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信息傳播渠道和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媒體平臺的普及和發展大大拓展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廣度,也給輿情傳播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大學生群體對輿情的關注度、參與度越來越高,其在獲取輿情信息并深入討論的過程中思想易產生較大轉變,因此,對大學生輿情素養的提升和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通過設計調查問卷、訪談調查等方式,深入分析全媒體環境下輿情的演變特征,闡述大學生群體的輿情素養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指出大學生輿情素養問題的形成原因,包括高校對大學生的輿情素養教育缺失、輿情的負面影響和社會輿情監督不力等。針對這些不足,提出全媒體視域下大學生輿情素養培養提升的策略:完善網絡輿情監管機制,加強輿情引導;構建全媒體輿情教育課程,開展輿情實踐活動;推進法治專題培訓,強化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等。文章旨在提高大學生對輿情事件的理性分析和判斷能力,實現大學生的輿情素養提升。
關鍵詞:全媒體平臺;輿情;輿情素養;大學生;輿論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1-0070-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教科研課題大學生專項(研究生)“全媒體視閾下大學生輿情素養提升培育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JX2023C64
(一)輿情的演變與特點
輿情是指圍繞特定公共事件,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由公眾產生的各種情緒、態度、觀點的總和,包括知、情、意三個要素[1]。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不同媒介在形態、功能和傳播手段等方面相互融合,跨入了全媒體時代。同時,輿情也在不斷變化,目前全媒體平臺的輿情特征大體可分為參與渠道多元化、關注內容多元化、受眾需求多元化三種。由于輿情本身包含知、情、意三個方面,因此,輿情素養可以理解為正確認識輿情的能力、理解判斷輿情的能力、處理和傳播輿情的能力[2]。
(二)大學生輿情素養現狀
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的傳播和獲取渠道日益多樣化,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采集信息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當前大學生主要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獲取信息,更關注社會發展與社會熱點事件等輿情信息。近年來,負面輿情借助網絡社交平臺,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大學生群體內形成裂變式傳播[3]。加之大學生群體缺乏對各類信息的判斷和甄別能力,更容易受不良媒體的引導,導致相信負面的輿情信息。同時,隨著大學生自我主體意識逐漸增強,其參與社會生活的期望以及主體意識的表達欲望逐漸增加,開始將全媒體平臺作為自我表達和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徑。但在較為復雜的輿論環境下,大學生群體在面對海量輿情信息時,因缺乏辨別信息的主動性和責任意識,很容易受到多方影響,錯誤理解信息。同時大學生作為輿情信息的傳播者和發布者,對于輿論信息的傳播過于隨意,極易產生輿情的負面影響。
(三)大學生輿情素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新媒體平臺層出不窮,人們可通過微博、抖音等多種社交媒體平臺參與輿情討論,網絡具有匿名性、開放性、便捷性等特點,因而社會大眾有更強烈的參與意愿[4]。同時,每個平臺都有其獨特的用戶群體和傳播方式,因此信息傳播方式也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大學生主要依賴社交媒體平臺獲取信息,途徑較為單一,同時社交媒體的推薦算法會根據用戶的興趣推送信息,導致大學生接觸到的信息內容有限,容易形成信息繭房。網絡信息量巨大,信息真假難以辨別,再加上很多大學生缺乏足夠的媒介素養和信息辨別能力,易被虛假信息誤導,且大學生對于深度閱讀思考較為排斥,更偏向娛樂或熱點新聞等碎片化信息。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大學生對輿情信息的接收具有盲目化的普遍現象,在群體壓力和同儕影響下,個體可能放棄獨立思考,盲目追隨群體意見[5]。面對多樣化的信息時,哪怕了解還不深入,學生就會對諸如國際局勢、時政動態以及重大社會事件等議題發表個人觀點及意見[6]。同時大學生容易被情緒化的信息所吸引,從而忽略信息背后的事實與邏輯,形成偏見和極端觀點。
作為社會中的年輕群體,大學生正處于探索世界和形成自我認知的重要階段,因此在參與輿情討論時往往表達情緒化,面對相左的觀點,容易使用激烈言辭,缺乏理性和客觀性。作為更傾向于感性化表達的群體,大學生更強調個人情緒和感受,而忽視事實和邏輯分析,在面對社會不公事件時,大學生會通過新媒體平臺宣泄情緒,進而加劇輿情的負面影響。
(四)大學生輿情素養問題的形成原因
據統計,全國高校重大輿情2020年同比上升33%,較2018年上升了133%[7]。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造成大學生輿情素養問題的原因主要分為三個方面。首先,高校對于大學生輿情素養教育的缺失。許多高校并未設置專門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輿情分析課程,導致學生對輿情缺乏基本的了解,面對復雜輿情信息缺乏處理能力。同時網絡環境和新媒體技術發展迅速,但相對應的教育內容更新緩慢,難以適應最新的輿情演變趨勢。部分大學生對輿情素養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這與自身專業和未來個人發展關聯不大,從而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網絡具有自由性、開放性、隱蔽性等特征[8],謠言和虛假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大學生若缺乏辨別能力,極易受到誤導和困惑。在社會熱點事件中,負面情緒和極端觀點更容易傳播和擴散,部分大學生心理素質較弱,面對負面輿情更容易受到影響。最后,社會輿情監督不力,現有的網絡輿情監管體系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監管盲區和漏洞,導致負面信息難以及時發現和處理。
(一)大學生自身輿情素養的提升
新媒體時代,傳播的及時性與載體的多元性使學生參與網絡社交的熱情高漲[9]。大學生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輿情素養,提升自己的信息辨別能力。大學生既是輿情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乃至發布者。然而,在當下監管較為寬松的網絡輿情環境中,未形成良好輿情素養的大學生在表達輿情觀點時,容易受到情緒的驅使,以至于所發布的觀點較為隨意、內容較為主觀。因此,在全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更需要運用正確的方法處理輿情信息,學會分辨信息真偽,冷靜客觀地表達自己的輿情觀點。
(二)完善校園網絡輿情監管機制,加強輿情引導
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刪帖、封鎖信息等做法明顯左支右絀,無法適應信息傳播的新特點和規律[10]。健全網絡輿情監管機制和加強輿情引導,逐漸成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輿情生態健康、提升公眾信任度的重要手段。高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是一個系統性工程[11]。首先,應完善相關網絡信息管理、輿情監測、隱私保護等法律法規,為輿情監管提供更切實的法律依據,更有力地打擊網絡謠言、虛假信息和惡意攻擊行為,維護網絡秩序。其次,完善輿情應急處理機制。全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高速傳播給高校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學校應制定網絡輿情應急預案,確保在輿情突發時能夠快速響應,同時應增強各部門間的協調聯動,提升應急處理的效率。在輿論引導過程中,高校要確保分工明確、責任到人,設置專業人員主管輿情方面的工作[12]。最后,各大媒體平臺也應加強正面輿論引導,積極傳播正能量,通過公益廣告、專題節目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社會榜樣,引導大學生文明上網、理性表達,增強社會凝聚力。同時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討論,通過網絡問政、意見征集等方式,吸納民意,提高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
(三)構建全媒體輿情教育課程,開展輿情實踐活動
高校應構建全媒體輿情教育系列課程,利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授學生輿情基本理論、輿情分析方法,同時加強實踐,提高學生的輿情應對能力。此外,將新聞傳播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融入輿情教育課程中,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全面。當前大學生思維活躍,對于相對枯燥的理論知識有一定抵觸心理,因此采用討論式教學、情景模擬等互動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高校全媒體輿情教育課程也應當利用好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開展線下課程的同時,推進相關全媒體輿情教育網絡課程建設,擴大課程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同期構建高校網絡輿情討論平臺,鼓勵大學生發表觀點,積極討論。高校還要定期開展輿情實踐活動,通過交流辯論的方式進行輿情演練,了解不同大學生對輿情突發事件的應對方式,通過辯論提升學生的輿情應對處理能力。
(四)推進法治專題培訓,強化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13]。在全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推進法治專題培訓和強化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強大學生法治意識、輿情素養和政治覺悟的重要舉措。人離不開環境,環境也離不開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的[14]。通過讓大學生深入學習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開展網絡文明宣傳月、網絡安全知識競賽等,強化大學生的知法守法意識。同時在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中加入網絡安全等方面課程,積極利用高校官網、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發布思政教育內容,擴大宣傳覆蓋面。在此基礎上,高校也應當推進法治專題培訓,通過專題講座等形式,倡導學生文明上網、理性分析和處理輿情、遵守網絡道德和法律法規,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
(一)理論意義
在新媒體環境下,輿情的影響力日漸顯著。學生是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其態度、言行影響著網絡輿情的發展,是輿情引導的關鍵[15]。通過科學的輿情引導優化信息傳播路徑,提升信息質量,確保大學生群體能夠獲取真實可靠的信息,同時鼓勵他們理性表達意見并參與討論,形成健康的輿論環境,提升大學生的參與度和社會責任感,增強思政教育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另外,提升大學生輿情素養能夠守好意識形態主陣地。通過健全輿情監管機制、加強輿情引導等方式提升大學生的輿情素養,可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媒體平臺上占據主導地位,能夠有效抵御各類錯誤信息。大學生作為社會當中參與輿情討論的重要力量,培養其輿情素養能夠提高信息傳播的質量,改善當前全媒體平臺的輿論環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二)實踐價值
通過系統的理論課程教育及輿情實踐活動,大學生能夠學會正確運用全媒體平臺,提高信息選擇能力與輿情分析判斷能力。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呈爆炸性傳播態勢,大學生面臨海量的、真假難辨的信息,具備較強的信息選擇能力可以幫助他們辨別輿情信息的真偽,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避免被虛假信息所誤導。通過學習輿情分析方法和技巧,大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讀社會熱點事件及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培養獨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在面對紛繁復雜的輿情時能夠保持客觀冷靜,作出出合理的判斷。此外,提升大學生輿情素養還能夠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塑造和諧包容的校園氛圍。通過對大學生進行輿情素養教育,能夠培養一批既具備專業知識又有良好素養的校園媒體工作者,他們能夠更好地運用媒介手段,傳播正能量,促進校園文化的繁榮和進步。
全媒體時代已然到來,大學生作為輿情信息傳播與表達的重要群體,提升培養其輿情素養已經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隨著信息傳播速度與廣度的提升,大學生群體輿情素養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生對信息的判斷分析,進而影響校園輿論的健康發展。全面提升大學生輿情素養,不僅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環節,也是社會穩定和國家發展的重要保障。未來,需要在政策支持、教育創新和技術手段上持續探索,以更系統靈活的方式推進輿情教育工作,培養具有理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年,為我國信息化社會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48-51.
[2]彭艷飛,楊麗英.媒介融合語境下大學生輿情素養的培育研究[J].黑河學刊,2017(11):123-125.
[3]曹祖耀,秦春.鄰避設施及其社會穩定風險防范[J].中國工程咨詢,2012(12):28-31.
[4]梁世正,陳驊.“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探究[J].無線互聯科技,2020(9):21-22.
[5]石新宇.論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其引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69-70.
[6]柳國娜,鐘婷,商建華.全媒體視域下“一軸兩面三線”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與預警機制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9):76-80.
[7]夏玥,胡陽.校長們請注意:2021年高校輿情風險清單[EB/OL].人民網,(2021-01-13)[2024-03-10].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21/0113/c209043-31997841.html.
[8]陶虹宇.高校網絡輿情引導中的信息素養教育探究[J].科教文匯,2024(10):52-55.
[9]李雨哲,伍杏子,韋欣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特征與引導策略[J].記者搖籃,2024(8):60-62.
[10]黃迎富,沈雅斐,王寧.全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輿情特征及應對引導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9):34-36.
[11]李汶卓,陳燕.網絡輿情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J].今傳媒,2024(11):149-152.
[12]羊悅.融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策略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4):128-131.
[13]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14]劉保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20:19-22.
[15]劉月梅.融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模式研究[J].融媒,2024(9):53-58.
作者簡介梅圣悅,研究方向:節目策劃與創作。楊雨僑,研究方向:節目策劃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