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時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逐步培養數學核心素養,此時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開始顯現,并逐漸走向成熟,數學思維習慣也開始展現其獨特風貌.初中數學課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成為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關鍵途徑,面對“雙減”政策帶來的挑戰,如何提升教學效果成為教師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對“雙減”下初中數學“知、情、意、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雙減”;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1 引言
初中學生正處于逐漸成熟且趨向獨立的重要時期,追求被尊重、自由表達,尚未具備高中學生的高級思考與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學習方式區別于小學的模仿學習,也不同于高中的自主探索學習.在面對多科目學習的壓力下,應實施高效省力的教學方案,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2 熟悉知識點,建構知識框架
2.1 熟悉教材中的所有知識點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全面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點是構建有效教學的基礎,需全面理解知識點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從而預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在課前準備相應的教學方法,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深入的知識準備也使得教師靈活調整教學進度,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進行適時的教學調整[1].
例如 在教學“全等三角形”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引入一些簡單的幾何圖形,如普通的三角形,然后逐步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出哪些三角形是全等的,讓學生探討并嘗試使用不同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判斷給定的三角形是否全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設計的多媒體教學資料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過程,以視覺呈現加深學生對抽象數學概念的理解,并開展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用紙片裁剪和折疊,在實踐中驗證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從而加深理解.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緊密相扣,確保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掌握數學知識,使抽象的數學理論具體化.
2.2 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框架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框架,將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體系相連接,使學生在更廣闊的認知結構中整合新舊信息,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建構良好的知識框架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新概念時迅速找到聯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面對新問題時更快調用相關知識點進行解答.清晰的知識框架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較強的邏輯性,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 在教學“軸對稱”一課時,從基礎的軸對稱概念出發,運用實物展示軸對稱的基本性質,用一些日常物品如字母“A”或心形圖案展示其對稱軸,讓學生直觀感受什么是軸對稱.隨后,以互動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索如何確定一個圖形是否具有軸對稱性,如何找到這些對稱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踐活動,每組學生選擇不同的圖形,用紙筆作圖,實際操作找出圖形的對稱軸,教師則巡回指導,及時解答學生在操作中遇到的問題,確保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實踐活動深刻理解軸對稱的概念.教師還可以設計創新思考題目,讓學生設計自己的對稱圖案,或對給定的非對稱圖形添加元素使其成為對稱圖形,促進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提升.
3 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
3.1 營造探究性學習氛圍
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鼓勵學生在提問、實驗及反思中探索數學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數學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中,數學學習過程變成一場探險,有效引導學生將數學理論與現實世界連接起來,增強學習的實用性.探究性學習也有助于提高學生持久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成就感[2].
例如 在教學“整式的乘法”一課時,先引入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探討不同面積的農田如何通過整式表示,并計算多塊農田總面積,要求學生將這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并運用整式乘法求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每組學生負責一個實際問題的數學表達和解答,學生需要先獨立思考,然后與小組成員分享自己的想法,集體討論不同的解題方法,從而使學生在使用整式乘法的同時在小組內表達數學思想.在教學的后半段,引導學生進行模擬教學活動,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向其他學生解釋整式乘法的概念及解題步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3.2 浸潤式熏陶數學文化
將數學文化融入日常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與技能,體驗數學的文化底蘊,從而在無形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浸潤式的教學模式形式多樣,如數學故事、歷史案例等都能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連接,使學生在感知數學之美的同時,深入理解數學概念,構建全面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不斷思考數學問題,自然而然地形成積極的數學學習態度.
例如 在教學“因式分解”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剛開始介紹因式分解的發展,講述其如何幫助古代數學家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科內容的趣味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人類文明進步的緊密聯系.教師可以開展項目學習活動,讓學生探索因式分解在現代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學生分成小組,每組選擇一個應用場景,進行研究并展示其發現.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因式分解知識,并進行信息搜集、團隊合作,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因式分解的廣泛應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展示因式分解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展示使用對稱性和幾何圖形的建筑物圖片,進而讓學生在學到數學知識的同時提升對數學深層次美感的認識.
4 滲透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自省意識
4.1 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方法
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引入數學思想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分析并解決問題的獨立性,使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獲得對知識點的深刻理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在面對復雜或未知問題時能夠靈活應用學到的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探索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學習的樂趣,從而內化為自主學習的動力[3].
例如 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一課時,教師可創設幾個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根據情境中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小組合作分析所列方程特征找出共性,類比一元一次方程概念,順利總結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對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以類比數的平方根發現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直接開平法”,教學中注重轉化思想,如將任意一個一元二次方程通過“配方法”轉化成平方的形式,最后用“直接開平法”解出方程.
4.2 培養學生的反思質疑能力
在當代教育中,反思質疑能力可以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學生接受事實,并對所學內容提出問題,探究原理,從而深化理解.此外,反思質疑能力的培養也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自我監督,調整學習方法,教師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構建開放式討論的教學環境,以促進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習慣于批判性解決問題.
例如 在教學“勾股定理”一課時,先展示不同形狀的直角三角形,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形狀之間的共同點,理解勾股定理的幾何意義.教師可以設計基于勾股定理的問題解決活動,學生需要在小組內合作,解決從簡單到復雜的問題,如計算不同物體的高度或距離.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提供直接的答案,而是利用引導性問題促使學生自主探索解題方法.教師還可組織一次辯論會,讓學生討論勾股定理的幾種證明方法,比較它們的優缺點,以此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加深學生對數學原理的理解.
5 豐富教學形式,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5.1 實施豐富多樣的教學實踐形式
5.1.1 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是將學生置于模擬情境中,通過親身體驗來學習,能夠直觀展示數學概念的實際應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式教學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在數學教學中,體驗式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具體的數學圖象,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從而有效促進知識的內化[4].
例如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一課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展示平行四邊形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如現代建筑中的窗戶設計,以此引發學生的興趣并展示平行四邊形的實際意義.隨后,引導學生進行一個模擬建筑的小組項目,要求學生使用各種材料如紙板、木棍構建小型模型,該模型需包含多個平行四邊形結構,并能展示其穩定性.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小組都要設計既實用又有創意的平行四邊形支架,學生需要在小組內討論并決定他們的設計方案,然后動手構建實體模型,教師則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鼓勵學生思考每種設計選擇的數學原理及其功能性,從而使學生親身體驗數學概念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在實踐中深化對平行四邊形性質的理解.
5.1.2 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形成主動學習態度,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探究式教學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并通過實踐驗證自身想法,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理論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增強學習的實用性.
例如 在教學“二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物體拋投的軌跡模擬,引發學生的興趣,隨后帶領學生基于提供的數據使用軟件工具繪制對應的二次函數圖象,并探索圖象的變化如何反映在函數的系數變動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分工,各組探究二次函數的不同性質,如頂點的位置、對稱軸等,同時操縱方程中的系數,觀察并記錄圖象的變化,總結系數變化對圖象的具體影響,從而讓學生直觀看到理論與圖象之間的關系,加深理解.
5.2 構建有效多元的教學評價體系
有效多元的教學評價體系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應評價學生的參與度、創新能力、實際操作等多方面的表現,以此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多元評價體系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展示自身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需確定評價標準,確保評價過程的公平性,同時也要考慮評價的實施方式能夠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5].
例如 在教學“圖形的旋轉”一課后,教師先利用傳統的書面測試評估學生對圖形旋轉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隨后組織創意項目,要求學生設計可以通過旋轉變換展示美學價值的藝術作品,每個學生都需要提交自己的設計方案,并對其設計思路進行說明,闡述如何應用圖形旋轉的數學知識完成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討論各自的設計思路,教師則在一旁觀察指導,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并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完成設計后,學生需要在班級前展示自己的作品,解釋使用的數學知識,教師需將學生在整個活動中的表現作為評價的一部分,實現對學生的多元化評價,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展,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調整.
6 結語
綜上所述,學習數學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這使得學習體驗并非總是充滿樂趣.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要實現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優教育效果,教師需優化教學方法,在“知識”“能力”“思維”“實踐”四個方面實現平衡,確保師生在知識掌握、情感態度、意志力培養和行為實踐這四個維度上達成共同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王雅麗.集體備課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個案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23(06):43-46.
[2]靳建芳.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雙師指導”實踐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23(06):47-48.
[3]楊艷紅.“雙減”背景下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數學單元教學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23(17):47-49.
[4]高瑋.“雙減”背景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23(17):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