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人際邊界;人際交往;心理輔導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44-0085-03
【作者簡介】1.薛玲玲,重慶市南開中學校(重慶,400030)教師,高級教師;2.徐立,重慶市沙坪壩區教師進修學院(重慶,400030)心理健康教研員,一級教師。
【設計理念】
七年級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關鍵期,重視同伴交往,但心智尚不成熟,易在人際交往中“過界”,進而引發心理困擾。根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要求,教師需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中的復雜情感。本課基于課題分離理論,通過情境活動,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學會尊重自己與他人的邊界,提升社交技能。
【活動過程】
一、暖身活動——真心話大冒險
教師:同學們,我們來玩個游戲——“真心話大冒險”。
PPT出示游戲規則:真心話——請說出三件你最不希望朋友對你做的事;大冒險——現場選一個人,向他/她表白。
教師:游戲中哪個部分讓你們覺得有挑戰?
學生1:我覺得現場表白挺難的,萬一對方不配合,我會很尷尬。這個任務有點超出我的心理承受范圍,我不是特別想完成。
學生2:我不喜歡朋友把自己的秘密告訴別人。
教師:人際交往中,越界會讓人不舒服。作為好朋友,我們應該互相保守秘密,如果隨便泄露,友誼就會受到傷害。你們覺得哪些行為是越界?我們又該如何維護自己的邊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話題。
設計意圖:通過“真心話大冒險”游戲,激發學生興趣,引導他們體驗尊重邊界與逾越邊界帶來的不同心理感受,從而引入教學主題。
二、現象探索——我的人際“氣泡”
教師:你在和朋友相處時最喜歡別人怎么做?哪些行為是你不太能接受的?我們先來看個視頻,聽聽其他同學怎么說。各組先組內討論,然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播放視頻。視頻內容為人際交往中我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行為。
教師:看完視頻后,你有什么想法?你在與人交往時最喜歡別人展現哪些態度、使用哪些語言,或做出哪些行為?哪些是你最無法接受的?
學生1:我不喜歡別人未經同意動我的東西。
學生2:我特別不喜歡別人突然從背后重重拍我,這樣不僅很痛,還會嚇一跳。
學生3:我喜歡和朋友分享秘密,但我希望他們能保密,這是對我的尊重。
教師:同學們,我們的喜好和底線就像是人際交往中的一道隱形邊界。想象每個人周圍都有一個透明的“氣泡”,這個“氣泡”保護著我們,讓我們知道哪些交往方式是舒適的,哪些不舒適。“氣泡”里面是我們喜歡的交往方式,“氣泡”外面則是讓我們不能接受的行為。現在請大家完成學習任務單中的“氣泡1”(見圖1),并給你的“氣泡”取個有趣的名字,如“快樂氣泡”。
學生活動。
教師:“氣泡”就像是每個人的小世界。我們在里面感到自在和安全。但有人未經允許闖入時,我們可能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有點害怕或生氣。大家分享的氣泡有的和身體有關,如不喜歡別人突然拍我們一下,還有的和隱私有關,如我們的秘密不想被別人知道。總之,個人邊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PPT出示個人邊界的層次:身體邊界指個體對身體的控制權,自己有權決定歡迎或拒絕來自外界對他身體的碰觸和接近;心理邊界指個體心理活動的邊界,區分自我與外界,決定每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指導個人與外部世界進行交流和溝通。
教師:同學們,請按照身體邊界、心理邊界兩個層次來整理自己的人際“氣泡”,完成學習任務單中的“氣泡2”(見圖2),想想我們如何保護好自己的邊界。
學生小組討論并現場匯報。
小組1:朋友間應真誠相待。我們反對背后說壞話,這會破壞人際關系。
小組2:同學之間應保持適當距離,尊重個人空間。若有人不喜歡被觸碰,我們應立即停止并道歉。
教師:人際交往中,我們需要保持適當的身體距離,尊重彼此隱私,學會維護個人空間和心理邊界。
設計意圖:通過“氣泡”來比喻人際關系,幫助學生理解邊界。
三、具身體驗——假如“氣泡”相遇
教師:想象一下自己的“氣泡”與別人的相遇時會發生什么?尤其是你不喜歡的“氣泡”。
學生1:當我的“獨立氣泡”遇到媽媽的“控制氣泡”時,“氣泡”可能會發生變形。我希望能夠有更多的自主權,希望媽媽少些控制。
學生2:我的“隱私氣泡”不容侵犯。如果有人泄露我的隱私,我可能不會和他做朋友了。我可以原諒朋友偶爾泄露小秘密,如果經常這樣,會重新考慮我和朋友之間的友誼。
學生3:我擁有“分享氣泡”。A同學的分享加深了我們的友誼,我也因此更加樂于分享。
教師:現在,讓我們用氣球來代表自己的人際“氣泡”,想象一下它們在生活中會遇到誰,相遇后會發生什么,是沖突、交融、和平協商,還是共同創造。請大膽想象,選取不同的生活場景展示創意吧!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表演人際“氣泡”相遇。
教師:剛才的活動讓你有何感想?
學生1:我明白了有些邊界是不可以退讓的,那是自我保護原則。
學生2:我覺得與人相處時可以靈活調整邊界,學會變通。
設計意圖:通過具身模擬,讓學生現場表演,在理解人際邊界具有靈活性的同時,提升人際交往智慧。
四、整合結束——讓“氣泡”更有彈性
教師:在生活中,各個“氣泡”相遇時情況各不相同——有的邊界會破裂,有的會彈開,有的會融合。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設定邊界不是為了疏遠他人,而是為了相互尊重。意見不合時,要學會在堅持自己和尊重他人之間找到平衡點。
PPT出示課后作業:繪制人際“氣泡”地圖,
在紙的中心畫一個代表自己的圓圈,周圍畫小圓圈代表家人、朋友、老師等;用線條連接圓圈,標明關系(沖突、融合、協商),并簡述感受;思考關系邊界清晰度及原因,考慮是否調整關系;拍照或做成電子圖,附說明提交。
設計意圖:通過繪制人際“氣泡”地圖作業,讓學生將課堂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
【教學反思】
本課緊扣學生的成長需求,設計貼近學生日常的活動,借助客體分離理論與可視化工具“氣泡”,深入引導學生理解人際邊界、探索人際邊界的構建與管理。心理課堂強調體驗性,促進知識內化。為促進學生將課堂所學應用于實際生活,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化對學生實際應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的認識。為此,教師需收集學生在邊界建立、維護及調整過程中遇見的難題,以便后續提供個性化指導與支持,確保課堂教學成效的持續深化與拓展。
【點評】
本課在新課程的理念和標準的指導下,聚焦素養導向、課程育人,突出了“四味”:一是“心理味”。本課通過心理氛圍的營造、心理的問題情境的設置、心理工具、心理方法和程序的使用,讓課堂充滿濃郁的“心理味”。二是“健康味”。課上,師生真誠表達,充分宣泄傾吐、交流分享,授課教師適時答疑解惑、轉移升華,學生相互接納包容、理解尊重,讓課堂健康向上。三是“教育味”。學生在課上積極向好、求同存異、與人為善、助人助己、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大度包容,“教育味”十足。四是“生活味”。課堂立足生活問題,通過實際生活中的生動案例,增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
(點評嘉賓:王緯虹,重慶市心理健康教育王緯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