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晶狀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中使用囊袋張力環與虹膜拉鉤的效果。方法 選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醫院收治的80例伴有晶狀體半脫位的白內障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實施晶狀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于術中加用囊袋張力環與虹膜拉鉤。比較兩組視力恢復情況、手術情況、前房深度及角膜內皮細胞計數。結果 兩組治療前視力情況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視力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玻璃體脫出率低于對照組,囊袋和瞳孔居中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前前房深度和角膜內皮細胞計數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前房深度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角膜內皮細胞計數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 晶狀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中使用囊袋張力環與虹膜拉鉤可優化手術效果,減少玻璃體脫出,促進患者視力恢復。
關鍵詞:晶狀體半脫位;白內障;囊袋張力環;虹膜拉鉤;前房深度
白內障為一種視覺障礙性疾病,臨床中常用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其中人工晶體囊袋內植入術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護眼部生理解剖結構,給患者提供最佳的視覺質量。部分白內障患者由于晶狀體懸韌帶部分斷裂導致晶狀體位置偏移,會出現晶狀體脫位現象。臨床可觀察到患者前房深度不一,并伴有虹膜震顫現象[1~3]。晶狀體脫位原因多樣,包括外傷性因素、自發性因素(如晶狀體變性或眼部炎癥)以及先天性因素(如遺傳性疾病或系統性疾病)。晶狀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中使用囊袋張力環能夠有效加固晶體,可防止晶狀體脫位范圍進一步擴大;使用虹膜拉鉤可顯著降低術中虹膜損傷風險,穩定囊袋,并促進術后瞳孔形態和功能恢復。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探討晶狀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中使用囊袋張力環與虹膜拉鉤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醫院收治的80例伴有晶狀體半脫位的白內障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納入標準:符合白內障診斷標準[4];無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存在房角后退癥狀;合并視網膜脫離。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晶狀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
術前指導患者完善眼部檢查,沖洗淚道,給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日6次,連續使用2~3 d。術中給予患者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根據術前患者角膜曲率大小選擇合適的主切口(顳側或上方),注入黏彈劑,進行環形撕囊操作,撕囊時應注意保持完整,范圍應先小后大,并進行徹底水分離,減少核對的囊袋壓力,采用攔截劈核法將核乳化吸出,并進一步吸盡皮質。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判斷是否需要植入人工晶體,若術中玻璃體脫出則需要進行切除回納并予以縮瞳處理,吸盡黏彈劑,切口水密閉合。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于術中加用囊袋張力環與虹膜拉鉤
術前常規散瞳,麻醉方式同對照組,分別作角膜透明主切口與輔助切口,前房注入黏彈劑,連續環形撕囊,直徑5.5~6 mm。術中根據患者囊袋脫位情況,于角膜處作2~4個輔助切口,并使用對應數量的虹膜拉鉤,鉤住晶狀體脫位部位前囊口,穩定囊袋。保障晶狀體囊袋居中,水分離后使用囊袋張力環穩定脫位的晶狀體。采用超聲乳化儀對患者晶狀體進行乳化、抽吸,去除核與皮質后植入折疊式人工晶狀體,之后取出虹膜拉鉤,予以縮瞳處理,主切口水密閉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視力恢復情況。(2)比較兩組手術情況:如玻璃體脫出、囊袋居中、瞳孔居中等。(3)比較兩組前房深度和角膜內皮細胞計數:采用眼壓測量儀測量前房深度,深度過大表明患者眼部情況較差。采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角膜內皮細胞計數,并通過圖像捕捉和分析軟件進行計算。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視力恢復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前視力情況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視力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玻璃體脫出率低于對照組,囊袋和瞳孔居中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前房深度和角膜內皮細胞計數比較
兩組治療前前房深度和角膜內皮細胞計數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前房深度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角膜內皮細胞計數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4。
3討論
晶狀體脫位即懸韌帶松弛、延長或斷裂,使得晶狀體因懸掛能力不平衡,離開正常生理位置,根據懸韌帶異常程度,可將其分為半脫位與全脫位[5]。導致晶狀體半脫位的原因較多,例如,眼部頓挫傷可導致眼球形狀發生改變,繼而導致房水玻璃體受到沖擊,引起晶體震動而損傷懸韌帶;部分患者由于先天發育異常,可能會導致懸韌帶的異常;過熟期年齡相關性白內障、視網膜色素性變、假性囊膜剝脫綜合征等疾病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導致懸韌帶繼發性損傷,出現晶體移位、嵌頓、復視、繼發性青光眼等[6~7]。在晶狀體脫位白內障患者手術過程中,主切口位置通常選擇晶狀體脫位方向對側,這樣做可以防止液流沖擊擴大半脫位范圍,避免進一步干擾玻璃體,且具有容易補充黏彈劑的特點。此外,手術還存在這些問題,如超乳設備參數的調整,降低瓶高,減少灌注,降低負壓;晶狀體半脫位撕囊起瓣困難、前囊難以刺破;前房深淺不一致;紅光反射差;可能有玻璃體干擾;囊膜張力不均,大小難以控制,手術過程容易出現偏心等[8]。因此,在操作過程中,撕囊邊緣至少要留2 mm用于包裹囊袋張力環[9~10]。值得強調的是,撕囊時必須采用連續環形撕囊,如果出現裂口則不宜植入囊袋張力環。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治療后視力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玻璃體脫出率低于對照組,囊袋和瞳孔居中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前房深度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角膜內皮細胞計數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晶狀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中使用囊袋張力環與虹膜拉鉤的效果顯著。術中加用囊袋張力環與虹膜拉鉤不僅能使半脫位晶狀體恢復正常生理位置,充分擴張囊袋,維持術中解剖結構的穩定,還可使手術醫生獲得更優的手術視野,操作空間也更加穩定;使用虹膜拉鉤既可穩定囊袋,也能發揮擴大瞳孔的良好功能,確保患者術中安全,減少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術后視力恢復更佳。此外,術中運用旋轉法使囊袋張力環進入晶狀體囊袋內,可發揮維持囊袋形狀、支撐囊袋的作用,進而降低手術難度,保障手術安全。囊袋張力環還具有防止術后人工晶體偏心、脫位以及減少后發性白內障作用,屬于重要的輔助性植入醫療器械[11]。虹膜拉鉤通過多個側孔放置,要求側孔應與虹膜平面平行,并盡可能置于后方,正確放置可有效預防并發癥,如規避虹膜通過主切口脫出事件、減少玻璃體脫出,確保患者術中囊袋和瞳孔處于居中位置。另外,囊袋張力環還能有效減少術后后囊膜皺褶,預防后發性白內障。虹膜拉鉤可有效實現擴大瞳孔效果,方便手術醫生進行操作,兩種方式共同使用可發揮較好的協同作用,增強囊袋穩定性,且囊袋前后節阻隔可保護玻璃體前界膜,防止核塊與皮質掉入玻璃體腔內,前房深度情況更優,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晶狀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中使用囊袋張力環與虹膜拉鉤可優化手術效果,減少玻璃體脫出,促進患者視力恢復。
參考文獻
[1]張靈波.囊袋張力環及虹膜拉鉤在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中治療晶狀體半脫位的應用[J].實用防盲技術,2023,18(02):81-82,93.
[2]聶玉紅,張雨,楊揚,等.虹膜拉鉤聯合囊袋張力環在外傷性晶狀體半脫位超聲乳化手術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眼科雜志,2021,29(1):54-57.
[3]金玲艷,張令潔,段宏輝,等.縫紉式復位、囊膜拉鉤固定聯合囊袋張力環植入超聲乳化治療外傷性虹膜根部離斷合并晶狀體半脫位的效果[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23,53(5):412-415,419.
[4]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白內障及人工晶狀體學組.中國白內障圍手術期干眼防治專家共識(2021年)[J].中華眼科雜志,2021,57(1):17-22.
[5]王勇,那輝,黃敬喜,等.虹膜拉鉤聯合張力環縫合在治療晶狀體半脫位繼發青光眼中的應用[J].國際眼科雜志,2022,22(9):1523-1527.
[6]徐智科,陳曉莉,葉宏權.晶狀體摘出聯合直視下房角分離術治療晶狀體不全脫位繼發閉角型青光眼[J].眼科新進展,2020,40(12):1166-1169.
[7]馬寧,左志高,買志彬,等.部隊晶狀體半脫位患者飛秒激光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的效果[J].武警醫學,2022,33(10):848-852,856.
[8]賈秀麗.晶狀體囊張力環在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治療晶狀體半脫位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藥前沿,2020,10(9):59-60.
[9]李路明.晶狀體半脫位白內障手術治療的臨床探討[J].系統醫學,2021,6(13):93-95.
[10]王造文,王爾茜,陳有信.超聲乳化晶狀體摘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治療馬方綜合征晶狀體半脫位的長期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20,28(2):120-124.
[11]張紅振,朱樂如,岳肖,等.虹膜拉鉤在晶狀體半脫位超聲乳化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新疆醫學,2020,50(11):1143-114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