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化,民俗文化的光華再次被發掘,很多社會領域紛紛運用民俗元素,以期達到發展的新高度。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領域,民俗文化的融入已成為一種新趨勢,不僅增添了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更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播與認知。從不同的側面展開分析,探討中國現當代文學如何巧妙地將民俗文化融入其中,讓讀者能夠深入感受到民俗文化在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獨特價值。
[關 鍵 詞] 民俗文化;中國現當代文學;《白鹿原》;《紅高粱》;《四世同堂》
社會文化水平的整體提升,使公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變得更加迫切,這也帶動了人們對民俗文化在現當代文學中地位與作用的再認識。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逐漸在文學作品中得到體現,吸引了廣泛的注意力和興趣。學術界對此也做出了積極響應,通過深化研究,強化民俗文化在文化傳承中的角色。本文探討了民俗文化在現當代文學中的多種表現形式及深遠影響,包括禮儀、人物描繪、地域文化及古典傳統等,目的是表明民俗文化對于豐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不可或缺性,并給出了促進民俗文化與現當代文學結合的幾點建議,以期達成文學作品更深層次文化價值的提升。
一、民俗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概述
(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源于民眾生活,涵蓋了從服飾到建筑、從習俗到節日慶典的豐富文化內容。其主要特點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民眾集體創作的結果,不是個別人的智慧結晶;二是具備獨特的規律性與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三是這些文化現象能夠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而延續,對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1]。在日常生活方面,民俗文化對人們的言語、行為和心態也有著規范效應,從而形成了規范性的生活習慣。
(二)現當代文學
我國的現當代文學涵蓋了從1915年開始至整個20世紀的文學創作[2]。現代文學從1915年持續至1949年,隨后步入當代文學的階段。現當代文學發展以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為起點,新文化運動影響了整整一代知識分子。20世紀20年代魯迅等人的作品在文壇上崛起,30年代則是茅盾等大家之作把現當代文學推向高潮。1949年,標志著現代文學的結束與當代文學的開始。后者可細分為五個階段,展現了從社會主義初期到新世紀文學的演變。改革開放后,文學界逐步開始新時期的探索,20世紀90年代,文學走向成熟,融合了西方文學精髓與本土文化傳統。進入21世紀,文學的創作方式與作家角色因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發生巨變,網絡文學成為新現象。
二、民俗文化在現當代文學中傳承的價值
(一)為現當代文學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我國現當代文學在汲取了民俗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呈現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內涵,這些文化財富,包括但不限于禮儀傳統、人物構建、場景描繪等,為文學世界增添了無限色彩[3]。民俗文化緊貼民眾生活,既真實反映了社會生活面貌,又為文學探索提供了價值導向。文學創作者能夠更深刻地把握時代脈搏,創作出更貼近人民、更有時代感的作品。民俗文化如同沃土滋養著我國現當代文學的繁茂,助力文學淘汰掉那些不合時宜的元素,助力社會文化的優雅轉身,并提高全民的文化修養。民俗文化使文學作品能夠更加貼近時代生活,使其藝術魅力更加深入人心,加固了文學在民眾心中的地位,激發了大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共同營造和諧而美麗的國家文化景觀。
(二)促進民俗文化的進一步傳承
現當代文學創作在展現民俗文化方面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趨勢,不僅助力了民俗文化的保存和傳播,也使這些文化在當代文學中更加璀璨[4]。作家巧妙地把傳統文化和現代語境結合,打造出既符合時代脈搏又充滿民族特色的作品。作品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文化的厚重,加深了對文學的理解和鐘愛。觀察當代中國文學作品,不難發現民俗文化的影響正引領著文化交織的新潮流,賦予民俗文化以新的存在意義,也對資源進行了合理配置,助力文化結構及布局的優化。專注研究民俗文化,提高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深度,文學作品因此得到了更深刻的思想支撐。讀者品讀這些文學作品時,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創新精神得以體現,為文學創作開辟了新的方向,促進了文化間的相互借鑒與不斷發展,增強了文化的整體實力,也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使現當代文學的多樣性格外鮮明。
(三)推動當前國家文化多樣性發展
我國現當代文學中巧妙地嵌入民俗文化精華,可以增加作品的內涵深度,還能有效促進國家文化的多樣性發展,保障中華文化長遠流傳[5]。民俗文化在現當代文學領域的運用,不是簡單的元素堆砌,而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融合,它讓文學作品在保持現代性的同時,不失傳統文化的根基。民俗文化的融入,使得文學作品在精神內核上更加厚重,也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找到了新的途徑。跨界的文化互動不僅拓寬了文學創作的視野,還為民俗文化的傳播注入了新動力。民俗文化不再是被動的存在,而是與現當代文學共同成長、相互促進,共同構建起民族文化的強大基礎與支撐。現當代文學已把民俗文化作為重要的靈感源泉。民俗文化以飽滿的內涵和貼近生活的特性,豐富了文學的視角和材料,除了作為文學表達邊界的延伸,更是作家發掘和繼承國家文化遺產的助力,有助于提升文化修養與創作水準。融入民間文化,文學創作者能夠突破時間限制,把傳統文化的精髓傳遞給新一代,從而提升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和厚重感。
三、民俗文化在現當代文學中的重要體現
(一)禮儀文化在現當代文學中的體現
禮義傳統在我國具有深厚的根基,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融,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當代文學敘事中,禮制文化的影子隨處可見。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便是對此的生動展現,其中對白家長子、長女誕生禮和滿月酒的詳細刻畫,重現了那個時代對孩子誕生的慶祝場景,更顯露出對禮制文化的敬重態度。《白鹿原》這部小說對死亡儀式的描寫極為考究,體現了作者對喪葬禮儀的深入理解。書中對各個社會層面人物葬禮的描繪,巧妙地映射了禮儀文化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重要性。上述敘述手法不僅促進了對傳統禮節的傳承,而且激勵了新一代對民俗禮儀的尊重與繼承。
(二)鄉土風情在現當代文學中的體現
描繪民俗文化常見于對具體鄉土風情的深度刻畫與演化過程的敘述,這樣的創作手法不但助力了民俗文化的傳承,也極大地拓展了讀者對于文化的理解與認識。以莫言的《紅高粱》為例,書中對山東高密“女兒紅”酒的描述不僅細膩展現了釀造技術,而且反映了當地居民對酒文化的敬重和喜愛,充分展示了當地民俗風情的獨特性,激發了人們對山東民俗文化的興趣,同時也深入挖掘了酒文化所蘊含的深層次意義。作者對余占鰲的豪飲姿態進行了細膩的描繪,反映出山東地區民眾在戰爭中的勇敢與無私精神。精神文明財富應被世代傳承,豪放與熱情的特質在當代文學中應得到充分體現。對于舊時婚嫁的風俗,作品也進行了詳盡的描寫,如新娘的紅花轎和紅蓋頭,以及隆重的迎娶儀式。但故事主人的婚姻軌跡并不順遂,反而充滿了悲愴。這警醒我們在面對婚姻時,應打破陳規,勇敢追尋真摯的情感,以保證個人的幸福不會被舊俗影響。
觀察現代現實主義作家的創作,不難發現民俗文化的深刻印記。賈平凹的筆下,民俗元素成為文學構建的核心,顯現了民族文化的獨特風貌,還透露出作者對藝術表達的不懈追求。賈平凹的散文透露出一種深刻的文化理解,避免了教條式的理論堆砌,也沒有進行膚淺的文化炫耀。相反,他以一種深情而細膩的方式,將文化的點點滴滴和民俗風情的生動景象展現在讀者面前,從而成功繪制了一幅既細膩又宏大的民俗文化畫卷。《關中論》中透露出當地都會風采與鄉土氣息,比如“喝西風、吃泡饃,唱秦腔”,還有關中民居“黃土版筑,墻咼檐寬”的特色。《商州三錄》則以精湛筆觸展現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畫面。對于黑龍口客棧的記敘,作者通過細膩筆法加深了人們的印象。文中敘述到了晚上,主人會讓旅客在熱炕上休息,女主人會拿來新被子更換。雖然她表示要去別的地方休息,但一旦房門關閉,主人和女主人都會上炕睡覺,只是以主人居中作為界限。動作“上炕和脫鞋”顯現了北方人的生活習慣,也向我們展示了當地獨特的生活風貌。
(三)人物形象在現當代文學中的體現
現當代文學領域把民俗文化融入人物形象的塑造已變得極為常見,不僅豐富了作品的內涵,也使之更貼近社會的真實面貌。以老舍的創作為例,《四世同堂》中對戰亂年代北平居民的生活進行了細膩的描繪,深入展現了不同社會地位人群的生活狀態。《茶館》通過對老北京風俗人情的翔實記錄,映射出社會的轉型與人們的生活變遷。故事告訴我們,面對生活的挑戰,應持續懷揣對美好的向往,并不斷前行。《紅高粱》對余占鰲形象的刻畫獨樹一幟,通過他的言談舉止,展現了山東高密地區的文化底蘊和民風民俗,讓余占鰲這一角色栩栩如生,也使讀者窺見當地人民的性格風貌。余占鰲身上所體現的是一種粗獷與優雅并蓄的文化特質,這種特質的展現使人們更容易忽視短處,而關注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部分,從而有助于豐富個人的文化內涵。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構建是敘事的核心,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非常注重對人物民俗屬性的描繪,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映射出不同歷史時期的面貌。民俗文化在推進故事情節、塑造角色個性、決定故事走向方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顯然,在民俗文化底蘊上孕育出的文學作品,無法擺脫當時的社會、時代及角色背景的影響。在魯迅的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成為表現辛亥革命時期社會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當時的中國正經歷著精神層面的迷惘與無序,革命理念尚未徹底摒棄封建迷信的殘留。《藥》中華老栓的信仰偏差象征著普遍的農民心態;《阿Q正傳》中阿Q的性格則呈現出封建思想對個體的深刻影響。借助這些角色的命運,魯迅成功地把民俗文化與人物描繪緊密結合,增強了故事的生動性,使讀者對當時的社會環境有了更為真切的感受和記憶。
(四)傳統文化在現當代文學中的體現
在現當代文學領域,民俗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合為文學作品帶來了新的生命力和深層次的藝術價值。以陳忠實的作品《白鹿原》為例,其巧妙地展現了儒家哲學在歷史社會中的根基作用,通過家族故事的鋪陳,傳遞了尊長愛幼、心系天下等民族精神。小說對于家族文化的描繪,成為儒家思想的一種具體體現。沈從文的作品對道家文化給予了特別的關注,通過對湘西地區文化的精雕細琢,構建了一幅天然與人文和諧共存的美好圖景,折射出道家文化中自然與人的共生理念。
(五)精神信仰在現當代文學中的體現
王魯彥以對凡人日常、社會階層和精神層面的深入刻畫而知名,他的作品沒有停留于敘述,而是更多地探討了信仰對心靈的沖擊。《鼠牙》展現了鼠神敬仰和婚俗的傳統,反映出這些習俗對人類精神的約束,同時挖掘了人性中的自私與偏見。他以輕松幽默引領讀者反思,為我國現當代文學貢獻了獨到的表現技巧。諸多作品里,王魯彥講述了人們舉辦祈雨慶典的情形,反映出他們對雨水的渴望和豐富的創造力。《菊英的出嫁》則透露出地域文化和主人公的不幸經歷。
陳忠實的《青海高原一株柳》展現了一棵柳樹在嚴酷的高原環境中堅韌生長的故事。該柳樹在逆境中毫不退縮,勇敢地挑戰生存的極限,最終鑄就了高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柳樹隱喻了在艱苦環境中的人民及特有生活方式,而“斗爭”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體現了民俗文化中的不屈不撓精神。文學創作深刻體現了民俗文化在我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滲透,激勵著讀者在實際行動中要勇于拼搏,并增進對民俗文化的理解。
四、民俗文化與現當代文學進一步融合的路徑
(一)注重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感悟
現當代文學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下展現出獨特的風采,那些與現代價值觀不相符的文化成分必須被淘汰。文學與民俗結合的過程,關注讀者的感受是關鍵。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創作者和讀者都受到國家規范的約束。我們應從現代視角出發,讓民俗文化與社會發展同步,進行精準調整,以提升文本的閱讀流暢性,滿足讀者的需求。
(二)深度挖掘民俗文化的內涵和意義
在探索現當代文學與民俗文化結合的道路上,創作者應深入探索民俗文化的精髓,并巧妙融入文學創作,以此激發文學藝術的創新活力。對于那些與社會發展背道而馳的民俗文化元素,創作者應積極剔除和轉化,使之化為文學創作的養料,有助于提升作品的文化價值,促進更多優秀文學作品的誕生。
(三)不斷提升作者自身的文學素養
在現當代文學創作方面,作家應不斷錘煉自身的文化修養,進而促進民俗精髓與現當代文學的有效交融,提升作品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這要求創作者親自探訪民俗文化的發源地,與當地民眾進行密切的溝通,以此充分領悟民俗文化的內涵,逐步提升個人的文學修養,為民俗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播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五、結束語
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對民俗文化的深刻體現,其不但使文學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更加多元化,而且對于保存和弘揚民族文化遺產產生了積極影響。文學創作與民俗文化的交融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推動著文化傳承與文學創新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王建青.民俗文化影響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分析[J].青年文學家,2020(29):24-25.
[2]劉志東.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表現方式分析[J]. 漢字文化,2020(19):18-19.
[3]杜希. 芻議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 [J]. 青年文學家,2020(14):39.
[4]萬佳. 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民俗學意識解析[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36(4):23-24.
[5]吳光德.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體現 [J]. 作家天地,2020(1):4,6.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