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學生品德發展評價指對學生品德、道德素養和行為表現進行客觀、全面、系統的評估,目的是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品質、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班主任對學生品德發展的評價應建立在對學生全面了解及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應體現品德發展評價的全員性、全程性、全面性。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應把握評價尺度、聚焦評價動機,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激發內在動力,喚醒德育自覺。
【模擬情景】班主任王老師學習了品行量化的辦法,想在班級管理中應用。開學初,他組織班級學生討論,完成了一份詳盡的“班級獎懲公約”。在公約中,許多行為和表現被賦予具體的加分或減分分值,例如遲到一次扣3分,累計扣到9分罰抄課文10遍,幫助老師做事加1分等。實行一段時間之后,王老師發現這種品行量化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積極作用,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很多,甚至有了“分數至上”的味道。
【關鍵詞】品德發展;教育評價;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44-0057-02
【作者簡介】陳金鳳,上海浦東新區民辦正達外國語小學(上海,200120)教師,高級教師,上海市優秀班主任,曾獲上海市、長三角地區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情景中,班主任王老師期望通過品行量化來管理班級紀律、提高學生的活動參與度,這一策略在初期確實展現出了一定的有效性。然而,過分強調分數可能導致學生過分關注量化結果,而忽視了行為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在對學生進行品德發展評價時,班主任需要把握好三個“度”,以確保評價的有效性和適當性。
一、“評”有尺度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第八條指出,教師在課堂教學、日常管理中,對違規違紀情節較為輕微的學生,可以當場實施學校校規校紀或者班規、班級公約規定的其他適當措施。案例中“累計扣到9分罰抄課文10遍”的懲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教師懲戒的適當性原則。罰抄的課文篇幅有長有短,被罰學生的書寫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有強有弱,這種做法不僅浪費學生的時間,甚至可能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對教師產生對立情緒。學生品德發展評價的目的在于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不應該成為阻礙學生成長的反作用力。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把握好評價的尺度,在制定評價規則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實際情況,避免過于嚴苛或不合理的評價標準。
二、“評”有廣度
《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強調,要“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是評價引領行動的基本原則。因此,學生品德發展評價的內容應該涵蓋學生的多個方面,包括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班主任在制定評價規則時,需要充分考慮這些方面,并設置相應的評價指標和權重。班主任可以借助班級公約,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社會實踐,以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與人格健全,在鮮活的生活中實現道德成長。
學生不僅要接受教師的評價,還應該學會自評和互評。自評和互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并通過相互交流發展自己。
此外,學生品德發展評價制度實施需要廣泛地溝通與合作。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各方應該密切合作,共同參與學生評價。通過多方面、全方位的評價,班主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表現和發展狀況,從而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助力學生更健康、全面地成長。
三、“評”有溫度
學生品德發展評價的過程應該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支持,讓師生共同經歷溫暖的班級公共生活。
1.尊重是前提
情景中,王老師組織學生經過討論后完成了一份詳盡的“班級獎懲公約”,這種師生共同參與、群策群力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公約”制定之前,要明確班主任是否認真研究過班情、學情;實施之后,要明確班主任是否進行梳理匯總,再利用班會課和學生一起討論,最后進行調整與完善。其實,“公約”的條文無須如法律條文般精細嚴謹,但要盡量尊重學生的需求。“公約”可以不完美,但需要班主任做個有心人,在學生踐行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這正是學生的道德成長過程。
2.完善是進階
要讓制度成為美好班級生活的有力工具,班級公約就應與時俱進,師生就需要定期修訂、完善,從而使其富有溫度和生命力。情景中,當王老師發現學生開始有“分數至上”的苗頭時,就應該針對“公約”的規定與執行進行具有可操作性的積極探索。比如,基于班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主題月”的形式,助力學生每月完成一個發展目標。第一個月可以是“勞動月”,要求學生“管好自己的一平方”,達到目標就可以獲得積分。先達標的學生可以幫助暫時還沒有達到目標的學生。如果全班學生都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目標,則每人都可以獲得一枚主題獎章。升級版評價機制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合作的積極性,還能促使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3.自主是核心
有溫度的學生品德發展評價必須符合學生的內心需求,讓他們能夠理解和樂于接受。
一是設置“緩沖機制”,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當下,部分小學生往往因為生活經驗不足,在開學初期容易出現各種行為問題,簡單的扣分或批評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從長遠來看,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才是關鍵。
以“上學遲到”的情況為例,除了原有的扣分制度,可以增加“紅黃綠”制度。首次遲到,值日生出示黃牌作為提醒;若一周內再次遲到,值日生出示紅牌,及時通知班主任與學生進行交流,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實現自我成長。同時,對于一周內未遲到的學生,可以給予綠牌獎勵,累積一定數量后,還可以申報“時間管理小明星”等榮譽稱號。
二是利用“班級會議”平臺,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創新”中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當“班級獎懲公約”在實行過程中遇到問題時,班主任應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提出可行方案。例如,當獎懲規定引發爭議時,班主任不應單方面決策,而應通過班級會議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這樣,學生可以踴躍表達自己的觀點,共同討論有爭議的問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
綜上所述,在學生品行量化管理中,班主任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和內在動力,以確保他們健康成長,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班主任需要提升評價素養,從而把握好評價的尺度、廣度和溫度,構建一個完備的學生品德發展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應有的價值。這是教育評價的基石,亦是保障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關鍵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