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中世紀的怪物,多帶有宗教背景,象征著貪婪和欲望的怪獸,實則是人性的彎曲倒影。在中世紀繪本中,奇幻生物紛紛登場,礦物顏料甚至動物糞便等綜合材料的使用,讓怪物變得繽紛炫目。身體器官的組合拼接,生活經驗之外的怪誕,又有莫名的童趣。
奇幻生物——在人們頭腦觀念中生殖的怪胎,遠在世界的角落,與此岸世界相互分隔。比如獅鷲格里芬(Griffin),源自古巴比倫神話,在希臘神話中,獅鷲為眾神之神宙斯、太陽神阿波羅以及復仇女神涅墨西斯拉車。獅鷲有著鷹頭獅身的怪異造型,并且生有雙翅,兩前足是鷹爪,兩后足是獅爪,鷹和獅子的拼接雜糅,羽翼和皮毛之間的銜接,像惡作劇一樣粗暴而又簡單。因為獅子和鷹分別代表大地和天空的最強戰力,那么獅和鷹的組合則是無敵的強大存在。據說獅鷲的體長三米,雙翼展開有八米,能在萬米高空中飛翔,也能在大地上奔跑,象征著力量、威嚴和智慧。獅鷲也經由北方草原部族傳到中原,與中國本土的龍、虎等相結合,在漢代時形成了新的翼獸“天祿”和“辟邪”,并一直風靡至唐代。
獅鷲以獨角獸為食,獨角獸則是另一種奇幻生物,它的身形像馬,大小也和馬差不多,前額有一只獨角,具有辟邪的功效,能解百毒。捕捉獨角獸的方法也很奇特,要找一個貞潔少女,獨角獸容易被少女的氣味吸引,從森林深處來到少女面前,并伏在少女膝上沉沉睡去,這時埋伏已久的獵人就會沖上前來捕殺獨角獸。獨角獸的角在歐洲某些國家還被當作國王的權杖,而這種權杖實際是海里的“一角鯨”的牙齒,意外成了獨角獸存在的證據。

海怪利維坦(Leviathan)是一頭大海蛇,或者說是鯨的變形,其字面意思為“裂縫”,或言其露出海面時撕裂海面之狀,或謂其撞裂船艦之狀。利維坦能吞沒大船,使海上的航行充滿危機。于是,在中世紀的航海地圖上,凡是未知的海域,總要描繪一條張牙舞爪的利維坦,象征著“此路不通”。利維坦是象征邪惡的一種海怪,通常被描述為鯨魚、海豚或鱷魚的形狀。《約伯記》中描述的利維坦實際上就是一條巨鱷,擁有堅硬的鱗甲、鋒利的牙齒,能把船只攔腰咬斷,口鼻噴火,可使帆和桅桿瞬間燃起熊熊大火,它腹下還有尖刺,往來時用尖刺鉤掛,也足以摧毀一切。它性格冷酷無情,暴戾好殺,整日在海中尋找獵物。因此,利維坦歷來是惡魔的代名詞。
奇幻生物是對日常經驗的冒犯,它們時時提醒人們,世界如此廣闊,未知事物如此之多,要從日常當中超脫出來,身在泥淖之中,也不忘抬頭仰望天空,一個人的智慧,不必為周遭的塵埃所困。
久負盛名的奇幻生物,當屬美人魚塞壬,在奇幻生物當中,塞壬算得上是古老的族群,她來自希臘神話,生物學家堅持認為美人魚只是儒艮產生的幻覺,而在早期的彩繪手抄本中,塞壬是半人半魚的形象,上半身是美女,下半身是魚的尾巴,她從波浪中出現,遠航的水手受到誘惑,成為塞壬的腹中美餐。她一身兼具誘惑、虛榮、欺騙、美麗、殘忍和絕望等多重象征意蘊。在《荷馬史詩》中,英雄奧德賽率領船隊經過塞壬出沒的墨西拿海峽,命令水手們用蠟封住耳朵,并將自己用繩索捆在桅桿上,才安然躲過了一劫。除了智慧超人的奧德賽之外,擅長彈豎琴的俄耳甫斯也曾順利通過墨西拿海峽,他用豎琴的聲音克制住了塞壬的歌聲。塞壬的歌聲接近于天籟,成為希臘神話中重要的意象,喻指美妙而又危險的事物,也用來借指超凡絕倫的藝術才能。后來,丹麥作家安徒生以塞壬為原型的童話《海的女兒》寫到了追求愛情的美人魚,在《海的女兒》中,美人魚已不再是吃人的海妖,而變成了美麗善良的“海的女兒”,為了變成人形獲得雙腿,把歌喉送給了女巫,于是變成了啞巴,這個失去了歌喉的塞壬,為了追求幸福無怨無悔,甚至不惜變為泡沫,安徒生的故事使美人魚博得了人們的同情和喜愛,古老兇險的塞壬故事也終于有了一抹亮色。



西方的龍也是來自神話中的兇獸,與中國的龍大相徑庭。西方的龍是有腳的大蛇,身上還有蝙蝠般的皮狀翅膀,能夠飛天入地,它的尾巴力大無窮,能置人死地,它的嘴里能噴出火焰,將一切化為灰燼。傳奇英雄圣喬治曾經殺死一條惡龍,后世傳誦他的美名,英雄與惡龍結伴出現在手繪本上,互為鏡像,這是英雄所面臨的困境,惡龍始終與他相伴。正如尼采所言:“與惡龍纏斗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在遙遠的北歐,又有令人聞風喪膽的挪威海怪克拉肯(Kraken),據說它經常出沒在挪威和冰島一帶的海域。近代生物分類學奠基人卡爾·林奈在其巨著《自然系統》中把克拉肯列為頭足綱,即巨型章魚。丹麥現實主義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埃里克·彭托皮丹在《挪威自然歷史》中形容克拉肯就像一個浮動的島嶼,對于水手來說,危險不單單是怪物本身,危險更在于怪物突然下潛時造成的大漩渦,可使船只頃刻間被吸進海底。如果它的觸角纏繞住了戰艦,立刻就會把戰艦拖進海底。根據彭托皮丹的描述,挪威漁夫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在海怪出沒的水域捕魚,因為這樣漁獲量會很大。如果一個漁夫捕魚非常多,他們往往會互相打趣:“你一定是在海怪的上方捕魚。”

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中的大章魚巢穴的描寫,就是以挪威海怪克拉肯的傳說為原型的。這種巨型章魚的實體確實存在,即大王烏賊。大王烏賊足以與抹香鯨相戰,而且戰斗力毫不遜色。大王烏賊可以用觸手纏繞抹香鯨,使抹香鯨窒息而死。在不少目擊者的描述中,克拉肯又被描述為碩大無比的海蛇,顯然是對章魚觸手的錯覺,殊不知在這些揮舞著的觸手之下,正有一頭龐然大物引而不發,它在動蕩不止的海面之下虎視眈眈。
據說有探險家遠到殊方異域,看到了傳說中的動物,這成為值得夸耀的資本,后來卻被證明是謊言,這讓奇幻生物的真實性愈發撲朔迷離。由德國醫生哈特曼·舍得爾編撰的《紐倫堡編年史》于1493年在德國紐倫堡出版,其中有一系列的怪物圖像,尤為引人注目,這組怪物出現在一幅世界地圖的邊注,它們有的來自希臘神話,有的來自旅行者的筆記,是對東方以及非洲等遙遠國度的想象。《紐倫堡編年史》中出現的奇形怪狀的人,有傘足人、鶴嘴人、半人馬、狗頭人、無頭人等,可以和中國的古書《山海經》比照研究,古老的民族總是不自覺地將遙遠的地方想象為異形畸人的國度,充滿了古老的恐懼和敵意。
對奇幻生物的求證,曾經是人類探尋外部世界的動力,后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世界驟然縮小,人類足跡遍布地球的角落,傳說中的生物最終沒能出現。或許正是因為它們對平庸生活的超越,吸引我們上天入地,逃離生活場域,去往未知之鄉,這才是探索世界的秘鑰。
(責編: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