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以秋天諺語作為研究對象,聚焦五個關鍵主題,即與秋風、秋雨、秋天飲食、秋天喻人以及秋收相關的諺語進行翻譯探析。通過具體實例,探討在韓國語中有關秋天的諺語應如何翻譯,以及如何運用翻譯技巧來有效傳遞其內涵。通過這一研究,期望能夠更好地理解并掌握韓國語中有關秋天諺語的翻譯策略和技巧,從而促進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關 鍵 詞] 韓國語;秋天諺語;翻譯策略;翻譯技巧;跨文化交流
秋天作為一年中的關鍵時刻,孕育了無數關于其特質的諺語。諺語在語言中充當著精華的角色,簡潔而意味深長。季節諺語從字面意義上理解,指“以氣象、時令等自然諺語為主,傳遞季節相關的生產生活經驗,而作為隱喻時可理解為用季節景象比喻人生哲理”(張藝,2019)。例如,“一場秋雨一場寒”直觀描述了秋季氣溫逐降的特點,提醒人們隨著每場秋雨的降臨,必須增添衣物以保持溫暖。而“金風送爽,丹桂飄香”則繪聲繪色地描繪了秋天的美景和宜人氣候,其中“金風”指秋天的涼爽微風,“丹桂”則指此時盛開的桂花,整句諺語流露出人們對秋天的熱愛。此外,諸如“秋后算賬”“秋風掃落葉”“春華秋實”等諺語也豐富了我們的語言庫。
諺語作為千年文化傳承的載體,記錄了先輩的經驗和智慧,具有深遠的時代價值。因此,本研究選擇以秋天諺語為研究對象,依據常見的諺語翻譯策略,通過實例分析,探討如何翻譯韓國語中有關秋天的諺語。通過對這些秋天諺語的分析研究,我們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韓國語中對秋天自然特性的描述,傳達相關的生活經驗,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深邃人生哲理。這不僅可以促進中韓兩國諺語的傳播和接納,也可以為相關領域或研究提供寶貴的翻譯資料和學習資源。
一、韓國語中有關秋天諺語的特點
姜芳(2016)曾指出韓國諺語不僅體現了諺語共有的普遍特征,還獨具韓國語言的特色。其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語言精練、形式簡明;(2)表達生動、風趣幽默;(3)含義深刻、耐人尋味;(4)具有很強的民族特色,富含鄉土氣息和時代印記。基于以上觀點,韓國語中關于秋天諺語的特點可總結為語言的優美性、表達的獨特性和文化內涵的豐富性。
一是語言的優美性。(1)音韻和諧:韓國語中關于秋天的諺語追求音韻的和諧,通過押韻和對仗等技巧增強語言的美感。(2)形象生動:這些諺語在表達上追求形象的生動性,通過具體的物體或景象構建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便于理解和記憶。
二是表達的獨特性。(1)使用明喻:在韓國語中,秋天諺語經常使用明喻,直接將某個事物或某種現象與秋天聯系起來,形成生動的比喻。(2)語感流暢:關于秋天的諺語在表達上注重語句的工整和韻律,使得諺語易于傳誦。(3)情境描繪:秋天諺語往往通過描繪具體的秋天景象或情境來傳遞深層的生活智慧或哲理。
三是文化內涵的豐富性。(1)反映農耕文化:秋天諺語體現了韓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特點,如對豐收的描述和對季節變化的觀察。(2)體現生活哲學:秋天諺語常常蘊含深刻的生活哲學,如對時間的認識和對困難的看法等。(3)傳承社會經驗:秋天諺語傳遞了韓國人民世代積累的社會經驗和道德觀念,不僅描述了秋天的自然現象,也教導人們要有預見性和準備的重要性。
二、韓國語諺語的翻譯技巧
在翻譯韓國語諺語時,應該盡量保持其原有的民族特色和修辭手法,以保留諺語的原汁原味。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進行適當的“本土化”也是必要的,以便更好地適應目標語言的文化背景和表達習慣。因此,在翻譯韓國語諺語時需要一定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以達到既忠實原文又符合目標語言風格的效果。以下是韓國語諺語翻譯中常見的五種譯法。
一是直譯法。這是翻譯韓國語諺語時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在不違反目標語言規則和習慣的前提下,能夠直接傳遞原文的意思和形式。當原文的語言表達與目標語言相似時,采用這種方法特別合適。直譯不僅能忠實于原文,還能保留和展現韓國的文化特色和語言風格。
二是意譯法。這是翻譯韓國語諺語時的一種重要方法。它側重于在不改變原文意義的前提下,對原文的形式進行適當的調整,以符合目標語言的習ubF/WVqjRkrLHnLbBgMzb6V5kcv5Nik0Jo8CRzD+Awc=慣和規則。當直譯可能導致讀者理解困難時,采用意譯法可以更好地傳達原文的含義。
三是直譯與意譯結合法。這種方法是直譯和意譯相結合,這樣既能保留原文的形象比喻,又能傳達出諺語的深層含義。
四是同義諺語套用法,也可以說是等值譯法。在翻譯過程中,有時會套用目標語言中的同義諺語,以便更貼近目標語言文化。
五是增補詞語以點明含義法,也可以說是添詞譯法。為了幫助讀者理解,翻譯時往往會增補一些詞語來明確諺語的含義,使讀者更容易理解諺語所表達的意義。
三、韓國語中有關秋天諺語的舉例分析
在中韓兩國語言的翻譯中,諺語翻譯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研究精選了韓國國立國語院《標準大辭典》①中的諺語作為研究樣本進行篩選。通過詳盡的搜尋,共查找出30余條與秋天有關的諺語。本文將圍繞五個核心方面進行翻譯分析,包括與秋風相關的諺語、與秋雨相關的諺語、與秋天飲食相關的諺語、與秋天喻人相關的諺語、與秋收相關的諺語。具體如下:
(一)與秋風相關的諺語
在表1中,①采用了意譯法,若直譯則表述為“秋風是小伙兒風,春風是姑娘風”。然而,此種譯法顯得語句拗口、邏輯欠妥。因此,將“是”字替換為“似”,使譯文更為貼切。此外,“小伙兒風、姑娘風”在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表達方式,因此,需將“風”字去除,最后譯為“秋風似小伙兒, 春風似姑娘”來表達在秋天男人容易動心,而在春天女人容易動心。②采用了直譯法,將“羽毛”直接轉化為目標語言,借助羽毛輕盈的特性以及秋風的力量,巧妙地傳達出其脆弱的寓意。③則采用了等值譯法,若生硬地直譯為“秋風中的莊稼吐露著舌頭”,便顯得晦澀難懂。因為在漢語中沒有把莊稼比喻為伸舌頭的表達方式。實際上,“伸舌頭”所隱含的意思是“莊稼長得高”,而高聳的莊稼往往意味著它們更快成熟。為此,一個貼切的漢語對等表達是“秋風吹起揚黃波”,形象地描繪了秋風吹拂下莊稼迅速生長、成熟的景象。
(二)與秋雨相關的諺語
在表2中,①采用了添詞譯法,倘若機械地直譯則為“秋雨是年糕雨”,這種比喻會使人誤解為只是形容雨的形態。然而,其深層含義在于:盡管秋雨阻礙了田間勞作,卻因家中糧食充裕,人們可以烹制佳肴,享受豐收的幸福與勞動帶來的富足感。②③均采用了直譯法,而且寓意相同,從字面意思可理解雨滴落在岳父或公公的胡須或下巴上,這表示只是一瞬間,形容雨很快就會停,更是一種瞬間的擔憂即將煙消云散的象征。這種表達方式,既保留了原始的自然景象,又賦予其深刻的哲理含義。
(三)與秋天飲食相關的諺語
結合法
在表3中,①采用了直譯法,將“秋天的生菜要鎖門吃”這句諺語轉化為一幅生動的畫面:在秋季,人們對待生菜如同對待珍寶,必須小心翼翼地鎖在家中獨自享用,以此來夸張地表達秋天生菜味道之鮮美,需要私密地享受。②采用了添詞法,將秋天里的糧飯與春糧放在同一價值尺度上衡量,從而說明在秋天輕易不吃的糧飯,到了春天竟然變成了無價之寶,凸顯了糧食的珍貴和季節變換對物資價值的影響,提醒人們要時刻記住節約節儉。③采用了直譯與意譯結合法,夸張地描述了牛腳印里所積之水也能飲用,以此凸顯秋季水質的清澈純凈。這一細節不僅放大了秋季水質的純凈無瑕,更在人們心中激起了對大自然清澈泉水的向往和贊嘆。
(四)與秋天喻人相關的諺語
在表4中,①采用了直譯與意譯結合法,若直譯則表述為“秋熱和老人的健康”,“秋熱”與“老人的健康”這一表面看似毫無關聯的表述,實際上是將老人的健康狀態比作秋日的余熱,形象地描繪了老年人生命力的脆弱和無常,如同那即將消逝的秋日暖陽,暗示了生命晚期所伴隨的力量衰退,無法維系長久的生命。②采用了直譯法,描述在這個收獲的季節里,農田中的勞作顯得格外的繁重與艱辛,以此告誡那些心存僥幸、企圖逃避勞動的人們不要偷懶,只有勤勤懇懇勞作,才能獲得豐碩的果實。③也采用了直譯法,哪怕是在這樣一個收獲豐富的季節里,為了獲得更多的施舍,和尚們也在忙碌地奔走,永不停歇地在四面八方搜尋著,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果實。
(五)與秋收有關的諺語
在表5中,①采用了直譯與意譯結合法,該諺語巧妙地將“指甲”和“腳趾甲”用作夸張且生動的比喻,以形容秋天時人們食欲的激增,仿佛連身體的每個部分都渴望攝取食物。②采用了添詞法,若直譯為“秋天扛著的火棍毛手毛腳”,把“火棍”描述成“毛手毛腳”的話,會誤解其表達的含義,因此將其譯為“秋天扛著的火棍猶如孫悟空手中的如意金箍棒”,更能突出其兩個主要含義。首先,表達了秋收時節農民們忙碌的場景;其次,將火棍比喻成金箍棒,表示其用處較多,也可以用作錘子等。③采用了直譯的方法,以“太后的兒媳”來凸顯身份的尊貴,以此表達即便是身份極為顯赫的人物,在豐收的時節也不得不親自出馬,協助農事。這進一步強化了秋天豐收時勞動的普遍性和必要性,即使是最尊貴的身份亦不能免俗,突出了秋天豐收時節全民皆勞的盛況。
四、小結及意義
諺語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體現。諺語反映的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文化價值觀的體現,其不僅反映著一定的文化背景,也反映著一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異,是一個國家精神智慧的寶貴遺產。因此,對具體諺語,尤其是關于秋天的諺語進行翻譯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韓國語中,關于秋天的諺語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豐富的文化內涵及多樣化的翻譯方法而顯得尤為重要。這些諺語不僅是韓國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習和理解韓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對這些諺語進行翻譯分析,不僅超越了單純的文字轉換,更促進了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連接與融合。這有助于深入理解韓國人民的思維模式和生活哲學,從而促進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參考文獻:
[1]姜芳.韓語諺語翻譯的幾大技巧[J].才智,2016(30):195.
[2] 張藝.基于認知語義分析的漢語季節諺語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4):96-100.
[3]呂妤.淺談韓語諺語翻譯的四個小技巧[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2):128.
[4]黃丙剛,楊勇,何高大.論韓語俗語特征及其韓漢翻譯策略[J].民族翻譯,2017(2):70-75.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