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高質量發展的視角,全面探討進一步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路徑選擇。首先,分析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特征,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創新驅動、結構優化、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共享發展等核心理念。其次,從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四個層面深入分析農村集體經濟的價值體現,揭示其在促進農民增收、傳承農村文化、強化社會治理、實現綠色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創新金融支持體系、提升農村人力資本等五大路徑,以期為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繁榮與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及實踐指導。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價值體現;發展困境;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F32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23-0017-04
隨著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農村集體經濟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農村經濟的繁榮與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在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研究立足于高質量發展,深入剖析農村集體經濟的內涵與價值,探索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徑,為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一、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分析
(一)以人民為中心
高質量發展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發展成果必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通過提高就業質量、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措施,確保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
(二)創新驅動
高質量發展注重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多方面的創新,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通過推動科技進步、創新體制機制、培育創新文化,實現經濟發展由傳統的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和提升創新能力。
(三)結構優化
結構優化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高質量發展強調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延伸,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新興產業,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因此,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要注重提高服務業比重,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四)綠色發展
高質量發展倡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包括發展綠色能源、推廣綠色建筑、實施綠色生產、倡導綠色消費等。
(五)協調發展
協調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高質量發展注重區域協調、城鄉協調、經濟社會協調,推動形成全面均衡發展的格局,這意味著要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各領域協調發展[2]。
(六)共享發展
高質量發展強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因此,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進教育公平,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確保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發展成果。
二、高質量發展視域下農村集體經濟的價值體現及發展困境
(一)農村集體經濟的價值體現
1.經濟層面的價值體現。農村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通過積極整合資源,可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經營,從而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產品的附加值。這一過程不僅直接促進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與財富的有效積累,還通過構建公平的收益分配機制,確保農民能夠廣泛共享集體經濟發展的豐碩成果,極大地增強農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更重要的是,農村集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能夠引領農村經濟結構向多元化、現代化方向邁進,逐漸擺脫傳統單一農業的束縛,涵蓋特色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以及休閑農業等多個新興領域,極大地豐富農村經濟體系,增強其內在抗風險能力,為農民提供更加廣闊的就業與創業平臺,也為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與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3]。
2.文化層面的價值體現。農村集體經濟在近年來的蓬勃發展過程中,始終沒有忘記其根植于農村的深厚文化底蘊。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它更加注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積極挖掘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民俗節慶、傳統技藝展示、非遺文化展覽、鄉村運動會等,以及建設完善的文化設施,如鄉村圖書館、文化廣場、鄉村文化墻、農家書屋等,為農民群眾搭建一個深入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的平臺。這不僅能夠增強農民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認同感,也為農村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注入新的活力。
3.社會層面的價值體現。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中不僅能夠強化農村社會治理能力,通過健全組織架構和治理機制,有效協調各方利益,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還積極參與農村公共事務,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同時,集體經濟模式能夠促進農民間的團結與互助,共同面對挑戰、分享成果,加深彼此的情感聯系和信任。集體經濟組織更要通過舉辦活動、加強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農民的精神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為農村社會的和諧進步奠定堅實基礎。
4.生態層面的價值體現。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始終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廣綠色生產技術,農村集體經濟有效減輕了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壓力,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同時,集體經濟組織積極參與農村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為農民營造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綠色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為農民開辟新的增收渠道,還帶動了農村第三產業的蓬勃興起,吸引游客紛至沓來,促進農村經濟的多元化和繁榮,真正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和諧共生。
(二)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困境
1.農產品同質化與產業鏈問題突出。許多農村地區在推廣特色農產品時,普遍面臨同質化競爭嚴重的問題。由于缺乏深入的市場調研和差異化定位,導致產品雷同,難以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同時,農業產業鏈延伸不足,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環節發展滯后,附加值低,難以構建完整的產業體系。此外,技術創新不足也是制約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資金、人才等瓶頸限制了新技術、新設備的引入,從而延緩了農村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的步伐。這些問題共同構成農村特色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嚴峻挑戰。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導致資金缺口巨大,難以滿足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同時,部分農田水利、道路、電網等關鍵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加之農村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與城市相比存在顯著差距,不僅影響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提升,也會制約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
3.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存在短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產權不明晰、運營模式單一及利益分配不公等多重問題。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存在產權歸屬不清、管理混亂的問題,削弱了農民參與集體經濟的積極性與信心,也阻礙了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傳統的集體經濟運營模式已難以適應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缺乏必要的創新性和競爭力,導致集體經濟發展動力不足。更為嚴重的是,利益分配機制的不健全可能直接損害農民利益,進而影響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融資渠道單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尋求發展的過程中,融資渠道有限成為其首要難題,貸款難、利率高等問題必然限制其擴大規模和提升效益的能力。同時,盡管國家層面已出臺多項扶持政策,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政策落實不到位、執行力度不足等問題仍普遍存在,未能充分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的活力。更為嚴峻的是,農村集體經濟在應對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等風險時,缺乏完善的風險保障機制,使其難以有效抵御外部沖擊,進一步加劇其發展困境。
5.農村人才流失與技能觀念滯后。農村地區長期存在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高素質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嚴重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撐。同時,農村勞動力的技能水平普遍偏低,難以滿足現代農業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多元化需求。加之部分農民思想觀念保守,缺乏創新意識和市場意識,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經濟環境,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困境,形成制約其持續健康發展的雙重瓶頸。
三、高質量發展視域下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路徑
(一)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首先,要聚焦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深入挖掘地域資源特色,精準對接市場需求,選擇優勢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引入先進技術和設備,提升產品附加值與品牌影響力。同時,強化“企業+基地+農戶”模式,穩固利益聯結機制,確保原料供應穩定,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并注重廢棄物綜合利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其次,拓展農業產業鏈,實現產業融合與升級,是提升農村集體經濟效益的關鍵。通過延伸產業鏈條,融合一、二、三產業,構建集倉儲、物流、銷售于一體的農業產業體系,增強市場競爭力。此外,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興業態,吸引城市消費,激活農村經濟。在此過程中,品牌建設與市場營銷同樣重要,需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寬銷售渠道,提高市場占有率,并嚴格把控農產品質量安全,贏得消費者信賴,為農村集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安徽省黃山市依托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徽文化資源,選擇了具有徽派文化特色的黃山毛峰茶、徽州火腿等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積極引入現代農產品深加工技術,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同時,推行“企業+基地+農戶”模式,與農戶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保障原料供應。在此基礎上,黃山市還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如黟縣宏村、西遞古村落旅游,吸引大量游客前來,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增長。此外,當地政府還積極扶持品牌建設和網絡營銷,黃山毛峰茶等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有效推動了農村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一方面,在農業生產上致力于加強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耕地質量與產出能力,并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進程,以智能農機裝備和物聯網技術賦能現代農業,提高生產效率與精準度。同時,建立健全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強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病蟲害防治,輔以農業保險與災害救助機制,有效抵御自然災害風險,保障農民利益與農業生產安全。
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農村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確保農村居民享有與城市居民相當的公共服務水平。此外,加強農村社會治理,建立健全基層自治組織與社會矛盾調解機制,推進法治建設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4]。同時,注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農民思想道德素質與文明程度,為農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社會基礎與人文支撐。
例如,安徽省近年來加大對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投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平整土地、改善灌溉系統,提升耕地質量,實現糧食產量的穩步增長。同時,安徽省還推廣無人機植保、智能監控系統等智能農機裝備和物聯網技術,顯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此外,安徽省還建立完善的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實施農業保險政策,盡可能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民的影響。
(三)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
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與發展多元化集體經濟模式,是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的兩大核心策略。首先,深入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明確集體資產的產權歸屬,通過清產核資、確權頒證等舉措,為農民集體資產權益筑起堅固防線,奠定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石。同時,建立健全資產管理制度與監督機制,加大監管力度,規范運營行為,確保集體資產的安全與有效利用,并構建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讓農民切實分享到集體經濟發展的紅利。
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多元化集體經濟模式,以股份合作制為突破口,鼓勵農民以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入股,組建股份合作社或企業,緊密聯結農民與集體經濟的利益紐帶,共享發展成果。同時,開放合作,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引入社會資本,融合外部資金、技術與管理經驗,加速農村集體經濟的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在推進過程中,始終堅守農民利益保護原則,確保農民在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主體地位不動搖,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共同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向更加繁榮、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例如,安徽蕪湖的無為市實施清產核資和確權頒證措施,明確集體資產的產權,保障農民的資產權益。在此基礎上,無為市推廣股份合作制,成立多個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可以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參與合作社的經營與分紅。此外,無為市還引入社會資本,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如與企業合作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園,有效推動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的多元化發展,確保農民在改革中的主體地位和合法權益。
(四)創新金融支持體系
為構建創新金融支持體系、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蓬勃發展,首要任務是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通過降低貸款利率、延長貸款期限等優惠政策,激勵金融機構積極向農村集體經濟注入資金,精準對接其發展需求。同時,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風險補償機制,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強化貸款擔保等措施,有效緩解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顧慮,提升其為農村集體經濟服務的積極性與可持續性。
在此基礎上,需進一步拓寬農村融資渠道,促進資金多元化流入。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資本市場,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降低融資成本,優化融資結構。同時,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設立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向農村傾斜,為農村集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提供強勁動力。在此過程中,務必注重保護社會資本利益,構建公平、透明、有序的投資環境,確保各方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共同推動農村集體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例如,安徽省蕪湖市聯合當地金融機構推出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的低息貸款產品,降低貸款利率,延長還款期限,并設立農村金融風險補償基金,為金融機構提供風險保障,增強金融機構對農村集體經濟的信貸投放意愿。此外,蕪湖市還成功引導一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用于發展現代農業,有效地拓寬農村融資渠道,促進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五)提升農村人力資本
為壯大農村人力資本、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首要任務是深耕本土人才培養,依托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體系,著力培育一批既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又擅長經營管理和市場運作的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村注入持續的發展活力[5]。同時,積極實施“引鳳還巢”計劃,通過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如稅收優惠、創業扶持、住房補貼等,以及打造宜居宜業的農村發展環境,吸引高校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等高素質外部人才回流農村,參與集體經濟發展,帶來新鮮血液和創新思維。
在提升農民職業技能方面,需緊密對接當地產業發展需求,開展精準化、實用化的技能培訓,增強農民的就業創業能力,直接提升收入水平。此外,還應重視培養農民的創新精神與市場意識,通過組織創業創新大賽、市場營銷培訓等活動,激發其內在動力,提升其市場洞察力和競爭力。同時,強化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宣傳,提升其法律素養和道德水平,為農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與良好的社會環境。
安徽省實施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通過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培育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例如,蕪湖市開展一系列針對蔬菜種植、農產品加工的技能培訓,幫助農民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同時,安徽省還推出“雁歸工程”,吸引在外高校畢業生和專業技術人才回鄉創業,提供稅收減免、創業資金支持等優惠政策,有效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四、結束語
通過系統分析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特征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的價值體現,本研究提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五大路徑,包括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創新金融支持體系、提升農村人力資本等,涵蓋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個方面。這些路徑的實施,將有助于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在未來,應繼續深化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研究與實踐,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與路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葛宣沖,王靜.鄉村數字經濟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耦合互動發展[J].江蘇社會科學,2024(5).
[2]" "項華煥,蘇楊瓊.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化路徑[J].當代縣域經濟,2024(8):88-89.
[3]" "鄒國良,何玟,歐陽倩.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基于20個革命老區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4,40(13):28-33. [4]" "柏培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助推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究[J].中國科技投資,2024(16):34-36.
[5]" "文豐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理論內涵、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24(3):62-71.
[責任編輯" "衛"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