消防機器人等消防科技創新項目的有關知識。家長進課堂活動,不僅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還激發了他們對“長大后我將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思考。
2.每月開展校外實踐活動
每學期開學初,我請家委會協助征集月度活動主題,并制訂活動計劃,擬寫活動方案。我和家長共商共議,借助家長的社會資源為學生搭建實踐活動平臺,同時鼓勵所有家長和學生一起參加校外實踐活動,在共同體驗中增進親子交流。比如,我班學生走進工廠,參觀生產車間,聆聽有關產品研發、原料精選、生產流程等各個環節的講解。學生不僅感受了技術創新的魅力,更在智能化、數字化的生產方式中體會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深刻內涵,樹立科技報國的志向,努力勤學苦練、深入鉆研。
3.每年組織班本特色活動
每學年,我都邀請家長參與、組織或策劃班本活動,使家長提升對班級的認同度,提升家長優化家庭教育的熱情,也助力家長開闊育人視野,從而增強班級育人合力。例如,我邀請家長參與淮中一年一度的科創論壇,家長在感受科創魅力過程中,重新了解自己孩子的潛能和特長。又如,在“大運河的前世今生”班本課程中,班級“運河文化”研究小組的成員與家長一起搜集資料,擬定課程框架,分解課程任務,推進研究工作,撰寫研究報告,形成研究成果。經過這樣的班本特色活動,家長主動反思育兒的理念與格局,努力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情感支持。
于漪老師說:“教師的生命是在學生身上延續的,教育就是一代一代的傳承。”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生逢其時,重任在肩,作為人民教師,我必須努力踐行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助力學生成長為適應未來社會的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