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柳葉刀》發表了一項針對中藥中風醒腦液的研究,文章一出立刻成為醫學界的焦點。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醫藥報道的記者,我深知這一領域的敏感性和復雜性。中醫藥這一古老的療法,一直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尋求突破,而本次研究正是這一進程中的重要節點。
關于中醫藥的討論總繞不開一個問題:如何科學評價中藥的療效?這涉及傳統醫學和現代科學方法論的碰撞。《柳葉刀》這項研究受到業內外廣泛關注,除了其陰性的試驗結果外,也因其隨機對照雙盲試驗的設計深刻觸及了中醫藥評價體系的核心議題。
在推進報道時,雖然初期聯系采訪并不順利,但最終仍采訪到了中西醫領域的多位權威專家。基于采訪我意識到,圍繞中醫藥評價標準的分歧,遠比試驗本身的結果更值得深思。隨機對照試驗(RCT)固然是現代醫學的“金標準”,但對于強調整體觀念和個性化治療的中醫藥,這樣的標準是否適用?有中醫專家提到,現在中醫藥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分散的臨床經驗和患者個人主觀感受很難轉化成批量的客觀臨床數據。比如,患者的生活質量、主觀真實感受等非定量指標,這些可能是RCT難以精準捕捉的部分。
我對這項試驗的通訊作者之一克雷格·安德森進行了一個小時的視頻采訪。他是世界卒中研究領域的權威,被《柳葉刀》譽為“卒中研究領跑者”。對安德森的采訪是這次報道的關鍵環節,他的坦率和專業,幫我厘清了試驗初衷和背后的細節。他并不避諱討論針對這些研究的一些批評看法,他說,RCT難以全面反映中醫特點的觀點有一定道理,但這并不意味著中醫不適用RCT。一項研究的成功與否不僅在于結果,更在于它引發了怎樣的后續反應和思考。
現代科學的驗證路徑與中醫藥的整體觀念之間并非對立關系,而是需要找到對話的可能性。中藥若要走向世界,就需要在遵循國際通行規則的基礎上,接受更多規范的檢驗和試驗。通過RCT驗證藥效,是中藥走向國際的必經之路。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中醫自身的特點,找到科學性與傳統特色的平衡點。

@小言:對“全球南方”而言,和平與發展是他們走向富強所必需的外部環境,多邊對話是他們參與國際治理的最重要舞臺。中國選擇和“全球南方”站在一起,也就是和人類的未來站在了一起。
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即便是普通人,也可立小言小說,為家族和個人留下傳記,這也算是為歷史文化遺產留下豐富的煙火吧。(@亮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