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稅收監督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保障公共財政資金高效運行的重要舉措。面對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現行財稅監管體制機制亟需優化完善。筆者在深入剖析財稅監管面臨職責交叉、多頭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手段單一、隊伍專業化不足等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一系列的優化策略,如厘清監管職責邊界,建立健全監管協調機制;加快推進財稅監管信息化建設,強化大數據應用;創新監管方式方法,提升精準化水平;加強監管隊伍專業化建設,提高監管能力素養。通過體制機制優化和改革創新,構建集約高效、精準智能的現代財稅監管治理體系,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財政稅收在國家治理中具有基礎性和支柱性作用。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財政稅收監督體制機制優化至關重要。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財稅改革持續深化,對加強財政稅收監督、維護公共財政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為創新財稅監管模式、提升監管效能帶來新的機遇。文章立足于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財稅監管體制不適應、質效不高等突出問題,系統探討優化完善的思路舉措,以期為強化財政稅收監督、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參考。
新形勢下財政稅收監督體制優化的意義
優化財政稅收監督體制是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客觀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財政稅收監督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國家治理效能的發揮。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改革縱深推進,財政稅收運行機制日益復雜,風險隱患加大,亟需與之相適應的現代化監督體制作為保障。優化財政稅收監督體制有利于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防范化解財政金融風險,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切實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優化財政稅收監督體制是維護公共財政安全的必然選擇 公共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加強財政稅收監督,是維護國家財政經濟安全的治本之策。當前,財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財政平衡壓力加大,同時“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激發,維護公平稅收環境、遏制逃避稅問題的難度也在增大。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必須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進一步健全財政稅收監督體制,完善監管制度和方法,強化稅收治理能力,筑牢維護公共財政安全的防火墻,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新形勢下財政稅收監督面臨的主要問題
財政稅收監管職責交叉重疊,條塊分割問題嚴重 在現行財政稅收監管體制下,財政、稅務、審計等多個部門在職責上存在交叉重疊,缺乏統一協調和有效銜接。一些領域重復監管,而另一些領域則出現監管盲區。這種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狀況,導致監管主體職能錯位,既造成了監管資源浪費,也影響了監管效能的有效發揮。職責不清、邊界模糊的問題亟待從體制機制層面理順和破解,實現監管職責邊界清晰、高效協同。
財政稅收監管信息化基礎薄弱,數字化轉型步伐緩慢 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廣泛應用,為財政稅收監管變革帶來新的機遇。然而,許多地區財政稅收監管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偏低,信息系統建設滯后,數據歸集、整合、分析、應用能力不足。數據孤島問題突出,不同部門間數據壁壘森嚴,數據共享機制尚未有效建立。信息化基礎薄弱制約了監管模式創新和效能提升,財政稅收監管領域數字化轉型的步伐亟須加快。
財政稅收監管方式較為粗放,精細化管理水平不高" 傳統的財政稅收監管主要采取“一刀切”的事后檢查方式,難以適應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和多變的納稅人行為。監管方式較為粗放,缺乏對納稅人的分類分級管理和差異化監控。對新業態、新模式下的稅收風險點研判不足,對逃稅、騙稅等問題的發現和遏制能力有限。監管方式手段亟需創新,加快向精細化、智能化、專業化轉變,實現監管重心前移,提高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財政稅收監管隊伍專業能力不強,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財政稅收監管工作政策性、專業性強,監管對象和內容復雜多樣,對監管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財政稅收監管隊伍總體專業化水平不高,知識結構老化,對稅制改革、信息技術、風險管理等新知識掌握不足。教育培訓針對性不強,實踐歷練機會較少,專業能力提升緩慢。建設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財政稅收監管隊伍,提升監管的專業化、現代化水平,是優化財政稅收監督體制的重要基礎。
優化財政稅收監督體制的對策建議
厘清職責邊界,建立健全財政稅收監管協調機制 理順財政稅收監管體制,需要在全面摸清監管事權基礎上,科學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和稅務以及相關監管部門的職能邊界。按照“管行業必須管稅收”的原則,建立稅收監管職責清單,明確各部門監管權責,防止多頭監管和監管真空。同時,建立健全部門間溝通協調機制,強化監管聯動。比如,建立財政稅收監管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制定監管信息共享標準,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定期通報重大稅收風險信息,開展聯合監管行動,實現情報共享、措施共識、行動共振。此外,創新地方稅收共治模式,鼓勵地方各監管部門結合實際開展多樣化的協同監管探索。通過多措并舉理順監管體制,打破信息壁壘,實現優勢互補,才能建立權責統一、協同高效的財稅監管格局,形成監管合力,提升監管效能。
加快推進財政稅收監管信息化建設,強化大數據應用 財政稅收監管信息化是提升監管效能的關鍵支撐。要加大財政稅收信息化建設投入,以國家電子稅務總體方案為指引,加快建設集數據采集、管理、分析、應用于一體的智慧財稅監管信息化體系。統籌推進稅收大數據、云平臺、“金稅四期”等重大工程,深化數據共享交換和業務協同,打通部門間信息孤島。聚焦數字化管理和精細化服務,強化數據資產管理,豐富電子稅務服務功能,積極運用區塊鏈、人工智能、視頻識別等先進技術,建立健全稅收數據模型,實現數據質量全流程管控,推進數據資源的關聯融合和深度開發利用,賦能財稅監管和服務。要以數據為驅動,創新大數據精準監管模式,深入開展數據比對、異常識別、風險畫像等應用,精準鎖定稅收違法違規風險點,為精準監管、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通過持續深化財稅領域數字化改革,構建數字稅務新格局,必將有力提升依法治稅和科學管稅水平。
創新財政稅收監管方式方法,提升監管精準化水平 傳統的財政稅收監管方式較為粗放,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的快速變革。要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創新監管理念,優化監管方式,提升監管的精細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分類分級監管制度,根據納稅人信用狀況和風險特征,實施差異化管理和精細化服務,將監管資源向信用較低、風險較高的領域傾斜,最大限度降低征納成本。要強化大數據思維,整合各方數據資源,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稅收風險特征指標體系,建立多維度、動態化的風險識別模型和智能預警系統,及時發現稅收違法違規行為,提高稅收執法的針對性和時效性。聚焦重點稅源、重點領域、重點環節,開展精準有效的稅收專項治理,嚴厲打擊偷稅騙稅。全面推行“互聯網+監管”,創新非現場監管模式,利用電子稅務局、網上辦稅服務廳等平臺,對納稅人開展線上監控、預警和稅收風險提示,最大限度實現監管全覆蓋。通過持續深化監管方式創新,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和信息化手段,著力構建全過程、多維度、精細化的新型監管格局。
加強財政稅收監管隊伍專業化建設,提高監管能力 財政稅收監管工作的開展,離不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監管隊伍。要把隊伍建設擺在優化財稅監管體制的重要位置,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著眼提升監管人員專業能力,創新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健全教育培養體系,加強實踐鍛煉,促進知識更新,為監管工作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要制定財政稅收監管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注重專業背景和監管經驗,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探索與高校聯合培養、社會招聘等方式,加大復合型監管人才引進力度。定期開展全員業務輪訓,常態化開展稅收征管、風險應對、財務稽核、數據分析等實務培訓,提升隊伍整體專業化水平。鼓勵監管干部在職研修,支持參加財稅專業學歷教育。同時,優化干部交流制度,合理設置交流周期,讓監管人員在多崗位鍛煉中拓寬視野、提升能力。加強教育引導,強化紀律約束,堅決防止“燈下黑”。建立健全績效考核和容錯糾錯機制,完善職級晉升制度,暢通職業發展通道,充分調動隊伍積極性。通過持之以恒強基固本,促進監管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為財稅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面向未來,優化財政稅收監督體制是一項系統工程,相關部門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現代財稅體系建設步伐;著眼大局,系統施策,突出重點,在理順職責、創新機制、強化科技賦能、提升隊伍素質等方面持續用力,加快構建職責清晰、分工合理、協調有序、運行高效的財稅監管新格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制度建設,完善法治保障,為健全規范、公平透明的財稅監督體系提供堅實支撐;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敢于破除制約財稅監管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創新時代財政稅收監督工作新局面,為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貴州省質安交通工程監控檢測中心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