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民歌這一充滿魅力的民間藝術形式,自古以來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瑰寶。它以其獨特的旋律和歌詞,承載著興化地區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每一首歌曲都仿佛是一個歷史故事的講述者,將過去的風土人情、悲歡離合傳遞給每一位聆聽者。興化民歌不僅僅是興化人民情感的表達方式,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1]。它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底蘊。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得興化民歌的傳承與推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對興化民歌進行深入研究,挖掘其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探索有效的傳承與推廣策略,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興化民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江蘇泰州興化民歌藝術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之前的林湖影山頭古人類時期。這些古人類在大約6600多年前就開始在這片土地上采集、漁獵、種植、制器,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勞動歡歌,享受并代表了遠古人類當時最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春祈秋報的祭祀活動和披荊斬棘的勞動實踐中,影山頭人孕育了原始音樂的藝術基因,這些基因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最終形成了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興化民歌,人們在勞作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唱出了最早的旋律[2]。在歷史的長河中,興化民歌以其獨特的魅力與生命力,歷經歲月的洗禮,不斷發展和演變,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這些民歌,不僅僅是興化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是他們情感世界的抒發,以及時代變遷的忠實見證者。細細品味興化民歌,從古老而激昂的“茅山號子”中能聽到遠古先民們在祭祀儀式上的吶喊,感受到他們對神明的敬畏與祈福之情。那種高亢而激越的旋律,似乎穿越了時空,將筆者帶入了那個充滿神秘與崇敬的時代。而到了“林湖栽秧號子”這樣的作品,又能領略到水鄉人民在勞作中的愉悅與辛勞。那悠揚動聽的曲調,仿佛在訴說著興化水鄉生活的恬靜與美好,同時也展現了水鄉人民勤勞、智慧的精神風貌[3]。
興化民歌以其獨特的興化方言為演唱基礎,這種方言不僅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更蘊含著豐富的民俗風情。在歌曲中,興化人民用樸素直白的詞句,表達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他們的歌詞往往意境深遠,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了一幅幅水鄉生活的生動畫卷。以《阿里圪上哉》為例,這首歌曲不僅唱出了水鄉人民辛勤勞作的場景,更傳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在歌曲的旋律中能夠感受到那種樸實無華的勞動情感,以及水鄉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
二、興化民歌的傳承現狀與挑戰
興化民歌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歷經數百年滄桑,依然傳唱不息。保護和傳承興化民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對興化民歌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其傳承現狀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傳承方式與實踐
傳承人制度是興化民歌傳承的重要途徑。興化地區涌現出了一批批優秀的民歌傳承人,他們不僅具備深厚的演唱技藝,更對興化民歌的歷史、文化內涵有著深入了解。這些傳承人在各自的領域里,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將興化民歌的精髓代代相傳。他們不僅在各類文化活動中展示興化民歌的魅力,還積極參與學校的非遺教育,將興化民歌的種子播撒在年輕一代的心中。文化活動也是興化民歌傳承的重要方式。近年來,興化地區舉辦了一系列以民歌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如民歌大賽、音樂節、非遺展覽等。這些活動不僅為興化民歌提供了展示的舞臺,更吸引了大量觀眾前來觀賞和參與。通過這些活動,興化民歌得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傳播,增強了其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認知度。此外,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發展,興化民歌的傳承也開始向數字化方向轉變。一些傳承人和文化機構嘗試將興化民歌錄制成音頻、視頻等形式,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傳播和推廣[4]。這種數字化的傳承方式不僅方便了觀眾隨時隨地欣賞興化民歌,也為興化民歌的傳承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手段。
(二)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盡管興化民歌的傳承方式多種多樣,但在實際傳承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問題。
1.人才流失是興化民歌傳承面臨的重要問題。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許多年輕人更愿意追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職業發展機會,對于傳統文化和藝術的關注度降低。這導致了興化民歌的傳承人才匱乏,傳承隊伍難以得到及時地補充和壯大。同時,一些有經驗的傳承人也因為年齡、生活壓力等原因而逐漸減少或退出傳承工作,使得興化民歌的傳承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
2.文化沖擊和融合也對興化民歌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背景下,外來文化不斷涌入興化地區,與本土文化產生交融和碰撞。這種文化沖擊使得一些年輕人對于興化民歌的興趣和認同感減弱,更愿意接受和追求外來的文化元素和娛樂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興化民歌在年輕一代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3.傳承方式的創新也是當前興化民歌傳承面臨的重要問題。雖然一些傳承人和文化機構在嘗試采用數字化等新的傳承方式,但整體上來看,興化民歌的傳承方式仍然相對傳統和單一。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興化民歌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難以吸引更多的觀眾和年輕一代的關注和參與。
三、興化民歌的推廣策略與實證研究
(一)推廣策略的制定與實施
為了有效地推廣興化民歌,需要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策略和措施。這些策略旨在提升興化民歌的知名度,擴大其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從而推動興化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1.加大興化民歌的宣傳力度。在推廣興化民歌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加大其宣傳力度,以提升其知名度和影響力。就具體的措施落實來看,要強調的內容包括:一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重。二是舉辦文化活動。三是制作宣傳資料。此外,還可以制作興化民歌的紀錄片或宣傳片,通過電視、網絡等渠道進行播放,讓更多人了解興化民歌的魅力。
2.重視興化民歌的教育普及工作。教育普及是推廣興化民歌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在學校和社區開展相關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興化民歌。就此對策的具體落實來看,需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開展講座和培訓班。邀請興化民歌的傳承人、專家學者等人士,在學校和社區開展興化民歌的講座和培訓班。通過講解興化民歌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教授興化民歌的演唱技巧和方法,培養更多的傳承人才。二是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體系。將興化民歌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體系,使其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在學校開設相關課程、組織興趣小組等方式,讓學生學習和了解興化民歌。同時,可以組織校園演出、比賽等活動,激勵學生對興化民歌的興趣和熱愛。三是舉辦比賽和評選活動。舉辦興化民歌的比賽和評選活動,激勵年輕一代對興化民歌的興趣和熱愛。通過設立獎項和獎金,吸引更多人參與比賽和評選。同時,可以邀請專業評委進行評審和指導,提高參賽者的演唱水平和藝術素養。
3.推動興化民歌與現代音樂的融合創新。為了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推動興化民歌與現代音樂的融合創新是必要的。就二者的融合創新來看,需要強調的工作包括:一是借鑒現代音樂元素。在保留興化民歌傳統韻味的基礎上,借鑒現代音樂元素和創作手法,對興化民歌進行改編和創新。通過引入流行音樂、搖滾樂等現代音樂元素,使興化民歌更具時尚感和現代感。同時,可以邀請現代音樂家與興化民歌的傳承人進行合作創作,共同打造獨具特色的音樂作品。二是跨界合作,鼓勵興化民歌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跨界合作。通過跨界合作,不僅可以豐富興化民歌的表現形式,還可以提升其在藝術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三是舉辦融合創新音樂會。組織舉辦興化民歌與現代音樂融合創新的音樂會。通過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參與演出,展示興化民歌與現代音樂相結合的魅力。同時,可以邀請觀眾前來觀賞和體驗,讓更多人了解并愛上興化民歌。
4.建立興化民歌的數字化傳播平臺。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興化民歌的數字化傳播平臺,為受眾提供更便捷的欣賞和學習方式,這也是興化民歌的重要推廣策略之一。就此策略的落實來看,需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數字化處理。對興化民歌進行數字化處理,制作成高質量的音頻、視頻等形式。通過專業的錄音、剪輯等技術手段,使興化民歌的聲音和畫面更加清晰、生動。二是互聯網傳播。通過互聯網將興化民歌進行傳播。可以建立官方網站或社交媒體賬號,定期發布興化民歌的音頻、視頻等內容。同時,可以與其他音樂平臺合作,將興化民歌納入其曲庫中進行推廣。三是開發數字化產品。開發興化民歌的移動應用、在線課程等數字化產品。這些產品可以方便受眾隨時隨地欣賞和學習興化民歌。通過互動式教學、個性化推薦等方式,提高受眾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二)實證研究與效果評估
為了驗證上述推廣策略的有效性和影響,需要進行深入的實證研究。通過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和案例可以客觀地評估推廣策略的實際效果。在驗證過程中收集了興化民歌推廣策略的實際效果數據(表1),從數據表現來看,推廣策略的具體實施是成功的。

綜上所述,興化民歌的傳承推廣研究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更是對當代文化多樣性的豐富與補充。通過一系列的努力,興化民歌得到了更廣泛傳播和更深入認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欣賞并參與到民歌的傳承中來。然而,傳承與推廣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需要繼續探索創新,不斷提升興化民歌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本文系2023度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一流課程(課題編號:141220162317 )成果之一。
注釋:
[1]路瑤:《農村音樂教學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考——以“2023中國民歌傳承發展專題研討會”為例》,《核農學報》2024年第7期,第1431—1432頁。
[2]湯法新:《林湖“影山頭”古人類原始音樂藝術》,《興化日報云報》,2021年第6期,第2頁。
[3]宋雪萍:《運用合唱藝術傳承畬族民歌》,《文化產業》2024年第14期,第136—138頁。
[4]馮磊:《新媒體和山西民歌融合的研究》,《戲劇之家》2024年第12期,第110—112頁。
龐 宇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 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