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根脈。但在現實的教學中,由于受多元文化影響,學生們更喜歡流行音樂,普遍認為民族傳統音樂的內容及形式古老又遙遠。如何以音樂為載體去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生命力?目前一線音樂教師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基于教材進行相關知識點教學,但對傳統國樂共有的內在意蘊美的體悟卻少有涉及。本文以傳統國樂富有代表性的聲音形態“腔音”入手,以民族器樂作品為主要學習素材,聯系民族聲樂體裁作品,通過探尋傳統音樂共有的形式法則和內在意蘊,引領學生理解中國音樂獨有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價值。
〔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理解;腔音;韻味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積淀豐厚,審美方式追求感性的心靈體會。音樂作為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儒家的“和”、道家的“大音希聲”開始,都詮釋著中國傳統藝術講究意境、意蘊、情致的美學思想,濃縮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基因。但當下,一些年輕人對本民族、本地區的優秀傳統音樂不了解、不珍視,音樂文化傳承遇到瓶頸。理解中國音樂文化中的民族審美特質,體悟音樂中蘊含的民族生生不息的情感與生命,有助于增強民族音樂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作為音樂文化的傳承者、教育者,如何利用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傳統音樂獲得對音樂傳統美的認知?基于此,我們進行了“國風腔韻”一課的創新探索,我們希望打破原來教材單元內容與知識架構,從音樂的文化語境入手,挖掘傳統國樂的表現形態、深入音樂的內在意蘊,賦能音樂文化理解,增益民族文化自覺。
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有著數千年歷史的積累,各類音樂在外在曲調、形態方面都有多彩的風貌個性。目前人音版初中《藝術·音樂》(2024年版)教材中弘揚中國傳統音樂的共11個單元,具體種類涉及民歌、民樂、戲曲、曲藝等,雖然每個單元主題聚焦的內容與種類不一,但各類音樂內部其實存在相同審美范式和思維特征共性。杜亞雄先生曾在《腔音說》一文中提出,中國傳統音樂中存在大量音高變化的音,這種音不同于歐洲專業創作音樂中的音高不變的音。它對于形成中國傳統音樂的特有的風格和韻味有著重要的意義。杜亞雄先生給這種“音高變化的音”提出了一個新名詞——“腔音”。“國風腔韻”一課即以“腔音”為核心展開目標構建:
【學習目標】
1.審美感知:聆聽中國傳統音樂,了解中國音樂“腔韻合一”的表現特征。
2.藝術表現:在聽賞評述、歌唱實踐、聲勢表現等活動中體會中國音樂的情感特點與內在意蘊。
3.文化理解:感悟國風腔韻中的漸變美與靈動美,理解音樂與語言、民族心性之間的關系。
中國傳統音樂中的“腔音”生成于語言中的聲調,“腔”是根據語言聲調詠唱的結果。其呈現則受表達者自身理解、當下情感、環境等因素影響。“韻”的本意是指和諧的聲音,也指風度、氣質、情趣。音樂是藝術大家庭中的一員,它和傳統書法、美術一樣,都講究韻味處理,強調“形散神不散”,它是以感性的方式呈現著國樂的靈動美與漸變美,傳遞著國人對美的追求和評判標準。
如果說“腔”是外顯形態,“韻”則是其內在氣韻。在本課教學中,“腔”是核心,是學生需要認知的聲音形態,而“腔”所帶來的“韻”則是本課教學的鏈接學習任務的線,是學生需要理解認同的藝術美,它整合、架構著素材間的序列。以下是圖表說明:

具體教學策略表述如下:
(一)以韻識聲,感受腔音
在課的一開始,用“情緒”和“線條”作為對比中外音樂的關鍵詞,以集體律動為感受方式,用最直接的方式初識國樂的韻味。
【學習過程】
1.律動感受《雷鳴電閃波爾卡》與《春江花月夜》片段,律動感受。
2.關鍵設問:兩個片段音樂中哪首是中國作品?你是怎么區分的?
(二)以韻度聲,體驗腔音
“度聲”的原意為按曲譜唱歌,但是“以韻度聲”則改變了“度聲”原有的出發點。教學中采用中國歷史上淵源最為久遠、又是文人精神象征的“琴樂”為素材內容,運用動態線條的呈現輔助學生捕捉“腔音”的運動過程,通過對“腔音”中所蘊藏的“韻味”來體驗其表情達意,感悟“以韻度聲”帶來的意蘊美。
【學習過程】
1.聽樂擇詩
聆聽音樂,選擇與音樂意境匹配的一首詩。
2.聆聽一疊,感受腔音
1師:我們剛才聽的旋律就是根據王維原詩而來的一首琴曲《陽關三疊》。古代交通不如現今發達,也許一個告別或者一個轉身就是永別,所以古人非常重視離別,一個曲調重復三次意為“三疊”,以此來升華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感情。
2師生接唱,手勢表現句尾直音。
3聆聽古琴表現,手勢捕捉句尾音高變化。

4借助圖譜,介紹腔音
師:鋼琴聲音是直的、平穩不變的,而古琴的音高則是變化的,是根據詩歌吟誦的腔調而來,我們把這種聲音俗稱腔音,這種聲音特別有韻味,人們稱為“腔韻”,它傳遞著中國音樂的獨特韻味。
5吟唱表現,體驗腔韻
直音和腔音對比演唱“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人”,體驗腔音獨有的韻味。
3.聆聽二疊,對比腔韻
1聆聽二疊,借助圖形譜感知腔韻變化。
2手勢表現“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一疊與二疊中的不同形態。
3教師追問:綿延不絕的腔音表達的是什么情感和意境?
4關鍵設問:古琴的演奏是否都是腔音?
5階段小結:如果說直音的感覺像“點”,腔音則像“線”,點線的變化猶如水墨山水,簡單的色彩卻可以表現出聲音的濃淡、虛實,表現出傳統國樂獨有的意蘊美。

(三)以韻補聲,表現腔韻
中國民族樂器中的吹、拉、彈三大類樂器都可以表現音高有變化的“腔音”,打擊樂器雖然“音高無法變化”,但演奏者心中追求的還是“音”的這個“味兒”。本版塊教學的意圖是,通過戲曲鑼鼓經素材的聆聽與分合演奏實踐,引導學生認知“腔”是民族器樂表現的共性特征,有“韻味”的聲音是國人聽覺上對美的主觀選擇,即使是無法表現音高變化的打擊樂器,也可以通過內心的“韻”去彌補原有聲音的局限。
【學習過程】
1.初賞鑼鼓經
聽鑼鼓經音樂片段,思考三個問題:你在什么地方聽到過這類音樂?這是民族音樂中的哪類樂器演奏的?你覺得這段音樂中帶有腔音嗎?
2.介紹鑼鼓經
鑼鼓經是口頭背誦的鑼鼓譜,主要是用鼓、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的聲音組合成各種不同的節奏聲響,渲染舞臺氣氛。
3.實踐鑼鼓經
1學生嘗試演奏大鑼,教師教授指導樂器打擊方式,引出代聲詞。
2教師演奏大鑼帶彎的腔音,引導學生捕捉腔音的變化方向。
3師生一起嘗試演奏小鑼腔音,并思考聲音拐彎方向。
4根據圖譜,小組合作表現鑼鼓經“慢長錘”腔音表現。

5觀看視頻,交流并總結“慢長錘”的使用場景與功能。

(四)以韻辨聲,浸潤腔音
這是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部分,經過前面感受-體驗-表現的漸進學習,希望在本教學環節用先前習得的“腔韻”經驗,遷移運用到民歌、戲曲種類音樂的聆聽辨析中,這既是對先前教學的一個檢測反饋,又是對國樂共性美的提煉總結,同時也向學生提出了保護和傳承音樂傳統的期望。
【學習過程】
1.課題展現
同學們,我們剛才通過聆聽中國的傳統音樂,學習了中國音樂的一個傳統——腔韻(出示課題),它是中國民族音樂的鮮明符號。那除了我們剛才聽的器樂作品外,民族聲樂作品中是否同樣有腔韻的存在?
2.成果檢測,聽辨腔音
尋找腔音,體會“國風腔韻”。
聆聽民歌《無錫景》、曲藝《丑末寅初》片段和越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片段,引導學生根據地方唱腔與潤腔韻味辨析音樂種類和流行地域。
3.課堂小結
國樂飄香,腔韻流芳!無論我們走到哪里,她的味道、聲音、神韻,都是我們最親切的“鄉音”,也是我們抹不去的鄉愁。
(一)借助經典,選擇恰當的素材
素材,指的是作者從現實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經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作品則是指具有獨創性的、文學藝術創作的成品。在音樂教學中,教材提供的都是成品的音樂作品,教師在教學中一貫是把作品直接當教材使用。而本課的教學內容,則是用“素材”的思維聚焦到中國傳統音樂作品中的共性要素——腔韻,力求從各類的傳統音樂中去尋找國樂獨有的神韻美。
本課教學中使用的素材有: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琴歌《陽關三疊》的第一二疊、戲曲鑼鼓經“慢長錘”和《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片段等內容。這些素材取自教材的不同單元,既有文人音樂也有民間音樂,既有民族器樂作品也有民歌、戲曲等聲樂作品,每個素材不僅都具有相同的“腔韻”特征,而且都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璀璨明珠,凝聚了古今文人、藝術家、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成果。借助經典的力量,把它們融入 “國風腔韻”,可以使國樂傳統的共性特征更明晰。
(二)提煉主旨,構建集中的目標
音樂是根植于民族傳統和情懷之上的表達。“國風腔韻”是初中階段“民族音樂”大單元學習的最后一課,在經過先前各單元、各門類的民族音樂學習后,我們需要給學生的聽覺建立起對傳統國樂聲音與味道的一個核心認知和理解,“腔”就是國樂的鮮明符號。腔音的漸變、腔韻的靈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和”的內涵的表達,傳遞著“中和圓融、平和恬淡”的審美觀,體現著中國式的情感發展邏輯,浸潤著我們族群對天地自然的認知。以“腔韻”為內容主旨,通過對聲音形態的認知、捕捉、表現與表達,由聲入心,內化感悟音樂里的文化觀。
(三)圍繞目標,設計理解的進階
因為“腔”的學習是外在顯性的,“韻”的體驗卻需要隱性內化,所以本課的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板塊,即感受-體驗-表現-運用,這個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由表及里、從量到質的理解過程,循序漸進,漸漸消除原有的距離感。但音樂教學的常態問題是在一部作品中、一種體裁中、一種風格中學生認知了音響的意義,但是所掌握的經驗僅僅停留在單一作品中,而不會跳出框子在不同種類音樂中轉化運用。所以在學習的最后通過“以韻辨聲”,運用多種類的民族聲樂作品的聽辨,情理相隨,檢測學生理解達成度,理解國樂中相同形式法則。
“腔”是我們的鄉音,“韻”是中國人對美永遠的追求。通過本課經典國樂的學習,沿著“腔韻”的足跡,通過尋找傳統音樂內在的氣質美和意蘊美以及所承載著的文化背景、人文價值,來增進當代中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是本課的價值追求。同時希望我們的音樂教學能融合更多的文化傳承,并發揚光大,實現音樂課服務于人民的美好愿景!
參考文獻
①杜亞雄、秦德祥:《“腔音”說》,《音樂研究》(季刊), 2004年,第3期。
②杜永壽:《淬煉新時代精品教材,筑牢基礎音樂教育基石(上)——“人音版”義務教育音樂新教材解讀》,《中國音樂教育》,2024年,第5期。
③錢穎:《味道·門道·竅道——初中音樂“文化理解”教學探索》,《中國音樂教育》,2024年,第7期。
本文系寧波市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立項課題“理解取向的初中音樂大概念統整教學研究”(課題編號: 2023YGH18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錢穎,浙江省象山縣塔山中學藝術組教研組長,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任麗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