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龜茲文化有其獨有的特色和風格,既具有本土特征,又融合了外來文化(佛教文化),在文化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以佛教文化為代表的龜茲文化曾在中亞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經過東傳后對當時的中原文化也產生了較大影響。
[關 鍵 詞] 龜茲文化;龜茲石窟;中華文化;佛教文化;犍陀羅
一、龜茲文化概述
龜茲文化是在龜茲古國形成的具有其鮮明特色的一種復合型文化,其核心內容是佛教文化。班固的《漢書·西域傳》記載:“龜茲國,王治延城,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戶六千九百七十,口八萬一千三百一十七,勝兵二萬一千七十六人。大都尉丞、輔國侯、安國侯、擊胡侯、卻胡都尉、擊車師都尉、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左右力輔君各一人,東西南北部千長各二人,卻胡君三人,譯長四人。南與精絕、東南與且末、西南與酐彌、北與烏孫、西與姑墨接。能鑄冶,有鉛。東至都護治所烏壘城三百五十里?!雹儆纱丝芍?,龜茲在當時西域三十六國中屬于“大國”之列,人口眾多,行政組織較為完善,經濟發展較好。龜茲在歷代漢文史籍中還被稱為丘慈、丘茲、屈支、屈茨等,皆源于對龜茲語kutsi的不同譯法。
薛宗正、霍旭初在《龜茲歷史與佛教文化》一書中指出:“龜茲初本臣屬匈奴,漢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在位的龜茲王降賓率先降漢,遂成為最早降漢的西域諸國之一?!雹诠?世紀之際,龜茲便與中原王朝有了正式交往。龜茲古國地處現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包括庫車、新和、沙雅、拜城、溫宿、烏什、柯坪、阿瓦提和阿克蘇七縣二市,其東境還跨有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屬的輪臺縣。
作為一種復合型文化,龜茲文化是我國古代漢唐文化、西域文化與國外古印度文化、希臘羅馬文化、波斯文化、伊斯蘭文化融會貫通,并結合龜茲的人文特點而孕育的一種有著鮮明民族特征與地域特色的文化綜合體。其形成也與古佛教文化、佛教石窟壁畫、石窟題記、樂舞、戲曲、文物、詩詞等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是中華文明在形成和積淀中的一個重要標志,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
二、龜茲文化之“源”
龜茲文化有著復雜多樣的歷史源流。龜茲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當時中亞地區間商業運轉的中間站。龜茲文化中蘊含著犍陀羅③藝術元素、印度藝術元素、波斯藝術元素、北方草原藝術元素、中原藝術元素,最終在龜茲這片土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龜茲文化。
第一,犍陀羅藝術元素的融入。龜茲石窟作為龜茲文化的重要承載者,石窟中的佛傳圖、本生圖、交腳像、焰肩像、禪定像、化佛像等都包含著典型的犍陀羅藝術元素,無論是人物動態、畫面組織還是表現手法,皆體現出犍陀羅藝術風格。關于犍陀羅的中原史籍記載,較早的如《三輔黃圖》中講述了漢武帝賜董偃千涂國所獻玉晶的故事,其中千涂即為犍陀羅。④這說明漢朝時便與犍陀羅有了交往。除此以外,從文字來看,犍陀羅語與龜茲語非常接近。劉錫淦、陳良偉在《龜茲古國史》中指出:“龜茲居民的文字是借助印度西北地區的文字,有自己獨特的構詞法?!雹龠@說明犍陀羅與龜茲之間往來早、交往程度深。從佛教經典看,犍陀羅與龜茲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龜茲流行的佛教經典為“說一切有部”②,而犍陀羅是“說一切有部”早期傳化的重要地區。目前,從考古發現和現存龜茲石窟壁畫中發現了很多與犍陀羅相似的佛教文物,如攜帶式龕像、石雕龕像、佛傳浮雕等。這些龕像很可能就是龜茲石窟畫師最早的摹本,并且龜茲石窟壁畫所用青金石顏料的產地是古代阿富汗的巴達赫尚,這些都能夠說明犍陀羅與龜茲往來密切。文字、佛經及考古發現等都能夠證明龜茲文化中蘊含著犍陀羅藝術。
第二,印度藝術元素的融入。在龜茲文化中,核心內容即為佛教文化,印度藝術文化是基于印度本土信仰及傳統造像產生的藝術元素,區別于犍陀羅藝術。印度在中國古籍中最早出現在《史記·大宛列傳》中,將印度稱為“身毒”:“大夏民多,可百余萬。其都曰藍市城,有市販賈諸物。其東南有身毒國?!笙膰嗽唬骸豳Z人往市之身毒?!矶驹诖笙臇|南可數千里?!庇纱丝芍鳚h時便與印度有往來,包含經濟貿易?!逗鬂h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俗與月氏同,而卑濕暑熱。其國臨大水。乘象而戰。其人弱于月氏,修浮圖道,不殺伐,遂以成俗?!逼渲?,天竺相較于身毒而言,蘊含著對西天佛國的敬意和向往之情。后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言:“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庇纱?,印度之稱沿用至今。龜茲與印度的往來,始終是非常密切的。根據史料記載,其往來通道主要是經西北印度地區成行。在龜茲石窟壁畫中,存在大量的類似印度藝術創作風格的圖案,主要表現為對人體描繪時展現出的肉感,其中裸體女性形象以其豐滿的肉體、誘人的姿態區別于國內其他石窟壁畫。龜茲石窟中人物形象描繪的特征與印度本土藝術元素類似,而非龜茲民族本土固有的文化習俗。
第三,波斯藝術元素的融入。龜茲文化中的波斯藝術元素主要是隨著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融入的。龜茲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大量的商人帶著波斯的織錦、貨幣和器皿在龜茲匯聚,展現出繁華的商業活動。而這些在龜茲石窟壁畫中皆有描繪,再現了絲路貿易的繁榮和波斯奢華的物質生活,壁畫中的人物服飾、工藝器皿及裝飾紋樣,都蘊含著波斯藝術元素。龜茲石窟中世俗供養人(信徒)的形象,在體型和服飾上都體現出波斯的特征:頎長筆挺的長袍,大翻領在胸前翻開,腰間系有金屬腰帶,服飾上的裝飾品都是仿波斯的裝飾風格。軍服也是波斯樣式,克孜爾壁畫中手持長矛的人物,頭戴圓錐形頭盔,身穿鎧甲,手持長矛或者砍、刺兩用的長劍,還保持著波斯人的優雅氣質。③除此以外,更為明顯的便是壁畫人物獨特的站立姿勢:腳跟向內,腳尖向外,以芭蕾舞的姿勢腳尖點地叉開站立,且其腳部與人物體型不成比例,又尖又小。這種腳部特征和站立姿勢在波斯金銀幣及波斯銀盤圖案中皆存在,這足以說明龜茲文化中波斯藝術文化的融入。
第四,北方草原藝術元素的融入。由于龜茲古國獨特的地理位置,故而與北方草原民族自始至終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佛教傳入龜茲之前,當地主要體現為游牧文明的特征;佛教傳入之后,北方草原文化融入龜茲石窟中,這也使得龜茲石窟壁畫中充分體現著北方草原文化的信仰與習俗、游牧服飾以及特征鮮明的動物造型。如龜茲石窟壁畫中的角類動物形象,將原本印度文化中短小的鹿角呈現為與身體等長的大角,同時壁畫中的鹿做曲肢姿勢,這些都是北方草原藝術中常有的動物姿態。從信仰和習俗的角度來看,在龜茲壁畫中出現了壁畫人物拔發、劃臉劃胸的哀悼姿勢,無論是印度還是犍陀羅地區,都沒有這種哀悼姿勢的源頭。《隋書·突厥傳》中記載:“有死者,停尸帳中,家人親屬多殺牛馬而祭之,繞帳號呼,以刀劃面,血淚交下,七度而止。”從現存最早的漢文史料記載中可知,繼匈奴之后,氐羌、契胡、突厥、車師、粟特、鐵勒等游牧民族皆有此習俗。除此以外,從龜茲石窟中人物服飾特色來看,存在北方草原文化特色的左衽及窄袖袍、窄腿寬褲襠、尖頭長靴、腰系蹀躞帶的著裝,體現出游牧服飾的特征。
第五,中原藝術元素的融入。公元658年,唐朝將安西都護府遷入龜茲,統轄龜茲鎮、焉耆鎮、疏勒鎮、于闐鎮,史稱安西四鎮。由此,龜茲石窟呈現出典型的漢地風格,轉變為中原藝術樣式,出現了完全體現中原佛教藝術樣式的石窟。漢地風貌石窟的出現反映了唐王朝對龜茲有力的統治和漢文化的強大融合力。鄭炳林在其著作中強調中原藝術最主要是由敦煌傳入龜茲的。他認為敦煌是古代中國經營西域的基地,漢唐以來中央政府經營西域,都以敦煌為軍屯要塞,而且很多行軍路線也都是以敦煌為起點,同時中央政府派遣敦煌地區的官員帶軍出征西域地區。①敦煌與西域之間的密切往來使得兩地文化間的交融成為可能。按照佛教傳播的路徑,早期敦煌壁畫受印度和西域影響較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地區便是龜茲。隨著時代的變遷,唐代敦煌壁畫發展到鼎盛時期,逐漸反向影響龜茲壁畫風格,由此,龜茲石窟壁畫中呈現出盛唐氣象。安西都護府遷入龜茲,為漢地文化在龜茲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礎。中原藝術元素融入的一個突出表現在于:龜茲佛教經印度傳入的主要為小乘佛教,隨著中原佛教藝術的傳入以及僧眾之間的往來,大乘佛法及漢地石窟風格也傳入龜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庫木土拉石窟和阿艾石窟,是典型的“漢風窟”。
三、龜茲文化的影響
龜茲古國在西漢初期是西域三十六國中的一個大國,亦是一個著名的佛國,境內佛教文化異常繁盛。龜茲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開放的環境,使得東西方文化在這里匯集。以佛教文化為代表的龜茲文化曾經在中亞地區輝煌了一千多年的時間,不僅影響了該地區各國的歷史進程,還為古代中亞文明的發展帶來了曙光。伴隨西域佛教的東傳,龜茲文化逐步對中原文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第一,龜茲文化開創了中原地區石窟文化的先河,中原地區的石窟寺大多發源于龜茲石窟,并以西北地區的石窟寺為代表。同時,仿照龜茲石窟式樣,在漢地出現了大像窟和大型立佛。敦煌石窟在早期呈現出濃厚的西域佛教藝術特色,無論是色彩還是渲染方式,都帶有龜茲石窟風格。可以說,龜茲對于中華文化中佛教石窟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龜茲文化影響了古代中原地區人民的精神生活。其中,出生于龜茲的鳩摩羅什便是做出重大貢獻的人之一。鳩摩羅什的父親是天竺人,母親是龜茲王妹。鳩摩羅什七歲隨母親出家,跟隨龜茲的著名僧人學習佛教經典,其最大的成就在于譯經。鳩摩羅什與弟子在弘始三年至十一年期間(401—409),譯出《大品般若經》《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實論》等論。這些譯著的問世,對漢地佛教的興盛提供了重要支撐。
第三,龜茲文化豐富了古代中原文化的內容,從建筑形式到繪畫藝術再到樂舞方面,在一定范圍內都呈現出龜茲文化的印記。從建筑形式上看,龜茲石窟建筑中的中心方柱形支提窟被稱為“龜茲窟”,這種石窟風格是在印度支提窟的基礎上結合龜茲當地自然環境和社會特點形成的本土化風格。在敦煌也發現了這種風格的石窟,如莫高窟19號窟中的中心方柱形。同樣,在龜茲庫木土拉石窟中發現的“五連洞”形石窟建筑風格,天水麥積山石窟004號窟也是同類修建。從繪畫藝術的角度看,中原地區石窟壁畫的繪畫內容和風格與龜茲石窟壁畫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兩者之間呈現出繼承關系。從龜茲樂舞方面看,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龜茲“管弦伎樂,特善諸國”,高度概括了龜茲樂舞的繁盛,彰顯了龜茲樂舞聞名于世。宋人沈遼在詩歌中記載:“龜茲舞,龜茲舞,始自漢時入樂府。”揭示了龜茲舞自漢朝便已傳入中原,而且被收錄于樂府中,由此便可窺見其歷史地位。龜茲樂舞的東傳擴散,在更大范圍豐富和充實了中華文明寶庫。
第四,龜茲文化不僅在藝術和宗教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在語言文字方面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龜茲古國曾使用一種名為“龜茲文”的文字,這種文字源自印度的婆羅米文,后經過演變形成了獨特的書寫體系。龜茲文在龜茲地區廣泛使用,甚至影響到了周邊地區,如焉耆、高昌等地。龜茲文的使用,不僅促進了當地文化的繁榮,也為后世學者研究古代中亞語言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第五,在醫學領域,龜茲文化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龜茲地區曾是東西方醫學交流的重要樞紐,當地人民在吸收印度、波斯等地醫學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踐,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醫學體系。龜茲醫學在治療內外科疾病、藥物配制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對后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例如,龜茲醫學中關于草藥的使用和配伍,對中原地區的藥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六,在政治制度方面,龜茲古國也展現出了其獨特的智慧。龜茲實行的是一種以國王為中心的封建制度,國王之下設有各級官吏,負責管理國家的各個方面。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的穩定和繁榮。同時,龜茲還與周邊國家保持著密切的外交關系,通過聯姻、貿易等方式,增強了自身的影響力。龜茲的政治制度和外交策略,對后來的西域諸國乃至中原王朝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綜上所述,龜茲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不僅在藝術、宗教、語言文字、醫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對中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為古代中亞文明的發展帶來了曙光。龜茲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使其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單位:新疆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