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思政課”視域下的班級研學活動具有鮮明的目標指向和獨特的育人優勢。班級研學活動中,教師要堅持育人導向,多措并舉,聚焦現實生活、培養班干隊伍、整合課程資源、開辟實踐基地、搭建多元平臺,增加思政育人實效。同時,加強師資培訓、創新活動樣態、實行家校聯動,為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
【關鍵詞】“大思政課”;班級研學活動;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44-0046-03
【作者簡介】吳林飛,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正場小學(江蘇南通,226300)副校長,高級教師,南通市優秀教師,南通市優秀班主任。
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指出,要“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踐行“大思政課”育人理念是新時代賦予教育的光榮使命。研學活動是綜合實踐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大思政課”育人理念緊密相連,旨在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綜合素質。班主任應深刻認識肩上所擔負的育人使命,對“大思政課”視域下的班級研學活動展開實踐探索。
一、“大思政課”視域下班級研學活動的目標和價值
1.目標指向
一是強化國家文化認同,根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班級研學活動致力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組織學生前往古代建筑、歷史名人故居等進行探訪,讓他們沉浸式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從而在內心深處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這樣的體驗不僅為學生形成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也為他們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提供直觀的學習場景。愛國主義情感被學生內化為道德品質,并外化為實際行動,融入日常學習和生活。
二是注重實際問題解決,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在班級研學活動中,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和實驗操作,獲得了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寶貴機會,鍛煉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創新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
三是聚焦良好公民素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班級研學活動巧妙地融入公民素養教育的內容,如環境保護主題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其目的在于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社會的多元需求和面臨的挑戰,進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提升公民素養,形成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良好習慣。
2.育人價值
一是互動性,學生交流合作,獲得有效的溝通技巧。班級研學活動強調互動性,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和傾聽他人的平臺,使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溝通技巧,增強團隊合作能力。
二是情境性,學生置身社會情境,獲得強烈的情感體驗。班級研學活動強調情境性,學生置于真實的社會情境中,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例如,在參觀歷史博物館的過程中,學生欣賞珍貴的歷史文物,感受歷史的滄桑變遷,在情境學習中將知識與現實緊密相連,增強學習的實效性和感染力。
三是反思性,學生自主總結活動過程,獲得正確的價值體認。班級研學活動強調反思性,要求學生在活動結束后對整個體驗過程進行全面總結和深入思考,以此獲得更為準確的價值認知。這種反思性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和內化在研學活動中所學的知識,而且對于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起到了關鍵作用。例如在研學活動結束時,學生回顧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通過撰寫總結報告、參與討論會、進行個人反思,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悟和體會。這樣的反思過程使學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判斷。
二、“大思政課”視域下班級研學活動的實施策略
1.聚焦現實生活,設定彈性目標,精心策劃活動方案
在制定班級研學活動方案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確保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使活動方案具有一定的彈性,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能力水平。教師提前規劃好活動路線、活動時間、活動安全措施等,確保活動順利進行。
2.培養班干隊伍,健全管理機制,自主推進活動運行
教師充分認識并發揮好班干部的管理作用,讓班干部參與活動的策劃和組織,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平時帶班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班干部的引導和培養,建立健全班級管理的運行機制,如活動分工、自覺履職、考核評估、結果運用等,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進行。在開展班級研學活動中,教師把班級管理的權限交給班干部,鼓勵和指導他們自主安排行程、自主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等,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班干部根據各自的分工和相互之間的協作,把相關事務安排得有條不紊,教師只是在關鍵處或棘手的問題上,適時點撥相助。無論是班干部還是其他學生,他們自主籌劃、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得到有效提升。
3.整合課程資源,實現跨學科協作,有效豐富活動內涵
班級研學活動的主題應體現“大思政課”的育人理念。小學階段開設的道德與法治課、班會(隊)課,以及其他學科的思政內容,都可以與班級研學活動整合實施。教師可以根據思政課程的相關內容,提煉班級研學活動的主題;可以根據思政課程的相關問題,生成班級研學活動的目標;還可以根據思政課程的實施需要,安排班級研學活動的內容,使班級研學活動資源更為豐富,更好地發揮育人價值。教師可以將研學活動和道德與法治課程相結合,組織班級學生參觀當地的城市博物館,邀請道德與法治教師、信息科技教師等共同參與,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學指導。通過參觀,學生深入了解了家鄉的歷史文化,增強家國情懷,同時將所學知識與研學體驗相結合,實現了知行合一。
4.開辟實踐基地,打造第二課堂,大力提升活動價值
《工作方案》指出:“大中小學要主動對接各級各類實踐教學基地,開發現場教學專題,開展實踐教學。有條件的學校可與有關基地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加強研究和資源開發。”教師要積極尋求與當地企事業單位、社區、博物館等社會機構的教育合作,為學生提供研學實踐基地,讓學生在社會第二課堂中學習。教師充分利用實踐基地資源,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如實地考察、旅行講解、實驗操作等,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同時鼓勵學生在實踐后進行反思總結,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從而豐富研學體驗,力求更大發展。
5.搭建多元平臺,展示研學成果,及時擴大活動影響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線上討論,在班級公眾號、社交媒體等平臺留言、分享自己的研學經歷和感悟,提高學生的信息科技素養和人際溝通能力。此外,班級可以定期開展研學成果展示活動,如匯報會、作品展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參觀紅色紀念館后,及時將學生在紀念館參觀學習的過程、心得體會、拍攝的照片制作成圖文并茂的推文,發布在班級公眾號上,同時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起“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的話題討論,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研學經歷和感悟;組織開展成果匯報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活動成果,并邀請學校領導、學生家長和其他教師參與,共同見證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提升班級研學活動的影響力。
三、“大思政課”視域下班級研學活動的保障機制
一是加強師資培訓,優化班級研學活動的指導團隊。為了確保研學活動的思政育人成效,班級可以采取“請進來”的方式,定期邀請思政教育專家到校,為教師團隊提供專業的培訓和指導。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經驗分享、交流合作,為教師提供了更為個性化和有針對性的支持,從而為研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和思政育人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可靠的師資保障。
二是創新活動樣態,豐富班級研學活動的實施路徑。班級積極探尋研學活動的多樣化實施路徑,結合本地歷史文化特色,精心設計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題,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在實施過程中,班級采用項目式學習方法,融入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富有創意的活動形式,引導學生針對實際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落實家校聯動,拓寬班級研學活動的資源渠道。班級通過定期開展家長會、家訪等方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鼓勵家長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參與研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從而豐富活動的內涵和外延。班級還可以組織親子研學活動,加強家校聯系,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