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背景下,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教師應將傳統文化內容融入課程教學實踐中。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使學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培養其良好的價值意識與情感認知能力,強化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從文化背景角度了解地理知識。文章從結合教學內容、建設智慧課堂、挖掘鄉土地理、領悟天人合一等七個角度,概述地理核心素養導向下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 傳統文化 高中地理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12.024
傳統文化是各階段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集中展示,是物質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對塑造學生正確的思想行為、發揮課程育人價值有積極作用。傳統文化也是優質的課程教學資源,文化的形成發展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的,地理課程以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為主要內容,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方面有獨特優勢。為此,教師應注重地理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在知識講解中引入文化元素,適應當前教育要求的變化,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
一、地理核心素養導向下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課堂的意義
1.有助于傳承傳統文化
縱觀高中地理教材的編排結構可以發現,其中包含較多自然科學與人文知識,其中不同區域的風土人情、自然地理環境的演變與大自然的景觀風貌都為傳統文化的滲透提供了有利條件。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課堂時,教師會利用教材中的自然人文與鄉土地理等知識滲透文化教育,在了解祖國自然風貌中強化愛國意識,逐步培養良好的家國責任感。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古詩詞中的名句,驗證地理現象或原理,引導學生從文化角度理解地理知識,從地理角度感悟文化內涵,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
2.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從文明誕生之初至今,中國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擁有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意志。青年學生只有充分了解傳統文化內容,自覺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才能堅定文化自信,成長為具備綜合素養的全面型人才。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課堂,可以兼顧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素養提升,在增加學生地理知識的同時,培養其人文精神,增強其對傳統文化的認同,發揮文化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促進學生道德水平與學習能力的同步發展,達到全面提升綜合素養的教育要求。
3.有助于促進育人目標達成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立德樹人成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強化傳統文化滲透,能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課程育人目標的落實。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課堂,能在地理教學的不同環節中滲透文化教育,切實發揮課程作為教育思想、教學目標、知識內容載體的作用,實現立德樹人與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教育任務。在地理學習中,學生能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相關的自然地理知識,感悟地理知識背后的文化內容,分析傳統文化形成的自然環境基礎。整體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境界,促進課程育人目標的達成。
二、地理核心素養導向下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課堂的策略
1.結合教學內容,滲透傳統文化
地理是高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地理知識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環節,只有充分挖掘地理課程中的文化資源,才能促進其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實現文化育人的教學目標。為此,在地理核心素養導向下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深入挖掘地理教學資源,明確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準確判斷二者之間適當的融合點,有效拓展地理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師還需充分了解當前階段教育形式的變化,提煉出地理教材中適合于文化融合的知識內容,推動高中地理課程體系的優化與創新。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為例,本課主要了解太陽輻射的維度分布,概括太陽輻射過程與其能量來源,分析太陽輻射對自然地理環境和人類生活的影響,總結不同時期內太陽活動的過程。由于太陽活動屬于周期性活動,在不同時間內有不同的活動表現與影響,需要依據節氣和星宿位置等知識展開分析。為此,在講解本課地理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入傳統文化中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據此提出問題:“古代人民是如何發現與記載二十四節氣的?”“古人沒有現今如此先進的天文觀測設備,其推斷出的二十四節氣是否具有科學性?與本課地理知識有哪些關聯?”利用問題驅動學生探索本課太陽活動與太陽輻射的地理知識,增加其對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內容的了解,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成果,豐富地理課程教學內容。增強學生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實現傳統文化要素的有效融入。
2.建設智慧課堂,探究傳統文化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許多先進的教學工具不斷涌現,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成為創新學科教育手段的有效方法。其不僅能直觀展示課程教學資源,還能營造真實化、沉浸式的教學氛圍,充分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此,在地理核心素養導向下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建設地理智慧化教學課堂,指導學生運用智慧工具搜集傳統文化內容,深入探究傳統文化與地理知識之間的關系。從而凸顯學生在地理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提供展示傳統文化資源的平臺,逐步提升地理核心素養。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節 常見地貌類型》為例,在本課中應了解四種常見的地貌類型、分布與景觀特征,從多角度多因素分析自然地貌形成的過程,學會觀察地貌模型與景觀圖。在本課備課環節中,教師可以挖掘以地貌類型為主要內容的古書,在互聯網平臺中查找相關教育資源。并運用多媒體展示不同地貌的圖文影音資料,引導學生感受不同地貌中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發展歷程。如可以呈現《徐霞客游記》中對喀斯特地貌的描繪,據此提出問題“文中描述了哪種地貌類型?該地貌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哪些影響?”引導學生通過解讀與地貌景觀相關的文字描述,產生深入探究本課知識的動力。隨后,教師應依據教材中知識編排的順序,向學生介紹四種地貌景觀。并鼓勵其查詢不同地區地貌景觀的文化資料,了解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建筑特點等傳統文化知識,增強對文化與地理之間關系的理解。
3.挖掘鄉土地理,弘揚傳統文化
地理課程與現實生活關聯較為密切,不同地區的景觀風貌、人文習俗都屬于地理教學的范疇,也與該地區文化發展有重要聯系。為此,在地理核心素養導向下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依據當地地理環境特色調整課程教學方向,挖掘地域性的傳統文化內容,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地理環境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通過挖掘鄉土地理資源,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鼓勵學生弘揚家鄉傳統文化。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當地特色地理環境的了解,又能增加對傳統文化內容的熟悉度。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二節 地貌的觀察》為例,本課的教學任務是了解地貌觀察的順序,學會在野外選擇地貌觀察點,確定地貌觀察的主要內容,分析坡度和坡向對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影響。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地貌差異較大,教師應圍繞本地區地貌特點挖掘鄉土地理資源,滲透傳統文化內容。如可以將解詹天佑設計“人”形線路解決火車爬坡問題的故事作為導入,引導學生分析“人”形如何降低坡度的,感受地貌、地形坡度對人類生活的重要影響,明確人類合理利用自然環境、適應與融入自然的方式。教師還可以利用本課問題研究板塊實施鄉土地理教學,引導學生圍繞“如何提升我國西南喀斯特峰叢山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問題開展探究,聯系西南地區地貌地形,判斷未來階段經濟發展的出路,尋找保護喀斯特地貌與經濟發展、旅游業繁榮和民風民俗之間的影響關系。促使學生理解傳統文化與特色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啟發其從多角度學習地理知識。
4.領悟天人合一,培養人地協調觀
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強調人應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尊重天時地利開展人類活動,科學處理人地之間的矛盾問題。而人地協調觀也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主張學生應用正確的態度分析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問題,其內核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有共通之處。為此,在地理核心素養導向下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拓展其地理知識學習的路徑,促使其感受人地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二節 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例,本課應了解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內涵與原則,總結協調人地關系的方法,概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和理由,形成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與發展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說明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提高物質生產速度的同時,也面臨著自然資源枯竭、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的環境問題。該現象是人地關系不協調的主要表現,使學生明確構建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的發展路徑是當前階段的迫切需求。隨后介紹我國為發展綠色經濟提出的一系列舉措,用圖片展示綠色經濟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分析上述措施是否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總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判斷經濟發展措施對自然地理環境的適應性。感受傳統文化對優化當前生活方式的啟發意義,體會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培養人地協調的地理核心素養。
5.弘揚愛國主義,培養家國情懷
愛國主義精神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核,其表現為熱愛國家、民族,為國家主動獻身的犧牲精神與責任意識。地理核心素養中的家國情懷也是愛國主義的集中體現。為此,在地理核心素養導向下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全面了解我國自然環境、資源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情況,提高學生對國家和地方環境特征的認知。從而喚醒其民族自豪感與榮譽感,增強學生對祖國發展的關注。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二節 人口遷移》為例,本課主要介紹人口遷移的概念、特點與影響因素,概括國內與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分析不同類型人口遷移對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重點分析人口遷移的過程,向學生講解任何一個地區都會同時存在人口遷出的推力與人口遷入的拉力,引導其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的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引入文化發展影響人口遷移的實例,感受伴隨人口遷移帶來的經濟繁榮現象,促使學生學會從地理角度分析文化發展過程,強化其民族自豪感,培養家國情懷的地理核心素養。
6.鑒賞文化特征,強化區域認知
我國傳統文化包含戲曲、舞蹈與文學等不同形式,傳統文化藝術形成的過程與自然環境等地理知識密切相關,有明顯的區域性、地方性特征。為此,在地理核心素養導向下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依據學生文化認知興趣,從不同地理區域中選擇一項文化藝術作為授課內容。使其能對該區域地理知識形成直觀化、立體化的認知,逐步培養區域認知的地理核心素養。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二節 土壤》為例,本課應了解觀察土壤的方法,概括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嘗試運用地理知識解釋常見的土壤現象。在講解完本課土壤相關的基礎知識后,教師應設置“探究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問題”的研究性活動,利用多媒體播放陜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圍繞歌詞提出問題:“為什么陜北地區人們‘見面面容易拉話話難’?”與學生一同分析黃土高原地區的地貌特征,總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與人文原因。通過分析陜北地區的文化特征,了解陜北民歌等文化遺產元素,強化學生區域認知的地理學習能力,拓展傳統文化滲透路徑。
7.開展民俗考察,培養地理實踐能力
民俗文化是群體性的生活文化,依據人民生活狀態的不同可以分為物質生活民俗、社會生活民俗與精神生活民俗幾類,我國遼闊的地理空間為不同民俗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為此,在地理核心素養導向下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考察民俗文化,探尋民俗文化發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遷移和應用地理知識,強化學生地理實踐力。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三節 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為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小組探究活動,要求各小組從北京四合院、客家土樓、傣族竹樓與蒙古包中選擇一個作為探究課題。自行搜集與該建筑相關的資料信息,了解民族建筑形成的文化背景,分析其建筑特色中反映的區域環境特點。在講解匯報時,可以使用民族建筑模型輔助說明,教師則需從文化、地理等多角度進行評價,確保學生在考察實踐中加深對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特征的了解,感受地理、文化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
綜上所述,在地理核心素養導向下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學中,有助于拓展地理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地域文化、人地關系的理解,使其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正向熏陶,形成良好的情感認知。為此,教師應在地理教學的不同板塊中滲透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充分了解我國自然與人文地理特征,逐步形成良好的地理學習態度,切實發揮地理課程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 阿力木·依明、麥托合提·麥圖迪、朱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甘肅教育研究》2023年第12期。
[2] 戶清麗、劉安多《基于課程制作的高中地理思維型課堂構建與實施——以“守護蔚藍”海洋地理教學主題為例》,《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年第6期。
[3] 賈德俍《戲劇教育教學方法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策略》,《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年第12期。
[4] 關潔、邊玉欣《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地理學科能力目標體系構建研究》,《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年第36期。
[5] 何衡、姚萌《勞動教育與高中地理教學融合探索——以農耕活動為例》,《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年第36期。