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興是我國與東南亞唯一陸海河相連的口岸城市,與越南僅一河之隔。作為G219國道的終點,東興聲名不顯,卻稱得上是“寶藏小城”,在風光綺麗的邊境地帶,集深厚歷史、海洋文化和東南亞風情于一身。
1.8 萬公里是什么概念?
從遼寧丹東鴨綠江的岸邊開始描摹,沿著海洋南下直至廣西東興的北侖河口,這便是中國長約1.8 萬公里的大陸海岸線。亞熱帶濕潤的風吹過綿亙的山脈,一路向南,抵達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防城港市,在這里,浩浩蕩蕩流向東南的北侖河,流入北部灣,最終匯入南海。
北侖河全長109 公里,中下游60 公里構成了中越兩國天然的國界線。興起于北侖河東岸的東興,是中國大陸邊境線和海岸線相逢之地,與越南北部的芒街隔岸相望,無聲訴說著邊境的歷史。
一路向南的海防屏障
東興歷史悠久,軍事地位險要,與山川湖海緊密相連。早在8000 年前,東興江平就有人類以貝類、魚類為食,依靠海洋生活的痕跡。位于東興市江平鎮交東村海邊的交東貝丘遺址,揭開了早期人類聚居、邊陲文明發源于此的遠古歷史。
但直到先秦時期,相比于千里之外的中原,東興依然長時間“猶自音書滯一鄉”。北部的“十萬大山”重巒疊嶂,綿延不絕,幾乎隔絕了東興與中原地帶的交流來往。此處的“十萬”并非只是夸張形容的虛數,有學者提出,“十萬”可能取自南壯方言中的“適伐”,意為“頂天大山”。東興四周山脈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分布范圍可達數百公里,茂密的植被和溝壑縱橫的地形,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使“十萬大山”成為歷朝歷代我國西南邊陲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塞。秦始皇南征百越、統一全國后,“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東興正屬象郡,由此開始收歸于中國版圖。后經朝代更迭,對東興行使轄權的行政區域也歷經數次變換。
一座白龍炮臺,八塊大清界碑,串聯起東興炮火連天的近代史。1883年,侵越法軍入侵我國江山半島西南部的白龍尾一帶。為鞏固海防,兩廣總督張之洞親自率部到東興、竹山、江平、白龍尾勘察選址,最終決定在白龍尾修建炮臺。八年時間,在江山半島白龍尾尖端的四座山丘上筑起了四座炮臺,分別為龍珍臺、白龍臺、龍驤臺、銀坑臺,總稱“白龍炮臺”。每座炮臺皆由水泥、石塊堆砌而成,呈弧形坐鎮江山半島,東面有龍驤、銀坑兩臺,西面有龍珍、白龍兩臺,東西呼應,炮口面朝海疆,守衛國門。
白龍炮臺而今尚存完好,下存一殘舊石刻,刻著“清光緒二十一年仲夏吉旦,白龍臺署海口恭府管帶瓊軍右營陳良杰督建”的字樣。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南端的沿海軍事固防工事,成為凝聚中華民族英勇精神的時代縮影。近些年,當地人民利用豐富的海水資源大力發展經濟、建設資源研究中心保護自然,古炮臺下早已不見昔日戰火濃煙,唯碧海藍天一線。
同在時代變遷的背影里守候著的,還有“大清國欽州界”界碑。1885 年6月9日,清政府和法國在天津簽訂《中法越南條約》。條約規定:中越兩國邊界自竹山起界,循北侖河自東向西,以河心為界線。1890 年4 月,中法代表簽訂《廣東越南第一國界約》,進一步約定中越兩國以北侖河入??诘闹裆街玲贾械谋睄彴癁閲纭G逭苍O立33 塊界碑,以河為界的地域,各自在己方河岸相對設立石碑;以山為界的地域,則雙方共立一塊界碑,一面書“大清國欽州界”,一面書“大南”(越南)。
這塊書寫著“大清國欽州界”的界碑,又被稱為“大清國一號界碑”,經海蝕巖鑿成,正面書“大清國欽州界·知州李受彤書·光緒十六年二月立”。如今,為減緩磨損速度,它已被玻璃罩圍起來以作保護。2001 年12 月27 日,以云南省為起點,由西向東計數,東興口岸擁有了名為第1368 號的中越邊界陸地新界碑,經歷百年風雨的“大清國一號界碑”,隨之失去法律效力,成為具有觀賞性的歷史符號。
山海相連的邊境線
由界碑串聯起的我國陸地邊境線, 通過G219、G331 和G228 三條國道形成一個巨大的環。2017 年后,G219 進行了全新規劃,從新疆喀納斯向南到廣西東興,總長一萬多公里,從雪原走向高原,最終抵達祖國西南角,被稱為“中國最長國道”;全長七公里多的G228 國道,從遼寧丹東向南延伸至廣西東興,棲居于西南一角的東興,成為兩條國道的交匯地和終點。界碑圍起來的邊境線,是中國國土的神圣與莊嚴。
為紀念國道終點的特殊意義,東興特地設立了一處廣西沿邊公路零公里紀念壇?;疑鬃衅鹁薮笫?,石球上繪有沿邊公路的風景,底座上刻著四個金色大字——“興邊富民”。該紀念壇既是國道終點,也是中國海岸線的最西端、中國大陸陸地邊境線順時針起點,“山海相連”四個字在這里得到具象化。
紀念壇另一邊的山海廣場上,一座35 米高的標志性雕塑拔地而起,上書漢字“零點”。紅色代表著“山”(邊境線),藍色代表“水”(海岸線),是山海相連的象征。紅藍二色的雕塑扭合在一起,整體呈“興”字狀,代表東興的城名,又形似中越兩國人民兩手相握,寄托了中越世代友好、友誼萬古長青的美好寓意。
東興當地有一句俗語——“不到國門走,枉到東興游”。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東興成為中越邊境線上重要的口岸城市。早在清朝末年,中越兩國簽訂的《中越邊界條約》里,就已明確東興口岸的地位;民國時期,東興口岸成為中越兩國貿易的主要通道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東興口岸在國家的助力下發展迅猛,也成為西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承擔著連接中國與東南亞要道的責任;1958年,國家把東興列為一類口岸,至此,東興成為中國- 東盟自由貿易區、“兩廊一圈”與泛北合作“一軸兩翼”的核心地帶,是中國與東盟唯一海陸相連的口岸城市。隨著中國- 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東興一躍成為中越邊境貿易旅游中最“熱”的城市。
東興特地在口岸處設立了國門旅游區,集跨國游、購物游、觀光游等于一體,是中國和越南游客的重要集散地。每日早晨,國門一開,便有大批的越南人背著數十公斤的貨物,急匆匆地踏上北侖河大橋來到東興。街上店鋪有“坐商”,路邊有“行商”。他們向來往游客兜售越南商品,再在夜晚過關出境回家。東興市民憑借邊民證,也可以實現越南當天自由往返而無需護照……中越擁河而惠民生。對于大多數為生計奔波的人來說,東興是他們最好的選擇——“進一步出國,退一步回家”,滿載而歸的時候分外安心,因為家就在橋的另一邊。
唯一的海洋民族
絕佳的地理位置讓東興能夠自豪地喊出“上山下海又出國”的文旅口號,但東興的魅力遠不止于此。
因北回歸線以南的濕潤氣候,東興的年平均降雨量能達到2738 毫米,成為中國多雨地區之一。這里的年日照時數也能達到1500 小時以上,動植物資源豐富,北部的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高達91.3%,即使在炎熱的夏季,走進這里也可以散去夏日的暑氣。
有“海岸衛士”和“城市綠肺”之稱的紅樹林,在東興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綿延數十里,是我國海灣紅樹林面積最大的區域。紅樹林景區內修有棧道,適合隨處走走慢慢發呆。晴朗的日子里,遠處海面升起云朵,紅樹林里偶爾傳來幾聲鳥叫,嬉戲打鬧的白色羽影掠過樹隙,如同一幅歲月靜好的油畫。當然,這里還有綿延約13 公里砂礫如金的金灘,沙細、浪平、水暖的海域,藍色的琉璃海翻涌出層層白色浪花,海風微拂,最適合夏季與假期。金灘位于京族三島風景名勝區,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在此世代居住。
了解一種文化,最好從當地博物館開始。東興京族生態博物館里,集中展示了京族生產生活、文化、居住環境、民間信仰、婚戀禮俗等生活習俗,以多種形式記載了京族的歷史文化與民族風情。在這里,不僅可以體會到京族的文化魅力,還能感受到“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東興對異國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開放包容,賦予這座邊境城市更深刻的文化內涵。走進東興,滿大街都是香茅、炸雞和咖啡面包的香氣。東興口岸不遠處便是越南風情街,幾乎所有來東興的人都會先到這里,品嘗風味獨特的越南美食:香茅炸雞香氣十足,炸雞大多采用干炸,外酥內脆;河粉的湯頭清淡卻鮮美,加上檸檬和青菜的點綴,非常適合清爽的夏天;煮螺采用越南傳統的烹飪方式,在煮制過程中放入香茅和椰子片,食用時蘸上越南辣椒醬及青檸檬,突出一個“酸辣開胃”;越式法包是用香脆面包夾上雞蛋、黃瓜、番茄、生菜,口感清新又特別,好吃到讓人停不下來;還有蟹膏粉、河內春卷等特色美食亟待享用……
當代年輕人都是“咖啡腦袋”,滴漏咖啡因而成了東興街頭的時尚單品。它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制作滴漏咖啡的過程只能耐心等待——等咖啡液緩慢滲入玻璃杯,等冰塊逐漸變小融化,等煉乳的加入,等咖啡香氣逐漸蔓延……時間永遠勻速前行,有人忙忙碌碌試圖跑到時間前面,但慢下來,坐著享用一杯滴漏咖啡的生活,也很舒適。
編輯+ 李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