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品行量化;自我意識;道德自覺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44-0062-02
【作者簡介】江虹,江蘇省揚州中學(江蘇揚州,225200)教師,高級教師,曾獲江蘇省、長三角地區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被評為揚州市技術能手。
情景案例中的“品行量化”常常被一些班主任奉為“帶班法寶”:一方面,將品行積分與獎懲掛鉤,操作簡單高效;另一方面,量表將學生內隱的品德變得可觀可測可比,能更好地激勵學生遵章守紀。王老師在實踐中注意到量表制定的民主討論過程、量表內容的完備與清晰,即便如此,仍不能消除“品行量化”背后的種種隱憂。量表重結果、不重過程,易造成一部分學生唯“分”是從,投“表”所好;量表多依靠外部約束,把品行道德的豐富內涵換算成簡單的數字符號,易造成學生的價值困惑,甚至引發一些學生對量化的消極對抗。
一、打造“三全”保障
首先,要保障學生認知的全面提升?!捌沸辛炕北旧聿⒉皇堑掠?,而是德育過程中的一種手段,是提升學生道德行為的一種方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班主任試圖將復雜的德育工作簡化成數字是不可取的。德育工作者要能在量化中平衡數字的客觀反映與情感的主觀判斷,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反饋與建議。
其次,要保障學生的全方位發展。量化后的數字不等于學生真實的品德水平,可量化不等于可衡量?!捌贰笔瞧沸?,是道德行為;“德”是思想道德,是政治素養。品德水平的提升應是學生知、情、意、行多方位的發展,加上學生個體的發展又有差異性,所以量化考量不能簡單地“一刀切”,而應多方位地予以引導。時間上,考量時長化“短期”為“長期”,打通“一時”成“一貫”,給學生足夠長的發展“跑道”;空間上,考量項目變“單一”為“多元”,突破“同質”顯“特質”,給學生足夠多的發展“跑道”。
最后,要保障運行的全程科學。例如“上課隨意說話”的條例中,如何量化“隨意”的程度、誰來界定“隨意”、如何驗證“隨意”等問題都會隨之而來。量化過程要適時更新,考量形式的動態調整是必然也是必需的。
二、構筑“三多”體系
一是多層次。例如,班主任以“每月一主題,每周一重點”為主線,形成層次化的內容推進,在“行為習慣月”中細分“衛生”“紀律”“兩操”“作業”等重點項目,培養學生的習慣;在“人文素養月”,細分“藝術”“勞動”“科技”“體育”等重點項目,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再如,借助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的總體框架,匹配學生各學段的具體需要,確定“文化素養”“自我發展”“班級參與”等多個類別方向,形成量表,為學生搭建多元展示平臺。
二是多樣態。定量統計簡潔客觀,但容易缺少對學生的詳細記錄、描述與分析,錯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契機。而結合二者的長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評價的完整性。個人價值要與集體價值結合:個人獨善其身不夠,還要考量個人對集體的貢獻、個人與他人的合作等;與之相應,對個人的評價還不夠,還要將個體放入集體去展現價值,對所處的小組進行評分。
三是多角色。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積分比拼,確保分組盡量做到優勢互補、性別均衡、性格互補,組員各司一職,輪流擔任組長。班級考核小組成員由大家投票選出,專人負責登記、統計、監督,采取全員輪崗制,擁有不同崗位體驗,人人是量化管理的“主人翁”,是規則的“守衛者”。積分榜公示一周,有異議者可以提出申訴,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設置展示臺,評選“每周一星”,讓學生進行語言展示、才能演示、分享交流等。
三、激發“多維”視角
量表不是班主任的“一言堂”。首先,對學生而言,在量化考量中除了考核組的記錄,還可以引進學生自評和同伴互評。班主任要認識到,學生是德育過程的主體,學生對自己的工作、學習、素養等各方面進行價值評判,在自我評分與他人評分的差距中反思,這個過程也是一次道德情感的喚醒,是一次自我成長。為同伴評分,既是發現他人價值、感恩他人付出、給予他人合理判斷的過程,又是一次集體道德民主的實踐。
其次,班主任應了解每個學生在文學鑒賞、邏輯推理、語言交際、運動健康、藝術素養、信息技術等方面的能力與表現,由對應的學科任課教師根據學生課堂表現評分,利用計算機數據技術為每個學生形成專屬的可視化圖形,標注需要發展的方向,指導學生對照分析,不斷完善自我。
最后,量表中應加入家長的評價,由家長評分,得分高的家庭予以嘉獎并邀請至班級作經驗交流,進行家校協同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其他家長也能獲得指導。
德育方式只有尊重教育規律,尊重學生自我價值、自我意識、自我成長,才能喚醒學生的德育自覺,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當內心的道德律與外在的規則協調時,人生自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